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联合体外反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疗效评价
2022-04-05王中超李风雷
王中超 李风雷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肺病科 河南郑州 45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和肺功能渐进性下降[1]。流行病学研究表明,COPD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2]。据统计,2020年我国COPD病死率位居第三位,COPD在4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0%[3]。COPD是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如何为患者提供有效而规范的治疗方法是目前的重要课题。COPD的病程较长,症状呈进行性加重,患者往往会逐渐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质量低下,迄今为止,COPD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临床主要通过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剂等药物进行稳定期的治疗,然而伴随药物治疗时间的延长,毒副作用也会相应出现,不仅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同时也加重了其他并发症发生的风险[4]。中医学根据COPD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将其归属为“肺胀”、“喘证”的范畴,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外邪侵扰、气机失调、肺气逆乱、聚湿成痰等病机相关[5]。本研究将中医活血化瘀方纳入COPD稳定期的药物治疗方案,并结合体外反搏以增加外周血流速度,旨在探索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本院呼吸内科住院的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男43例,女33例;年龄40~80岁,平均(60.88±11.54)岁;病程1~15年,平均(8.75±5.77)年;轻度35例,中度25例,重度16例。参考COPD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6]中COPD的诊断及分期标准。纳入标准:①处于COPD稳定期;②年龄40~8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伴精神疾患;③伴恶性肿瘤;④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⑤合并严重肝肾疾病。
1.2分组 根据既往研究结果,用样本量计算公式计算本研究所需要的样本量为34.45≈35,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效能1-β=0.9000,两总体标准差的估计值σ=10.37,两总体均数之差δ=11.05。按照随机原则抽取的实际入组病例数大于最小样本量。故本研究选择76例受试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8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1.3治疗方法
1.3.1COPD治疗方案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西医治疗方案,给予噻托溴铵粉吸入剂(18μg)吸入,1粒, 1次/d;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布地奈德320μg,富马酸福莫特罗4.5μg),1吸,2次/d。30天为1个疗程,均治疗1个疗程。
1.3.2活血化瘀方联合体外反搏治疗 观察组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给予活血化瘀方联合体外反搏治疗。活血化瘀方(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川芎、党参、丹参等),汤剂或颗粒剂(汤剂由医院制剂室统一煎服,颗粒剂由我院颗粒剂药房提供),1剂/d,早晚各1次,共用30d。
利用氧饱和度监测式体外反搏装置进行体外反搏治疗(气囊压力0.4~0.45kpa/cm2),经心电R波触发,将位于小腿、大腿、臀部的气囊于心室舒张期进行序贯充气,心室收缩期进行气囊排气。30min/次,1次/d。以3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主要疗效指标为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评价。次要疗效指标为呼吸困难指数、生活质量、临床结局。
1.4.1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评价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中的方法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评价,计算临床疗效指数。临床疗效指数=(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治疗前总分×100%。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为:临床控制,临床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临床疗效指数≥90%;显效,临床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临床疗效指数70%~89%;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明显减轻,临床疗效指数30%~69%;无效,临床主要症状未见减轻或明显加重,临床疗效指数<30%。
1.4.2呼吸困难指数评分 根据呼吸困难指数(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MRC)评价方法[8],将呼吸困难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值0、1、2、3、4分,分值越高表明呼吸困难的程度越严重。
1.4.3生活质量 参照COPD生存质量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 CAT)[9]中的方法,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总分值范围0~4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存质量受疾病的影响越严重。
1.4.4临床结局 应用COPD临床结局量表(COPD patient-reported outcome, COPD-PRO)[10]评价临床结局。PRO量表结构包括临床症状、健康满意度、疗效满意度3个维度17个条目;采用5级Likert标度法进行定量化测量。总积分越高,患者状况越差。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评价 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2.11%和73.6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咳嗽、咯痰、喘息、其他及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治疗前后MMRC、CAT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MMRC、CA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MRC、CA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MMRC、CAT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组别n其他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总积分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对照组388.16±0.672.74±0.2211.117<0.00112.74±1.045.13±0.4712.254<0.001观察组388.13±0.661.51±0.1214.987<0.00112.67±1.052.71±0.2215.033<0.001t值0.19730.2560.29228.747P值0.845<0.0010.771<0.001
表4 两组治疗前后MMRC、CAT评分比较分)
2.4两组治疗前后COPD-PRO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COPD-PRO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OPD-PRO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1、3、5个月时,观察组COPD-PRO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COPD-PRO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丹溪心法·咳嗽》中提出“久病成瘀,痰瘀为因… …肺脏逐渐胀满而成”,认为肺胀的病机因素主要在于血瘀[11]。现代医家认为应从脏腑虚损、气虚血瘀等方面对COPD的发病机理进行探讨。董文景等[12]在研究中称,“肺胀”的发生与脏腑虚弱、气血津液运输不畅有关,病机以蕴肺痰湿内阻为多见。总之本病稳定期以本虚为根、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表现[13]。肺气虚则导致气体交换受阻,浊气难于排出,从而导致血脉不畅,形成血瘀[14]。久病则聚湿成痰,导致血瘀的进一步加重。可见血瘀不畅贯穿于本病的始终,据此提出应在COPD稳定期应用活血化瘀药物[15]。本研究所应用活血化瘀方的主要成分为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川芎、党参、丹参。当归补血活血;生地解热消炎;桃仁活血祛瘀,止咳平喘;红花活血通经,去瘀止痛;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川芎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党参可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体外反搏是采用气动装置使四肢血液在舒张期集中驱向躯干的一种无创性辅助循环装置,能够促使肢体远端动脉血流返至主动脉,增加心脏回心血量,增加血流速度,促进侧支循环的开放[16]。有研究表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体外反搏治疗COPD,能够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质量[17]。本研究将中医活血化瘀法与体外反搏治疗方案共同纳入COPD稳定期患者的治疗中,并从临床疗效、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临床结局方面分别评价了治疗效果。结果均证实,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活血化瘀法结合体外反搏能够更加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COPD稳定期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临床结局。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11%,高于对照组(73.68%),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中医应用辨证理念给予活血化瘀法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稳定期COPD可有效缓解病情恶化,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中医药在COPD的防治中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从COPD的发生机制出发,开展多中心、多靶点的研究,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在抑制气道重塑、调节免疫机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纠正氧化应激状态等方面的具体干预效果和相关机制,为临床COPD的治疗提供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