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朝鲜(韩国)语教育的现状与课题

2022-04-05姜宝有

东疆学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特色化多元化朝鲜

[摘要] 自1940年代中期至今的70余年间,在中国的朝鲜(韩国)语教育经历了初创、停滞、恢复、上升和兴盛五个发展阶段,其发展动因包括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经济文化交流、高校体制改革、人才库完善等多个方面。发展阶段的由浅入深直接反映为专业地理分布的由窄变宽,以及本硕博培养层次的逐步健全。为突破朝鲜(韩国)语教育的发展瓶颈,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应确定为区域化和特色化,但尚需解决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研成果前瞻性和课程思政建设等诸多课题。

[关键词] 中国外语教育;朝鲜(韩国)语教育;多元化;特色化

[中图分类号] H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22)01-088-06

[收稿日期] 2021-07-09

[作者简介] 姜宝有,朝鲜族,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朝鲜语语法研究和朝鲜(韩国)语教育。(上海 200433)

中国朝鲜(韩国)语教育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由初创到兴盛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理据和动因。中国朝鲜语专业建设的成就体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上,朝鲜语专业的地理分布由北及南,日渐广阔;纵向上,朝鲜语专业的培养层次由本及博,日益健全。

(一)朝鲜(韩国)语教育的发展阶段

中国高校的朝鲜(韩国)语教育已有77年历史,具体可分为五个发展阶段。[1](1)

第一阶段自194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中期,这是朝鲜(韩国)语教育的初创期。

这一时期设立朝鲜语专业的高校有北京大学(1949年)、对外经贸大学(1952年)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1956年)。1949年,北京大学设立朝鲜语专业,其前身是南京的国立东方语言专科学校。国立东方语言专科学校成立于1942年,于1945年在重庆、1946年在南京开设朝鲜语讲座,这是我国朝鲜(韩国)语教育的起步。1952年,北京对外经贸大学以对朝经贸交易为目的设立了朝鲜语专业。1950年代,朝鲜半岛局势进入白热化。考虑到前线对朝鲜语人才的需求,中国人民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于1956年开设了朝鲜语专业。1949年,作为民族性大学的延边大学成立,当时开设的朝鲜语文专业仅面向朝鲜族母语者,并未设立作为外语的朝鲜语专业。但当时的“北大班”承担了外语教学的功能,这是延边大学受北京大学委托,于1951年始每年一期代为培养北京大学朝鲜语专业的学生。1951年至1957年,北京大学派遣88名学生在延边大学“北大班”進修。

第二阶段自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末,这是中国朝鲜(韩国)语教育的停滞期。

一方面,高校的正常教学活动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中朝两国关系降至冰点,北京大学和洛阳外国语学院也曾一度停招朝鲜语专业学生。随后,中朝两国关系破冰,延边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于1972年增设了朝鲜语专业。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已经供大于求,这两所高校的朝鲜语专业于20世纪70年代末便已取消或暂停招生。当时与朝鲜的交流主要在政治、外交方面而不是经济方面,所以对精通朝鲜语的人才并没有很大的需求量。

第三阶段自1970年代末至1992年中韩建交之前,这是中国朝鲜(韩国)语教育从停滞状态摆脱出来回归正常的恢复期。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高考的恢复,教育环境恢复正常。以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为契机,民众逐渐掀起了学习朝鲜(韩国)语的热潮。社会上的朝鲜(韩国)语培训班越来越多,与大学相比,民间对朝鲜(韩国)语学习的热情更为高涨。

第四阶段自1992年中韩建交至2000年,这是中国朝鲜(韩国)语教育的上升期。

中韩建交更加激发了民众学习朝鲜(韩国)语的热情,朝鲜(韩国)语教育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态势。开设朝鲜语(韩国语)专业的高校由建交前的5所增至2000年的33所,实现了质的飞跃。

如果以长江为中心将教学区域划分为江北和江南,那么可以发现,以北京为中心的江北区域较早地开设了朝鲜语专业,然而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区域则在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才开始陆续增设。江南比江北推迟了近半个世纪才设立朝鲜(韩国)语专业。

第五阶段自2000年至今,中国朝鲜(韩国)语教育迎来了兴盛期。

在这二十年间,朝鲜(韩国)语教育随着中韩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扩大、发展和深化,实现了数量上的急剧增长。截止到2020年,我国国内高校朝鲜语专业的数量包括本科和专科在内总共达到了280多个。在不同语种的外语类专业中,朝鲜语专业的招生数量进入第4或第5位。但供大于求的供求失衡问题随之显露,与一味增加招生数量相比,培养质量的监管更应该引起重视。

(二)朝鲜(韩国)语教育加速发展的动因

进入新千年,中国高校的朝鲜语专业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是由于具备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和条件。

第一,中国和韩国的经济交流在两国建交的推动下得以恢复并发展。韩国企业入驻中国市场,创造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以就业为目的的朝鲜(韩国)语学习者随之增多。

第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韩文化交流得以恢复并发展。韩国文化(“韩流”)兴起,韩国电视剧、韩国流行音乐等渐受追捧,以了解韩国文化为目的的朝鲜(韩国)语学习者激增。

第三,朝鲜(韩国)语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朝鲜(韩国)语目前已跻身大国语言之列,居世界第13位,其使用者数量约7720余万,人员构成包括韩国、朝鲜和朝鲜半岛之外的朝鲜民族。

第四,朝鲜(韩国)语高级人才库逐渐发展壮大。延边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早在1980年代末便开始培养朝鲜语言文学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健全的学科培养体系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朝鲜语高级人才。进入2000年代,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洛阳外国语大学等高校也开始培养作为外语的朝鲜语言文学专业博士。与此同时,从韩国学成归来的海归博士也逐渐增多。

第五,进入2000年代,体制改革推动全国高校大力推行学院制。当时许多高校所面临的困难是新增外语语种的师资力量配备问题,即,面对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和德语专业之外的新增语种,如何满足专业教师队伍所急需的高水平人才。幸运的是,朝鲜(韩国)语高级人才库的充盈解决了上述问题。事实证明,增设朝鲜语专业比增设其他少数语种更加快速且优质,而外语人才库中朝鲜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的充盈功不可没。

(三)朝鲜语专业的分布

开设朝鲜语专业的高校从1950年代的3所增加到了90年代中期的20余所。随后,仅在2006年至2016年的10年间,增设朝鲜语专业的公立大学就达到了70余所。目前,包括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专科院校在内,全国共有280余所院校开设了朝鲜语专业。

中国的朝鲜(韩国)语教育可分为面向母语的朝鲜(韩国)语教育和面向外语的朝鲜(韩国)语教育。此外,国内朝鲜语专业的内涵具有一定的异质性,虽然统称为“朝鲜语专业”,但并非全部都教授朝鲜语言文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只是单纯地进行外语技能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延边大学的朝鲜语学科是中国目前唯一的朝鲜-韩国语言文学国家级重点学科。该学科在纵向上培养层次健全,涵盖了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各个阶段;在横向上布局完整,除教学机构外还包括朝鲜语研究所、朝鲜文学研究所、国家语言信息化基地、国家双语人才教育基地等研究部门。

除延边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之外,所有高校的朝鲜语专业都可视为面向外语教育的朝鲜(韩国)语教学。朝鲜语除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贵州省和福建省之外,中国其他省份和地区均分布有朝鲜语专业。从地域来看,朝鲜语专业集中分布于东北地区、山东地区以及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临海区域。

(四)朝鲜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拥有朝鲜语言文学方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共有13所,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共有6所。拥有朝鲜语言文学方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有32所,开设翻译硕士(MTI)的高校有25所。如下表所示:

中国的外语教育已步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和“新文科背景”給外语教育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融互通,教育部着意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从而极大促进了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与中国建交的所有国家的官方语言均被纳入外语教育的蓝图,其中也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40种官方语言。北京外国语大学较早地实现了建设目标,其教授语种囊括了所有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

教育部面向非通用语种建立健全“通用语种+非通用语种”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了多语种、复合型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方针。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非通用语种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会更加具体化。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应满足四个方面需求,即,国家需求、智库需求、企业的海外战略需求、媒体需求。[2](15)

“一带一路”倡议要求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朝多元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特别需要以下类型的非通用语人才:其一,精通对象国语言文化,熟练掌握英语、德语或法语等通用语的语言文学研究型人才;其二,国际关系、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方面的国家战略研究人才;其三,直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因此,传统的“非通用语+通用语”双语教育应向多元化的多语种外语教育逐渐过渡。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所急需的人才不是单一语种复合型人才,也不是“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而是“多语种+”型专门人才。[3]

“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框定外语教育的外延,而新文科背景则能明示外语教育的内涵。“新文科”基于现有传统文科的基础进行学科中各专业课程重组,形成文理交叉,即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达到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培养定位超越了“多语种+”型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转而注重“国别区域+”和综合能力兼备的人才培养模式。[4]

我们在经历由“一带一路”倡议和新文科背景所带来的外语教育环境变化的同时,也经历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所带来的外语教育理念的变化。由于传统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观照下科学设计朝鲜(韩国)语教育,这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如果说外语教育的环境变化使朝鲜(韩国)语教育向多元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的话,那么外语教育的理念变化则促进了朝鲜(韩国)语教学方法的更新。在当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人工智能+教育”作为崭新的教学理念日益受到重视,这预示着教育应向更加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方向转变和发展。

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影响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使人们对教与学产生了新的理解,这将给外语教学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应该努力直面这种教育大变革的挑战,同时探索朝鲜(韩国)语教学的新范式。

虽然“一带一路”倡议和新文科背景为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但与之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举措尚待深入探讨。目前非通用语种的所有专业都在摸索自身的发展方向及其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新时代朝鲜(韩国)语教育的建设途径可以有多重选择,但应充分考虑高校定位和区域特色,即,中国朝鲜(韩国)语教育的多元化和区域特色化。朝鲜(韩国)语教育的多元化和区域特色化最终将实现为差别性教育和针对性教育。[5](77~79)

(一)朝鲜(韩国)语教育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朝鲜语专业的培养目标随高校性质呈现出差异。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偏好培养研究型人才,师范大学和外国语大学偏好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综合上述几种培养目标的复合型人才也逐渐受到重视,三年制专科则始终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虽然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但具体到人才培养方案,其课程设置却是大同小異,很难体现自身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不同高校仅仅是语言、文学、经贸、历史、文化、韩中翻译等普适课程所占的比重有所不同而已。此外,不同高校师资队伍的专业方向呈现出不同的偏好。

为达成“一带一路”倡议和新文科背景所要求的朝鲜(韩国)语高级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必须改变当下以沟通交流为中心的朝鲜(韩国)语教育范式,将其细分为朝鲜(韩国)语言学方向、朝鲜(韩国)文学方向、朝中翻译方向、中韩国际关系方向,在三到四年级从事专业方向的学习。这种专业方向的细化操作所需求的知识积累难以在本科阶段完成,所以应构建“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直博生”等不同的人才培养渠道。

(二)朝鲜(韩国)语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化

开设了朝鲜语专业的高校在其地域分布上较为广阔,区域特色较为明显。中国朝鲜语专业的分布区域包括东北地区、京津地区、山东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华中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其中,山东、东北和长江三角洲等区域在地理位置上与朝鲜半岛邻近,朝鲜语专业尤其多。

西北、西南、华中、珠江三角洲等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地区的朝鲜(韩国)语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已颇具规模,其影响力日益加强。这些区域有望成为实现朝鲜(韩国)语教育特色化的典型区域。这些区域的朝鲜(韩国)语教育享受到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优惠,同时也获得了较为充分的经费支持,区域内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可成为朝鲜语专业发展的坚强后盾。例如,西北地区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在其朝鲜语专业中可教授中亚诸语作为第三外国语;又如,西南地区的西南民族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在其朝鲜语专业中可教授东南亚诸语作为第三外国语。

在新时代外语教育的新环境下,朝鲜(韩国)语教育应朝着多元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朝鲜(韩国)语教育的多元化实现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朝鲜(韩国)语教育的特色化则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上。

新时代外语教育环境意在培养不同领域的外语类专门人才,兼具外语技能和对象国国情知识的外语类专门人才由此成为外语教育的目标。为了达成培养目标,朝鲜语专业应指向多语种、复合型和高素质的多元化人才类型。今后有以下课题尚待解决。

(一)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课程改革

为了实现朝鲜(韩国)语教育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应促成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同时专业建设的路径和举措要符合新时代外语环境的变化。此外,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应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作出修订。截至目前,朝鲜语言文学类课程是课程设置的主体部分,今后需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所占比重。

转变所授知识的类型,把面向单一学科的课程设置更新为融合多种学科的跨学科式课程设置。换言之,应把自足的封闭式课程体系更新为开放的融合式课程体系,即[2+X]培养方案。[6]作为面向多语种、复合型和高素质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过程改革方案,[2+X]培养方案值得尝试。

就复旦大学的[2+X]培养方案而言,课程设置总学分为151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为44学分,专业培养课程为73学分,多元发展课程为34学分。学生在取得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培养课程的学分后,可在多元发展课程的34学分中根据自身意愿选择其他专业的20个学分。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配套的毕业证上会注明[专业+X(其他专业)],从而凸显多语种、复合型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

随着教学方式向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转变,教师的作用逐渐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抱着教学相长的心态,随时向学生提供网络上新的学习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方法、学习目的和特殊经历等,及时把握学生的性格变化,以便进行个性化和特色化的针对性教学。

这样一来,社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教师应针对大数据的大容量(Volume)、高速度(Velocity)、多样性(Variety)和高附加值(Value)等四大特性,培养并训练自己对大数据的分析能力,从而能够利用大数据开发学习资料。

学习活动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学生自己来制定学习清单,自己来决定学习内容,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授课方式更为灵活,由传统的线下授课转变为线上授课。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授课方式势必要转变为线下、线上混合式。但无论学习环境如何变化,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不应完全废止。

(三)教学研究方法力求多样,保持先进

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教育的研究者。对教学一线来说,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策略相关研究比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研究更加重要。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研究选择教学项目,关注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策略研究侧重于差别化教学研究,关注相同教学内容的不同习得效果。比起研究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研究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问题设计等课堂教学环节的配置问题。

若已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仍无法找到解决方案,则应果断引入新的研究视角和框架,使之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7](44~45)比如,我们可以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采用客观性和主观性以及主观化理论来解释格助词“?/?”和补助词“?/?”的区别以及连接语尾“-??”和“-??”的区别。格助词有标记和无标记(省略)的区别,可以在配价理论框架下得到解决。语误检测和分析可以在中介语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下得到帮助。面向汉语母语者的朝鲜语发音教学、词汇教学或语法教学可在与汉语的比较或对比中进行,因此对比语言学或语言类型学可为之服务。课堂教学方案的相关研究可采取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朝鲜(韩国)语教学虽说以结构主义为基础,但适当结合生成语法、认知语法和功能语法可提升教学方案的效果。

(四)朝鲜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

目前的外语类课程思政主要关注英语专业,但如前所述,经过70余年的发展,朝鲜语专业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地理分布,均已成为除英语外、不亚于其他通用语种(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德語、日语)的“大规模”少数语种。因此,面向全国各地280余所高校的朝鲜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容忽视。

朝鲜(韩国)语课程思政虽然遵循外语类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但在具体操作上有着不同于英语的自身特点。以《朝鲜语语法课程》为例,它在课程性质上兼具技能类课程和知识类课程两种属性,如何“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映射点,是一个要持续摸索的课题。挖掘朝鲜(韩国)语语法系统中的中国元素,以及在朝汉比较中凸显母语教育和家国情怀等都是值得尝试的视角。

(五)专业建设改革和瓶颈突破

高校以毕业生就业率和新生志愿率来衡量专业的受欢迎程度,学校每年都要进行这方面的评价。根据新生第一志愿的比例区分出一类热门专业、二类一般专业和三类保留专业等,第一志愿比例偏低的专业则会处于或存或废的分岔路口。我国部分高校的朝鲜语专业已从几年前的热门专业下降为二类一般专业,甚至被调整为三类保留专业。如果被暂停招生,则朝鲜(韩国)语很有可能从专业教育降格为选修课教育。

高校实施大类招生之后,学生入学一年便可自主调整专业。其结果就是,朝鲜语专业新生在一年后调整到其他专业的转专业现象日趋严重,从而直接导致招生数量日益减少。

不少高校响应新时代发展增设了跨学科专业,像外语专业这样的传统专业逐渐萎缩。朝鲜语专业正处于新时代改革的路口,不能不根据时代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对专业降格的危机。从自主建设的专业到融合专业中的开放性成员,为了克服专业的生存危机,朝鲜语专业需要呈现出崭新的面目。

新生生源逐渐减少,所有高校都积极参与到了保卫生源的竞争中来。外语类专业的新生入学率除了与就业率相关之外,也会受到我国与对象国国际关系的影响。事实证明,中韩、中朝关系的政治外交正常化和经济文化交流活性化是朝鲜语专业或为热门专业或为三类保留专业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朝鲜(韩国)语教育拥有70余年历史,在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巨变的当下,朝鲜(韩国)语教育应摸索有效方案,更加注重质的提升。

在新时代外语教育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朝鲜(韩国)语教育应朝着多元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朝鲜(韩国)语教育的多元化实现为多元的人才培养目标,朝鲜(韩国)语教育的特色化则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上。

为了实现朝鲜(韩国)语教育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并培养多语种、复合型和高素质的朝鲜(韩国)语人才,我们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课程,积极接受授课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保持教研方法的多样性和教研成果的前瞻性,提升专业自身的瓶颈突破能力。与此同时,作为“大规模”少数语种,我们应充分重视朝鲜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国韩国(朝鲜)语教育研究学会编:《韩国语教育研究的回顾与课题》,首尔:韩国文化社,2012年。

[2] 王一兵:《加强“非通人才”培养是一次创新与改革》,《神州学人》,2016年第1期。

[3] 樊丽萍:《“多语种+”人才培养需辟新途径》,《文汇报》,2016年3月2日。

[4] 姜智彬:《新文科下的外语人才培养,一种战略可不够!》,《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9日。

[5] 姜宝有:《韩国语教育的多元化与特色化——“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韩国语教育发展方向》,《韩国(朝鲜)语教育研究》(韩国),2017年第12期。

[6] 复旦大学教务处主编:《复旦大学2020本科教学培养方案》,2020年。

[7] 姜宝有:《朝鲜语/韩国语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中国朝鲜语文》,2018年第6期。

[责任编辑 杨 亿]

猜你喜欢

特色化多元化朝鲜
山西大同:多元化养老服务 托起幸福“夕阳红”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名单公布陕西3所高校上榜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探究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