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上塘》有新篇
2022-04-06韩修存张用来
韩修存 张用来
一
在宿迁市泗洪县西南部有个被称作西南岗的地区,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共有上塘镇、双沟镇等八个乡镇。垫湖村是上塘镇的18个村居之一,垫湖村之所以闻名,是因为在1970年,为江苏省内第一个将土地包干到户的村子,被称为“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时间甚至比安徽小岗村还要早几个月。
天灾人祸加上土地的贫瘠,集体时代的上塘镇垫湖村的农业生产始终难以搞上去。亩产收成扣除种子所剩无几。苏道永回忆道:“1977年,我任5队会计期间,生产队的集体生产实在无法搞了,种地无籽种、耕地牛无饲料草、社员无口粮,当时称作‘三股麻绳一齐断’,大伙的活路在哪里?”
1977年秋后不久,苏道永和5队队长任孝干晚上召集社员在村口的桥下面开会,对于分地之事要社员们保密,如果有人来问,什么都不许说。这就是垫湖村史上的“桥头会议”。
而到了1979年底,垫湖村彻底扭转了吃救济粮的历史。反向国家出售余粮2.5万多斤。这是垫湖村天翻地覆的变化。
垫湖村的人民开始扬眉吐气,欢欣鼓舞,欣喜若狂。以无比激动的心情编唱起顺口歌谣:“家家户户粮满仓,社员个个换新装;腰里票子哗哗响,明年就盖大瓦房。”1978年以前,整个垫湖村没有一家建有瓦房;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间,家家全部翻建了瓦房,几乎家家都有手扶拖拉机;2002年,村里共有收割机、大型拖拉机等10余台大型农业机械,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
二
改革开放之初,垫湖人在全省第一个实行农业生产大包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因为受到客观自然条件的限制,发展缓慢下来。一些青壮劳力不满足于家乡相对落后的现状,纷纷到外地打工挣钱,导致有些村庄地无人种,家中仅有带孩子的妇女、老人等老弱病残的留守人员,所谓的“空巢老人”等“空巢”现象在此地各村庄都大量存在。诸多原因叠加,使垫湖村的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瓶颈,垫湖村的改革红利逐渐弱化。1992年,垫湖村人民群众年收入还不到周边乡村的一半水平,改革的先进村成了省定的经济薄弱村。
包括垫湖村在内的整个泗洪西南岗地区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引起了各级党委领导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后,几乎历任省领导都亲临过西南岗,李源潮、梁保华、罗志军、娄勤俭等省委领导人都曾来过西南岗,娄勤俭书记更是先后数次前来,他特别来到垫湖,关心垫湖人民的生产生活、致富奔小康的工作进展情况。宿迁市的历任领导人更是把西南岗地区作为全市扶贫奔小康工作的重点。省、市领导来到西南岗,则必到“江苏农村改革第一村”——垫湖村视察检查、访贫扶贫。省、市、县各级领导清醒地认识到:鉴于该地区自然条件的不利因素,依靠当地自身力量很难进行可持续发展。西南岗这块全省的经济洼地不实现致富奔小康,全省达小康就是一句空话、大话。因此,多年来,省、市、县花大力气制定规划、进行大投入,多措并举,对包括垫湖村在内的西南岗地区进行改造、进行“造血”——打响一场全方位的“扶贫攻坚”战役。
1992年,省里即派驻扶贫工作队,开始对西南岗地区给予重点扶持,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兴建水利设施。早在大包干前的大集体时代,当地人每年冬闲时节都要“上河工”。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县里组织“引水上岗”大会战,从洪泽湖引水到上塘,建了三级翻水站,虽工程浩大,可效果不理想,到了2000年初,工程成了烂摊子,每遇天旱秧苗庄稼照样干死,稻田干裂纵横,人畜饮水困难。垫湖村压根没用上引来的洪泽湖水。而另一条引水工程是1968年、1969年由苏皖两省联手开挖的新汴河工程。新汴河在垫湖北面,当年开挖到此处需要切岭,河床深挖近100米,垫湖地面高于新汴河水面,垫湖人望水兴叹。后国家出资在垫湖北面的新汴河切岭上建了一座电灌站,是江苏省扬程最高的水电站,但因为经常停电,垫湖人常常用不上甘甜的水源。进入2000年,水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大发展,成为当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严重羁绊。刘朝文是从上塘走出去的西南岗人,他认为西南岗穷就穷在缺水上。在总结“引水上岗”的经验教训后,认为解决当地缺水问题,主要是打深井取水、挨井扒水塘取水、顺坡修短渠取水,走节能灌溉的科学用水和高效农业发展之路。2007年秋,在省长梁保华的直接关怀下,西南岗六大水利惠民工程——“水源工程”正式启动,省里投入资金2.45亿元。如今的垫湖村林成行、水成网,高效农业产业园绿荫满园、瓜果飘香。企业生产用水得到满足,人们生活用水不再发愁。村民们居住在集中康居小区内,早就用上了城里人使用的抽水马桶。
自1992年省委、省政府向泗洪派驻扶贫工作队,针对以上塘为典型的西南岗地区实行重点扶持以来,省里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各级党委、政府的帮扶措施像一股股春风,温暖了垫湖大地,也温暖了垫湖人的心。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敢于抢第一的垫湖人决不能落后別人。
垫湖人发扬当年“大包干”当第一的精神干劲,平整土地,使坡地变平;增挖水渠,使粮田得以旱涝保收。但觉得现有的传统种植业地里的庄稼再怎么丰收,农业产出依然很低。2006年,垫湖村开始进行塑料大棚种植,种植蔬菜、瓜果,塑料大棚的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这样就提高了农产品的效益。少数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种植户的腰包先鼓了起来,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依然不理想。况且由于大量青壮年劳力、有文化的年轻人长期在外面打工,村里的土地无人耕种,出现部分土地撂荒的现象。怎么样盘活土地资源?村里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实行土地集中流转,把村民原有的承包地再重新集中在一块,实行大户种植。这就是土地于20世纪70年代由合到分,到2010年开始再由分到合的分配方式,这与以前的大集体时代的“合”,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土地集中流转,农民手中的承包地每亩可分得土地租金600~700元,如果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经营,除了每年固定的土地租金,年底还可参加合作社分红,参加合作社生产,每月还可以挣取工资;另外,土地流转还可以让外出打工、无人种地的家庭成员安心在外打工挣钱,每月照样可以拿到自己承包地的租金。垫湖村在2009年率先进行土地集中流转,到了2011年底2012年初,全村1.2万多亩土地集中流转全部完成。
经过平整土地,小田变大田,再进行土地流转。把流转来的土地优先给村里有承包意愿的人来经营。种粮大户们利用流转来的大片田地,以掌握的技术管理种植,以手中的资金购买农业机械进行专业机械化生产,以种植优质高效的农产品替代传统的农作物。最多的个人承包土地达2700亩。垫湖人通过土地集中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得农作物的产值有了很大的提升,建成的千亩优质稻米基地,出产的“上塘贡米”闻名遐迩。高效农业项目让经营户尝到了增收的田头。
垫湖人大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周磊,现任垫湖村党委书记,年纪轻轻的他在2011年就入了党。熟悉他的人都称这位垫湖村的致富领头雁为“少帅”。早年间,他和村里的年轻人一样,外出打拼,凭着一股闯劲和诚信经营,搞起了花木产业,而且还掌握了一些花木的栽植技术。2009年,他参加村“两委”的工作。2014年当了村书记,承担起垫湖村整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任。他认为,要提高村里的农业产业效能,农业产业结构就必须调整,如此才能把农业做强做优。优势是村里有大量流转的土地可以利用,于是垫湖村利用稻田有水的特点,搞起了500多亩的稻虾共作养殖基地,有了效益后,村民任守华将新流转的100亩地加入该项目,实行稻虾共作模式,这比传统种植每亩可增收1000元。
以前,周磊从事花木生意时,接触过碧根果树苗,销售量很大,且果树苗价格很贵。碧根果原产于美国,与核桃比,其皮较薄,果肉更富含多种营养元素,更易加工成休闲干果。周磊担任村书记后,为了调整本村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更好地带领村民致富,他调查市场后,于2014年流转20亩土地,试育碧根果苗。其间所遭受的坎坷令人唏嘘。因为当时种子奇缺,先是花大价钱从美国购来树种,几经折腾,已到春天,花费人力、精力种下,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结果几个月后出苗率不到40%。他翻阅资料,通过网上向专家请教,知道碧根果的种植时间在冬季出苗率高。周磊没有气馁,第二年,他在云南等地又购来种子,冬季在大棚里种下,几个月后,喜人的小苗齐刷刷长了出来。周磊成功了,结果是大赚了一笔,连以前损失的都赚了回来。碧根果育苗基地,从当初的20亩扩展到40亩,再扩展到1300余亩。2018年,市委书记张爱军来垫湖调研,肯定了碧根果育苗基地的成功。2019年,村里的碧根果发展为成片林,并在邻近的三个村又承包2200多亩地,大力发展碧根果育苗产业。2020年计划在本村扩建250亩育苗基地,预计亩产均收入可达15000元。在基地的本村100余名就业村民中有建档立卡户18人,老年人、残疾人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人外出打工没有人要,在碧根果育苗基地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每天能有六七十元的收入。此外,村里还有成片的软籽石榴种植基地等特色农业吸收本村留守妇女、老人在里面干活,月收入也在2000元左右。
為了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垫湖村引进企业,推动本村的“三来一加”项目。2009年,启动建设创业园,多方筹集资金,建设工业厂房3万余平方米。现在垫湖村有包括亚布朗针织厂、华芯电子科技(泗洪)股份有限公司、天悦家纺科技有限公司等大小7家企业。带动本村富余劳力700多人就业,就业人员最高月收入可达4000元以上。
垫湖村在脱贫致富达小康的工作中,股份制经营采取的模式有:采取“企业+”模式,以发展“三来一加”项目,解决部分劳动力就业;采取“合作社+合作社”经营,其中有村集体占大股的村级合作社,比如碧根果培育基地,以其中的330亩由上塘镇兴塘农业服务土地股份合作社联社入股种植,垫湖村集体投入股金50万元,联社委托垫湖村党委书记周磊负责日常管理、运营,入股资金由镇农经站统一监管,利润全部由村集体和村建档立卡户分红;以村集体股份加入的县级合作社,比如成立泗洪美阳公司甘薯合作社垫湖分社等。此外,还有很多个体专业合作社,比如水产养殖基地合作社、2000个蔬菜基地组成的蔬菜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集群等。垫湖村在不断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时,追求农业品牌创建,开拓“农业+电商”新渠道,进行“一村一品”的打造建设。而村民的收入是有保障的,首先是土地流转后的土地租金,每亩600~700元,加之每年的合作社分红。愿意在合作社从事生产劳动的,每月还有工资收入。
安居才能乐业。改善村落环境,提高村民居住条件,是垫湖村整体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标志之一。2007年,垫湖村利用扶贫资金,结合自身条件,经过科学论证,统一规划,让全村19个自然村群众全部搬迁至户型为带有庭院、4户连成一体的二层楼房。大规模拆迁是在2010年、2011年。2013年底,全村近4000人全部集中居住,由此还新增耕地687亩。如今,全体村民早已居住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配套基础设施齐全的村里康居小区中。村里老人们高兴地说:“想到过去穷得叮当响,住的是茅草棚,没有想到能住上楼房。过去说实现共产主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俺们今天的生活实现了,住得比城里人还要好。”在拆迁的过程中,整个垫湖村无一户人上访,因为村里拆迁采取农户自拆自建的原则,除了拆迁补贴,拆迁下来的能用的砖、房梁等建筑材料还可以用在自建的楼房上面,这样算下来,村民搬进新建的康居小区实际上自己花不了多少钱。村里针对实在困难的拆迁户,统一建有老年安置房,确保全体农户都能住进康居小区。苏道永家庭有6口人,当初拆迁时,村里给的拆迁房屋赔偿、宅基地赔偿等费用基本够建成楼房的费用,加上自家拆迁下来的砖、能用的房梁也用在建设的楼房上,自己基本上不再掏钱,只是装潢花了3万多元。目前,孩子们在外地有房子,都搬出去居住了,只剩下苏道永老两口居住在144平方米的二层半的楼房里。居住在村里康居小区的老人们畅谈今天的生活,感慨万千,苏道永老人有文化,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过去真没有想到能过上今天的生活,过去用水吃水都困难,现在是生活用水、污水分离。小区里建有垃圾中转站,家家庭院种花绿化。煤气、电饭煲、电烤箱、电冰箱、饮水机、净化器、电视机、电脑、智能手机等家电家家户户都有。以前想吃肉吃不到,现在顿顿有肉,却不敢吃,害怕吃多了得病。想吃些青菜素菜,讲究健康养生,多想这样的好日子能多过上两年。小区里有超市,你想吃什么就去买,现在讲究吃法。以前没有衣服穿,衣服破旧穿多少年舍不得扔,补丁摞补丁还得穿。现在你看,超市袜子10元8双,袜子穿旧就扔。家家户户都有许多不穿的旧衣服,就放到小区的捐助箱里。我光羽绒服、棉袄就好几件,根本穿不过来。现在讲生活环境、讲健康,村民活动有老年活动室、棋牌室,有运动场、卫生室。夜间有路灯照明,大白天有人家连院门都不关,也没有小偷。出门家家都有小汽车。”
垫湖村人的收入怎么样呢?苏道永全家6口人。儿子儿媳、孙辈都在外地打工,在镇江有房子,年收入不低于12万元;苏道永自己每年有农村三大员生活补助费6000多元、老年补助每年有近2000元,土地流转金每年18000元,其他收入不考虑,全家收入保守估计每年大概为15万元。村民周茂服,58岁,原垫湖村1组人,居住在144平方米的房子。全家7口人,3个儿子各一套房,均为144平方米。大儿子在南京当厨师,每月收入7000多元;二儿子是大学生,在上海工作,月收入10000多元;三儿子在苏州外资企业工作,月收入10000多元。周茂服有15亩地流转,年租金10500元,本人在村里一家企业当门卫,月工资2000多元。全家每年收入保守估计在20万元。
垫湖村158户399名建档立卡户,在2019年已经全部脱贫,2020年7月统计,人均年收入超过7500元。2019年,垫湖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00元。
如今的垫湖村,交通便利,半小时一班的公交车直达村口,村民20多分钟就能进一趟县城。村民居住在设施齐全的楼房小区内享受生活。
春天来了,春风吹拂,垫湖大地绿意正浓!
2021年1月4日,上塘镇垫湖村迎来一场特殊会议:宿迁市委把“十四五”開年的第一场常委会会议放到这里召开,谱写春到上塘的新传奇!
重回上塘,追根溯源。宿迁市委书记王昊和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忠伟一行实地考察产业和项目,走访“大包干”发起人,参观“春到上塘”纪念馆,探寻初心使命和改革原动力,寻求发展的新出路。
改革是宿迁与生俱来的优良基因,宿迁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滞。“春到上塘”拉开江苏乃至全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开启了宿迁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跨越发展之路。1986年,耿车镇走出一条“四轮齐转、双轨并进”的区域发展新路子;1994年,“沂涛新歌”唱响沭阳大地,得到时任中央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建市以来,宿迁市委、市政府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全力以赴加以推进和深化,从四大产权制度改革到干部人事改革,从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到推动科技创新券制度,从商事登记改革到推进“放管服”改革,一次次改革突破集聚起破浪前行的优势,一次次创新探索赢得跨越赶超的先机。宿迁职业技术学院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新途径,开设15个专业,既实用又高薪,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春风又绿西南岗,在改革创新大旗下,宿迁人又谱写了新时代《春到上塘》的新传奇!
作者简介:
韩修存,江苏师大中文系毕业。江苏作协会员,江苏报告文学学会理事,宿迁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多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在近百家报刊刊发作品数百篇。先后获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奖项数十次。先后出版了《我的得意之作》《读行天下》。为创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题材的作品,深入农村生活10余年。创作大地三部曲《大地上的课堂》《大地上的梦想》《大地上的芬芳》,其中《大地上的梦想》获江苏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
责任编辑/赵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