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眼”的真相

2022-04-04马志飞

百科知识 2022年5期
关键词:石笋盐井巨石

马志飞

无论是在人们喜聞乐见的传说中,还是在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和古诗词中,都有很多关于“海眼”的说法,但所指代的内容不尽相同。千百年来,人们对这种神秘的现象感到既好奇,又疑惑。

大家所说的“海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海眼”是否真的存在

我国五代时期的刘崇远在《金华子杂编》中记载了这样一则趣事:北海县中门前有一个微微隆起的土堆,当地官员命人把它铲平。施工过程中,人们发现了不计其数的铁钱,其制作年代不详,大小如五铢钱。再继续往下挖,发现一块石头,上面写着:“此是海眼,故铸钱以镇压之。”人们害怕动土引起灾变,便将挖出的钱币重新填埋了进去,恢复如初。

北京城里有个地方名叫北新桥,相传,这里有口井直通大海,井里住着一条龙。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想要修建北京城,但老龙兴风作浪经常发大水,于是朱棣派姚广孝制服老龙,用一条大锁链将它锁在“海眼”里,然后在井上面修建了一座桥,盖住“海眼”。老龙问姚广孝,它何时才能出来。 姚广孝回答说:“等桥变旧就可以了。”可谁知,姚广孝竟然给这座桥取名“北新桥”,于是,这座桥就永远不会变旧,老龙也永远不能出来危害人间。

当然,这只是人们杜撰的传说故事而已,完全不足为信;不过,关于“海眼”的说法不仅流传于故弄玄虚的神话中,在很多古诗文中也曾多次出现。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诗曰:“石间见海眼,天畔萦水府。”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也曾写道:“山腰石有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乾。”如此说来,“海眼”应该就是一种真实存在的泉眼而已。

直通大海的泉眼

《汉语大辞典》对“海眼”的解释为:“泉眼,泉水的流出口。古人认为井泉的水,潜流地中,通江海,故称。”它们有的深不可测,有的永不干涸,有的可以听到如海浪般的涛涛水声,还有的“海眼”中生活着鱼儿。

我国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件怪事:越州(今浙江绍兴)应天寺(后因失火被毁,新建后名为清凉寺)的一块大磐石上有口井,井口只有几寸大小,但深度无人知晓。井中有条鱼,看起来像鳗鱼(一种外观类似长条蛇形的鱼类);但其身上有鳞片,且两只耳朵非常大,鱼尾巴上有兵器砍伤的痕迹。相传,鱼身上的伤痕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用剑砍的。只要鳗鱼一出游,越州就一定会出现水灾、旱灾或者瘟疫等灾害。当地人经常根据这个现象来预测灾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林景熙也曾在诗中提到此井,诗中曰:“云根藏海眼,灵物此中蟠。”诗人把这口井和井中的鳗鱼分别描述为“海眼”和灵物。迄今为止,在浙江绍兴塔山清凉寺前的这口古井依然存在,只是井中已无水。

在古人看来,井中有鱼实在是件稀奇的事,在无法进行科学解释时,就会想当然地认为它与大海相通,称其为“海眼”,并对之心存敬畏,还会赋予其离奇的传说故事,久而久之,“海眼”便更显神秘莫测。这样的泉眼的成因其实很简单,但并非人们以为的跟大海相通。在碳酸盐岩分布地区,地下溶洞较多,地下水的流动会形成暗河,甚至与地表河流相互贯通,其中生长一些小鱼算不上什么奇怪的事。例如,河北省野三坡风景区的鱼谷洞里面有一眼泉,每到谷雨季节就会向外喷鱼,最多的时候可达上千斤之多。

废弃的盐井

四川省成都市有一条石笋街,其名称源自这里曾经有两块形如竹笋的巨石,一块高4米多,另一块高5米多。相传,古时候,每到夏天下雨时,这里常常塌陷成大坑,坑中存水,有人用绳子拴着石头投下去测量深度却不见底。待三五天之后,坑中的水就忽然不见了。更奇怪的是,大雨之后,这两块巨石旁边会出现很多小珠子,大小如栗子一般,颜色呈青黄色,可以用线串起来。当地百姓认为这里是“海眼”所在地,那两块巨石就是用来镇“海眼”的,一旦挪动就会有洪灾发生。

对于这个传说,杜甫经过实地考察后写下《石笋行》一诗予以批驳。他认为,“石笋”“海眼”“雨后珠玉”之类的说法含含糊糊,以讹传讹,不足为凭;此地可能是很早以前王公贵族的墓地,那两块巨石只不过是墓地的标识而已。南宋诗人陆游却不赞同这一观点,他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成都的这两块巨石,样子根本不像石笋,而是由好多块石头垒起来的,所谓的“海眼”并不假,那些下雨后出现的小珠子,确实有人捡到过,四川有很多盐井像大坑一样,而有些小得只能容下一根竹筒而已,这才是真的“海眼”。

所以,根据陆游的观点,成都人所说的“海眼”其实就是盐井。2011年,四川大学学者李江薇经过考证,也推测成都石笋街传说中的“海眼”可能就是废弃的盐井,那些雨后出现的小珠子可能只是盐井中由于水位升高而渗出地面的盐卤在蒸发冷却之后所形成的氯化镁结晶体。成都平原资源丰富,开采井盐历史悠久。早在秦昭王末年,当时的蜀郡太守李冰发现地下冒出含有盐的泉水,于是就开凿盐井,此后,盐井遍布四川各地,数以万计。gzslib202204041134

激流漩渦与海洋蓝洞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这是我国南宋著名诗人谢枋得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小孤山》。诗中描绘的是一座地势险要的小山。该山位于江西省彭泽县北部、安徽省宿松县东南的长江之中,海拔约为63米,三面环水,一面与江岸相连,当江水流经这里时,回旋翻滚如同沸腾的开水,景象十分壮观。谢枋得称赞小孤山是海上的大门关卡,并由此联想到令人胆战心惊的“海眼”,由此可见,他眼中的“海眼”其实就是无边无际的激流漩涡,宛如其下有门,直通大海。

漩涡之下深不可测,好像无底的黑洞通往未知的世界,令人望而生畏,故而被比喻成“海眼”。其实,在广袤浩瀚的海洋中,还有一种比江河漩涡更大、更壮观的现象。中美洲东北部的伯利兹距离海岸约70千米的海面上,有一片巨大的深蓝色水域,呈现出完美的正圆形。如果从高空俯瞰,它就像大海的眼睛凝视着天空,有人形象地称其为“海洋之眼”。事实上,这个“海眼”只不过是一个洞穴而已,名为“大蓝洞”;其周围是一圈珊瑚礁,直径约300米,深约124米。最初,该洞是一个水面之上的石灰岩洞穴,坑壁上长满了稀奇古怪的钟乳石,大约在6.5万年前,洞穴被海水淹没之后,才变成如今的模样。现在,这里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潜水基地之一,并已经作为伯利兹大堡礁保护区的一部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我国也在西沙群岛发现了一处海洋蓝洞,探明深度为300.89米,是世界上已知最深的蓝洞。该洞在2016年被命名为“三沙永乐龙洞”。当地渔民则认为它是“南海之眼”,编出很多传说,给它增添了无穷的趣味和无限的神秘。

综上可知,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海眼”,那些所谓的“海眼”,不过是普通的地质现象在人们的想象中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或者是经过诗人夸张的构思,从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而已。

猜你喜欢

石笋盐井巨石
The Four Coldest Places in the World
巨石:千古之悲痛,书法之绝唱
石笋功
清末川边改土归流前期西藏东部盐井社会状况及周边环境考察
搬开“巨石”,笑面考试
如何搬运金字塔巨石
游石笋山(外一首)
叩访盐井祠
客鸟尾石笋奇观
拈石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