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汝城 千年银杏阅沧桑

2022-04-04高立鹏

绿色中国·B 2022年2期
关键词:汝城县汝城周敦颐

高立鹏

汝城,玉汝于成。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委何副书记告诉我,汝城多银杏,三百年以上的银杏树有500株。秋冬季节,杏叶变黄,一丛丛、一片片,在阳光下金灿灿、亮闪闪,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汝城县地处湖南省东南边陲,为湘、粤、赣三省交界之地,位于罗霄山脉诸广山和八面山的南端与南岭山脉东段骑田岭和大庚岭交接处,是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园林县城、省重点林区县。

汝城林业局局长邓耿祥说,汝城是中国温泉之乡、有色金属之乡、水果之乡、理学名城。一年四季,瓜果飘香。

在汝城县西南十五公里处一个叫下杨村的地方,有一株古银杏树,树龄超过一千年,人们告诉我,那是汝城县最古老的银杏树。

一次,我陪几位作家到湖南采风,首站就到了汝城县。第一天上午参观宋明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创办的濂溪书院,下午到寿水村看退耕还林还草营造的油茶林,最后,大伙儿到延寿瑶族乡下杨村,一睹那株千年银杏的风采。

车出县城,七拐八弯。下高速,走乡道,远远地,就看到那株老银杏,枝繁叶茂,高耸入云。正值下午4点,老银杏在阳光照射下,显得伟岸挺拔,精神抖擞,熠熠生辉。

“这棵树究竟有多高?”我好奇地问。

“70多米,25层楼高。”有人答。这人是汝城县林业局长邓耿祥,对汝城的山山水水熟谙于胸。

“有多粗?”又答:“树干直径2.8米。”

我们同行的六人手拉手,刚好绕树一匝。

“有多老?”专家测算,树龄为1187年。由此看来,它的生年该是公元834年,即唐朝大和八年。

这棵老银杏树,它曾沐浴过唐时的风、宋时的雨,欣赏过元时的花、明时的月,惯看清朝近三百年的兴衰,以及民国三十八年的浮沉。1949年,终于迎来新中国诞生的万丈霞光。

这棵老银杏树,曾用自己的果实为人们充饥果腹,用自己的浓荫为路人遮风避雨,用自己的色彩为游人愉悦心情。

这是一棵会讲故事的树!哗啦哗啦作响的树叶、嘎吱嘎吱摇曳的树枝,仿佛在向我们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老銀杏如果有知,一定记得那位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

1050年,也就是老银杏树217岁时,籍贯湖南省道县的周敦颐来到汝城,开始了4年的县令生涯,他在这里办过濂溪书院,写过散文名篇《爱莲说》。为这个温泉之乡、水果之乡、有色金属之乡增添了一张理学名城的烫金名片。

上午11点,我们从江西大余县到达湖南汝城,看看时间尚早,忙里偷闲,参观了这座位于县城附近的濂溪书院。

书院是一座仿宋建筑,四合院砖木回廊结构,建筑面积1600多平方米。这是宋人为纪念周敦颐兴建,时间为公元1222年,距今已有近800年历史。走进书院,只见古树参天,花草繁茂。书院创办后,声名远播,人才辈出,涌现出明代两广总督朱英,清代著名诗人郭远,开国上将朱良才、李涛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当老银杏树184岁时,即公元1017年5月5日,周敦颐生于道州(现在的道县)营道乐里楼田堡;25岁时入仕,仕宦生涯共31年;56岁时退隐,次年病逝于江西九江,终年57岁,那年,老银杏树240岁。

周敦颐在汝城所作《爱莲说》,是世所共赏的千古名篇。他以儒学为灵魂,创立了一套融自然观、认识观和道德准则于一体的濂溪理学。其哲学代表作《太极图说》《通书》,高度阐述了濂溪理学的根本观点,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由其发源而后形成的程朱理学,成为自宋至清700年屹立不倒的官学,因此,周敦颐被公认为是“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先贤。

如今,徜徉在濂溪书院,周敦颐在汝城的故事似乎还在我耳边回响。

周敦颐曾任桂阳(今汝城)县令,在汝城度过了人生中重要的四年时光。由于政绩卓著,在任桂阳令第四年,他被朝廷授予大理寺丞的头衔。大理寺是宋朝中央最高审判机构,在其诸多职能中,司法审判是主要职能。大理寺丞是一个从六品官衔,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副司局级干部,分管中央各部门还有地方各州的司法案件的复审。不过,周敦颐的这个头衔是虚职,他实际去江西南昌做了知州。

在汝城,周敦颐首创县学,捐修孔庙,在大成殿讲学兴教,传授理学思想。作为上司的郡守,反而向周敦颐学习,两年间进步很大,说明周敦颐学问很深。

他兴修水利。县内最早建成的官塘是泉塘池,有清同治《桂阳县志》为证:泉塘池在县城东约六里的尖岗岭下,传说是宋镰溪开凿,可灌溉水田几千亩。

濂溪书院庭院深深,樟木森森。逡巡其间,时空恍惚,仿佛又回到了周敦颐生活的时代,与这位大儒相会,看他以“拙”作赋,看他植莲颂莲,看他筑亭传道。

史料记载,周敦颐做官为人非常清白,坦坦荡荡。周敦颐常以“拙”自嘲,并以“拙”为荣,以“巧”为耻。“拙”本意笨拙、木讷。他用汝城人常讲的“拙”字作赋:“.....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周敦颐最爱莲花,以莲之高洁,寄托心志。每在闲暇之余,都要来到书院的莲池旁,观莲赏莲品莲悟莲,在汝城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

汝城县的同行告诉我,在县城西五里的地方,有一个山环水抱、林木茂翳、溪流清泻的地方,名叫朱家湾。周敦颐见耒水蜿蜒呈S形曲贯村子,村落田园犹如阴阳鱼镶嵌,好似一幅天然的太极图,他辨机悟道,融儒、佛、道之长,释天、地、人之理,著《太极图说》,创立新的哲学理论体系,成为濂溪理学的根本世界观。在汝城,周敦颐修建亭阁,以此为平台,传播理学思想。之后汝城各地相继建有很多纪念周敦颐的胜迹,其中就有太极亭、予乐亭。

周敦颐两个弟子程灏程颐游学周敦颐,初春时节陪伴老师游至朱家湾,陈灏写下《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首诗成为千家诗卷首,朱家湾也因此改名为予乐湾。gzslib202204041813

在宋朝大儒的影响下,汝城民风淳厚,人才辈出,科举时代出了39个进士、1个状元和两个总督。

如果老银杏树有知,它是否记得这些陈年旧事,那是发生在它217岁至220岁之间的故事。

老银杏树的树叶哗啦哗啦作响,树枝嘎吱嘎吱摇曳,仿佛对我说:我记得!我记得!

历经苦难,阅尽沧桑。老银杏树最难以忘怀的,还是1100岁时见证过的那场史无前例的长征。

那是1934年10月29日至11月13日,中央红军长征过境汝城,浴血奋战,勇往直前,进行大小战斗20余次,攻破碉堡100多座,伤亡9700余人,在汝城人民倾力支持下,成功突破了第二道封锁线。

在汝城,中央红军开展过仙人崖、延寿圩、狮形岭、青石寨等阻击战,经过一场场血战,成功突破了第二道封锁线。第一道封锁线在江西省信丰县,我们就是经信丰、大余来到这里的。

当我来到汝城时,当地正以汝城县官享村为核心,包括延寿瑶族乡的寿水、留富、留观、下杨等村方圆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张借据的承诺”陈列馆、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纪念碑及微缩园,也可以看到拥军广场、“军民鱼水情”和“同志们,跟我上”雕塑,还有“薪火相传”景墙、山店坳门户标志牌、干年银杏园等设施,此外还有开国上将李涛故居、宋裕和故居等。

在汝城县延寿瑶族乡青石寨,我们参观了阻击战战壕、工事及指挥所、战时救护所、红军烈士墓、长征步道、百姓送粮点等遗址。

人们告诉我,青石寨阻击战打了三天三夜,上千人牺牲,血水映红晚霞。在青石寨关隘红军受阻的危急时刻,红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振臂高呼:跟我上!红军一鼓作气,勇夺隘卡。

暗淡了刀光剑影,淹没了鼓角铮鸣。八十七年过去了,青石寨早已恢复了宁静和安详。沐浴着和平的阳光,我们走到寨子东侧的河边,这里有一座建于清末民初的凉亭,叫仁善亭。一条踩得光滑闪亮的石板路蜿蜓曲折地伸向南北两端,当年红军把它作为战时救护所。老一辈人回忆说,半夜三更,大雨倾盆,青石寨红军战士和村民将伤员们背到这里抢救。

战争结束了,红军大队伍撤离了,延寿河也被染成了“红河”,是官亨、下杨、兰屋一带的老百姓,连夜挥舞着锄头、镰刀,挖了几个大坑,将烈士的遗体抬到坑里掩埋。解放后,当地村民怀念牺牲的红军,搬来一块石灰石,用钢钎锉成“红军墓”三个大字,表达深切的怀念。

我们在凉亭里徘徊,久久不愿离去。董振堂、陈树湘,以及其他千千万万红军将士,为人民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们怎能把他们忘记!

红军走了,关于红军的传说还在口口相传:一张借据,演绎了一段动人的故事;半条被子,谱写了一篇感人的乐章……

参观完青石寨遗址,我们来到红军借据珍藏地旧址——胡四德故居。这座老宅位于汝城县延寿乡官亨村田心组,始建于1938年,坐北朝南,面宽9.8米, 进深6.8米,两层夯土悬山顶楼房。1996年冬, 红军借据发现于此。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1月初,红军长征先遣部队到达汝城延寿乡,在官亨村安营扎寨,因村民們受国民党的负面宣传,纷纷坚壁清野后躲进了山里。村民胡四德看到红军尽管严重缺粮,但纪律严明,对百姓东西秋毫不犯,红军是个仁义之师,他打心底佩服,组织族人筹集粮食、生猪和鸡交给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司务长叶祖令。

在红军部队离开时,因红军筹款困难,一时拿不出钱来,叶祖令便找来纸张,给胡四德写下一张借据, 并告诉他,“将来全国解放后, 你拿上它找当地政府兑换”。胡四德将借据珍藏在灶台的壁龛上,直到去世也没有说起此事。

一晃62年过去了,1996年冬,胡四德的孙子胡运海在老屋里新砌灶台时,发现了这张借据,上写着:“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壹佰零伍担,牲猪叁头、重量伍佰零叁斤。鸡壹拾贰只,重量肆拾贰斤”,落款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具借人叶祖令,公元九三四年冬”。1997年5月,汝城县委、县政府按照当时市场价折息兑现了1.5万元,胡运海将其中1万元捐献给村里的学校。

一张借据,彰显了军民鱼水情深,兑现借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

共产党兑现的承诺不止一张借据。它要让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国家强起来、美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当年敌人烧过的荒山,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得到修复。

老银杏树1166岁时,也就是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用行动兑现着让百姓富裕的承诺,助力大美中华。

那天下午,我们参观了一片油茶基地。基地建在当年红军鏖战过的汝城县寿水村,面积73亩,是2015年退耕还林还草成果。

站在寿水村的油茶地里,青山缓坡在眼前铺开,梯田一垅接着一垅,金黄的泥土在阳光的照射下有点晃眼,一棵棵油茶枝叶油亮。

什么油可以放二十年不变质?茶油。

油茶树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之一,它生长在中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高山及丘陵地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纯天然高级油料。

“茶油所含人体所需的好东西,居各种食用油之冠。”生态作家李青松在《茶油时代 中国南方乡土文化的美丽符号》中这样写道。“喜欢吃茶油的人,性格中似乎有一种像茶油一样的绵劲和韧劲,并不乏做成大事情的智慧、胆识、气魄和力量。”

汝城县所在的郴州市油茶产业在湖南省占有一席之地。

湖南省林业局副局长吴剑波告诉我,作为湖南省油茶主产地,郴州市近年来依托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发展油茶种植,推进油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油茶已成为郴州林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助推精准脱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眼前这片油茶已种植7年,陆续进入盛果期。陪同我们参观的省林业局造林绿化处处长胡锋说,每亩油茶可产油70斤,每斤市场价60元,总共收入可达4200元。这是汝城县油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gzslib202204041813

目前,郴州市油茶林总面积215万亩,居湖南省第三位。其中,全市新造油茶林面积42万亩,新造油茶林中进入丰产期的有5万亩,占新造油茶林总面积的一成以上。

据郴州市林业局二级调研员胡浩然介绍,全市有5个国家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油茶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有6个。早在2017年,郴州市油茶总产量已达2.8万吨,总产值30多亿元。新造的油茶林,每年有5万亩进入产果期和丰产期,油茶产量也以每年20%-30%增长。

胡浩然还顺便给我普及了油茶消费的知识,他说,湖南、江西、贵州和广西等地的人吃茶油多些。而湖南、四川、湖北、贵州四省的交界处,是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带生产茶油。

客家人喜欢吃茶油。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而是中原的汉人为躲避战乱而徙居南方山区,在那里披荆斩棘,开山造田,落地生根。相对当地居民,他们被称为客家人。

中国油茶产业怎么样?我从资料上梳理出一组数据,虽然不是最新,但也足以说明问题。

2019年中国油茶林面积达433万公顷,其中湖南145万公顷,全国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是江西和广西。

2019年中国油茶籽产量达268万吨,其中湖南110万吨,位列第一,占全国油茶籽产量的五分之二,相当于排在它后面的江西、广西、湖北、广东四省油茶籽产量的总和。

知情人说,退耕还林还草为中国的油茶产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分力量。我连忙请教汝城县林业局长邓耿祥:“汝城县一共实施退耕还林多少亩?”

“12.8万亩,包括退耕地造林3.8万亩,荒山荒地造林6.9万亩,封山育林2.1万亩。”邓耿祥脱口而出。

“已建成的生态林和经济林各多少?”我打破砂锅问到底。

“生态林11.9万亩, 经济林0.9万亩。”邓耿祥不假思索。

谈到退耕还林成效,邓耿祥向我说了三“显”:一是生态效益显著。二是经济效益明显。三是社会效益显现。

退耕还林实现了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共赢。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也多了,生态环境明显改观。依靠大工程带动,汝城县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汝城县7成以上的土地被森林覆盖,远远高于全省的水平。

邓耿祥和我算了一笔账,退耕还林的树木成林后,生态林按每公顷生产 90 立方米木材计算,可增加木材71.1万立方米;每立方米按 700 元计算,可增加木材储备效益5亿元。加上经济林面积633公顷,每年林木果品的产量喜人,经济效益可观。

听了介绍,我心潮起伏,写了几句小诗表达我的感受,结尾两句说:汝城访旧迹,退耕成莽林。

第二天上午8点,我们从汝城县城出发前往30多公里外的文明乡,路上,车载电视放湖南退耕20年专题片。

途中遇雨,雷声隆隆,大雾弥漫,车行山间,如舟破浪。

路上,湖南省林业局副局长王剑波讲,退耕之初,政府宣讲政策:老百姓耕地不种粮,改种树,树归自己,还可以领补助。百姓不相信有这种好事!任务落实很困难,县乡发动干部带头退耕,进行宣传示范。等到补助发下来后,老百姓信了。后来抢着要退耕。为了得到退耕还林还草指标:老百姓找干部,村里找鄉里,乡里找县里,县里找市里,市里找省里,省里找中央,退耕任务成了“香饽饽”。

王剑波,湖南省益阳市人。

上午9点,文明乡宣溪村村委会。

室外,瓢泼大雨;室内,座谈会有条不紊。

我们和村支书兼村主任罗林双拉家常,聊的话题是生态建设和退耕还林情况。

罗林双39岁。据他介绍,宣溪村有9个自然村,是全县第一批参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村庄。村里共有1026口人,1230亩耕地。其中山地500多亩,其余为水田和滩涂,另外有林地700亩。2002年退耕281亩,2004年又退耕0.6亩。

罗林双介绍情况时,手里并没有稿子。这些数字都装在他的脑子里呢!

他说,生态林主要种的是马尾松;经济林主要种的是奈李、水蜜桃。2015年又退耕还林13.3亩,种的是马尾松、枫树。所种的经济林连续15年丰收。每年每户增产增收1万多元。

罗双林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水蜜桃一棵树能结300斤果实,每亩地可以种20棵,每亩地产6000斤,每斤卖三元钱,毛收入能达到1.8万元。除去成本,还剩1万多元。

罗林双全家很赞成退耕还林,他说退耕还林一举多得:既能得到国家的补助,又能得到种下的林子,还能腾出劳动力出去打工或做其他事。

这时候,风猛烈地吹,雨哗哗地下,但丝毫不影响主人和客人的情绪,大家坐在桌边,听罗林双侃侃而谈。

他说,水蜜桃一个生产周期六七年,一般两年挂果,但是桃树分泌桃胶后,产量和品质都会下降。这时候,就要把桃树更新成奈李。他们家经济林种的主要是水蜜桃,现在由他爸妈管理。他家共有6口人,包括爸妈和四个兄弟姐妹。2002年退了十几亩,其中水果有两亩多,生态林有十多亩。他家参与实施退耕还林时,他才十八九岁。这里退耕还林一般是退远不退近。他们家远处的耕地都退耕还林了,近处继续耕种。他家距离远的耕地离家有四五里。

听罗林双说,国家退耕办的领导深有同感,他说,坡耕地收入很少,一年产二三百斤粮食。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很好,起初老百姓有些不太相信;等到钱粮兑现了,他们信了,由“要我退”到“我要退”。退耕还林还草直补到户,补助直接打入农民卡中。20年前,中央拿出巨额资金补贴老百姓,是下了很大决心的,因为那时国家财力有限,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这在世界生态建设史上是个奇迹,美国的罗斯福工程、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等,都比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小得多。林业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需要长远谋划,久久为功,坚持不懈。

这个座谈会是临时起意的,没想到收获满满。座谈会结束时,雨也恰巧停了。我们又奔赴下一个调研点。一路上,满眼都是水蜜桃、奈李、水晶梨,还有柑橘、柚子、板栗和椎栗,中间套种花生等矮杆庄稼。gzslib202204041813

观万古,叹沧桑。老银杏树可以作证:这是绿色长征——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的成果,而绿色长征是红色长征的赓续。

上午10点,来到沙洲村。在青石寨,我们曾经聆听过红军长征一张借据的故事;在沙洲,我们又见证了红军有一条被子也要分半条给老百姓的感人乐章……

村委会负责人介绍说,这个村共有140户500人。红军长征半条被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带我们参观半条被子陈列馆的解说员叫朱裕芬,本村人。朱在当地是大姓。听说我们是搞退耕还林还草的,她指着附近的山岗说:“这山上就有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果。”

朱裕芬给我们首先详细講述了毛泽东在汝城黄家村的革命活动情形。

1928年4月上旬,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从井冈山转战汝城。 4月7日—9日,工农革命军驻黄家村时,毛泽东常与房东黄元吉员外一家老小拉家常,讲革命道理,同桌吃饭,同屋住宿;黄元吉让出正房给毛泽东办公、休息,晚间为毛泽东放哨,观察敌情。

部队撤出黄家村时,毛泽东带头遵守纪律,要司务长照价付钱给送米、送菜的群众,但群众坚决不收革命军的钱。毛泽东就用一块青布把钱包好,悄悄放在房东壁柜上,以示感谢。黄元吉发现后,赶忙拿着钱袋要退给毛泽东,可革命军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黄元吉拿着钱袋热泪盈眶。

工农革命军离开后,国民党开展清乡,将黄元吉抓捕关押,并将1928年6月13日湖南省主席鲁涤平签发的《湖南清乡三日刊》贴在此楼上,通缉毛泽东、朱德、张子清等。

后来,当地群众在黄家村墙壁上写下一首诗:农军来到不辞劳,帮助人民打土豪。彻底消灭胡凤璋,农民始得乐淘淘。

我掐指算了算,这一年,老银杏树已经1095岁,它一定见证过这场大革命的跌宕起伏。

朱裕芬是道道地地的农民,但是作为讲解员,她对红军长征的史实却很熟悉。她说,1934年红军长征过境汝城期间,大力宣传党的政策和革命真理,撒播革命火种,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以实际行动赢得了汝城人民的拥护和支援,与汝城人民一道取得了多场战斗的胜利,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部署的封锁线。

1935年秋,陈云(廉臣)撰写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对湘南一带作了生动的描述:“湘南一带,为昔年毛泽东、朱德久经活动之区域,居民受共产党之宣传甚深,故见红军此次复来,沿途烧茶送水,招待红军.....”湘南农民相信共产党有如此之深。

朱裕芬重点介绍了“半条被子”的故事。她说,1934年11月初,红军过境汝城。3名女红军借宿在沙洲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她们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徐解秀。3位女红军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沙洲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昔日,沙洲村是个交通闭塞的瑶族小山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基础设施极为薄弱,村民以传统种植为主,品种单一,经济效益差,人均年收入微不足道,村集体收入为零。

今日沙洲,风光秀丽,公园、荷田、果园、农庄、步道一应俱全,奈李、杨梅、枇杷、水晶梨、百香果、水蜜桃琳琅满目,通过林旅融合、田园综合体建设,已经初步绘就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新画卷。

漫步沙洲,滁水河在身边缓缓流淌,河岸两边,退耕等生态建设形成的茂林修竹赏心悦目。朱裕芬说,因为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使红色沙洲蝶变成远近闻名的红色景区。

离开沙洲时,我又想起了那株老银杏树,这位1187岁的古稀老树,一定听说过“半条被子”的故事。它也一定懂得这个故事的隐喻:它体现的是鱼水情深,彰显的是为民情怀。半条被子,温暖中国,它时刻警醒着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好今天的长征路。

猜你喜欢

汝城县汝城周敦颐
人何以成圣?——明清《濂溪志》中的周敦颐
铸造汝城精神
周敦颐赏莲图
精琢多姿 盛世传承
汝城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实践与思考
湖南省汝城县汛前为水库“体检”
汝城县水生态文明宣传接地气
汝城河流治理美如画
湖南汝城:投3000多万建大型供水工程惠泽6万群众
汝城县:举行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