从“金牌”到“精神”:奥运赛事中新闻报道方式的变革
2022-04-06方堃周玲
□方堃 周玲
2020东京奥运会于2021年8月8日落幕,这是一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盛大体育赛事,也是一场盛大的媒介仪式。各国媒体齐聚一堂,各显神通,用多种方式报道这一盛事。较之前的体育新闻报道,在东京奥运会上我国媒体的报道理念和报道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家媒体不仅关注奖牌获得情况,也更关注奥运精神的体现。正如《人民日报》以“微评论”的方式强调“体育精神比成绩更重要”的观点。“一些选手虽未拿到金牌,却创造了历史。……最令人感动的未必是夺金牌,而是体现奥运精神,超越自我就是胜利。”从“金牌”到“精神”,这是体育新闻在新闻报道理念、新闻报道内容、新闻报道方式上的一次突破与革新,这对媒体行业有着深刻意义。
体育新闻报道的三种偏向
体育赛事一直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随着各国对体育赛事的重视,新闻媒体也更多地参与到体育新闻报道活动中,旨在为人们传递积极运动等健康生活理念。但不可忽略的是,新闻媒体对体育新闻的报道却也长期桎梏于“XXX获得冠军”“XXX无缘决赛”的新闻报道框架中,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种“唯成绩论”的新闻报道偏向。
新闻报道理念:一味强调金牌数量。之前的体育新闻在报道上多强调奖牌数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从报道内容来看,体育新闻报道中比赛消息偏多,这类稿件侧重报道比赛结果,强调奖牌归属。虽然它具有时效性高、真实性高等优点,但报道的比赛消息不够具体,往往只展现结果不体现过程,充满“唯成绩论”色彩。第二,一些媒体在做专题报道的时候,会专门划分一个区域来统计各国(地区)奖牌,特别是金牌的数量。第三,在评判运动员的状态和发挥水平时,以前的体育新闻较侧重以奖牌数量和比赛胜负为标准,并认为奖牌多就是成功的,奖牌少就是失败的。比如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中国代表队夺得15枚金牌,媒体的赞美之词不绝于耳,而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中,中国代表队仅获得5枚金牌,媒体则骂声连连。
新闻报道内容:对冠军的过多关注。从报道内容来看,以前的新闻报道过多关注冠军的成绩、冠军的故事等内容,这在电视新闻和新闻通讯中体现得尤其明显。电视新闻习惯用镜头语言、解说词等方式来报道冠军的辉煌和战绩,但对亚军和季军以及其他参赛运动员则往往一笔带过或只字不提。新闻通讯在选材、内容、文风等方面都以“冠军”“金牌”“成功”等关键词来塑造运动员的形象,冠军会因为媒体的报道在一瞬间家喻户晓,而亚军和季军却无人问津。
电视新闻讲究镜头语言。拍摄的角度、镜头的多少、镜头的明亮度等都能讲出故事,表明态度。在以前的体育新闻中,媒体总是用镜头表现出对冠军的过多关注。当胜负已定时,冠军身披国旗,被无数摄像头和聚光灯追随着,记录历史性的瞬间,相比之下,媒体对亚军和季军的镜头记录则少得可怜。
在新闻通讯作品中,这一现象更为严重。从新闻选材上来看,采访对象、通讯主角多是某一项目的金牌获得者。从文章内容上来看,这些作品用大量文字描写冠军的辉煌、冠军的天赋异禀、冠军是如何炼成的等内容。从文风上来看,文章一味美化和宣传,甚至还出现了有违新闻真实性的浮夸风,将冠军当成无所不能、不会失败的“神”,并构造出一个过于完美、空洞、不真实的新闻人物形象。
新闻报道方式:记者采访中的“唯成绩论”。从新闻报道方式上看,记者采访中的“唯成绩论”是以前体育新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这主要体现在记者对采访问题的设计上。电视直播是报道体育新闻经常采用的方式,记者在比赛结束的第一时间对运动员进行采访,旨在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和独家性。而新闻时效性意味着记者的准备时间少,需要临场发挥。因此,一些记者在采访时先入为主地设计了一些充满“唯成绩论”色彩的问题。例如,记者在采访获得银牌或铜牌的运动员时,会设置诸如“你觉得你发挥出水平没有?”“你获得银/铜牌高兴吗?”“你有没有感到遗憾?”等问题,可见这种“唯成绩论”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即使是专业性很强的新闻工作者也常采用“唯成绩论”的报道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问题。
“唯成绩论”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在以往的体育报道中,许多媒体一味强调冠军和金牌,总是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评判运动员。虽然“唯成绩论”的报道方式能够直接反应战况,展现中国在体育比赛中的优势,激励运动员提高能力,但是这种报道方式也会错误地引导受众只关注奖牌数量。如果全社会都以这种“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标准来衡量一个运动员是否成功,就会走入认知歧途,引发一系列问题。
运动员:比赛发挥受影响。记者在运动员比赛结束的第一时间进行采访,虽然时效性强,但如果采访问题设置不恰当,会影响运动员的情绪,给运动员带来无形的压力,严重影响他们之后的比赛。
另外,媒介的议程属性设置也会影响受众的议程属性设置。媒体的报道不仅会影响人们“想什么”,还会影响人们“怎么想”。媒体将冠军神化,突出他天资聪颖、能力超群,那么受众也会对他形成这样一种印象。在受众看来,他是不会失败、不会失误的。然而,竞技体育是残酷的,各种意外情况随时都在发生。一旦获得过冠军的运动员在之后的比赛中发挥失常,就会破坏受众心中的“固有认知”,受众可能无法接受,那么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各种谩骂和质疑。这些“无形的剑”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可能会让曾经取得辉煌成绩的运动员背负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他们的比赛发挥。
媒体组织:违背体育精神,走向新闻失实。报道时一味强调成绩,以成绩为评判运动员的唯一标准,是违背和忽视体育精神的表现,也是新闻失实的表现。
“唯成绩论”注重结果忽视过程,这是一种违背体育精神的报道方式。在这样的报道中,以“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为核心的体育精神完全被忽视,媒体关注的仅仅是比赛成绩、奖牌归属,同时这也是新闻失实的表现。新闻真实讲究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的统一。“唯成绩论”的报道方式只做到了具体真实,比如涉及比赛成绩的具体数字、比赛时间、冠军姓名等细节信息是准确无误的,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就会导致新闻失实。因为“唯成绩论”完全忽视和割裂了另一个层面的真实——总体真实。体育比赛是体育精神的体现,新闻报道不仅要报道比赛结果,更要传递和诠释体育精神,这样才能实现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的统一,保证新闻事实上的真实性。
社会舆论:助长不良风气产生。媒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报道体育赛事时过多聚焦“金牌”“冠军”“胜负”,一直用“唯金牌论”的观点引导舆论,助长了社会种种不良风气的产生。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句话说出了舆论引导的重要意义。如果长期以单一的“唯成绩论”的观点引导舆论,社会成员可能会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形成“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错误观念,运动员的社会地位、人格尊严、隐私问题都可能受到威胁。例如刘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因为跟腱受伤退赛,一些媒体在报道时却只提及刘翔退赛,却对刘翔受伤只字不提。这种断章取义式的报道方法不仅有违新闻的真实性,更会误导受众,助长“网络暴力”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产生。
突破革新
在2020东京奥运会中,“00后”开始显露锋芒,许多人感慨“时代变了”。“时代变了”不仅指体育的时代变了,也指运动员的更新换代,更指受众观看比赛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更重要的是媒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突破与革新。媒体融合时代,各类媒体机构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呈现新闻作品,各种文字、图片、H5、短视频层出不穷,而更为关键的是报道理念和报道内容的转变。当新闻媒体不再只关注“金牌”“冠军”时,还能关注什么?
新闻报道方式:关注体育人。在东京奥运会的报道中,媒体的报道方式变了,它们不再只报道比赛成绩,不再只宣扬冠军,不再只统计奖牌,不再局限于“XXX是冠军”等固有问题,更多媒体开始转向关注运动员本人,关注他们的人生,关注他们的故事等。孙颖莎的脸、杨倩的小黄鸭头饰、刘诗雯的美甲、李雯雯的撒娇……运动员的各种特点都成为另类的关注点,国民度颇高的中国国家乒乓球队更是成为“最红团体”。
GQ实验室在《00后让这届奥运会彻底变味儿了》一文中写道,在这届奥运会中“运动员变得更加醒目了。他们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奖牌累加,也不是总体汇报时的一个数字,而是作为赢得奖牌的人而被关注”。《人物》推出《东京不见叶诗文》人物特稿,用万余字详细讲述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400米混合泳冠军、女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冠军叶诗文的运动生涯,将一个有辉煌、有喜悦、有失落、有挣扎、有痛苦的叶诗文真实地展现给大众,该特稿在发出当天就收获了“10万+”的阅读量。在《倪夏莲阿姨,打球快乐!》一文中,《人物》以被采访者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热爱乒乓球、对赢有过执念的人,在经历了荣耀与阴影之后,如何与自我和解的故事。特稿类媒体发挥在深度报道上的优势,展现出一个个鲜活、真实的运动员形象。运动员不再只是一个符号、一个数字、一枚奖牌,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有喜怒哀乐的人,是失败过成功过的人。
新闻报道内容:关注体育精神。在本次东京奥运会的相关报道中,更多媒体在报道内容上更加关注以“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为核心的体育精神。不管是在新闻标题、新闻内容,还是在撰写新闻评论的时候,更多媒体以体育精神作为立足点和挖掘点。
在2021年8月3日晚举行的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跑出9秒83的成绩,决赛中以9秒98的成绩排名第六,成为首个站在奥运会百米决赛赛场的亚洲人。比赛结束后,多家媒体以“致敬‘中国飞人’”“致敬光荣与梦想”等关键词进行报道。在8月2日中国女排谢幕之战结束后,《人民日报》在报道时写道:“这场比赛的比分、胜负或许已不重要,更令人关注的是中国女排表现出来的战术水平和意志品质。女排姑娘们坚持到了最后,最终取得胜利。”
除了新闻报道,《人民日报》也以“微评论”的方式强调“体育精神比成绩更重要”的观点。“一些选手虽未拿到金牌,却创造了历史。……最令人感动的未必是夺金牌,而是体现奥运精神,超越自我就是胜利”。《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在《致敬!他们没拿金牌却创造了历史》《拼过就没有遗憾!女篮姑娘们,好样的!》等微信推文中称赞努力拼搏、挑战自我、全力以赴的运动员。央视新闻在东京奥运会最后一个赛程日推出了视频《超越胜负!这些故事震撼人心》,总结了东京奥运会中温暖与励志的故事。这些故事无关胜负,它是“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的最好诠释。
新闻报道理念:关注竞技体育对生活的启迪。从新闻报道理念来看,媒体在报道东京奥运会时积极弘扬体育精神,肯定为国家荣誉奋力拼搏的运动员,同时也更关注竞技体育对生活的启迪,旨在通过报道潜移默化地教育大众。媒体通过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印刷书籍、播放教育类广播或视频等方式改变受众的态度、认知、行为,影响受众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大众在感受体育精神,在向全力以赴的运动员致敬的同时也会不知不觉地在“内省式思考”中将运动员作为“参考群体”,无形之中体育精神就会与每个人的生活联系起来,以“超越自我、永不言弃、追求梦想”为核心的体育精神就会被大众转化为生活中所需要的“正能量”,可见媒介具有教育功能。
《人物》在《东京奥运会的一些“小事”》一文中报道了战胜疾病重返赛场的日本“水上女王”池江璃花子,来自叙利亚的12岁乒乓球选手亨德·扎扎,搭载海鲜货机参赛的斐济七人制橄榄球队员,参加多个项目的汤加运动员皮塔·塔乌法托法……这些有着“独特经历”的运动员除了用另一种方式诠释奥利匹克精神之外,更在用自己的经历讲述自己的人生观。受众在阅读这些故事之后,也会被这些运动员的故事感染,改变或坚定自己的人生观。
除上述提到的间接表达方式,《人民日报》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将普通人的生活与奥运会、体育精神联系起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人民日报”发起“100秒混剪生活中的奥运时刻”话题。该导语这样写道:“东京奥运会即将落幕,但其实,生活无处不奥运。运动没有门槛,在乡村里的球场也能打出世界冠军般的气势;运动不惧尝试,面对千万次的失败也永远有再来一次的勇气。”通过这种方式让奥运会走下神坛,更加亲民,和普通人的生活联系起来。“生活无处不奥运”的理念将体育精神带入生活,引导受众不怕尝试,不怕失败,勇敢追梦,做生活中的挑战者。
结语
以往的体育新闻常“唯成绩论”,带来了一系列危害,比如影响运动员发挥、违背体育精神、助长不良的社会风气等,而在东京奥运会中,媒体的报道理念和报道内容发生了明显转变。新闻媒体不单注重比赛成绩,也更关注每一个参加比赛的人,更关注奥运会中的体育精神,更关注体育精神对普通人的影响。从“金牌”走向“精神”,这是一条正确的回归之路。体育新闻应该注重价值观的传递,在报道中肯定和弘扬运动员永不言弃、挑战自我、坚持梦想的精神。同时,体育新闻还应采用合适的方式和形式将体育精神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这种“正能量”影响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