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对陕甘宁边区土改的宣传动员研究
2022-04-04冯玉
[摘要] 1946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五四指示》,陕甘宁边区积极推进土地改革。在陕甘宁边区土改的过程中,《解放日报》作为当时中共中央的机关报,积极宣传报道了边区土改的方针政策,对边区群众进行动员教育,同时刊登了土改中涌现的众多典型模范。《解放日报》强有力的宣传使边区土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边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边区的农民获得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大翻身,同时也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政权。
[关键词]《解放日报》;陕甘宁边区;土地改革;宣传动员
[作者简介]冯玉,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陕西延安 716000。
[中图分类号] D2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3-0014-05
一、《解放日报》的背景与陕甘宁边区土改
延安时期,广大边区群众被动地处于“信息封锁”下,迫切需要通过新闻传媒来了解国内外信息。同时,边区也需要通过媒体将自己的信息向国统区、敌占区甚至国际进行传播,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外界的支持与认可。《解放日报》创刊于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194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通知:将延安《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一切党的政策,经过《解放日报》与新华社向全国传达。《解放日报》创办后,毛泽东一直非常关心《解放日报》的工作,他积极领导了《解放日报》的创刊,亲自动手为《解放日报》写社论、改稿,《解放日報》的许多重要工作他都具体安排指导。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全面撕毁停战协定,悍然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在敌人以优势兵力重点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形势下,党中央作出了暂时放弃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决定。从1946年11月起,《解放日报》开始安排相关疏散工作。在中央撤离延安后,该报曾在史家畔一带坚持出版了短暂时间,由于军情紧急,环境恶化,于1947年3月27日终刊。《解放日报》未竟的事业,由新华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完成。虽然《解放日报》在陕甘宁边区只存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但是《解放日报》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却发挥着沟通党和民众的桥梁作用。毛泽东曾经指出:“应该把报纸拿在自己手上,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反映政治、军事、经济而且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器,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一个武器。”①
陕甘宁边区作为一个老解放区,本身就有十分丰富的土改经验,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实现全国人民的和平愿望,中国共产党一边积极和国民党进行谈判,一边重视和发动解放区人民,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解放日报》作为陕甘宁边区贡献最大、影响最深的革命报纸,是有效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教育人民群众,指导陕甘宁边区土改工作的有力武器。《解放日报》以多样化的形式对边区土改进行宣传动员,积极宣传了中共在土改中的政策和方针,传播了土改中的伟大成果和经验,动员了边区的男女老少热情投入到土改的事业中去,同时也树立和发扬了土改中涌现出来的典型和模范,在陕甘宁边区唤起了农民的思想觉悟,发动和组织了农民,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于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极大的支援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解放日报》在陕甘宁边区土改的宣传中,坚持了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积极弘扬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充当了人民群众的发声者,使其成为“实现党的一切政策的倡导者”,又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反映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宣传人民群众的生活,与人民群众成为“共患难的朋友”。
二、《解放日报》对陕甘宁边区土改政策和经验的宣传
(一)《解放日报》对陕甘宁边区土改政策的宣传
以《解放日报》为载体对土地改革政策的宣传在土改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共的土改政策之所以能够传播到边区的各个角落,正是因为这些新闻媒体强有力的报道,《解放日报》对边区土改政策的宣传,为边区土改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土改的发动和落实起到了政策和方法的引领作用。
1946年3月26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减租减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再次强调了减租减息运动的重要性,说明了之前虽然各个解放区的减租减息运动都有了初步的进展,但是除了一部分的成效比较好之外,其余都不够普遍深入,也阐明了妨碍减租减息运动发展的几个原因,其中最基本的一个原因就是各级领导干部对于减租减息运动的重要性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因此就不能以最大的能力放手发动广大群众,坚决执行减租减息的政策。②通过《解放日报》的宣传和动员,一方面让领导干部认识到自己在领导土改工作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在实践中更好地反省自己,动员广大群众;另一方面又能让边区群众更加了解中共的土改政策,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为了既不脱离全国广大群众,又能满足解放区群众要求,两者都照顾,使和平和土地改革结合起来,结果就产生了中共于1946年5月4日发出的《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③,《五四指示》发出后,边区政府立即组织工作队到农村去宣传动员群众,传达指示的内容,鼓励教育边区群众起来进行土改。在这一时期,边区政府按照《五四指示》的内容,同时又根据陕甘宁边区自身的特点,决定在陕甘宁边区采取比较缓和、稳妥的公债征购办法进行土改。土地征购是民主人士、中间人士都比较容易接受的一项土地政策,采用土地征购的办法,地主无法保留大量的土地,就可以更好地解决边区农民缺地少地的问题。④1946年12月20日,《解放日报》上刊登了《陕甘宁边区征购地主土地条例草案》,条例指出:“在未经土地改革区域,发行土地公债,征购地主超过应留数量之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地少之农民,以达到耕者有其田之目的。”⑤条例还对地主土地的征购范围、地价如何评定、土地的征购和土地公债的清偿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条例明确说明了农村地主自力耕种的土地不得征购,富农的土地不得征购。在这一时期,边区土改以《五四指示》为根据,颁布了一系列清算减租以及土地征购的条例,进行了相对温和、稳妥的土改工作,使农民获得土地,对地主和富农仍然要保护。《解放日报》也积极配合宣传边区土改的政策和方法,把边区政府的土改方针详细全面地呈现在报纸上面,传递给边区的人民群众,同时《解放日报》也刊登了很多简洁明了的标语和口号,把土改的政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群众,让群众更能理解和应用。gzslib2022040513061947年2月1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指出:“各区约有三分之二的地方执行了中央一九四六年五月四日的指示,解决了土地问题,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但是还有约三分之一的地方,必须于今后继续努力,放手发动群众,实现耕者有其田。”⑥在1947年3月,胡宗南调集重兵进攻延安,但是边区的土改工作没有就此停下,《解放日报》上继续刊登了《土地改革千万不能放松》的短评,指出:“胡宗南要进攻延安,我们必须动员群众,迅速实行坚壁清野,组织和加强自卫武装,但是我们决不能丝毫放弃土地改革工作,现在群众的急迫切要求是分地,他们绝不怕打仗,分了地,他们便更有决心和力量,来保卫他们自己的土地和窑洞,保卫延安,保卫毛主席。”⑦“敌人打到甘泉,我们要分地;敌人打到七里铺,我们要分地;假定敌人进了延安城,我们还是要分地。”这些激昂澎湃的文章和口号鼓励着人民继续坚持土改工作,发动和组织农民保卫边区,支援抗战。
(二)《解放日报》对陕甘宁边区土改经验的宣传
1946年3月《解放日报》发表了《减租运动的若干经验》,指出了边区减租运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如何贯彻减租工作顺利开展的相关经验。强调要抽调大批干部投入运动,组织工作组或工作队到各地进行推动工作,要及时总结经验,培养各地新的骨干和积极分子,通过他们的生根发芽,使工作能全面开展和逐步深入,这些都是造成大规模减租减息运动最必要的措施。1946年9月7日,《解放日报》上刊登了甘泉县干部任国桢对于减租工作的一些反省,认为“减租是甘泉城市区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抗战以来上级党、政府所着重提出来的任务,但是过去的甘泉领导忽视了这个工作”。有些不法地主竟然提高租额(如把定租由二斗提高到三斗甚至二斗米租,把活租由三七提高到对分),佃户每年辛苦所得几乎一半被地主拿去,致使他们的光景,这些年和一般群众比较,表现的停滞不前,没有上升,他们的生活情绪是很低沉的。第一次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认为今年剛开始减租,不要操之过急,于是就按着最低限度百分之二十五去减,对于佃农的薄收,也未照顾。“这些年中不法地主任意给农民加上的租子,也未退出,反问一下,什么叫做过急呢?难道说把多年加在劳动人民身上的痛苦,一下子去掉,就叫过急?而且现在的甘泉领导上,缺乏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的作风,有的领导同志可能认为我们的干部有土地革命和抗战八年的工作经验,工作只要布置下去是一定可以完成的,至于完成的尺度如何?似乎不必深究。同时对于每天工作经验的总结,领导干部在这方面的做法也是很不够的。”甘泉县领导干部任国桢对土改工作的反省和认识是十分深刻的,这些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甘泉县土改工作的推进以及对一些问题的发现和改正。
1947年1月,《解放日报》还宣传了延安市贯彻土改改革后所取得的成绩。在边区政府的贯彻下,百余户难民移民分得土地。⑧有的村子公地不够,很多难民移民就很难分到土地,这时就有地主阶级主动出来献地,来满足农民土地的需要。地主的这些献田的做法是在帮助边区解决土地问题的同时,给了自己自我革新、重新做人的机会。这种特殊的土地改革方式经过《解放日报》的宣传,使得边区广大群众都能清楚地主的献田功劳,一定程度上能够缓和边区的阶级矛盾,使得农民对地主的看法和认识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另一方面能通过宣传教育来吸引更多的开明乡绅和地主阶级加入到献田的队伍里来,使得边区农民分到合适的土地,推动农村的土地改革更好地进行下去。米脂杨家沟是陕北有名的地主之窝,1947年3月两千农民集会,农民争相诉苦,各地主因事实确凿,不能狡辩,一一认错,大会选出清算委员会,根据群众所提诉苦清算材料进行精算,彻底打倒了反动地主集团。《解放日报》还发布了有关绥德米脂地区在土改中洗刷了不良干部,巩固了乡村的政权,纠正土改中一些缩手缩脚的偏向问题。通过《解放日报》的报道和宣传,土改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都能够被挖掘出来,更好地提醒和教育边区干部改变思想上的偏向和误差,正确地给农民传达和解释中共的土改政策,引导边区群众的思想觉悟发生改变,积极地投入到土地改革的热潮中。在《解放日报》上刊登的淮安歇工区陈圩乡进行土地改革的经验,要求在土改中耐心而适当地纠正偏向,阐明了在土改中一致认为侵犯了中农利益这个最严重的偏向的发生,是由于机械地执行了以土地为标准的办法,而没有具体分析每个出田户的阶级成分,最后侵犯中农的土地,经工作队检讨和研究纠正后必须退换或者赔偿。
《解放日报》对边区各地土改政策和经验的宣传报道,大大增强了边区民众坚持土改的信心和决心,启发和唤醒了农民的阶级意识,使农民站起来推翻地主阶级的压迫,翻身获得土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其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同时这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对农民的土地所有权的保护,提高了边区群众的思想和觉悟,把农民从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中解放出来,使农民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都翻了身。
三、《解放日报》对陕甘宁边区土改中民众的宣传动员
在陕甘宁边区土改的实践中,群众的广泛动员和发动是土改得以进行的根本条件。《解放日报》刊登的边区民众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文章不计其数,积极地宣传和推动边区群众参加土改。在边区民众这个群体中,有农民、有学生、还有最不能被忽视的一个角色——妇女,之前边区的妇女是没有土地权的,而且在家里也没有话语权,只能围着炕头锅台转,而土改开始后,妇女也被充分动员起来,加入了土改的大军。
1946年3月晋绥地区的农民被呼吁起来参加减租减息运动,开展大生产,农民们的热情高涨,都积极地投入到土改的运动中去。延中的学生趁假期休息时纷纷组成札工队,各班的留校同学和教导员,组成小札工队,帮助老百姓收麦锄草,下雨休息时还给绥米札工队以及附近老百姓讲报,讲解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帮助国民党反动派扩大内战的故事,老百姓听了都非常愤怒。土改中学生与农民打成一片的场景,进一步地推进了土改在边区的贯彻实施。
1947年在三八妇女节这天,《解放日报》上发表了题为《打开封建的枷锁——中国解放区妇女在土地改革斗争中》的报道,充分肯定了解放区的妇女在土地改革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农村的历史中,解放区的妇女是第一次走上了光明的道路,特别是在土地改革斗争中,农妇与农夫肩并肩地向封建势力斗争,清算了封建压迫势力的代表——地主阶级,收回了几千年来地主用于剥削人的土地及一切被非法掠夺的财物。据现有的统计,解放区已有6000万以上的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近3万多亩,妇女已得到了土地所有权,和男子一样分得了土地。解放区妇女在翻身斗争中,大大表现了她们的英勇与智慧,起了并且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解放日报》上还报道了很多妇女翻身获得土地的事实。冀中大城县大流漂村李凤牛的母亲被地主压迫了一辈子,开控诉会的头两天,她组织了38个妇女和80个农民开斗争会,被大家选为“诉苦总头”,可谓是“千年苦水倒干净,婆姨女子打前锋”。⑨有的县还提出了“男子支援前线,女子担任分土地”的口号,青壮年去支援前线,各村则由妇女进行土地改革,为时一月,便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形成了“男人前线去打仗,妇女在家分地忙”的农村新景象。在陕甘宁边区王家塬乡诉苦会上,一个妇女起来打头炮,控诉地主王铨的罪行,使工作团同志都很惊讶,出乎意料之外。这些事例都表现了解放区妇女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要求翻身和获得解放的信心和决心。《解放日报》对边区妇女参加土改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动员边区妇女参加土改的同时,也促进了边区妇女精神上的解放。很多妇女在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之后,更加积极地去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清涧的妇女为前线的将士们制作军鞋,晋绥地区的妇女自愿去前线参加救护伤员,给部队缝洗衣服、做饭。⑩这些妇女的改变不仅仅是分到了土地的果实,得到了自己的土地权等这些物质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敢于向农村中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发起挑战,实现了精神上的改变。她们也开始意识到妇女也可以像男子一样,顶半边天,可以为解放战争奉献自己的力量。《解放日报》对妇女参加土改的宣传报道,促进了妇女生产积极性的高涨,广大农村妇女获得了土地和生产资料,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农村的生产中去。志丹县的妇女积极参加夏耘工作,组成了妇女锄草札工队,妇女里面有百分之三十已参加锄草工作,而且槐树渠牛望林的六十多岁的老母亲仍然坚持每天和她的儿媳妇上山锄草。有的村男人全部上山锄草,婆姨娃娃则承担起送饭,拉牲畜的任务。?gzslib202204051306同时,《解放日报》在报道妇女参加土地改革的同时,也报道宣传了边区土改中对于“二流子”的改造。在延川城区夏耘中,城区二乡郭家塌的刘三和郭玉德、王家坪的王志孝等人,过去不生产,把家里的家产都典当完了,今春政府按个人不同情况,定了生产计划,在这次夏收夏耘中,本乡代表主任会上讨论要求他们参加,乡长龙玉清说:“组织他们札工,我领导。”会后又同县联社商量,借出20元钱,买了四把镰刀,四把锄,乡长龙玉清和其他下乡同志分别说服“二流子”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土地改革的一个基本的目的就是保障生产,也只有真正地发动农民起来生产,才能巩固土改的胜利果实。《解放日报》对组织“二流子”起来参加土改参加生产的报道,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边区各种职业的人被充分发动起来参加革命的盛况,这为保障边区的人民生活,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方支持。
边区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获得了土地所有权,同时政治上取得了人格的自由,对地主的态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认为地主不可侵犯,到认识到地主是残酷的剥削者,农民也由散漫变得更加团结,有了自己的组织,阶级意识明显增强。?《解放日报》对土改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对土改的各项政策和经验的宣传,以及边区形形色色群众的动员上,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传播,是一种敢于同边区旧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思想斗争的精神,是一种促使边区妇女解放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一种激发边区群众团结起来开展生产、保卫家乡、获得解放的精神。
四、《解放日报》对陕甘宁边区土改中“典型”的宣传
树立“典型”一直是一项十分有效的治理机制,在边区土改的过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模范村镇和典型事迹,这些土改中的榜样和典型与《解放日报》的宣传相结合,成为陕甘宁边区领导干部推动土改的一个有效的工作方法。这些“典型”一旦树立,再由《解放日报》进行报道宣传,就犹如立起一根标杆,举起了一面旗帜。这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的土改典型,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具说服力和感召力的。《解放日报》对土改中典型的宣传和报道,以事实为依据,从实际效果出发,宣传的典型更贴近人民的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让广大农民群众容易接受典型,有信心和热情向典型学习。《解放日报》有效地发挥了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典型真正成为土改中领导干部、农民群众学习的榜样和目标,成功发动和组织了农民,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边区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解放日报》在1947年1月报道了庆阳县高迎区王家塬合理完成土地征购的经验。王家塬的土地公债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实行深入详细个别调查,按照每人具体情况宣传。第二阶段:召开村民大会控诉清算,发动群众征购土地热情。第三阶段:根据情况修改征购条例,使贫雇农都能公平分地。第四阶段:毁掉老约,另立新约,健全村政,推动乡村自治。?陇东地委会订出了检查此项工作优劣的四项标准,即:(一)真正发动广大农民;(二)使所有无地少地农民得地;(三)不损害富农、中农基本利益与照顾地主;(四)加强群众组织兴建全村乡政府。王家塬此次的土地征购试办工作成绩均可获90分之上,被称之为陕甘宁边区试办土地公债成功之优秀范例。2月,《解放日报》还刊登了边区副主席刘景范在专员县长会上的报告,他提倡“学习王家塬征购的经验,彻底解决边区土地问题”。刘景范把王家塬土地征购的经验总结为以下三点:要完成征购土地的任务必须自上而下发动群众;做到贫苦农民普遍获地,并使数量质量大体平均;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推动一切工作的关键。《解放日报》对王家塬土地征购这个典范的树立和宣传,极大地推动了边区对地主的土地征购工作,这样征购运动就不仅仅是边区一场深刻的群众运动,还是农村中经济、政治、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革命。
《解放日报》还报道了绥德分区本年生产计划注重解决获地农民困难,要使土地改革核心变为生产领导核心,使得土改中涌现出来的模范榜样,变为生产运动中的带头者、先进分子。绥德分区县长县书联席会议,一致认为要注重解决获地农民耕畜、吃粮、工具、种子、肥料等困难,要使各乡村土地改革中的核心分子转变成生产领导的核心,使全分区保持粮食463000石,棉花净收50万斤的产量。为达到此目的,在领导方法上,要汲取近年来“建立据点,培养核心”的经验,使广大农民与骨干相结合,技术领导上,坚持走群众路线,学会总结合作经验,再运用到群众中去,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集中力量进行一个运动,依据各村特点提出具体任务,及时检查发现,及时表扬。绥德分区的这个办法,帮助农民解决了生产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倡导农民之间的互帮互助,合作生产,同时也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阶级觉悟,让土改中树立的典型模范又在生产运动中继续发挥作用。《解放日报》还刊登了1947年陕甘宁边区清涧惠家园子贫农收回地主霸地的事迹。清涧县城东60里有一个惠家园子,惠家园子虽然只有地主两户,富中农八户,其余55户都是贫农,但是一千多亩土地地主与富农便占了一半,在民国二十三四年,虽然经过了土地革命,分了地,但是贫农当时并没有把地拿到手,仍然租种着地主的土地。民国二十五六年国民党军队来“围剿”,土地又回到了地主手里。惠家园子的农民一直心里很不满意,不久,县上来了司法处的裁判员与延安法院的人,他们路过这里,租户们便问了他们,能否要地,他们说,当然能要。当晚租户便开始商量起来。?之后村里便开展了村民大会,农民都一窝蜂地起来问地主要地。通过群众大会,农民起来控诉地主,进行清算,收回了地主手中的土地。惠家园子的农民勇敢地站了起来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同时在群众大会上,政府给地主也留了土地,并没有完全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现在大家都有了地来生产,他们互相之间没有了过去的不满,而是团结,村里的“租户會”也变成了全村的“生产会”。惠家园子收回土地的成功事例,给陕甘宁边区树立了一个榜样,把边区群众的思想和行为引领到正确的方向上,进一步鼓励农民行动起来,维护自己的土地权。
陕甘宁边区土改中涌现出来的那些榜样和模范在那个时代是层出不穷的,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来说,每个时期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所产生的引领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解放日报》在对陕甘宁边区土改的宣传中,树立的这些旗帜和标杆,引领人民群众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人民群众收获了土地,解放了思想,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也获得了大翻身,农村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同时《解放日报》的宣传动员也激发了边区广大群众的参军参战热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gzslib202204051307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在宣传和教育群众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在陕甘宁边区的土改中,《解放日报》贯彻党的土改方针、政策,积极动员依靠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宣传报道土改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模范,用土改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教育引导人民大众。《解放日报》独到的宣传方式以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精神,对于今天党报的舆论动员作用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新时代更要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使党媒更好地发挥宣传和引领群众的重要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广泛参加国家和社会治理的权利,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注释]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156.
②社论:减租减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N].解放日报,1946-3-25(01).
③杨奎松.抗战胜利后中共土改运动之考察(上)[J].江淮文史,2011(06):46-66+1.
④杜润生主编.中国的土地改革[M].北京: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84.
⑤陕甘宁边区征购地主土地条例草案[N].解放日报,1946-12-20(02).
⑥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15.
⑦短评:土地改革千万不能放松[N].解放日报,1947-3-7(01).
⑧延安县贯彻土地改革,百余难民分得公地[N].解放日報,1947-1-12(02).
⑨冀中新解放区妇女半数参加土地改革[N].解放日报,1947-3-8(03).
⑩清涧成千妇女赶做军鞋[N].解放日报,1947-3-7(01).
?志丹县委研读夏耘指示后加紧组织群众锄草[N].解放日报,1946-7-4(02).
?张雨新.解放战争时期老区土地改革研究[D].西北大学,2018.
?庆阳高迎区王家塬乡合理完成土改征购[N].解放日报,1947-1-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