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在我心碑上的老师
2022-04-06杨祖新
人生在世,无处没有老师,这正如孔子言:三人行必有吾师。特别是到了高度信息化高度科技化的今天,人必有师,人必尊师。
我这大半辈子,有幸接触了很多良师。他们向我“传道、授业、解惑”。他们的付出,让我受用终生。他们的形象和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碑上。
师恩难忘!
是您,第一次触动了我的心灵
我幼小的心灵第一次被触动的一刻,离现在虽然已经过去50年了,但那一刻心灵震撼的余波却伴随着我的一生。
那是1961年10月底的一天下午,劉家场小学二年级(1)班的班主任兼算术老师郑少华正在上算术课。其实在两个小时以前,我就已经觉得自己扛不住了,但班主任的课我还是非常认真地听着。我一只手顶着下巴,另一只手紧紧按住肚子,因为我的肚子实在是痛得难受,苦水差点就流出来了。
我知道,我确实太饿了。全家5口人全凭我父亲一人来养活,我们家的生活是精打细算得再也不能精、再也不能细了。早上来上学之前吃一餐以后,就要等天黑之前的另一餐了。我是家里的老大,我也要为父母操心啊!每天早餐,我都将我的一份饭均给妹妹和弟弟一部分,因为那一天的早餐我几乎全部都分给弟弟和妹妹了,我几乎没有吃什么就上学了。
我终于挺不住了,“嘭”的一声,我顶下巴的手无力地、直挺挺地落在了课桌上,头也随即趴在桌子上。
“怎么啦?”郑老师问这句话的时候就已经走到了我的面前。
“怎么了?祖新。”(郑老师除了上课点我们回答问题的时候叫我们的全名,其他时候叫我们总是不叫我们的姓,听起来好亲切的。)
“我……我……我不行了。”我尽力地回答着。
“班长和学习委员组织大家做作业,值日生快去喊语文老师来给我顶课。”郑老师一边安排一边把我背在了他的背上。
他背着我飞快地向着镇卫生院跑去。我躺在郑老师的肩膀上,真好像躺在父亲的肩膀上,我的心灵震动了。我隐隐感觉到郑老师对我的爱胜过了父亲对我的爱。我暗暗地流泪了。
“您是怎么做父亲的啊?您这孩子是太饿了,他已经饿坏了,赶快注射葡萄糖。”医生对郑老师这样说的时候,郑老师不住地点头赔不是:“是我不是,是我不是,我以后注意。”听郑老师这样说,我的心灵又一次被震撼了。
那是我平生第一次打针,我好害怕。当护士给我注射葡萄糖的时候,郑老师紧紧握住我的手,口里不住地说道:“祖新好乖,祖新好乖,别怕,别怕。”我的心灵再一次被深深地震动了。
从卫生院出来,郑老师径直把我背到了我的家。父亲上班去了,母亲听郑老师说过我的情况以后,只是呆呆地看着郑老师,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我看着母亲迅速走到抽屉桌前打开屉子,呆呆地看了看屉子以后又将屉子关上。我知道,母亲想给郑老师付医药费,但家里肯定是拿不出钱来了。
郑老师应该也看到了我母亲的这一系列举动,马上交代了我母亲一番注意事项后,就默默地走了。
第二天,当我按照父亲的交代将十多个一分、两分、五分共五角钱的硬币交给郑老师的时候,我看见郑老师眼睛里含着泪水,他接过这些钱,从办公桌上拿起一个信封,将这些钱一个一个装进了信封里面,双手递到我的面前说:“祖新啊,孩子,你的父母亲把你交给了我,我就要对你负责,你们家里目前很困难,你把这些钱带回去,告诉你的父母亲,就当是我帮了你们。”
听着郑老师这番话,我朴拙的情感,再也无法控制,我流着热泪,猛地扑到了郑老师的怀里。
郑老师现在应该也有70多岁了吧!郑老师,您在哪里?您好吗?我没有辜负您,因为我已经将您的思想融进了我的人生经历之中。
是您,第一次教我如何工作
是您——刘永新老师,第一次教我如何工作,让我品尝到了成功的乐趣。您教给我的工作方法,在我的人生经历中给予了我莫大的帮助。
记得那是1970年,我在松滋刘家场中学读书。因为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我所就读的班级被称为“三连三排”,我是这个排的排长兼副连长,由于我们这个排非常不好管,学校特地将学校的教导主任刘永新老师安排到我们这个排兼任我们的指导员,也就是班主任。
由于那时候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我们这个班里的同学绝大部分都很调皮,甚至有不少女同学也都不好管理。刘永新老师虽然是学校的教导主任,可刚开始接手做我们的指导员的时候,同学们根本就不把他放在眼里。有个调皮的同学一次看到刘老师的一只裤腿卷得很高,而另一只裤脚却没有卷起,就给了刘老师“半吊腿”这样一个“雅号”,从此,“半吊腿”就成为了大部分同学对刘老师的“尊称”。
过了一个星期,刘老师组织全班同学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重新选举“排委会”干部。结果出来了,得到最高票数的7人中就有两个是全排最调皮的学生,一个是经常受人欺负的学生。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刘老师非常郑重地宣布:“我完全同意大家的意见,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祝贺我们的新‘排委会’建立,请当选的7位同学放学以后留下来进行分工。”顿时,教室里掌声一片,欢呼声一片。
经过分工,我仍然是排长,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刘老师把最调皮的两个同学一个任命为纪律委员,一个任命为生活委员,把那个平时常常受人欺负的同学任命为学习委员。看着我无比诧异的样子,刘老师分别给那些新当选的干部谈完话以后把我留了下来。
“看你这个样子,好像有很大的想法哦!”刘老师对我说。
“我确实有很大的想法,您为什么同意将这两个全排最调皮的同学充实到排委会啊?您为什么同意把一个完全没有工作能力的同学也充实到排委会啊?”我自觉好像很有道理,直截了当地问刘老师。
刘老师朝着我笑了笑,只说了3个字:“牵手啊!”
这下确实把我给搞晕了头:“这与牵手有什么关系呢?”
“把各色各样人的手都牵起来啊!”我好像有点懂了刘老师的“牵手”含义。
“我所说的‘牵手’,就是要把我们全排同学的手都牵到一起来,就是要把大家的心聚到一起来,共同建立起我们排的新形象。”听了刘老师的话我恍然大悟。
“我已经分别给新当选的干部都交代好了,要他们各自分管好一批人,也就是让他们都牵住一部分同学的手集中到你这个排长这里来,你再把这几批人的手全都牵在一起。你就等着这一天吧!”
果然,刘老师所预想的“牵手”计划不几天就收到了成效。特别是那些以前调皮捣蛋的同学一个个都乖乖的,非常遵守纪律,非常维护我们排的名誉,那个给刘老师起绰号的同学还当着全排同学的面给刘老师赔礼道歉,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全校的集会上,校长对我们排的转变大张旗鼓进行了宣传。同学们把我们排的名誉看得更加珍贵了。
当校长在全校集会上表扬我们排的时候,我的头脑里总是萦绕着这两个字:牵手。我算是真正懂得了这其中的含义。
刘老师看着我略有所思的样子,会后把我叫到了他的办公室:“明天,你主持召开一次‘排委会’,其中心内容就是‘放手’,就是放手让所有排委会干部大胆工作!”
第二天我主持召开会议的时候,我将我们排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分工负责,相互协作”8个字的要求,并就这8个字作了比较详细的解说。当我要大家分别表态的时候,大家都表现出了为我们排争取更大光荣的决心。
会议结束的时候,刘老师只说了一句话:“排长安排得很好,大家的决心也很好,我支持你们。”
我懂了,这就是“放手”。放手让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工作、去努力、去奋斗。
牵手——放手,这就是我读初中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刘永新老师教给我的工作方法,就是这套工作方法,指导着我工作了半辈子并一直延续在我的工作之中。
是您,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我的心里,很深很深地铭刻着另一位老师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李荣盛。
李荣盛老师是我初三、高一、高二的语文老师。他,不仅仅使我在语文学习上有很大的提高,更主要的是他教会我如何做人。
我上中学的时候,正逢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因为父亲的原因我的政治前途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我在读中学的时候,写过28次入团申请书,学校团总支曾经12次将我作为团员发展对象报到镇团委,每次都是在没有任何理由的前提下将我的报批表打回了学校团总支。而后有关人士给学校团总支的负责人透露:你们以后别将这个同学作为发展对象报来了。从此,学校便再也没有将我的名字作为发展对象报到镇团委。
当时我正在读高二,当我知道这件事后,雄心勃勃的我彻底崩溃了、绝望了,甚至产生了逃避生活现实的想法。我的这种情绪流露在我的一篇作文之中。记得我在那篇作文中写道:人世间的争斗让我清楚地看到了这个世界的肮脏,让我看到了这个世界上好多人思想的丑恶,既然生活已经将我毫不留情地推到了悬崖边,我又何苦入肮脏之伍?不如顺势跳下这悬崖,留下自己一颗红红的心,留下自己清白的身。
李荣盛老师看到我的这篇作文以后,便决定帮我一把。
我回到家里以后,父母亲对我看得很紧,后来我才知道是李老师到我家里给我的父母亲介绍了我的思想情况。
在学校里,班上的班干部对我无比关注,原来也是李老师给他们做了交代。
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对我无比关注,其实也是李老师给他们都通了气。
以上的这一切都对转变我的思想无济于事,是李老师三番五次和我谈心才真正触动了我的灵魂,才真正让我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念。
今天想起来,李老师和我谈话的情景历历在目,谈话的内容永生难忘。
李老师头两次找我谈话的主要内容是生命的价值问题。他以很多著名人物的生活经历给我阐述了生命的重要性。我记得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这样的:“生命是你的父母给的,也是你自己的,但从你出生开始,从有了你自己的生命开始,你就是这个社会的,你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你是社会人,你是国家人,你的生命不是你的个人财产,所以,你没有权利抛弃你的生命,你只有责任和义务珍惜你的生命。”李老师还送给我一张他自己亲自为我制作的书签,这张书签里写的一句话永远都镶嵌在我的脑海中:“生命就像火花,它可以燃烧成熊熊大火,也可以闪动几下就熄灭。”
李老师和我谈话的第二个话题,是怎樣对待人生中的曲折。印象最深的是他以水作为比喻,让我向水学习。他说:“人生中是有艰难险阻的,遇到了艰难决不能倒退,倒退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习水的精神,遇到任何障碍都找到一条路走下去,一直走到确定的目标为止。”当我听李老师说完这番话的时候,我的灰暗而凄凉的心,豁然开朗起来,奔放起来。
李老师和我谈心的第三个话题是“人生要有目标”。记得李老师引导我对人生目标进行探讨以后,他问了我一句话:“你现在就可以确立一个目标,你的目标是什么?”我几乎没加思索地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我长大以后要到这所学校当校长!”“有志气!”李老师向我伸出了大拇指。
离高中毕业只有3个月了,李老师对我说:“现在有一个为实现你的理想而去努力的机会,松滋师范学校因为学员不足要到我们学校高中毕业班中招收4名学员,你去吗?”我看着李老师,用感激的眼泪回答了李老师这个问题。时隔不久,李老师和学校团总支书记来到我家,给我送来了松滋师范的录取通知书,李老师还送给我一个皮箱。
我向着我自己确立的目标努力奋斗着。29岁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教育工作经验的我调到了家乡的教育组,做了10年教学研究工作以后,39岁的我实现了自己学生时代确立的目标,我在我的母校就任了校长,这一干就是12年。
在我经受人生第一次大曲折的时候,是李老师拨正了我思想的航向,是李老师拯救了我将要死去的灵魂,是李老师让我看到了前途的光明,是李老师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是李老师帮助我、督促我、鼓励我实现了自己在学生时代确立的目标。
是您,让我懂得了身教重于言教
高文阁老师是我高一的班主任,也是我的数学老师。他的教育方法如同他的数学思维一样,展示的不仅仅是结果,更重要的是一步一步的过程。他没有多少语言,但他用自己的行动在说话,他用自己的行动在教育学生如何为人做事。从他的身上,我懂得了身教重于言教。
高老师有这样一句名言:“要求大家做到的,我一定会首先做到!要求大家不做的,我一定会坚决不做!”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每次高老师来上课,当全体同学起立站好以后,只要他的右手握成拳头一举起,全体同学便会以洪亮的声音齐声呼号:“学好本领、建设祖国!”就是这简单的8个字,按今天的话说,就成了我们这个群体的呼号,为上好这节课奠定很好的基础,扫除了教学中的思想障碍和行为障碍。
每次高老师来上课,如果看到讲台没有整理好或者是黑板没有擦,他总是先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然后把讲台理得整整齐齐。如果看到同学们的座位没有排列整齐,他只是伸出右手掌在每组的课桌边沿晃上一晃,同学们就会马上把课桌摆得整整齐齐。虽然他所教的学生都是高中生了,但他在黑板上的板书总是一笔一画从不潦草。每次下课以后,他也总是忘不了自己把黑板擦干净,把讲台理整齐。高老师这样做,同学们都看在眼里,特别是那些班委会的干部,更是把高老师的行为变成了自己的行为。从此,我们班的环境和风貌,班级和人际关系,都可以说是全校第一。
我们学校的后面是一座小山,这座小山就是学校的农场。我们的劳动课内容大多就是将学校厕所的粪用粪桶抬到山上农田果园。每次劳动课,高老师总是身先士卒,挑着满满的担子来来回回比我们要多跑好几趟。同学们看在眼里,很多力气大的同学也学着高老师一人挑一担或者两人交换着挑一担,那些两人抬一桶的同学再也不敢只抬半桶。学校分给各班的农田,往往都是我们班的长势最好,收获最多。
在我的心目中,高老师在家庭里也是一个极负责任的男人。高老师的妻子殷老师也在我们学校任教,几乎全校的老师、同学都知道殷老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并不能生育。他有一个儿子是领养的。每天清晨,我们不是看见高老师在晾衣服,就是看见他在打开水;中午,我们不是看见他在食堂排队买饭菜,就是看见他在自己家门前的过道里做饭;临近晚上,我们不是看见他在打洗澡水,就是看见他在忙着做晚餐。每次殷老师犯病,我们总是看到高老师背着殷老师快步向着镇医院急匆匆地跑去。
高老师所做的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们也都写在了自己的行动里。倘若我在人生的路途中也具有“少说多做”品格的话,最大的功绩应该归于高老师。因为打那时候开始,高老师就已经是我做人做事的榜样。
感谢高老师用心用身教诲了我们。
是您,让我真正懂得了如何写文
杨德春老师是我在街河市双龙桥中学工作时的同事。我们同任一个班的课程,他任教语文,我任教数学。说起杨德春老师的语文教学,那才真可以说是顶呱呱。特别是他的作文教学,真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凡属于他教过的学生,只要用心跟着他学习写作,现在有不少都是写作的好手。可惜的是,那个时候我正在进行数学教学研究,真后悔没有跟着杨老师好好学习写作。
打从小学开始,我就非常喜欢写作,一直到初中、高中、师范,我的作文都是让同学们惊叹的,也是让老师们赞赏的。特别是在高中时段,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老师作为评讲课的范文,甚至还有高一个年级的语文任课老师将我的作文拿到作文评讲课上作为范文进行评讲。按理说,已经近60岁的我,写作水平应该是相当不错的,其实不然,因为我19岁师范毕业以后就开始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加之从事教育管理10多年,我对写作的爱好也就放弃了30多年。
让我真正懂得如何写作还是近些年的事情,也还得亏我的师长杨德春老师。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2007年,我遭受了一场劫难,上级领导准许我外出打工,在南方闯荡了一年多以后,2009年初,我安定在了家乡的一家企业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由于工作需要,我重操笔杆子的时候,总觉得这笔杆子是那样的沉重,每完成一篇文稿都是那么吃力。我都有些泄气了,真想放弃这来之不易的工作。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的脑海里面浮现出了杨德春老师的笑脸。正是杨老师的这张笑脸,给了我无比的力量。费尽周折,我终于与杨老师取得了联系。我也正式拜杨老师为师开始学习写作。
师徒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QQ进行的。起初,每当我写完一篇习作,都通过QQ传送给杨老师,杨老师收到我的習作以后,就如同批改学生作文一样给我认真修改,对我文章中有问题的句子和字词都不放过,并加以眉批和评语。这样,我便能够清楚知道我的习作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也从中领悟出写文章整体构思的重要性,更感悟到了我语言的贫乏。
针对我写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杨老师给我下达了一道死令:请抽空多读一些名家名著,不管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力争每天看一篇。每读一篇作品都要做到“五看”:看作品的布局谋篇,看作品的意象意境,看作品的语言表达,看作品的开头结尾,看作品的表现手法。总之,就是注意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及两者的融汇。自从接到杨老师的这道指令以后,我停笔了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几乎每天都看一篇甚至几篇名家的作品,并且按照杨老师的“五看”要求细细琢磨,终于领悟出了一些写作的要领。再回头看看自己以往写的那些东西,就觉得完全不是什么东西。
此后,杨老师又开始鼓励我多写,并且针对我的习作,对我进行一个一个的专题指导。“写作不要急,构思再下笔”,这10个字就是杨老师对我下笔前的告诫。他在QQ聊天记录中,几乎是一气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下笔前的构思就是对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就是思考如何突出主题让一篇文章能够立得稳、站得正,就是要想好如何开头、怎样结尾,就是要确立哪些内容要详写、哪些内容要略写等。特别重要的是一篇文章一定要有自己所要表达的鲜明主题。有了杨老师这样的谆谆教导,我再也没有胡乱下笔写作,真正做到下笔之前认真构思。我的习作也有了很显著的进步,但杨老师鼓励的话语却从未间断。听到杨老师的鼓励,我学习写作的欲望也更强了,写好每一篇习作的信心也更强了。
杨老师最忌讳一篇文章的主题不鲜明,用他的话说,就是“一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一定要鲜明,是爱还是恨,是褒还是贬,是讴歌还是诅咒,一定要给作者的心灵留下印迹,不然的话,即使作品的语言再美,故事再曲折也是不成功的作品”。记得我学写了一篇小小说《略施小计》,说的是一个有着后台的、自由散漫的青年老师平时不好好教学,在关系到绩效工资统考的时候,这个青年老师利用自己的小聪明和亲戚的权势事先搞到了统考的试卷,因此获得了全市同年级同科目的第一名。此后便春风得意,一直上升为地级市技术质量监督局副局长的位置。我满以为这篇作品会得到杨老师的好评,可是,当我把这篇作品传送给杨老师看后,杨老师恼火了:“你到底想表达什么啊?你是在赞赏这个青年,还是在指责这个青年?对主人公的行为是爱还是恨?文为情生,情有爱憎。写诗作文必须寄情,或爱或憎一定要鲜明。我们写出东西来是让读者去读去看的,读者看了你所写的东西要受到教益才是好作品。你的这个作品连自己都不知道在宣扬什么,能够拿出来让大家看吗?”杨老师一连串的问题让我一时哑了口,但是,这一连串的问题也让我深受教益。打這以后,我所写作的作品便有了鲜明的主题思想,有了比较深刻的立意。
在我学习写作诗歌的时候,杨老师对我所写的诗歌更是严格要求,甚至连一个词、一个字都进行认真斟酌,耐心对我进行指导。一次,我所在的公司要重新规划园区布局,我将园区即将拆除的旧景摄影入档,摄制后即兴写了一首五绝,初稿是这样的:“收尽园区景/存储一度秋/胸装龙海美/更有大丰收。”杨老师看到我的习作以后,给我发来了修改建议:为什么是“存储一度秋”,而不是“存储几度秋”?为什么是“更有大丰收”,而不是“更盼大丰收”?杨老师的修改建议虽然只是将“一”改成了“几”,将“有”改成了“盼”,但这两个字一改,更加符合实际,字意也更加贴切了。
近些年来,我的作品频频在本市的《洈水》文学双月刊、《山鸣》文学季刊上发表,有些格律诗还在《荆州诗词》《松滋诗词》上发表,所发表出来的作品没有一篇不凝聚着杨老师辛勤的汗水。最近,松滋市刘家场作协分会还委我以《山鸣》文学季刊编委的重任,这也是杨老师心血的结晶。
杨德春老师,您是我永远的挚友,更是我永远的良师!假如我的人生会有第二次,我一定会早早地拜您为师,我一定会跟着您好好地写出一个大写的“人”字。
60多年过去了,在我的人生道路上,还有好多可亲可敬的老师也是我终身难忘的!他们是蜡烛,为多少迷茫的人照明指路。他们是人梯,让多少学子踏着他们的肩膀,攀上了科学文化的巅峰。他们的光辉形象,将永远闪耀在他们学生的心中,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碑之上。
作者简介:
杨祖新,男,回族,1954年生。酷爱文学和书法,从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多篇(首)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刊载于各类刊物。2013年3月出版个人诗集《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责任编辑/赵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