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沙门氏菌病的诊断与防治
2022-04-05王岩
王岩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2)03-0019-03
鸡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的一种或几种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包括由鸡白痢沙门氏杆菌引起的鸡白痢,由鸡伤寒沙门氏杆菌引起的禽伤寒,以鼠伤寒沙门氏杆菌为主的多种沙门氏杆菌引起的禽副伤寒。其中鸡白痢最为常见,危害也最大。沙门氏菌属有2 000多种血清型,在我国就发现200多个血清型,许多血清型可使人感染后发生食物中毒和败血症,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在自然界中鸡是沙门氏菌的最大宿主,而人食用患病鸡的肉和蛋类后,会引起沙门氏菌的感染与食物中毒[1]。近些年来由于抗菌素的广泛应用,使得该类细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发病率也逐渐上升,因而备受重视。
1 流行病学
沙门氏菌病对各品种的鸡都易感,初生3周龄以内的雏鸡最易感,发病率与死亡率也最高,以后随着日龄增长而逐渐减少。雏鸡和带菌鸡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当育雏拥挤、饲舍环境污秽潮湿、通风不良、温度不适宜以及成鸡感染内寄生虫和病毒病时,都会促进本病的发生,雏鸡群感染后往往呈地方流行性。鸡沙门氏菌病通常通过带菌母鸡产出带菌蛋进行垂直传播,此外也可水平传播。有的健康蛋的蛋壳受到污染而感染,感染蛋在孵化时产生死胚、病雏或弱雏。病雏排出的含有大量病菌的分泌物、排泄物污染饲料和饮水、孵化和育雏设备以及饲养场地,健康鸡接触后可经眼结膜、消化道与呼吸道感染。
2 临床症状
2.1 鸡白痢
鸡白痢主要危害2~3周龄的雏鸡,发病率在20%~40%,雏鸡出生之后抵抗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沙门氏菌的侵袭而表现出腹泻症状[2]。感染的雏鸡出壳后,经过4~5 d潜伏期后开始出现症状,一周左右雏鸡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升高,2~3周龄达最高峰。大多数病雏表现精神萎靡、闭眼、缩颈、翅尾下垂、聚团挤在一起,不食,排白色糊状粪便,肛门周围的绒毛被粪便污染,有的因粪便与绒毛干结一起而封住肛门,影响排粪,故病雏排便时常发出叫声,终因呼吸困难和衰弱死亡。20日龄以上的雏鸡病程较长,很少死亡,有的病雏关节肿大、跛行或蹲伏地上,有的病雏出现眼盲。成年鸡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母鸡产蛋量减少或停止。有的感染鸡可发生卵黄性腹膜炎,使腹膜增厚而呈“垂腹”现象。
2.2 鸡伤寒
鸡伤寒潜伏期一般4~5 d,雏鸡感染后症状似鸡白痢,在成年鸡中常零散发生。成年鸡和较大的鸡呈急性经过,表现突然停食、萎顿、虚弱、昏睡、羽毛松乱,排黄绿色稀便,体温上升1~3 ℃,迅速死亡或者4 d以内死亡。病程长的表现日渐消瘦贫血、鸡冠和肉髯苍白而皱缩、下痢、病死率低,耐过后长期带菌。
2.3 鸡副伤寒
鸡副伤寒潜伏期12~18 h或稍长。2周龄内的雏鸡多呈急性败血性症状,发病率与死亡率较高。日龄较大的鸡呈亚急性、慢性或隐性经过。病雏主要表现嗜睡呆立,垂头闭目,两翅下垂,羽毛松乱,食欲减少,饮水增加,水样下痢,怕冷聚团,病程约1~4 d。
3 病理变化
3.1 鸡白痢
急性死亡的雏鸡病变不明显,或仅见内脏器官充血。病程较长者,肝脾肿大,肝充血、有条纹状出血和黄白色坏死小结节,胆囊肿胀;肺充血、出血,常有黄白色坏死灶或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心肌、盲肠和肌胃也有类似病变,盲肠有干酪样物堵塞肠腔,肠壁增厚;肾充血或贫血,输尿管充满白色尿酸盐而扩张。慢性经过的成年鸡,病变主要见于生殖系统,卵子表面变形、变色,其内容物呈油脂或干酪样;有些卵子从卵巢脱落,落入腹腔或阻塞输卵管,引起广泛的卵黄性腹膜炎,和腹腔脏器粘连;公鸡睾丸肿大,实质内有小脓肿或坏死灶;公母鸡均有心包炎变化。
3.2 鸡伤寒
最急性病理变化不明显,常见血液稀而色淡,肝、脾和肾充血、肿大。亚急性和慢性病特征病变是肝呈绿褐色或青铜色,肿大,质脆,并有灰白色小的坏死灶。心肌、肺和公鸡的睾丸也有同样坏死灶。被感染母鸡常表现为卵泡、卵巢充血、出血、变形以及变色,并常出现腹膜炎[3]。
3.3 鸡副伤寒
急性死亡的病雏,通常无眼观变化。病程稍长的病雏,出现脱水,卵黄凝固。肝、脾充血并有条纹状出血和针尖大坏死。肾充血,心包炎伴发心包粘连,但心肺见不到象鸡白痢那样的结节。十二指肠粘膜呈出血性炎症,盲肠内有干酪样物。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可结合实验室诊断进行综合判断。
4.2 鉴别诊断
应注意鸡球虫病与鸡白痢、鸡伤寒、鸡副伤寒的区别。鸡球虫病主要侵害3周至3月龄的小鸡,呈急性或慢性经过,有血性下痢。在小肠或盲肠病变部刮取粘膜在显微镜下检查,可发现球虫的卵囊。鸡白痢、鸡伤寒和鸡副伤寒的鉴别可依据细菌学检查结果确定。
4.3 实验室诊断
4.3.1 涂片镜检 采集新死亡雏鸡或成年鸡的肝脏、脾脏做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长1~3μm,宽0.4~0.6μm;经芽胞染色与荚膜染色后,可见无芽胞、无荚膜短杆菌。
4.3.2 分离培养 疑患沙门氏菌的病鸡,可取肝、脾组织接种于血清肉汤中增菌培养,再接种于普通營养琼脂平板,37 ℃经过48 h培养,形成2~3 mm圆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无色半透明菌落;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呈粘液状生长,培养后置室温下,在菌落周围可见有一圈粘液堤;鸡白痢与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则生长较缓慢、贫瘠。沙门氏菌在麦康凯或SS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由于不分解乳糖,菌落无色,产生硫化氢的菌株在SS琼脂平板上可形成中心黑色的菌落。
4.3.3 生化鉴定 在分离培养的鉴别培养基上挑取单个可疑菌落,于血清肉汤培养基中纯培养,再接种于生化反应管,37 ℃培养72 h后观察试验结果。沙门氏菌属(除亚利桑那沙门氏菌分解乳糖外)不分解乳糖、蔗糖、水杨苷和侧金盏花醇,除伤寒沙门氏菌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外,其余血清型分解葡萄糖均产酸产气。多数细菌产生H2S,不产生靛基质,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不产生乙酰甲基甲醇。另外,将鉴别培养基上的可疑菌落,接种于双糖铁斜面培养基上,经37 ℃培养48 h后,乙型副伤杆菌、鼠伤寒杆菌以及其它产生H2S的沙门氏菌在双糖铁培养基上生长,底层变黑,有气体,斜面变红;甲型副伤寒杆菌以及一些不产生H2S的沙门氏菌,则底层变黄色,有气体,斜面变红;而伤寒杆菌则底层变黄色或黑色,无气体,斜面变红。
4.3.4 血清学鉴定 可利用沙门氏菌属多价诊断血清进行玻板凝集试验。应用A~F组多价O诊断血清作玻板凝集,同时用生理盐水作对照,若出现凝集,可确定为阳性;若不凝集,则为阴性。若已确定是哪一组沙门氏菌后,则可进一步鉴定其鞭毛抗原。选用第1相因子血清(a、b、c、d……)检查第1相H抗原,若发生凝集,再选用第2相因子血清(1、2、3、4……)检查第2相H抗原,以确定此菌是哪一型沙门氏菌。
5 防治措施
5.1 预防和控制措施
鸡沙门氏菌病的预防和控制根本在于清除慢性和隐性带菌鸡,建立和保持无白痢种鸡群。健康鸡群,每年春秋两次对鸡进行血清或全血凝集试验检查;对病鸡群每2~4周检疫一次,淘汰阳性鸡;经3~4次检不出阳性鸡,方可为健康群实现鸡群净化。孵化室、孵化器及孵化用具,应用甲醛熏蒸消毒。种蛋应选自健康种鸡群,入孵前用2%来苏儿消毒蛋壳,拭干后再入孵。育雏室和室内一切用具经常消毒,保持室内恒温、注意通风换气、避免鸡群拥挤,饲料配比适当。发现患病鸡,及时隔离、消毒。在鸡饲料中还可以添加适量的微生态制剂,以增强鸡消化系统的抑菌能力,预防鸡沙门氏菌病的发生[4]。但在应用微生态制剂期间,不可使用抗菌药和消毒药。
5.2 治疗措施
呋喃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和土霉素治疗鸡沙门氏菌病均有效果,可以减少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同居感染,但康复后仍可带菌。呋喃唑酮按0.04%的比例加入饲料,混合均匀,连用4~5 d;土霉素按500 mg/kg饲料混合饲喂,可连用一周;磺胺类药对鸡的生长和产蛋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产蛋鸡禁用;或磺胺类药与增效剂合用(5∶1),按0.1%~0.2%拌料,连用7 d。以上用药应符合国家用药规定,注意禁用药和休药期。
6 结语
鸡沙门氏菌病要做好预防和治疗,清除群内带菌鸡和慢性病鸡,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卫生消毒和隔离制度。挑选健康种鸡、种蛋,建立健康鸡群,坚持自繁自养的制度,慎重地从外地引进种蛋。另外新鸡入舍前,对鸡舍、设备和用具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在饲养期间,定期坚持带鸡消毒,特别是应加强育雏阶段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注意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稳定和清洁,鸡群密度适当,喂给全价饲料。当鸡群感染沙门菌病时,可对发病鸡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采用实验室诊断进一步确诊,明确病原菌的血清类型。另外,可筛选高敏抗生素对症治疗与预防,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蔓延,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杨志生. 蛋鸡沙门氏菌病的防治[J]. 饲料博览, 2017,(09):53-54.
[2] 邓建新,王勇,谭明芬,等. 蛋鸡场沙门氏菌的综合防控技术[J]. 农业工程技术·综合版,2019, 39(14):89-90.
[3] 刘春青.鸡沙门氏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2021,23(3):49-50.
[4] 王怀娜. 鸡沙门氏菌病的防控[J].養殖与饲料,2019,(05):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