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冬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有效防治技术分析

2022-04-04吴士刚

新农民 2022年7期
关键词:种植管理冬小麦病虫害防治

吴士刚

摘要:文章以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颜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实践工作经验为参考,阐述了播种前准备与播种、冬前及越冬期管理、施肥管理、着重推行小麦“一喷三防”管理技术这些是冬小麦种植管理的主要工作策略,同时着重分析了针对常见病虫害实施差异化防治以及坚持适期用药、合理选药、科学施药、一喷多防这些冬小麦种植中病虫害有效防治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冬小麦;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

1 冬小麦种植现状分析

2021年,安徽省亳州市冬小麦生产形势总体较好,全市小麦播种面积10多万hm2,总产量80多万t,预测最低收购价收购小麦66万t。总体来看,区域冬小麦种植产业发展情况良好,在产量与作物质量方面表现出较为理想的水平,相应种植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值得重点分析与推广应用。

2 冬小麦种植管理的主要工作策略分析

2.1 前期管理

2.1.1 播种前准备与播种

(1)根据种植需求,选择多抗优质品种。强筋小麦品种:谷神19、新麦26、中麦578、济麦44、伟隆169、涡麦9号、安科157等。中筋及中强筋小麦品种:烟农999、淮麦33、济麦20、烟农5286、百农207、乐麦207、周麦27、华成3366、谷神28等。弱筋小麦品种:荃麦725、皖垦麦0901。在冬小麦晚播实践中,必须要科学选用良种,以种增抗。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冬(2021年)可能受拉尼娜气候影响而出现严寒天气,要求品种能适应异常气候变化,应选择抗寒和抗旱性强、容穗量大、穗粒数稳、灌浆早而快的品种,且不可盲目引进和推广外来品种。

(2)土壤处理。土壤处理主要是指防治地下害虫。选用5%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kg,或3%辛硫磷颗粒剂2~3kg,在翻地的时候撒在地上,最后翻入土壤,地下害虫接触后死亡。尽量局部施药,降低残留。

(3)种子处理。一种是药剂拌种,用50%辛硫磷0.5kg、兑水25kg、拌麦种250kg治地下害虫,用25%丙环唑按种量0.2%拌种治根病;另一种就是种子包衣。

(4)确定播期及播量。在适期播种范围内,以半精量播种、基本苗15万/667m2最容易获得大面积高产,播期根据土壤墒情在寒露节气暨10月上中旬及时播种,即用种量10~15kg/667m2。如果播期推迟,就要适当增加播量,一般每晚播一天,播量增加0.25~0.5kg。实践中,可以适当增加播量,以苗增穗。晚播小麦冬前积温少,分蘖少,应适当增加播量。各地要根据不同播期、不同地块和品种确定适宜播种量。一般来说,大部分地区常年10月10日左右为适宜播期,此期适宜播种量15kg/667m2;如果始播期将推迟到10月15日,那么播种量应为17.5kg/667m2,即每晚播1d,种子量增加0.5kg/667m2。

2.1.2 冬前及越冬期管理

(1)冬前管理重点。要因地制宜,分类搞好田间管理。然后注意越冬水的关键时期浇灌,浇越冬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浇水量不宜过大,但是必须要保证浇透。

(2)越冬期管理。越冬期可以在气温相对较高、土壤表层化冻的情况下进行浅中耕,弥补土壤缝隙,减少水分蒸发;加强田间病虫草害预测预报和土壤水分监测,及时发布病虫草害和土壤墒情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如果区域的降雨量处于较高水平,则必须要在雨停之后全面排查地块水分情况,对田间积水严重、短时无法下渗的地块,要通过挖沟、引流等措施,尽早排除积水。对田间没有积水但土壤湿度过大地块,可适时深松散墒,沥出多余耕层滞水,为农机尽快进地作业和播种争取时间。

(3)提高耕播质量,以匀增产。晚播地块要通过精细整地,切实提高整地质量。要防止盲目抢耕抢种,避免因土壤偏湿造成整地播种质量差,影响出苗质量。玉米收获后秸秆要精细粉碎、均匀铺撒还田,秸秆过多地块应移出部分秸秆。由于晚播加大了播种量,为了减少苗间竞争,提高播种均匀性十分重要,应严把播种质量关,做到播深一致(3~4cm)、落子均匀、种土密接,避免出现缺苗断垄、摄苗拥挤、悬根掉苗等现象,由于今年土壤水分饱和,播种后不能重力镇压,可根据具体土壤水分情况在小麦越冬前(12月上旬)适时镇压。

(4)做好种子包衣,早防病虫。降雨多会造成土传病害偏重发生,因此,要在播种前严格进行种子的药剂拌种包衣,同时,有条件的地块可用多菌灵加毒死蜱拌麦麸,在整地前撒施入土,可预防土传病害及地下害虫的发生。对小麦草害,坚持春草秋治,在气温适合时,选用对路药剂,开展化学除草。

2.2 施肥管理

2.2.1 作物的需肥规律

小麦从出苗到成熟,需要吸收各种营养元素,其中碳氢氧三元素约占小麦干物重的95%。这三种元素需要量较大,属大量元素。小麦每形成100kg/667m2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N)2.5~3kg/667m2,磷(P2O5)1~1.7kg/667m2,钾(K2O)1.5~3.3kg/667m2,氮、磷、钾比例1∶ 0.44∶ 0.93。在播种期前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一般使用三元复合肥50kg,如创建绿色优质高产小麦可撒施200~300公kg商品有机肥。

2.2.2 底肥的选用

小麦底肥是小麦苗期生长的重要保证,也是帮助冬小麦幼苗平稳越冬,促蘗发根,培育壮苗的营养支撑,所以底肥的选择非常重要。底肥推荐使用心连心莘猛安系列复合肥和黑力旺系列复合肥,滴灌地块用量推荐30~40kg/667m2,漫灌地块推荐40~50kg/667m2。在底肥的选用过程中,底肥用传统二铵好还是复合肥好这一问题需要重点解决,相比较而言,复合肥在底肥选用上优于传统二铵。复合肥从工艺、肥效和利用率方面都要比传统二铵的效果更好,用复合肥当底肥,对冬小麦幼苗生长更有利。

2.3 着重推行小麦“一喷三防”管理技术

对于小麦“一喷三防”管理技术而言,指的是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混合调配喷施小麦的一项生产新技术,具有防病害、防倒伏、防干热风、增粒增重等特点,“一喷三防”技术能够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更好地提高小麦单产。实践中,当冬小麦种植进入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时,做好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至关重要。此时,因地因苗制宜,做好“防倒伏、防干热风、防病虫害”一喷三防工作,促进小麦“增粒数、增粒重”,以确保小麦稳产高产[1]。

实践充分证明,腐植酸“一喷三防”经典产品不仅在防病、防虫、防倒伏等方面效果优异、安全可靠,同时还可以减少农药和肥料用量,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增强小麦抗逆能力,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小麦品质,减少环境污染等。在小麦“一喷三防”关键期,必须要按南北梯度依次做好跟进服务,以确保小麦由北到南全面丰收。在此基础上,针对区域冬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农业中心技术人员根据气候特点和小麦长势,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因地制宜,科学指导,重点抓好以“一喷三防”为主的麦田中后期管理措施的落实。同时要求供货企业提供产品必须附有检测证书,农技人员对采购物资实行随机抽检并封样备查,确保农药、肥料质量。

2.4 其他

为充分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确保冬小麦播种工作的顺利进行,区域农业部门应当积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开展冬小麦播种现场会,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向农民讲解播种技术要点,加大优质高产新小麦品种及中央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宣传讲解。同时,积极组织对农民的生产技术培训,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植的技术水平。为了确保冬小麦的播种进度,实现冬小麦高产丰收的目标,区域农业部门需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积极指导广大农民掌握最佳播种期和冬灌期,提高整地作业水平和播种质量,为冬小麦苗期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督促广大农户加强小麦苗期管理,管好畜禽、杜绝畜禽啃青,确保麦苗正常生长和安全越冬。

应当加强区域内对冬小麦灌溉试验区的建设工作,并依托在试验区中的种植实践经验,确保冬小麦高产种植任务高质高效完成。在展开冬小麦灌溉试验区的试验工作中,需要着重把握以下要点工作的落实:

2.4.1 优化调整试验方案

针对入秋以来,其与出现多轮强降雨田间湿度过大的问题,试验小组提前对试验方案中的播前灌水量、施肥量、播种量等数据进行调整,并积极同行业专家与高校教授沟通交流,最终确定试验方案,保证试验方案的科学、合理。

2.4.2 改进提升基础设施

针对试验区排水沟受强降雨影响损坏严重、试验测坑内土壤过高影响灌溉精度等问题,提前谋划,分析统计基础设施损坏维修情况,制定具体整改措施并推进实施,为灌溉试验精确开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2.4.3 全员参与抢抓进度

由于天气原因,今年试验区冬小麦种植较往年偏晚近15天,为抢抓小麦种植最佳节气,试验站全力以赴、全员上阵,根据方案,科学统筹拨前灌水、翻地、施肥、播种等试验环节,确保试验工作高效推进。

3 冬小麦种植中病虫害有效防治的技术要点探究

3.1 针对常见病虫害实施差异化防治

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颜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实践中发现,近几年4月上中旬区域调查,田间菌源量已满足大流行条件,小麦赤霉病已零星发生,发生期接近于大发生的年份。近几年约在4月16~25日我区均有明显降雨过程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均高度吻合,小麦赤霉病呈大流行态势。综合品种、天气、菌源等条件分析,小麦赤霉病在我省大流行态势明显,严重威胁全省小麦生产稳定发展和小麦产品质量安全。基于这样的情况,主要引入以下几项措施落实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投放30%的戊唑醇·多菌灵(龙灯福连),用量维持在75~100ml/667m2;41%的龙灯稳达(戊唑醇·甲基硫菌灵),用量维持在50~70ml/667m2;40%的苏米乐(咪鲜胺·戊唑醇),用量维持在40ml/667m2;另外,也可选用48%氰烯·戊唑醇等。注意不同药剂交替轮换使用。赤霉病防治实践中,在其中一次中加入阿立卡(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爱苗(苯甲·丙环唑)+益施帮(全球唯一动物源氨基酸),可以明显提高小麦产量,提升小麦品质,降低赤霉毒素含量[2]。

3.2 努力做到“四个坚持”

3.2.1 坚持适期用药

在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颜集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实践中,于区域内全面推行二次预防处理,主要在冬小麦扬花初期实施首次投药处理;在首次用药后间隔5~7d的条件下,组织第二次投药防治操作;同时,针对一些生育期不整齐、高感品种、花期多遇阴雨气候的冬小麦种植区域,还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及时展开第三次药防治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在首次投药处理过程中,如果发现冬小麦扬花初期内存在连阴雨气候,则相应投药防治操作可以提前至冬小麦抽穗期实施。

3.2.2 坚持合理选药

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药剂选择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选用复配制剂作为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投药药剂,如兼治赤霉病与小麦叶部病害的药剂等等。特别是对于赤霉病而言,其对于多菌灵单剂的抗药性偏高,因此单纯投放这一药剂则难以保证最终防治效果达到理想水平。同时,为了规避降雨对病虫害投药防治效果造成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应当积极选用水乳剂、耐雨水冲刷悬浮剂等防雨水效果相对理想的药剂进行投放;重视对不同类型药剂的科学轮换使用,以此规避冬小麦病虫害对药剂产生较为明显的抗药性,以此到达维护冬小麦病虫害防治效果的目标,并同时实现对真菌毒素污染问题的有效缓解。

3.2.3 坚持科学施药

尽可能在冬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引入多样性的施药机械,包括无人机、机动弥雾机、热雾机、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电动喷雾器等等,尽量在冬小麦病虫害机械化防治过程中选用担架式喷雾机。严格依照不同药剂说明书中设定的浓度配比实施投放药剂的制备,保证兑水量与有效药剂量均维持在充足水平;施药过程中,应当切实对准冬小麦植株的穗部位置实施均匀喷雾处理。另外,在基于无人机的冬小麦病虫害防治操作中,应当在实际投放的化学药剂中加入适量的沉降剂;在基于热雾机的冬小麦病虫害防治操作中,应当在实际投放的化学药剂中加入适量的稳定剂。

3.2.4 坚持一喷多防

在实际的冬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应当将防治工作重点设定为赤霉病的有效防治,切实参考区域近一段时间内的病虫情报与预报信息,兼顾对蚜虫、吸浆虫、条锈病、白粉病等多种病虫害的防治处理。在此过程中,要求切实保证各种化学药剂配比、水量保持在合理状态,各计各量、一喷多放,体现出对冬小麦作物产量的维护。真正做到“预防为主、主动出击、适期防治、见花打药”科学防治,一喷多防。

4 结语

安徽冬小麦种植产业发展情况良好,在产量与作物质量方面表现出较为理想的水平,相应种植管理與病虫害防治技术值得重点分析与推广应用。通过播种前准备与播种、冬前及越冬期管理、施肥管理、着重推行小麦“一喷三防”管理技术的落实,结合针对常见病虫害实施差异化防治以及坚持适期用药、坚持合理选药、坚持科学施药、坚持一喷多防的展开,提升了冬小麦种植的整体质量,体现出了对于产量的维护,促进了区域冬小麦种植产业的升级。

参考文献

[1] 毛新东.现代农业种植中冬小麦种植技术的优化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2):188-189.

[2] 马伟,禹婧.浅析冬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子科技,2019,37(10):124.

猜你喜欢

种植管理冬小麦病虫害防治
冬小麦田N2O通量研究
冬小麦的秘密
如冬小麦般耐心
南涧县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火龙果高产栽培技术
关于棉花种植管理工作的思考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