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期高校“时事政策”教育与“政治理论课”关系研究

2022-04-05周宁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时事时政理论课

周宁

摘  要:建国初期,我国政治课在理论讲授的同时,承担了部分时政教育的功能。1951年教育主管部门在华东、华北高校开设“政治讲座”“时事政策讲座”,由此“政治理论课”和“时事政策”教育开始分设。1957年受“反右倾”扩大化的影响,一度出现以“时事政策”宣传和社会政治运动取代“政治理论课”的现象。1961年,“政治理论课”开始拨乱反正,“时事政策”改称“形势与任务”课,正式进入“政治理论课”体系之中,与“中共党史”等统称为“共同政治理论课”,由此也奠定了20世纪80年代“两课”设置的雏形。

综上所述,高校加强时政教育的现实需求,以及建国初期政治课建设的相对滞后,是开设时政类讲座的内在动因。但将时政类讲座与政治课分设,则反映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两类课程不同的功能定位。如1951年7月,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就明确指出政治课与时政类讲座之间的区别。教育部强调政治课主要是理论知识讲授,解决学生的主要思想问题;时事学习以时事政策教育为中心,与社会政治活动相结合,解决学生的一般思想问题[6]81。教育部的这些指示对时事学习和政治课教学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尤其在功能定位和教学方法上,教育部为两类课程指明了方向。教育部强调政治课应当理论联系实际,但这里的“实际”并非“临时的政活动或片段的思想问题”[6]81,这就划清了政治课与一般的社会政治活动和时事学习的界限。教育部指出政治课应当加强系统的理论知识讲授,这就明确了政治课与一般政治宣传的根本区别。正是基于这种判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政治课”改称为“政治理论课”。

二、将“时事政策”教育纳入“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由于明确了教學目标和教学方法,我国高校“时事政策”与“政治理论课”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时期。1952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对不同类型高校“政治理论课”开设科目、时间、课时作出了详细规定[5]13,形成了新中国建国后第一个“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与此同时,高校紧紧围绕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加强了时事宣传,增进了学生对时局和国家大政方针的了解。“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时事政策”教育不仅齐头并进,而且两者之间还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比如,1954年高等教育部决定在工、农、医二年制专修科开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是一门新的“政治理论课”,该门课程紧扣时局发展,在系统政治理论讲授的基础上,促进了时事政策的学习。

“政治理论课”和“时事政策”教育相互促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遗憾的是,这种良性发展局面是短暂的。1957年“反右倾”扩大化, “政治理论课”不可避免受到了冲击。教育部认为“政治理论课”忽视改造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脱离政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在学习“社会主义教育”课程期间,原有的政治课一律停开[5]31。客观地说,在当时开设“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时事政策”学习是必要的,但它是建立在几乎全盘否定原有“政治理论课”基础上的,这就使它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混淆了“政治理论课”与“时事政策”学习和社会政治运动的界限,甚至直接取代了“政治理论课”的系统理论学习,使我国的“政治理论课”建设受到重大破坏。

时隔一年之后,教育部决定恢复“政治理论课”,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教育部强调阶级斗争,将“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窄化、固定化,这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拨乱反正。在教学内容上,教育部要求“对党的重要方针、政策、任务,毛主席的著作和国内外重大时事,应当占用政治课的正课时间及时进行教学” [10]。这就使得“政治理论课”与“时事政策”学习的界限依然混沌不清。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高校的教学秩序再度受到严重冲击。在片面强调生产劳动、社会改造的左倾思想影响下,“政治理论课”还未来得及调整就被迫中断。直到1961年政治革命的浪潮渐渐退去之后,高校“政治理论课”方才逐步恢复。

1961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三部门联合下发《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高校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和“形势与任务”两类课程,其中“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包括“中共党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四门,不同学制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开设的门数和学时有所不同;“形势与任务”课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主要讲解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的任务、方针、政策[5]41。1961年7月,教育部要求各省市高教主管部门,将《意见》“转发给各高等学校进行讨论,并参照上述文件的精神,研究下半年课程的开设” [5]40。196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对高校“共同政治理论课”开设门数与时间再次作出明确说明,并以条例化的形式将其规定下来[9]1061。从《意见》到《条例》的这轮调整,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逐步恢复到正常轨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1961至1962方案。

在这轮“政治理论课”调整中,有这样几个特点值得关注:首先,“时事政策”教育纳入“政治理论课”体系之中,与“中共党史”等统称为“共同政治理论课”,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20世纪80年代“两课”设置的雏形。将“时事政策”教育纳入“政治理论课”体系,不仅便于两类课程的统筹规划,而且有利于为时政教育提供制度化的保障。其次,“政治理论课”与“时事政策”教育的功能定位更加清晰明确。“政治理论课”“着重帮助学生理解经典著作和阅读教科书”,要在理论上帮助学生说明分析问题;“形势与任务”则“主要是向学生作报告和组织学生阅读文件,并辅以座谈和讨论” [5]42

三、结语

纵观建国初期“政治理论课”与“时事政策”教育的演变,可以清晰地发现两者从初设到分立再到融合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设了“社会发展史”等政治课,此时的政治课不仅要进行政治理论讲授,还承担着部分时政教育的功能。由于课程定位不清,理论讲授与时事宣传相互冲突,加之政治课建设相对滞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将政治课的时事教育功能有意识地进行剥离,在高校相继开设“政治讲座”和“时事政策讲座”,以此加强高校的时政教育。与此相应政治课调整为“政治理论课”,突出强调系统的理论讲授。“政治理论课”与“时事政策”教育分设有力推动了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尤其是“政治理论课”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课程体系。但是,随着“反右倾”扩大化,中央对“政治理论课”的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运用,片面强调联系政治、联系实际,甚至用社会改造和“时事政策”宣传取代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这就使得“政治理论课”建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1961年国民经济恢复调整,“政治理论课”随之开始拨乱反正。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形势与任务”课纳入“政治理论课”体系之中,真正完成了“时事政策”教育课程化的构建。而这也成为20世纪80年代“两课”设置的起源。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政治理论课”与“时事政策”教育各有其教学目标,当两者功能定位清晰时,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就会取得快速发展;反之,当受时局影响,功能定位模糊甚至相互取代时,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就会遇到重大挫折。

参考文献:[1]雷娜,左鹏.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历史沿革与建设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17(2):79-83.

猜你喜欢

时事时政理论课
My Hometown
时事绘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时政要闻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网约车(双语加油站●时事新语)
时政
时政
“新”时事类作文素材 点给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