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人本主义 推进媒体融合

2022-04-05罗远平廖雪琴

传媒 2022年5期
关键词:价值融合

罗远平 廖雪琴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媒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技术发展形态的媒体融合为传统媒体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社会传播形态正朝着移动社交与多维互动的方向逐步推进,我国媒体融合实践要破除技术思维定式,回到新闻的本质,重拾人文精神并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由毛毅所著的《回到新闻——“深度融合”的逻辑进路》一书,对媒体融合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方向进行了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该书内容包含七个章节,系统考察了“媒体融合”的理论基础和可能性,提出了在“人媒共生”视角和“求真”逻辑下回归新闻的现实路径。为此,作者强调只有置于人的生活时间和意义空间中去理解数字化背景下的新闻变革,才有可能突破当下传播困境。深度融合带来的是一种肯定过程、尊重生命、凸显个性、弥合分歧的传播意识。因此,媒介融合应以人的回归为底色,人的回归为新闻的回归奠定了价值基础,从宏观层面将媒体融合从技术决定论的视角下解救出来。以人的回归为核心,新闻媒体的融合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从生活中聚焦问题。从内容层面来看,新闻应该通过报道清晰的社会议题,把新闻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新闻从业者应以现实困惑或者社会问题为切口,追溯问题的本源与破解之道,凸显新闻推动社会变革的功能。新闻不仅需要主动地参与到事件中,也需要積极地表达媒体态度与意见,以理性讨论参与到互动中,以人文主义的话语表达激发社会讨论,从而在报道过程中呈现出新闻的人格化特征。这不仅能保障主流价值的形成,也是凝聚社会情绪的有效出口。在主体意识之下,新闻文本应该是利益相关者的转译者,在多元意见平衡中推动主体间的对话,这也是新闻的社会意义所在。

从过程中关注真相。在互联网语境下,技术拓展了新闻内容影响的时空范围,新闻的呈现可以得到持续而及时地调整。新闻实际上扮演着推动者的角色,它推动人、媒体、社会之间的信息循环和价值互动。不同主体对新闻事件进行充分且深入地阐释和讨论,在持续对话中形成对社会事件的见解,在深度报道中推动事件或问题得以解决。在报道过程中,情绪表达与心理感受引导着社会情感的共鸣,凸显出新闻的人格魅力。虽然报道过程中的动态性可能导致报道进程反复,但在总体性的主流价值观和追求事实的目标性之中,新闻能够适当地消解因负面报道而产生的愤怒、敌意、对抗等负面情绪,从而引导人们对未来的可能性进行探索。媒体存在着基于事件变动的时间链条,即从过去到未来。新闻以主动性行为推动报道过程,须立足于当下的事件展现,在调查和对话中回溯过去,思考变动中的因果关联,在对话协商中逐步厘清未来之真。

从互动中引导价值。新闻传播所指向的“受众”在数字媒介时代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公众”。他们既能接受解读,也能传播制作,更能表达欲望与价值。不同于“用户”,“公众”能够基于社会事件发表意见、表达态度、并能通过对话互动产生意义。新闻从业者应主动进行价值调适,在此逻辑下进行新闻生产,并通过介入社会事件融入社会意义,奠定对话互动的基础。互动之下的新闻持续影响着社会公众的认知判断和情绪表达,实现社会个体的情感共振和价值共鸣。新闻的能动介入为公众的新闻解读、评论转发、价值表达提供了多维度参与的入口,从而将新闻报道引导至“事件—问题—症结—未来可能—当下行动”的价值互动层面,为媒体融入意义提供可能,进而实现价值引导的社会功能。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信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批量生产,然而却难以通过机器制造出承载着意义解读与价值引导的内容。不同平台的媒介在为人们提供一个碎片化新闻的传播环境时,也提供了具有整合特征的传播语境。媒体融合并不会改变新闻的实质,新闻依旧需要职业记者的主动性挖掘,依旧需要职业编辑的创造性编排,依旧需要专业平台的多元性传播,让受众接触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新闻的回归并非狭义层面的“内容为王”,而是以“人的回归”为底色,是人本主义精神在传播层面的重新张扬。从本质而言,媒体融合实践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重新树立新闻的人本主义理念,使人的关键性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价值融合
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