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真情书写 为人民而歌
——访青年作曲家杨一博

2022-04-04文/安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焦裕禄作曲家旋律

文/安 妮

初冬的北京寒冷萧索,然而,在中国歌剧舞剧院驻院作曲家杨一博的工作室里,却是一片火热的景象,他正在创作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题材歌剧。刚到不惑之年的作曲家杨一博已经尝试过各种题材、类型的音乐创作,并且出手不凡——他为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创作的音乐获得第三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提名,这是他第一次为院线大电影创作音乐;2014年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成功首演第一交响曲《渡江—1949》;《多想对你说》自2016年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以来,多次登上国家大型文艺活动,成为新时代的代表性作品,并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自幼学习音乐,一路跟随著名作曲家唐建平与赵季平学习,使得杨一博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在创作上的严谨、在美学上的探索以及审美意识的建立,更是深受两位名师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电影配音即获金鸡奖提名

2021年8月6日,全国上映杨一博作曲的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获得空前好评,结尾的歌曲尤其感人,很多看完电影的观众热泪盈眶,这部电影的音乐更是获得当年第34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提名。

“这是我第一次为院线电影创作音乐及主题歌,当时创作时间很紧,这个创作的过程挺苦的,熬了好多夜。期间我跟导演不断沟通,根据他的要求不断地修改。”杨一博说,“首先是影片拍得非常好,把这么深入人心的故事用当代的语汇,以一种温暖的方式娓娓道来。自己重新被这种精神所洗礼。我用音乐来帮整个剧情推波助澜,音乐升华了情感表达,加入了很多现代作曲技法,其中有一些戏剧冲突,也有很美的旋律。音乐风格很浓郁,因为我有丰沛的情感,用丰沛的手段来表达,起初,导演觉得音乐有些重,但是他后来听了整体的效果之后,很喜欢。”

1990年,在王冀邢导演的电影《焦裕禄》中,著名作曲家吕其明创作的具有河南小调韵味的主题曲《大实话》深入人心。如何区别于经典,让音乐更贴近当代人的审美情趣,进而拉近观众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这是此次创作中的一重挑战。《我的父亲焦裕禄》的故事情节中没有反派人物,也没有善与恶的强烈冲突,那么如何用音乐语言更好地推动情节发展,激发出更深层的情感共鸣,进而营造和渲染主线人物的立体性,这是又一重挑战。据此,作曲家需要具备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精巧的创作构思,使音乐成为影片中重要的叙事元素之一,有效地助推情节发展。在这部影片的音乐中,杨一博没有选择空灵飘逸的音乐表达,更没有运用电子音乐编曲的技术音响来渲染,而是用很扎实的管弦乐队写法营造音乐的戏剧性发展和对人性本身的挖掘。虽然是为电影配乐,但是他坚持运用大型的三管编制管弦乐队,通过管弦乐队在主题旋律的发展、纵向和声的色彩变化、交响化的音色处理等方面的多样性来实现不同主题音乐的情感需求。在对每一段音乐的创作中,作曲家运用纯器乐作品中常用的创作手法,通过对主题动机的有效发展形成整部影片音乐的向心力。“焦裕禄主题”是整部影片音乐中的核心主题。为了表现片中焦裕禄在洛阳、兰考和山东老家的地方情缘,作曲家在“焦裕禄主题”的创作中融入了民间音乐素材,但与1990年版电影配乐中的《大实话》不同,作曲家没有选取具体的地方民歌作为素材,而是提取了河南民间音乐中四度跳进的旋律特点和山东民间音乐中围绕主属音跳进的旋律特点来创作,并将“焦裕禄主题”旋律作为动机素材以不同的方式贯穿在影片配乐中,发展创作出“初到兰考”“灯下交心”“跪别”等26 段音乐,这让整部影片的音乐暗含着一种清淡雅致的民间音乐韵味。

如果说以西方交响乐和中国民间音乐相融合的主题音乐,是作曲家对焦裕禄作为父亲、爱人、儿子和人民干部的多重形象的深情刻画,那么,在影片结尾处以流行音乐风格和通俗唱法的女声来呈现一首相对独立的歌曲《我的父亲》更是影片的点题之作。主题曲中以一个女儿的口吻深切地呼唤父亲,像是一个邻家女孩对自己父亲的回忆与思念,新生代歌手邓婷丹轻声柔情的演绎更加触动观众的心。这种在音乐风格上对比的巧妙构思,以更加大众化的流行音乐风格来展现当代人对伟大时代楷模人物的缅怀,瞬间拉近了观众与焦裕禄和焦裕禄所在的年代的距离。

杨一博认为,看电影能让观众流泪,就是电影与音乐相结合的一种魅力,作为作曲家,无论是写乐队作品还是写歌曲,前提是音乐放第一位。为这么好的电影配乐,必须要跟电影的画面和讲故事的方式,导演的意图相得益彰。“为电影配乐是一个很好玩儿的化学过程,这部作品是我引以为傲的一次创作。第一次写电影音乐就获得金鸡奖提名,这也是观众和评委对我的音乐风格的认可。”

名师出高徒

杨一博的专业背景让很多音乐学子羡慕——1998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师从王宁教授。本科、硕士研究生均在中央音乐学院就读,师从著名作曲家唐建平教授。2012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成为著名作曲家、中国音协名誉主席赵季平先生的首位作曲专业博士研究生,并于2018年获得作曲专业博士学位。

“我跟随唐建平教授学习将近10年,唐老师对我的教导和指点,以及在他的影响之下建立起来对音乐的观念和美学的构建使我终身受益。在毕业后的创作中,我慢慢领悟了他所教授的许多方法的精妙之处,一直按照他所期待的方向前进。”而赵季平老师对杨一博的启发与指点,更多是在精神层面、美学层面,包括对创作主题、结构、审美的意识,引领他对音乐的理解达到更高层次。

“能够成为赵季平老师的第一个博士生,特别激动,那年刚开学时,赵老师特意从西安赶来与我见面。时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和赵老师一起鼓励我,给我了莫大的鼓舞与信心。”杨一博当时已经开始创作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他潜心研究赵老师的作品,比如,无论是交响乐、影视配乐还是歌曲,赵老师都能写得那么动听;赵老师如何传承家族的美学追求,形成一种特有的美学范式。如何写出动听优美的旋律、好的主题和结构?赵老师给他很多悉心的指点。“赵老师特别强调深入民间采风的重要性,对我的人生信念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在赵老师的引领下,我的创作开始成熟,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与美学追求,‘为人民而歌’的信念扎根心底。”

追求完美 用真情书写

杨一博的作品有很多获奖,比如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多想对你说》;第三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提名;第七届亚洲杯微电影艺术节“最佳音乐作品奖”《我是的女儿也是你的兵》;安徽省社会科学奖《渡江–1949》(交响乐);“国家艺术基金”《梦中的阿克库》(民族管弦乐)《写意中华》(声乐套曲);2011年央视郎酒·红花郎杯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一等奖《想家》;中宣部第六批“中国梦”题材展播《最美中国人》等。

他每年都会留出不同的时间来创作和准备创作不同类型和样式的作品,并且每部作品都会倾注大量的心血,都有一些难忘的记忆。杨一博最近写了几首新疆风格的作品——2022 文化润疆主题歌曲《喀纳斯的月光》《羊肉串》等。《喀纳斯的月光》是文联委约作品,为了写这首歌,杨一博特意去新疆喀纳斯采风。“当时我站在喀纳斯湖边感受那优美的风光,为了拍照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就往湖里走了走,因为湖底有好多石头,结果一不小心就滑到了水里,第一反应是把相机举过头顶,结果没保持好平衡导致二次翻滚,下半身全湿透了,还好是在水不很深的地方。回来在车上换衣服,一路上快冻僵了,回到酒店赶快把相机吹干。”杨一博笑言,这段经历使他感受到喀纳斯湖的月光、湖水的清冷,也算是跟圣水的一次亲密接触,是在创作中特别难忘的回忆。

去年为了创作现实主义题材歌剧《江城记忆》,杨一博到武汉采风,了解武汉疫情中的一些真实故事。比如,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有一位录音师,在妻子刚刚生完孩子的情况下,他还要作为志愿者去给别人家送菜,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顾不上照顾。这些小故事让杨一博深有感触——平时都是在影视剧里看到这样的情节,现在是朋友讲述真实发生的,给了他很深的震撼,他在想:人在大疫面前到底要怎么来做?怎么来表达自己?“后来我写这部歌剧的时候,回想起这些平凡的武汉人民的付出,非常感动,我也把这些真实的感动注入作品。”

兼顾普及性与艺术性:委约创作最难

杨一博的创作基本上涉及了所有音乐类型,例如,交响乐、民族管弦乐、歌剧、音乐剧、舞台剧、影视音乐配乐,以及大量的声乐作品。

“我觉得委约创作最难,比如,今年我写了很多主旋律歌曲,这样的歌曲很难写,因为它没有固定样式,乐队作品创作还有各种技巧,有前辈大师们的优秀代表作供参考研究。主旋律歌曲要达到满足委约方的功能需求,还要有好的旋律让大家都喜欢、能传唱,满足我们自己对音乐创作的艺术价值体现,非常难。”杨一博表示,委约创作具有普及性、功能性的特点,不是让我们表达个性、实验性的,因此它对旋律要求特别高。

怎样让主旋律创作体现艺术性?杨一博积极探索在歌曲的创作中融入我国传统、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包括地方戏曲、民歌、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器乐,等等,用交响化的思维方式、结构框架,以当代的音乐语言与民族民间音乐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当代动态听觉的全新歌曲,既保留了地域风味也满足了当代人的听觉审美取向。

“我一直用创作来践行习总书记对音乐家的期望——为人民而歌。”2021年,杨一博为山东滨州创作了一首歌曲《村长外号叫老邪》,运用当地古老的特色地方戏曲“渔鼓戏”的元素;运用海南黎族民歌少中哇调的元素创作了歌曲《仙女阿婆》。有时我们采风的时间不是很充裕,或者因为疫情等原因不能去当地采风,那么只能是用有的方式去学,去欣赏当地有意思的音乐。用这种元素作为主料,加以调剂,去纵向、横向去构建,很有意思,希望通过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让中国的民歌、民间音乐不至于跟市场完全脱轨,在主旋律音乐的创作中,将地域性音乐语言、流行性相结合,形成一种大家都可以欣赏的歌曲。

“我觉得这样的创作很有现实意义,每年都会出一些这样的好作品,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平台,更多的官方机构和前辈以及市场的认可,能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创作这样的作品,百家争鸣。”

不断突破自我的瓶颈

“采风是获得新鲜素材的一种重要方式,不过,有时,没办法去外地采风,还要以这个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去写作品,怎么办?我就找到当地的一些音响资料、谱子来研究、临摹,比如,某些音乐专辑里地域的民歌,或者民族乐队作品,我会用自己的方式把它的动机、旋律记录下来,对于纵向的旋律线条就有把握了,然后就是横向的和声、织体的构建。”杨一博平时喜欢看书,也会了解音乐之外的各种美学表达方式。

回顾自己十年前的作品,杨一博认为,有些写得不错,但是每个阶段都希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写新作品时不希望重复以前的音响状态,希望用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写得更好,这就需要不断突破自己的瓶颈,比如,目前自己正在创作的这部歌剧,感觉很困难——歌剧需要有戏剧化的铺陈,有动机的不断发展,展现戏剧化的冲突和人物内心的描绘,还要有好听的旋律。其实,这部歌剧写了很久,因为他每一次当听到一些新的剧目都会有很多新的启发,再回过头来调整这部作品的结构、细节,不厌其烦地把它调到自己想要的状态。

“像我这样的中青年作曲家每年有不少委约创作,但我也有自己的追求。”杨一博对新的一年踌躇满志——有几部乐队作品在筹划当中,同时还要写一些歌曲,包括歌曲的制作、录音,还要为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教学体系做民歌教材乐队配器和钢琴伴奏教材等,准备出版一个艺术歌曲专辑和谱子。“每年我都一个计划,让自己有时间静下来想一想,该做些什么,思索在每个阶段如何突破自我、达到一个新的创作高度。”

猜你喜欢

焦裕禄作曲家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人大代表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三股劲”
焦裕禄墓前(外二首)
7月,盛夏的旋律
弘扬焦裕禄精神,做“四讲四有”党员
人民呼唤焦裕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