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西藏天路上的第一家团史馆
2022-04-06团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委
团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委
2月的西藏,冰雪虽未消融,但阳光依旧。从首府城市拉萨市区出发,向西驱车20分钟就到了堆龙德庆区。宽阔整洁的街道、红火喜庆的灯牌、四通八达的柏油路、努力抽枝拔节的花木……无不散发着春天已在路上的气息。我们的目的地是堆龙德庆区团史馆。它的开馆,标志着西藏第一家县级团史馆正式建成,实现了西藏团史馆从“0”到“1”的突破。
踏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团史馆”几个火红的大字。接着,在讲解员带领下,重温中国共青团的光辉历程,感受热血与青春。
说起热血与青春,也许拉巴曲珍最有发言权——凭着一腔热血,她和另外两名女孩共同见证了这座团史馆从无到有的过程。
“我们是靠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做成了这件事。现在年纪大了,如果再来一次,也许就没有那份勇气喽——”拉巴曲珍这样调侃自己。
为什么说做这件事需要勇气呢?原来,筹备之初,没钱没人没场地。
“那么,你们建馆的优势是什么?”
拉巴曲珍说:“毫无优势。”顿了几秒后,她又说:“应该是我们敢想敢干,还有上级部门和领导的倾力支持!”
拉巴曲珍说,建馆时只有2万元的启动资金。“这还是其他工作上得来的奖金,最初是没有这部分预算的。不过,听说我们要建团史馆,上级部门和兄弟单位纷纷伸出援手,很快资金的事儿就解决了。”
“可以说这是个‘百家馆’,没有各级领导和兄弟单位的支持,我们也是难为无米之炊。”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丹丹介绍,她是当初谋划团史馆建设的主要人物。
对于这点,曾任团堆龙德庆区委书记的普旦深有感受:“基层开展工作,最大的难点是没钱办事,但共青团有个好传统就是人勤快、热情,能张罗、协调,还有更重要的是有灵活的应变和创新的工作方法,在困局下能够打开局面,将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这是共青团人的内生动力,也是取得事业进步的密码。”
在这份内生动力的驱使下,三个女孩扛起了团史馆建设的重任。但还有一块最硬的“骨头”等着她们去啃。
“光有地方还不行,最难的就是资料搜集。”西部计划志愿者珍珍是参与者之一。搜集资料工作量大,为此,她们向社会公开发出征集令。同时,工作之余泡在图书馆、档案馆查阅资料。在她们看来,这也是重温历史、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
征集令发出后,响应者寥寥无几。信心满满的她们很快就被泼了“冷水”,但不认输的劲儿又上来了。她们辗转联系到中央团校中国青年运动史料研究中心主任李明龙,“跟李老师说明情况后,他很爽快,给我们寄来了一些特别珍贵的材料,这些都是。”拉巴曲珍指著陈列柜中泛黄发旧的资料介绍,“别看我们这儿‘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老物品,安静地陈列在团史馆内,堆龙德庆区团史的脉络和细节一下子变得清晰且生动。时光溯回、历史有声,当时间的镜头推向1959年的那个夏天,堆龙德庆县共青团组织成立了,历经风雨,直到2016年堆龙德庆撤县设区后,正式更名为团区委。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立100周年。百年来,共青团名称几经变化,但其优良品格却历久弥坚,不断焕发光彩。而堆龙德庆区共青团从“0”到“1”,几经更名、几经风雨,时间在走、历史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共青团始终扎根在高原的土壤里,始终沐浴在党的光辉照耀下。
这座团史馆从无到有,变的是不断前进的步伐,不变的是一代代青年朝气蓬勃的精气神儿。
在艰苦条件下,为何执着于建这样一座团史馆?
1922年,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共青团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坚定不移跟党走,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共青团员和优秀青年,投身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为实现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服务的对象是青年群体,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但我们的青年群体却没有一个能够系统学习、了解历史的地方,所以,建馆就是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拉巴曲珍说,“而且,同为青年人的我们,更要主动作为、敢于担当。”
“这是基层共青团员接受政治教育的一个阵地,也是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家门口的‘小学校’。这座团史馆不仅能够封存共青团在堆龙德庆区各项事业的点滴红色记忆,更能够展现这儿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青春事业,它必将为堆龙德庆区共青团事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普旦说。
回想起2019年6月开馆当天的情形,拉巴曲珍还是难掩激动:“大家齐聚团史馆庄严宣誓,还有人唱起了团歌,我眼泪都下来了。那一刻,所有的辛酸和付出都有了最好的回报。”
团史馆建成后,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从目前来看,达到了预期,甚至超出了预期。”拉巴曲珍说。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团组织是共青团全部工作的基础,基层组织力是共青团工作战斗力的基础。自2019年以来,按照相关部署,堆龙德庆区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以正视问题的自觉、刀刃向内的勇气、开拓创新的精神、苦干实干的行动,因地制宜,在建立团史馆的同时,积极探索出了“三八二二”工作法,下大力气抓好共青团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指的是着眼基层团组织标准化建设、共青团专属阵地建设、共青团专门人才建设三大板块,具体抓好八个领域、八个方面、八个起来、两大阵地、两大队伍,进而培育骨干队伍,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王丹丹介绍。
普旦表示:“堆龙德庆区共青团工作之所以走在全区前列,固然有工作的积累,同志们自身的砥砺前行,但更重要的还是当地党委的领导支持,有了党委的重视和关心,在工作上努力保持创新,这是堆龙共青团事业取得进步的关键因素。”
今年是西藏共青团成立70周年,西藏各级团组织在区党委和团中央的领导下,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历经挫折与磨难,逐步发展壮大起来。70年很长,长到需要几代青年无惧生命禁区、克服高寒缺氧,用咬牙坚持下来的矢志拼搏、砥砺奋斗,方才成就了西藏如今的模样。70年很短,不过刹那芳华,一批又一批祖国各地青年远离家乡、背起行囊,带着一腔报国志、一股援藏情,短短几十年,让西藏有了跨越上千年的奇迹。堆龙德庆区团史馆就这样耸立在村落里、人群中,默然无声,却始终提醒人们不忘来时之路,展望未来之路。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堆龙德庆区的青年们,牢记先辈们的嘱托,正以昂扬奋进之姿大步向前。
纵观历史、展望未来,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青年一代也必将大有作为。堆龙德庆区的每一位青年,勇敢肩负起了时代赋予的使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他们必将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这也是堆龙德庆区团史馆建立的初心。
从搜集到第一件老物品并将其背后的故事晓与人知、知与人思,转眼间,堆龙德庆区团史馆已默默走过3载岁月,它见证着西藏日新月异的每一处变化,也不断发挥桥梁作用,让更多青年人向团组织靠拢。
“我们的团史馆建成后,连锁反应还是很大的,产生了品牌影响力,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王丹丹自信地说,“在吸收新的团员方面优势明显,这样一个阵地的存在,对后续新鲜力量的介入,是非常有意义的,相信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对王丹丹来讲,从她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就与团委有了不解之缘。2012年,为响应党中央“到西部去、到边远地方去”的号召,王丹丹毅然选择定向西藏就业,签订了5年就业协议。如今7个年头过去了,她依旧扎根高原,不断磨练自己,从初出茅庐的稚嫩大学生一步一步走向领导岗位,不仅见证了团堆龙德庆区委的发展,更见证了自己的成长。
同事對王丹丹的评价都离不开青春活力和不服输。凭这股劲儿,2019年,她以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的身份参加全国优秀团干部培训班,那一次经历让她记忆犹新:“我看到内地发达地区团委工作做得特别好,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但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到了我们西藏共青团基层工作的发展,他们很诧异西藏的工作竟然做得这么好,超出预料,这也让我更有信心回到工作岗位上,继续发挥敢想敢做的精神,担当时代责任,在高原绽放青春梦想。未来,如果条件允许,也许我们的团史馆还会继续扩大,发挥更大作用。”
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服务管理工作是王丹丹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2013年至今,堆龙德庆区共引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西藏专项志愿者170名,他们已成为堆龙德庆区各项事业高速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尤其在团史馆建设中,他们贡献了青春力量。
西藏梦工厂创始人旦增罗布与西部计划志愿者陈丹娜因团史馆这个平台相识相知相恋,用青春的誓言书写了一段浪漫的故事。他们的故事里不仅有民族团结的佳话,更有青年一代为了梦想开拓创新的风采。
在团区委的帮助下,旦增罗布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企业,也带领更多人实现增收致富。“我们公司是做藏式传统手工制品的,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团堆龙德庆区委的大力支持。团委给我们这些年轻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和政策支持,让我实现了创业梦。”旦增罗布笑着说,“当下全国都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作为有社会担当的企业,我也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儿。团堆龙德庆区委表示还会给我更大的支持,真的非常感谢!”
而陈丹娜也通过自己的努力留在了西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虽然不在团委工作了,但在这里积累的经验足够影响我一生。”陈丹娜说。正如王丹丹所言,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在向团委靠拢。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西藏共青团70年来的奋斗史、建设史在此浓缩定格。如今,堆龙德庆区团史馆已成为展示高原团员青年风采的窗口,成百上千的团员青年走进团史馆,了解共青团史、铭记革命传统。每一处红色资源都窖藏着深刻的红色记忆,每一缕红色记忆都镌刻着坚定的红色基因,每一个红色基因里都跳动着不变的红色初心,红色初心的伟大力量,犹如一道洪流在历史长河中奔流向前。
这座团史馆,已经成为雪域高原青年们的一座精神高地,更是一艘驶向未来的巨轮,在时代的大河中,带着一往无前的信念,劈波斩浪,誓要为西藏美好的明天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