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叙事策略探究
——以《早餐中国》为例

2022-04-06袁萍

声屏世界 2022年1期
关键词:锅贴早餐美食

□袁萍

《早餐中国》由福建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大型美食短纪录片,共35集,每集时长5分钟,每周一至周五早上八点在腾讯视频全网独播,同时海峡卫视会在同一天的晚间黄金时段进行重播。自2019年4月22日开播至结束,点击量已破亿,仅前八集的单网点击率便高达5000万,广受好评。《早餐中国》保持了传统纪录片的纪实拍摄理念,充分结合互联网优势,以短为主,受众明确,依靠新媒体进行传播。这是一次挑战,也是传统美食纪录片的一次大变革。

重构内容的叙事策略

挖掘情怀,重构情感。内容是使观众获得共鸣的最佳切入点,早餐背后彰显的是饮食文化与习惯,制作美食的人各有各的生活态度。在《早餐中国》里,创作者首先选定自己要记录的美食,然后有选择的拍摄了一些贴近人们生活情感的真实故事,将每个早餐店独有的家庭温情故事与美食融合在一起,并以“每个老板都有自己的单曲循环”作为落幅,这也是《早餐中国》区别于其他美食节目的最大亮点,《胡辣汤》老板眼中贤惠的妻子,《锅贴》中爱打游戏的丈夫等。“食色性也”,大部分人认为烟火气只存在于深巷的夜宵中,《早餐中国》却把镜头转向了家族、夫妻店中,凌晨着手汤汁、食材、面料的准备,十年如一日,“择一事终生,携一人终老”的情怀被受众感知,也成为网络用户争相推荐的原因。

把握细节,刻画真实。大部分美食记录片习惯将注意力集中放置在美食制作与品尝体验上,而《早餐中国》虽然也有这部分内容,但是篇幅拿捏得十分精准,它更多的是将视角固定在普通人身上,再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中对被摄主体进行叙事,在这当中还以大量的生活细节进行补充。比如第20集四川成都《红油抄手》的家族美食店中,餐馆的桌子一桌多用,麻将与美食结合的桌子,在镜头里显得十分有趣,不得不佩服老板的经商头脑;《手工大肉包》开篇就用一曲西班牙斗牛舞与画面中抢肉包的激烈画面形成呼应,趣味十足。在短视频的内容营销中,建立立体的画面来营造产品独有的特色十分重要。在《早餐中国》中幽默的特质也被无限放大。比如每个顾客被采访时的反应、《锅贴》中的小孩、《胡辣汤》中的中年老人等,他们想看镜头又要顾及吃的样子着实令人捧腹。

短视频从原先UGC的生产模式发展到今日,叙事风格已日趋多元,在《早餐中国》中以往严肃的说教模式被抛弃,将幽默、有趣、好看、感人这些元素全部集合在这五分钟的视频里,观众看得过瘾之余,这些美食也自然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观察敏锐,寻找创新突破口

《早餐中国》中每一集的开篇都有独特的切入点,被摄主体对自己介绍完以后,地图显示该店位置随后出现片头,对美食制作过程有选择的进行剪切,通过主动介入的方式引导顾客去感受,结尾再用一首歌表现店主的内心世界。全集节奏灵活,镜头衔接十分自然,不会让观众产生烦躁感,相反当他们正沉浸其中“享受”美味时片子就悄然结束了,令观众直呼“还没过瘾呢!”《早餐中国》之所以如此出彩,是因为它避开了《舌尖上的中国》以及《日出之食》的冗长,避开了较长的说教与历史的叙述,就是纯粹地在就早餐本身这件事进行美食与观众的叙述,并且在现场灵活地寻找吸引点,在这种浑然天成的拍摄理念下制作出的内容反而超出观众预期,这一点与接受美学有所照应。

姚斯认为“接受者在接受一部作品之前会形一定的“期待视野”,即读者在阅读时会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审美习惯等对文学作品形成潜在的审美期待。”因此,短视频的创作需要摆脱陈旧的形式与想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和挖掘新颖点,对内容进行重构从而打造精品内容。

客观记录的叙事策略

“电视纪实语言是指电视机式的叙述方式和表意系统,包括纪实画面内部的声画素材的选择、安排、景别、运动、节奏等,又包括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组接结构……共同完成生活中信息的传递、故事的叙述、情感的表现、思想的体现等。”镜头的运用是客观纪实最重要的保障。陕西汉中的《锅贴》,因为摊点可以流动,所以老板娘经常给在车里的人或者上班比较着急的人递餐点,此时摄像进行跟拍。这种连续的完整的行为,除了能够营造现场的真实以外也能够表现出美食受欢迎的特点,在对锅贴的面以及调料进行拍摄的时候就会进行打光拍摄景深镜头。这种画面相对具备美感,也是美食节目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观众能够从画面中感受到美食的诱惑。

《早餐中国》全集段落比较分明,片头字幕出现几乎都是景深镜头,要么是将店面整体的环境放置在美食背后,要么是将生活常态放置在美食画面背后,将美食放置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背景用来展示店面的生活气息,不仅具备美感,而且观众能够一目了然地知晓当前介绍的美食。除此之外,现场客观记录时同期声的使用也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同期声具有表意叙事、渲染气氛、表达情绪的作用,在《早餐中国》中,同期声最大的用处在于传达美食的美味程度。顾客在享受美食时发出的滋遛声,顾客排队时热闹的环境声,食材下锅的沸腾声等,都在丰富当时的画面。比如第35集介绍湖北热干面时,擀面师傅将煮好的面抄出放在台上进行摊凉时,面与台面接触时发出的清脆的声音,面的劲道可想而知。这里就是利用同期声构造通感,表现了一种强烈的现场感与口感先知。这种同期声与以往纪录片不同,大部分的纪录片采用配音的方式完成对片子的介绍,这样观众就会有距离感,观众的感觉与正在欣赏的画面内容相割裂,但是同期声与纪实画面一道则可以完成对客观事实的真实记录。作为双通道中的听觉元素,这种手法有利于营造一种真实的情感氛围,从而进行叙事表达。对于短视频而言,将话语权完全交给被摄主体,不仅有利于内容的客观再现,也容易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不仅如此,在《早餐中国》里,导演将镜头安放在店门口或店角落,对其独到的画面内容进行捕捉。比如第6集中关于湖南烧麦描绘中,有一对路人小姐姐在接受采访时不停用手捂着嘴,隔壁提示音说她今天没化妆,画面外的观众也跟着笑,这就是真实的反应。在第一季被拍摄的所有内容中,不管是对所拍店面的环境还是进店的人物的描绘,导演都尽力抹除人工表演的痕迹,因此所有的镜头都看起来率性自然。镜头的表现与被拍摄的人物之间形成了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关系是促成《早餐中国》影像真实、充满烟火气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营造“网感”叙事策略

“网感”一词是伴随着互联网应运而生的。在《早餐中国》里,可以说把“网感”发挥得淋漓尽致。与传统美食记录不同,《早餐中国》将画面叙事时长把控在五分钟以内,这种压缩时间的做法,一方面符合当前大众碎片化接收信息的收视习惯,另一方面这种短小体量的作品方便用户直接转发传播。同其他美食栏目相比,《早餐中国》充分结合互联网的优势进行创作,表现了与传统美食节目与众不同的点,这也在暗示传统美食节目的转型方向,对于其他创作者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除此之外,《早餐中国》每一集的开篇都有独到的切入点,花字的使用、音乐的选择,充满戏剧性与趣味性。《锅贴》老板娘说早些年自己的丈夫很喜欢打游戏,花字就表示“我不要面子的啊”,观众在大脑里接收这组花字讯息时就会形成自我对白,原本沉默的影像获得了生命力。这种借鉴综艺后期制作理念的做法在互联网的环境中极大程度助推了节目网感的生成,也是在年轻受众之间获得广泛传播的有利因素。网感不仅仅是对互联网应用的认知,更多的还是对传播模式的探究与应用。

结语

从《人生一串》到《风味人间》,从《风味原产地》到《早餐中国》,美食纪录片明显正在有意识的转型。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主流媒体也逐渐意识到短视频的优势,而对于短视频创作者而言,要想打造出精品化的内容,一定要对选题进行斟酌,当然也要充分考虑到视听语言的运用。总之,精品内容的打造,需要不断紧随潮流,注重创新性。

猜你喜欢

锅贴早餐美食
你怎么过早餐,就怎么过一生
早餐
锅贴
诚信锅贴
百姓美味 锅贴飘香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锅贴
美食的诱惑
丰盛的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