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冬奥有我 不负青春

2022-04-06胡同洲

中国共青团 2022年5期
关键词:氢气火炬鸟巢

胡同洲

2022年2月20日,终于还是到了说再见的时候,冬奥会闭幕式如约到来。

这是本届冬奥会的一个经典场面:寒冬里的一朵雪花,雪花里绽放着一株小火苗,既有冬季的静谧,更有微光跳动的可爱。主火炬在等待,等待各国运动员们用不同的语言和她说再见,等待欣赏大家尽情相拥、用欢声笑语描绘出“天下一家”的美妙画面。

这是中国人独特的家国情怀,深邃而浪漫。而这浪漫的背后,离不开航天人的拼搏和努力,坚守和付出。航天六院11所(京),作为冬奥会火炬的牵头研制单位,圆满完成了手持火炬、主火炬和场外火炬的设计研制、现场维护等工作。研制团队中的17位青年同志,他们奋战在不同岗位,坚守在不同赛区,为北京冬奥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奋斗故事,和冬奥会一样,精彩纷呈。

这是王亚飞工作的第9个年头,35岁的他年富力强,拥有丰富的复杂工程设计和调试经验。在冬奥会开闭幕式上,主火炬的每一个动作,都由他所在的团队操控完成,堪称主火炬的“大脑”。

随着“大雪花”的灯光逐渐向内收缩,全世界的目光凝聚在静静燃烧的火炬上,微微跳动的火苗愈发可爱。“关闭!”王亚飞在对讲机中说出指令,火炬圣火熄灭,旋转的大雪花在运动员的欢呼声中,显得别样静谧。“我们的工作圆满完成,感谢大家!”王亚飞放下对讲机,一阵疲惫袭来,他半躺在椅子上,回想这些天的点点滴滴,“完成了一半,再鼓鼓劲儿!”

1个总控台、3个燃烧控制台、3个地面装置控制台和2个执行机构控制台,组成了冬奥会开闭幕式的主操控系统。要在短时间内,让20余个驱动设备,10多个控制节点和减压系统相互配合,圆满完成几百个规定动作。86个工作人员组成的控制团队,在王亚飞设计的控制流程中,踩准节拍,井然有序。

每一次彩排,王亚飞都要紧跟导演的步伐,不停地更改和优化控制流程,不停地和大家讨论各个设备的相互配合,每个设备的工作时间甚至要精确到0.1秒。“前前后后改了几十次吧,为了给大家展示最唯美的开闭幕式,改再多次也是值得的。”一谈到冬奥会,王亚飞显然要激动得多。“当然,后面还有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每一次工作都完全不同,对我来说,冬奥会可比四个项目多多啦!期待圆满!”

寒冬的深夜,王亚飞凝望着鸟巢中央的主火炬,不时跺一跺冻麻的双脚,为后面的工作做着准备。

2019年,28岁的张竞成以低调务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果,得到航天科技集团团委的肯定,获得了集团公司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肯定,我不能辜负了大家的期望。”张竞成非常看重这份荣誉,也一直用实际行动捍卫这份荣誉。

2021年底,冬奥会火炬电控工作量剧增,急需增加人手。考虑到张竞成还有三个项目正在执行,时不时还需要出差调试设备,组长周新文心里有些打鼓。“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张竞成主动请缨,“项目上的事情,我可以克服!”这让周新文异常感动!

之后,张竞成开始在项目现场和鸟巢来回切换工作模式。“大成子,主火炬的供电方案写好了吗?”刚从项目现场回来的张竞成,一进鸟巢办公室,就收到了灵魂一问。“写好了,火车上写的,您先看看。”“新增的电源和滤波器什么进度了?”“电源已到现场,滤波器已经确定方案,10天后能到”……一连串的问题袭来,张竞成一一化解。“你可以永远相信大成子,他总能把事情干在前面。”周新文异常开心。

当场外火炬台安装完成、即将和民众见面的时候,大家开始讨论火炬台的维护工作。张竞成再次请缨,相比于鸟巢内的星光闪耀,他更喜欢在鸟巢外静静地守护场外火炬台,况且,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的维护工作,也符合他“吃苦在前”的工作作风。某天夜班,一起执行任务的同事问他:“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张竞成头也没回,“把技术搞好!”

这就是张竞成的奋斗初心: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能够在技术工作中不断深入、不断取得突破的人。一直以来,初心不改,对待工作一脸平静,内心却充满激情。

2021年底,火炬团队入驻鸟巢,为开幕式做准备。因保密要求,排练工作都安排在后半夜,所有人的生物钟全都颠倒了。再加上冬日的寒冷以及白天大量的协调工作,大家每天的休息时间都低于6小时,整个团队都忙得脚不沾地。

张艳是团队里的“女强人”,主要负责主火炬的燃料供应,如何保障氢气的稳定供应,做好减压、密封等工作,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最大的压力是,氢气滑环方案的不确定。氢气滑环是供氢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它需要在最低零下30°的环境中随着主火炬不停转动,同时还要保障内部氢气管道畅通,滑环的可靠性要求很高,需要大量试验来验证。

2022年1月1日凌晨,彩排如約而至,直到早上7时左右,彩排工作结束,疲惫的同事们迎着朝阳,纷纷告别。张艳草草休息了2个多小时,便赶往了滑环试验场地,这里要做的低温测试很重要,她需要和试验人员不断地交流沟通,第一时间掌握试验情况。走出试验场地,又是深夜。

打开约车软件,她的手指停在了目的地那一栏,微微恍惚之后,张艳被自己的举动逗笑了,“家里的小区名都能忘!”

大脑一片空白的她,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元旦。

同样需要大量实验的还有火炬燃烧器的研制工作,今年32岁的韩宗捷,一提到燃烧器,整个人便兴奋了起来。

火炬以氢为燃料,彰显了绿色奥运的理念。然而氢燃烧的火焰是淡蓝色,很难满足奥组委关于火焰跳动、可视性强的需求。

火焰的可视性包括两项内容,一是给蓝色火焰上色,二是让火焰自由跳动。2020年初,正是疫情严重的时候,所有人都居家办公,火炬燃烧器设计团队也不例外。然而项目节点不会延迟,待在家里的韩宗捷焦急万分。焰色反应可以给火焰上色,但做不了试验怎么办呢?

下一秒,韩宗捷盯上了家里的煤气灶。

他从网上购买了各种各样的焰色试剂,通过煤气灶点火试验,观察火焰的颜色:铜是绿色,钙是砖红色,钠是黄色……终于,团队在韩宗捷试验的基础上,围绕金属钠展开研究,通过使用碱金属着色剂,圆满完成了上色的任务。

同一时间,队员李泓达正在忙着做氢气流量的试验。要让火焰自由跳动,氢气的流量至关重要。第一次做试验,由于氢气压力太大,火焰笔直地冲向天空,更像是火箭发动机的尾焰。之后的他,便与氢气的流量展开了拉锯战,具体试验了多少次,李泓达早已记不清了。他只知道,绘制一条氢气流量和火苗高度的试验曲线,头发烧焦了,眉毛烤黄了,手指被磨掉皮后,手机的指纹识别系统都开始抗议了。

当大家看着黄色的火苗,宛如一个精灵跳跃在“飞扬”顶端。“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李泓达口中呢喃,眼含泪光。

从996到007

当冬奥会场外火炬在鸟巢、延庆和张家口先后点燃圣火,银丝带+大雪花的组合便火遍了全网。地面上,银丝带和大雪花相向旋转,优雅中不乏灵动;地面下,火炬台保障团队7X24小时保障维护,航天标准塑造责任担当。

王鹏举团队共4人,都是青年,是一支个人能力突出、团队协作高效的青年团队,承担着张家口赛区火炬台的保障维护工作。他们1月27日到达现场,连续奋战4天,顺利完成调试。2月4日,点火仪式全球直播,取得了圆满成功,得到了奥组委领导的高度认可。看到志愿者、火炬手和现场观众高兴地和火炬台合影留念,团队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大家的心里都暖暖的。

住在简易的集装箱房内,条件非常艰苦,大家都可以克服;工作状态从开始的996,到张家口的007,每天24小时两班倒,也没有问题;但是除夕,他们因闭环管理无法和家人一起过年,看着万家灯火,他们只能用手机视频和家人“云团聚”,嘴上不说,心里却苦苦的。“对家人很愧疚,之前设计工作时就基本没有休息,这次回到家应该快到4月了,不知道孩子还能认识我不?”王鹏举微微苦笑,孩子还不到20个月,正是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候。

“当然,等孩子长大了,我会告诉他。没有陪他,是因为爸爸在为冬奥会奋战!”王鹏举的微微苦笑绽放成了开怀大笑,“他会为我骄傲的!”

李明团队共6人,4人是青年,同样的能力突出,同样的配合高效,承担着延庆火炬台的保障维护工作。他们1月底到达指定地点,顶着严寒、三班倒备战冬奥会。

1月31日,除夕,大家按部就班地开展各项工作,距离冬奥会开幕还剩4天,大家的神情很复杂:有压力、有自信、有愧疚,还有一些期盼。下午,领导来电说在保障工作进度的基础上,可以回家吃个团圆饭。李明的孩子4岁,张武龙的孩子1岁,能在除夕和家人一起吃个团圆饭,这让团队感到异常温暖。团聚之后,大家火速回到岗位,继续开展工作,温暖在心,责任在肩。团队的所有人都明白,服务冬奥会是至高无上的光荣,是成长过程中一段值得细细品味的回忆。

2月12日夜,气温降低到零下20°以下,办公室的空调不制热,大家就裹着两个羽绒服硬抗。2月13日,延庆下了大雪。雪中的火炬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来参观的市民更多了。然而,對于团队来说,保障的难度也更大了。气温低、道路湿滑,伴随着大风,要保证旋转的火炬台一直展示着优雅的姿态,需要他们更加频繁的巡检。

这时,张睿平发现,参观火炬台的市民开始自发扫雪,还在火炬台边上堆了一个“冰墩墩”雪人,这一幕让张睿平异常感动:“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产品,得到了延庆广大市民的热爱和守护,这是我们的至上荣光。”后续,火炬台将会成为城市雕塑留在延庆,延庆市民也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奥运火炬,我们守护。

不管是在研制工作中,还是维护保障工作中,无处不在的是奋斗身影,是紧张忙碌的青春脚步。冬奥火炬研制团队的青年们用青春汗水书写了拼搏奋斗、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大胆创新敢于实践的作风,深刻诠释了航天精神,为“双奥”荣耀贡献了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氢气火炬鸟巢
传递火炬
鸟巢
善恶只在一线间
AP1000核电站安全壳内氢气控制
鸟巢大作战
氢气书包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
打联赛 去鸟巢 看中网
找戒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