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子恺的家塾课

2022-04-06宋菲君许晓迪

党员文摘 2022年5期
关键词:丰子恺外公诗词

宋菲君 许晓迪

1955年,宋菲君(右)与外公丰子恺(中)、小舅舅丰新枚在上海日月楼中读报

“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1928年,丰子恺在《儿女》中如是写道。

丰子恺一直是个“童心未泯”的人,以纯净的目光打量孩子的世界:他们会将自己的鞋子认认真真地套在凳子的腿上;会因为小猫不吃糕、花生米被打落在地上、悉心喂养的泥人失手打破,哭得比大人破产、丧考妣、全军覆没还悲哀;会爬到父亲的书案上,洒下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点……面对这样的孩子,丰子恺有时会不耐烦,但又立刻后悔,哼喝之后报以微笑,夺走东西后加倍奉还。

丰子恺也常常给孩子们上课。课程称“课儿”,是丰家的“家塾”。作为丰家的长外孙,宋菲君长期生活在外公丰子恺身边,直到1960年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在《丰子恺家塾课——外公教我学诗词》中,宋菲君将“课儿”背后的故事串联铺展,把久远的、碎片状的回忆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

作为丰家第一个外孙,我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名字是外公取的。那是1942年的清明节,外公已到了重庆,在国立艺专当教授兼教务长,听说家里添了一个外孙,特别高兴。古代称清明节为“芳菲节”,清明出生的男孩子,就是“芳菲之君”,所以外公为我取名“菲君”。

满月时,外公画了《菲君弥月画像》;一个半月种痘时,外公画了《菲君初次种痘》;两岁时,外公又画了《菲君吃饼》。

外公家在重慶沙坪坝,他住的“沙坪小屋”外有一棵枯树,我和小舅舅常在那里玩。

小舅舅丰新枚,只比我大4岁。有一次,我问外公:“为什么我叫你‘外公’,他叫你‘爸爸’?”外公随口回答:“你小,叫我外公;他大,叫我爸爸。”我又说:“那等我长大了,也叫你‘爸爸’。”外公把这个场景画了下来,大家都觉得很好玩。

抗战时期,外公说自己虽然老朽,但还可以用“五寸不烂之笔”写文章、画画,讨伐暴寇,激励中国军民的抗战决心。他画过两幅《轰炸》,一幅是母亲抱着孩子喂奶,一颗炸弹落下,母亲的头被炸飞,身体却未倒下;一幅是母亲背着孩子,炸弹把孩子的头炸飞,母亲还在跑。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了,第二年,我们终于回到杭州,外公在里西湖静江路租了一座房子。

丰子恺为宋菲君画的《自制望远镜》

丰子恺的漫画《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那时候,外公在屋里创作,我就在外面玩,看到什么新鲜事,就找他说一说。一次,我看到一位女黄包车夫,拉着车和别人说说笑笑。我立刻告诉外公,外公赶忙出来看,但人已经不见了。外公仔细问了我女车夫的模样,过了两三天就画了一幅《黄包车妻》。

外公的画都是这般“即兴”,生活中的小事,寥寥几笔,就成了他的画题。他的画接地气,从文人雅士到老百姓,甚至外国人,大家都看得懂。

小学四五年级时,外公开始教我古文诗词。每周教诗词20首左右,古文一篇,从《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学到王勃《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教的时候,外公总是一面讲解,一面画示意图。例如,他讲白居易的《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就画一名女子跪地,周围是拿武器的士兵。

外公喜欢旅游,每一次出游,都有诗词相伴。他讲到姜夔的《扬州慢》,第二天就带着小姨、舅舅去扬州的二十四桥“寻梦”。我们全家一起去游庐山,去逛南京,每到一处都是一堂诗词课。

有一次,外公讲到苏曼殊的“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忽然问:“钱塘江大潮是什么时候?”家人回答:“下个礼拜,阴历八月十八。”外公对我说:“你去学校请个假,全家去海宁看潮。”

我们包了一辆车去海宁。大潮还没来时,江水很浅,有几个人在打鱼。外公随口念起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我一下就记住了这首诗,一直记到今天。

外公家的文学气氛特别浓,饭前做的游戏是“猜诗句”。有一次,全家一起外出吃饭,点完菜无事,就让大舅丰华瞻先出去,大家商量一句诗词。那次出的是“九里山前作战场”。

大舅进来,选七个人随机问七个问题。第一个人在回答时,必须将“九”包含在句子里,第二个人的回答必须有“里”字,以此类推。我就是第一位答题人,当时憋了半天。大舅想了想,琢磨其中哪个字出现得比较牵强。等到第三个人回答完,他马上说:“九里山前作战场。”大家都笑起来,还是大舅水平高。这是丰家的“飞花令”,我们常常在茶余饭后、候车室里、西湖的游船上玩。

初二时,我写信给外公,希望跟他学美术。外公立刻回信:“你要学画,我当然教你。”从此,我每周去外公家,学完诗词,还要学画画。高二时,我以外公为模特,画了一张素描。外公说画得不错,我很高兴得到了艺术大师的肯定。

这是一种“快乐教育”。外公为我们搭建起平台,从古文诗词到京剧绘画,让我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回忆起来,外公几乎从来不批评孩子。唯有一次,那时我上初一,书念得好,但人淘气,品德被评较差。外公写了一封严厉的信,他说:“一个人,行为第一,学问第二。倘使行为不好,学问好杀也没有用。反之,行为好,即使学问差些,也仍是个好人。”

之后一段时间,我都不敢去外公家。后来到底忍不住,和我妈去了,低着头叫了声“外公”。外公答应了,说“菲君改了,还是好孩子”。

高三时文理分班,我又喜欢中文,又喜欢美术,数理化成绩也不错,拿不定主意,就去问外公。当时,外公在阳台上,端着一杯茶来回走,嘴里念着温庭筠的诗,“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我和外公讲了自己的苦恼。外公听了,没有片刻犹豫就对我说:“菲君,我们这个大家庭,学文科、艺术、外语的人太多了。数理化学得这么好的,只有你一个。”外公还念了一句英语“only one(只有一个) ”,他建议我,去学物理,考北大。

听了外公的话,我心里的天平立刻向理工科倾斜,后来如愿以偿考上了北大物理系,毕业后从事物理学的研究和光学工程、光学仪器的开发。

有一次,学生问我,如果再选择一次,您会选择哪条路?我想了想,还是学物理。学了物理,诗词、艺术可以作为业余爱好,而一个画家以物理作为业余爱好不太可能。学生们都笑了。

现在想想,很多事情都有因缘。我学术生涯的起点,其实来自外公的一幅画。

高一那年,物理书上讲到望远镜的原理,我和同学在旧货摊上买了一块平凸透镜当物镜,用几块放大镜当目镜,用纸糊了一个镜筒,自制了一台天文望远镜,用它看到了木星的4颗卫星、土星的光环、金星的盈亏,还有月球表面的环形山。

那个周末,我兴奋地把这一切告诉了外公。他听了很高兴,还问我,能看到火星的卫星吗?我说火星的卫星有两颗,火卫一和火卫二,太小了,看不见。第二天,外公送我一幅画,并题诗一首:“自制望远镜,天空望火星。仔细看清楚,他年去旅行。”

还有一次,外公带我去旅游,半夜我偷偷起来,看南极老人星。那几天,南极老人星的纬度较高,我在地平线附近看到了明亮的老人星,很兴奋。这时,外公也起来了,把一件衣服披在我身上,问我:“菲君,看到老人星了吗?”“那就是!”我赶紧指给外公看。

很多年后我才发现,外公曾在文章中讲过中国和西方的种种天文传说。只是那时我太粗心,没有联想到,原来外公也是一位天文爱好者。

2020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协会批准了“丰子恺星”。那是一顆在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被发现的日期,正是外公100周年诞辰。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环球人物》)

猜你喜欢

丰子恺外公诗词
爆炒米花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的“人”和“文”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的外公
外公做的门
外公是个象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