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灾难事件中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内容分析
——以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

2022-04-06周婧怡

声屏世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河南日报人民日报

□ 周婧怡

河南“7·20”特大暴雨灾害是指2021年7月20日至7月21日,河南多地出现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的特大暴雨,由此引发多种次生灾害:省会郑州内涝、城区断水断电、多处发生漫水险情,灾情深深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在这一背景之下新闻报道发挥着引导舆论、传递信息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共性力;解决实际问题要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在灾难事件中,恐慌心理和信息的不确定性往往会导致谣言四起,民心不稳,因此主流媒体在互联网上传递信息、掌控话语权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强调:使用好互联网这一变量,使其成为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如何及时发布灾情信息,怎样回应受众关切的问题,如何与受众良性互动,如何科普知识,如何辟谣都影响着舆论的发展,因此,怎样报道突发灾难事件便显得尤为重要。在报道过程中,通常以预告报道提醒群众早做准备减少人身财产损失;以提供信息、后续消息通知、灾难相关知识科普减轻受众因信息不确定产生的恐慌;以情感报道中的温情减轻灾难给群众带来的心理上的伤痛;以澄清谣言传输真实信息稳定民心。

传统新闻传播模式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冲击下被迫解构与重构。其中,微信公众平台作为利用公众账号进行宣传的自媒体活动主体,进行一对多的媒体传播活动,为用户提供了快速、高效获取各类信息的途径,具有较强的传播力。与微博平台相比,公众号上干扰信息较少,适合发布更严肃更有深度的文章。各类媒体微信公众号不断涌现,微信公众号成为主流媒体向线上转型的首要阵地。毋庸置疑,主流媒体作为突发灾难事件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在安抚民心、科普常识、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和《河南日报》三家主流媒体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分析。《人民日报》是党中央的机关报,对于引导舆论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华社是党社,具有权威领导作用;作为灾难发生地的河南当地党报,《河南日报》信息更具接近性。三家主流媒体在面对灾难信息时具有更高的权威性,三者在新媒体信息泛滥的背景下呈现怎样的报道偏向?为此,本文比较地方性和全国性的主流媒体议题差别,在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时提出意见。

从报道数量上看,以河南暴雨为关键词统计发现,《河南日报》相关报道有106篇,新华社相关报道有15篇,《人民日报》相关报道有15篇。

从报道主题内容上看,将报道主题分为灾情预报、灾情报道、暖心报道、灾后重建、科学解读、谣言辟谣六个部分。经统计,在灾情本身的报道上,《河南日报》的报道数量最多,占比最大;灾情预报4篇,占比3.77%;灾情报道83篇,占比78.30%,远超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新华社占比最多的是灾情报道和暖心报道,分别占比33.3%和40%。《人民日报》最重视以暖心报道来进行舆论引导,暖心报道占比73.3%。

灾害新闻报道特点:速度与深度并重

速度:地方媒体注重事实报道,一切为了受害者。作为河南本土媒体,《河南日报》公众号彰显在灾情之下速度就是生命的理念。自7月18日,《河南日报》发布第一条灾情预报文章开始,在整个灾情的前中后期,媒体都围绕灾情展开详细的预报、灾情报道和后续公告。快速响应,注重事实,一切为了灾区人民是《河南日报》的报道宗旨。

麦克姆斯和肖在议程设置理论中提到,媒体的报道数量和顺序会影响该新闻在受众心中重要性的排序。作为地方媒体,《河南日报》以灾情本身作为报道重点,首先引发本地人对于即将来临的灾情加以重视,提醒群众做好迎灾准备;其次,安排大篇幅的版面公告各单位的迎灾举措,如河南省水利厅水旱灾害应急预案、省防汛办预置抢险力量、省气象局密切检测雨情等等,以此减轻群众的恐慌心理;最后,及时报道灾情情况,满足受灾群众的信息需求和求助需,并且及时公布救援信息增强灾区人民战胜灾情的信心。总的来说,作为地方媒体,《河南日报》在报道灾情之时立足精准,充分发挥出与地方群众的接近性。

深度:国家媒体注重舆论引导,彰显人文关怀。作为社会沿革的见证者和历史的书写者,国家主流媒体在突发灾难性事件面前肩负的使命更为复杂。面向全国读者的国家媒体,一方面要满足受众对于灾难信息的知情权,另一方面需要以共情共意的报道彰显在大灾大难面前主流媒体的人文关怀,以此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公众舆论是事实、情感和行动的混合体。灾难性事件因其特殊性极易成为公共秩序事件,事件的舆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共性起着重要作用。共情心理可以凝聚共识,激发战斗精神和力量,但若没有良好的舆论引导,也可能相互猜忌、谣言四起,加剧社会恐慌,引发社会动荡,破坏社会和谐。

在对“7·20”河南特大暴雨灾害报道中,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均以暖心报道为主,分别占比40%和73.3%。灾情伊始,《人民日报》发布“风雨一起扛”的报道,报道重点突出河南内部救援力量,子弟兵的“请战书”、强险救灾官兵的奋战,以情动人,安抚受灾群众和心系灾区全国人民的心;之后以突出全国人民支援和团结为重点,报道“一起扛”“河南谢谢你们”“全村支锅”等暖心事件,新闻媒体用这些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感人至深的事迹,展现风雨同舟的精神风貌,坚定公众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决心。接下来对典型人物做深度报道,如“00后铁汉抱娃”“独腿志愿者”“救人被冲走的民警”“被埋一天一夜后获救的婴儿”,以典型事件作为中介实现共情传播。张勇锋认为,中介事物越是恰当,越被双方所共同认可,就越容易在传播主体间产生“共享表征”,共情传播的进展也就越顺利。上述人物被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同时选择作为灾情鼓舞人心的事迹,充分体现出国家主流媒体在安抚民心、弘扬民族精神上的重要作用。

除了以情感人之外,澄清谣言,树立正确认知也是国家主流媒体正确舆论引导的关键。在新华社对“7·20”河南特大暴雨灾害的报道中,有关“科学解读”和“辟谣”的报道分别占比13.3%和6.67%。对河南强降水天气持续这么久的原因做出科学解读,以及对于各项谣言进行总结和辟谣,坚持了舆论热点传播方向,发挥了主流媒体引导舆论走向的作用。

结语

做好舆论引导工作是突发灾难事件中主流媒体的重要工作,而地方媒体和全国性媒体在报道宣传侧重上又有所不同,地方媒体更重视消息传达和服务本地受灾群众;全国性媒体受限于国家新闻的无限性和报道版面的有限性,不可能如同地方媒体事无巨细进行报道。尤其在2021年7月20日至8月20日正值东京奥运会和南京疫情扩散的关键节点,因此全国性媒体呈现出报道重点分散的特点,这也是主流媒体在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此,宣传舆论工作者要重视通过发挥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融合共振,把握公众的情感走向,多层次、全方位的报道顺应公众需求的新闻内容,提高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在讲好故事中增强信心,凝聚共识。

猜你喜欢

河南日报人民日报
脱口秀评论缘何引起关注——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节目《问“侯”两会》为例
构建三点着力的内容布局——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豫直播”为例
扮靓“面子”强壮“里子” 锻造精品党报的必由之路——河南日报2018年改版创新亮点
十八大以来《河南日报》时政报道创新路径探讨
四项“深”功夫讲好农民新故事——《河南日报》三农重大报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