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课堂:从关注学生话语体验开始

2022-04-06王莉娟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作为课堂评价的主体,教师不能再独占“讲堂”,而要善于捕捉各种教学契机创设各种语境,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地参与语言实践,进行丰富的话语体验,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思想、情感等,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构建越来越多的“好课堂”,实现学生的真正成长。

关键词:小学英語;话语体验;创设语境;“好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04-0032-04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服务。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用英语”,即让学生有机会使用英语,进行话语体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再独占“讲堂”,而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契机,创设各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语境,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思想、情感等,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讲堂”“说堂”“辩堂”,从而焕发“勃勃生机”。

笔者在观摩一节译林版《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Unit 7 At weekends(Story time)研讨课时发现:如果教师留给学生足够的话语权,让他们在课堂上可以多角度、尽情地体验“用英语”,那么,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都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借助图片,激活学生话语

英语学习离不开视觉。作为视觉媒体的一种,图片具有直观、形象、生动、鲜明等特点,它能在无形中营造出一种氛围,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语言的领悟与理解。

(一)选用网络美图——表达自己周末生活

本课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乐于表达。不过,为了避免千篇一律,也为了更好地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整合图片,引导学生自由表达。

在引出weekend一词后,教师利用PPT,让学生Look and say,用“At weekends, I …”描述自己的周末生活,直击主题。十二张不同活动的图片,都是教师精心挑选的,它们有的与文本内容相关,有的与学生生活相关。学生通过图片就可以回忆起自己的周末生活,并能以此为据展开话题。

(二)巧用文本插图——猜测他人周末生活

译林版《英语》教材配有大量的与文本信息相关联的插图,教师在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和灵活使用教材插图,让学生根据插图猜测、预估,初步感知和理解文本。

在导入文本环节,教师先整体呈现文本插图,与学生进行对话:

1. Who are they?

2. How are their weekends?

教师呈现多个形容词: busy, meaningful, interesting, colourful, happy, warm, wonderful,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通过画面上呈现的活动,学生推测、评价文本人物的周末生活。这一活动,是基于主题意义的思考,答案不拘一格,学生可以展开辩证思维,给出多元评价,教师也暂时不给出评价。

随后,教师分别再次单独呈现文本人物的相关插图,让学生进行Look and say:

What do Su Hai and Su Yang do at weekends?

What does Helen do at weekends?

What does Mike do at weekends?

学生先看图猜测,再通过不同形式的课堂学习活动对答案予以确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丰富了对文本人物周末生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他们能够提炼出不同人物有关周末生活的关键词。所有这些活动环环相扣,学生乐说、会说、敢说,当预测与文本一致时,他们更是信心十足。在交流中,学生也自然而然地与文本人物产生了共情。

可见,巧用文本插图,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语言能力。

二、关注留白,助推学生话语

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它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与智慧。画如果过满、过实,在构图上就失去了灵动与飘逸,显得死气沉沉;而有了留白,便给予了观赏者更多遐想和发挥的空间。在译林版《英语》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写者就很好地运用了留白艺术。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挖掘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留白处,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辨、去体验、去探究、去表达。

(一)从词眼入手

学生在周末生活中最常见的活动就是去看望家中的长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文本人物Su Hai和Su Yang也延续着这一传统。在学习visit grandparents后,教师没有一带而过,而是随机提问学生:

T: To visit grandparents, what can you do for them?

S1: I sweep the floor for them.

S2: I wash the dishes for them.

S3: I read stories with them.

S4: I watch TV with them.

T: Oh. You’re all very good. To visit grandparents, we can give them presents, have dinner with them, help them do housework, massage for them and go outing with them.

在文本中只用两个单词描述的周末生活,经过教师的轻轻点拨,便引导学生说出了一连串自己可以为grandparents做的小事,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无痕地根植于教学的点滴之间。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拓展了部分周末活动。学生既拓宽了视野,又积累了语言。整个环节中,学生的表达既有温度,亦不乏深度。

(二)从情感入手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饲养宠物,在某些家庭里,宠物被视为家庭成员之一。本文中亦有提及——Su Hai and Su Yang like playing with their cat Kitty very much.细看插图,再读文字,均可看出她俩对这只猫咪的喜爱。当然,Kitty猫很有可能是平日里陪伴grandparents的伙伴。经过这样的理解,这一周末小活动便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再次抓住机会,提问学生:

T: Do you have a cat? Do you have animal friends?

S1: Yes, I have a cat, too.

S2: I don’t have a cat. But I have a dog.

S3: …

T:Animals are our friends. Love animals, please!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教师进行真实的交流、互动。最后,教师一句话凝炼概括。这样,情感熏陶在无形中展开,学生也可以体会到其中的真情。生活中,有很多老年人需要宠物的陪伴,才能缓解寂寞,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而这,也可以作为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契机,不妨将此作为“双减”之后的周末实践性家庭作业,学生对“空巢老人”的现状展开调查,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三)从句意入手

由于受社会潮流的影响,学生丰富的周末生活里,或多或少都夹杂着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艺术或学科类课程的培训与学习。教材文本中,描述Helen的文字里就有:She always has some dancing lessons. 针对这一句,教师又与学生展开了交流:

T: Helen has some dancing lessons. Do you know any other lessons?

学生随机交流。之后,多媒体再逐一呈现,学生一起说。

Ss: drawing lesson, swimming lesson, Maths lesson, writing lesson, Music lesson …

T: Do you have any lessons at weekends?

学生再次自主交流。

周末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的孩子不亦乐乎,但有的孩子因排满了课而苦不堪言。在此,学生尽情交流,既可以吐露心声,又得到了适度宣泄。教师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了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表达。

三、基于文本,凸显学生话语

基于文本,即从文本出发。无论是文本中涉及的单词、句子、语法,还是其中隐含的主题意义,教师都要留心、留意,通过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既体验了语言,又领悟到了其中富含的深刻含义。

(一)段落学习后,强化巩固

本课的故事背景为:放学的路上,Mike和Su Hai在聊周末活动的话题。由Mike的一个问题“What do you do at weekends, Su Hai? ”引出故事文本。

让学生观察文本插图、逐图猜测后,教师设计了两个活动:

1. Listen and imitate. 让学生听录音、模仿。

此时,学生既能确认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又能关注句子中的细节,如频率副词usually, often, 程度副词very much,猫咪的名字Kitty。这样,学生对先前的预测有了一个补白,他们获得了更多的信息量。在听听、仿仿、读读的过程中,学生对两姐妹的周末生活了然于心。

2. Look and say. 呈现文本缺空,让学生看图说。

在此,教师对教材进行了适度重构,将与本课相关联的图片,如陪伴爷爷奶奶吃饭等,从其他单元中引用过来,这样,图片与文字的搭配更为完整,语境也更自然。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画面感强的图片的引导,学生能够流畅、自如地表达。

(二)段落学习中,含蓄追问

教材文本中,语言的呈现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即整个语篇中,前言定是对后语的。如在学习Mike的周末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先看插图猜测,再让他们读文本、划出相应的活动。在交流环节中学生提到了新词组:chat on the Internet。而文本中涉及到了网络聊天,教师便把它作为教育资源,加以利用。

T: Why does Mike chat on the Internet?

S1: His grandparents live in the UK.

T: So who does Mike chat with?

S2: His grandparents.

T: Right. You know Mike now is in Nanjing. Nanjing is so far from the UK. He misses his grandparents so much. Chatting with grandparents on the Internet is a good way!

這一追问,让学生知道了Mike上网聊天的“情有可原”“符合情理”。学生从文本中找到的相关文字,读一读,便体会到了Mike对亲人的思念和他的真情流露。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引导,倡导每个学生过健康、文明的周末生活。

四、提供支架,展示学生话语

“用英语做事”,强调学以致用,要让学生在真实的运用中内化语言,即:学了语言要会用,要能恰当、准确、灵活地表达自己的个人观点和感受。而如何让学生讲自己的话,能够用英语传情达意?这时,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架,助力其言语表达。

在本节课的拓展环节,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说说自己的周末生活。多媒体提供关键词——频率副词,它们既是本单元的重点,又是难点;关键句——除中间部分的活动描述外,还有开头和概括性的结尾;插图——各式各样的周末活动。这些,均为学生提供了言语支架。

此时,学生已有了大量的周末生活体验:在学习文本时,他们与其中人物产生共鸣;在课堂伊始的交流中,他们与同伴又产生了些许认同。此环节,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你听我讲,我为你评。大家在共说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在反馈环节,学生描述的周末活动便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这是一项综合运用语言的项目,是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协同发展的最好体现。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如能处处为学生着想,让他们有充分的话语体验,那么,越来越多的“好课堂”将会出现,学生将会在真正意义上成长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2]鲁子问.小学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黄小萍.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21,(1):27~33.

[4]王莉娟.适度留白,让教学更有效[J].小学教学设计(英语),2017,(2).

【责任编辑 张   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