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构建传统村落连片保护诗承范本
2022-04-03策划本刊编辑部
策划本刊编辑部
撰文姜志燕 向明 陈继腾
供图向明 夏桂平 黄山市住建局 祁门县住建局 歙县住建局
撰文江乐 陈继腾
自住建部二〇二〇年在全国评选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以来,全国有数十个地区获得殊荣。本期专题是记者团队踏勘黄山传统村落的成果,将分类展示黄山市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建设取得的成果,勾勒徽州生态文化博物馆的独特地方韵味,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古今链接得当的优秀文化案例,记录当地活态保护传统村落与建筑遗产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分析多个已经成型的传统村落连片保护模式。
歙县为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徽州古城与云南丽江、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如画祁门:塑造一方传统与艺术部落
水墨歙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发展构建诗意未来传承与超越
——黄山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十年记
祁门县地处黄西麓,是安徽省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建县于唐永泰二年(766 年),因城东北有祁,西南有阊门而得名,是“中国红茶之乡”。
如画祁门:塑造一方传统与艺术部落
当古老与艺术并行,赋能传统村落,会产生如何令人心动的嬗变?祁门县正笃步前行在以文旅复兴传统村落的路上,书写着一份春山可望的答卷。
撰文王曾正 姜志燕 供图向明 夏桂平 祁门县住建局
文堂村内古建筑群星罗棋布
祁门县,作为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其众多传统村落至今流淌着古雅气息,在执着赓续着古徽州主流文化的同时,又以博大的胸襟吸纳了来自不同地域的客家文化。穿梭于祁门大地上的众多传统村落间,犹如置身于充满农耕文化气息的淡墨山水画卷中。而今,这些传统村落正在黄山市和祁门县创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春风的吹拂中,萌蘖出文艺和美学的新芽。
循着《祁门县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工作行动计划》展示的路径,我们看到,围绕“精心打造皖赣边界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目标,以闪里镇文堂村艺术古村落及田园综合体打造为中心,连片带动闪里镇坑口村、桃源村、箬坑乡石舜村、历口镇历溪村、环砂村等周边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美好图景,如星子铺陈,正在一步一步成为现实。
祁门县正利用位于皖赣边界古村落的风景资源和人文底蕴优势打造艺术村项目
诗礼文脉与新徽梦
千年岁月悠然而过,岁月沧桑未改其容颜,祁门轮廓与眉眼如昨,恰如一阙温柔得体的小令,脉脉诉说着沧桑过往与时代嬗变。高大肃穆的古牌坊守护在古道边,古宅掩映于溪山远树中,伴随着“傩舞”的鼓点和“目连”的传唱,飘绕于乡间巷陌……有梦到徽州的旅人,徜徉在徽风古韵中,历山伴水,觅一处遗世古居,让有关诗酒花田园的诗和远方变为现实。
在寻梦徽州的路上,闻名遐迩的南山客栈、“距离星星最近的地方”冯家顶民宿、风格精致温暖的驿山居、茶与园的水境山居……都是祁门这片土地上的得意新作,牵引着倾慕古典也青眼艺术的灵魂,不远千里万里来寻。然而,这也只是“祁门三十六计”的毫末功夫。一幅有关艺术与美的更大“烟雨祁门”蓝图,正迎着世界,徐徐铺展而来。
在新时代语境中,祁门县作为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黄山市的重要区域,将把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进一步有机结合,整合资金约6亿元,对2个历史文化街区、1座古城、33个传统村落和120余幢单体古建筑进行综合整治和保护利用。目前传统村落集中连片示范项目已安排资金近1亿元开展房屋收储、修缮、保护利用等工程,已收储房屋52幢,修缮保护利用房屋42幢。近年来通过出台服务业、旅游业、闲置农房盘活利用等政策,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引第三方社会资本积极与参与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有机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助力乡村振兴“黄山模式”的重要支点。
按照《黄山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规划》方案要求,祁门县对文堂村先后开展传统建筑收储与活化利用以及村落环境整治,拆除不协调建筑,改造提升风貌建筑立面,修缮恢复村落街巷等空间肌理,并完善了村落道路、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此外,坑口村、桃源村等村落还结合文旅产业开发,同步对村落环境进行了整治。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轻干扰、微改造、精提升”的原则,着重保护恢复水系、山体、古树、古街巷、传统建筑等历史要素,有效传承和保护古村落水系、山体、古道、古街巷、古树等传统村落历史要素。通过提升传统建筑风貌及改造居住环境,村内一批传统风貌建筑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利用,一批传统村落重新焕发了活力,原住民也开始回流,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自豪感进一步得到提升。
文堂村远眺
祁门县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积极探索徽派建筑新的保护利用模式,提升旅游经济价值,发展古村落文化旅游业。在祁门县东街历史文化街区内,通过招商引资征收古民居及公产房店面,产权流转后用于民宿、展馆、餐饮等业态打造;引进祁红文旅公司,集中收储闪里镇文堂村、坑口磻村、历口西塘村60余幢民居用于打造民宿,发展古村落文化旅游;历溪村打造目连戏传承地、“御医文化之乡”的文化品牌,同时利用古树林、大峡谷打造户外休闲旅游;芦溪古村落作为倒湖十八湾的沿线重点村落进行打造,突出其古祠、傩舞、安茶地方特色资源;滩下村利用古水口、大北河打造摄影;平里镇以祁红茶业改良厂开创的祁红历史文化为核心,打造祁红特色小镇;同时,将各村镇祠堂类历史建筑作为村民文化中心免费开放,一些具有特色的祠堂被打造成各类文化展示场所,尽展新姿。这一系列活动,推动传统村落焕发新生。
对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项目,祁门县确定了以闪里镇文堂村、桃源村为中心,连片带动闪里镇坑口村、桃源村、箬坑乡石舜村、历口镇历溪村、环砂村等15个村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在积极打造文堂村艺术古村落及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同时,辐射带动箬坑乡漫溪里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总投资1.19亿元。目前,箬坑乡漫溪里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已建设完工,累计完成投资约7195万元。
桃源村投资修复乡村古道、古树群步道、景观路灯、河道溪流,流转村民土地、茶园,打造溪水稻米种植、四季花海观赏、健身农场体验基地。
文堂村迈进艺术部落
祁门县传统村落存量很大,其中有33个古村先后摘得国家级传统村落桂冠。在以祁门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的擘画中,将禀赋较好的传统村落建成古老与现代结合的艺术部落是很重要的一步。而今,梦想之光正在照进现实。
2022年是闪里镇文堂村进行文堂艺术村落项目建设的关键之年。站在村外可以感受到,在古老的村落之间,现代的枝丫正在蓬勃生发—村内处处有古的痕迹,处处有新的希望。明亮通透的现代落地窗镶嵌在古宅墙面上,玲珑十足,新旧相得益彰;文艺风商业招牌悬挂在雕花门楣之下,满满的生长气息;曾经斑驳衰败的墙面如今修旧如旧,重拾古老建筑应有的尊严。结伴而行的游客穿行于古老的街巷中,拍照留念,不亦乐乎。
山水相拥、沧溪烟雨的文堂村犹在画中,是祁门县数十个传统村落的“冠上明珠”,肇基上溯千年,地处皖赣边界,背倚牯牛降南麓,三溪河从村前逶迤东去,文堂脱胎于此,纳山水膏泽,觉醒出一座文化古村,其优雅古风气质如诗所:“山横地轴转,水护天光开。”至今,“沧溪晚歌”“江村夕钓”“芳洲烟树”“西峰暮雨”等美景犹存。
如诗如画的风景和富足无忧的生活滋养着古村深厚绵长的文脉,习文重艺的土壤孕育出诸多名传江南的博学文士,文堂村诗书画传统至今不绝。无形的文脉以有形的古建筑存续在大地上,文堂村丰富多彩的古建和古宅正是前人经济富足和文风鼎盛的最好见证。沿着逶迤前行的古道绕村而行,可以看到大量精美的古宅散落村内,其中不乏徽州文化的标配—祠堂和牌坊。文堂村曾有仁和堂、修睦堂、光裕堂等十几座大型祠堂。而今,在岁月流逝中,这些祠堂多数被毁,如今只剩敦本堂、一本堂、四维堂和永锡堂。高大恢宏的古祠堂与刚修复完成的奎光牌坊遥相呼应。一边是雕琢精细,一边是精美华丽,古典遗产美不胜收。
在传统村落风貌保留最完整的文堂后街,充满徽风古韵的古宅已化身为文创品店、茶吧、咖啡厅、书店等现代商业场所,这是文堂艺术村落项目一期工程。据悉,文堂艺术村落项目占地4000多平方米,包括文堂艺术古村落学生接待处、教学基地、住宿楼等设施。艺术村落建成后,将具有500名写生客人的接待容量。其中,文堂老街、艺术中心、美术馆、国际艺术家驻留地、旅游接待中心等项目已基本建设完成。据介绍,为了加快项目推进,在村委会的协助下,投资公司先后收储旧民宅50多套、流转土地近50亩,完成总投资额4095万元。其中,包括收储废弃的老旧民房并修缮改造投资1350万元,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投资300万元,消防设施提升资额95万元,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投资2350万元。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开展以来,文堂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先后修缮永锡堂、敦本堂、旧宅宏德堂、护村墙、村前水口、普护庵、古码头等古迹。同时,对村中河流水系进行恢复清理,对古街古巷进行修复性建设,重现旧时“一水通三村”的引水系统,较好地恢复了村庄古貌。同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供水、供电、绿化、亮化、污水处理等工程,切实改善了村庄生产和生活环境。深挖村落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村史馆、文堂红色文化馆、文人艺术馆、非遗展示馆、农耕文化展示馆、国际艺术家居留地、版画传习基地等一批文旅项目,精心打造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体验区。全面推进文堂村艺术文化村落建设,大力发展祁红主导产业,打造生态有机高标茶园,建设以祁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展示、文化体验、红茶销售于一体的祁红文化技艺传承展示体验馆,因地制宜建设祁红主题民宿,打造茶旅文化旅游体验中心。利用“文旅+传统村落”促进乡村振兴,提高村集体收入和百姓收益。
文堂村艺术村落项目
文堂村古建筑
文堂村古牌坊
文堂村艺术部落也是祁门县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包括传统建筑保护利用项目、防灾安全保护项目、历史环境要素修复项目、基础设施和环境改善项目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打造项目,计划投资0.72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12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约1200万元,社会投资约4800万元,目前相关建设项目已完成。桃源村积极传播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举办一系列徽州特色风俗展,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文堂村祭祀活动
桃源村叙五祠舞草龙
生态桃源村蝶变『网红村』
桃源村以“针灸式”改造传统村落获得文旅产业大发展。图为由徽派民居改造的上海三联书店·黄山桃源店
文艺人士经常将遗世独立的所在称为“桃源”,在祁门县闪里镇还真有一个以“桃源”命名的村庄,其美景引人入胜。
粉墙黛瓦,马头墙耸立,千年不倒的香樟树覆盖在鳞次栉比的屋檐上,阳光如流水滑过,幽深的石板小道曲折地延伸在幢幢老屋间。桃源古村仿佛栖息在时光深处,始终保持着宁静神秘的气质,历经上千年的积淀,依旧是典型的徽州村落格局。村内保存着完整的5座祠堂,堪称“徽州古建筑博物馆”。行走在星罗棋布的祠堂群落间,感受着历史亘古不变的吟唱,抖落一身世俗的尘埃。跨溪而立的古廊桥倒映着数百个苍然古意的春秋,桥头有苔痕点点的斑驳古旧石碑,清幽的流水迤逦东去。沿着街巷的纹理脉络,沿着家家户户,古往今来的足迹,以脚步和目光丈量着徽州古村的烟雨情怀。
桃源村虽然很美,但也曾一度成为“空心村”,村内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为推动传统村落重生,祁门县政府积极引进资本下乡助力乡村振兴。2015年,引进皖农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杜绝大拆大建,采用“针灸式”改造策略,以微景观、小节点的改造来激发村庄活力,对闪里镇桃源村实施“四式四最”的针灸式打造提升。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拥有千年历史的桃源村已在新时代重获新生,从昔日鲜为人知的“空心村”蝶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盘活利用危房老宅10余幢,精心打造了一批微改造、轻建设的精品建筑,吸引南山客栈、南亭叙、悠然居等民宿产业品牌相继入驻,同时还建设了南咖啡、上海三联书店·黄山桃源店、祁观茶楼等旅游辅助业态设施,村中茶楼、咖啡馆、竹桥、书院、山居一应俱全,一座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古村正在逐步呈现。
廊桥、古祠堂、碧水环绕、峰峦掩映,穿梭于绵长的古巷深处,颇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意味。于豁然开朗处,一栋融合了现代元素的书店映入眼帘,通透立体的外观设计简约时尚,为古村增添了几分清新的活力。这栋名为“上海三联书店·黄山桃源店”的书店,是由祁门皖农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上海来建筑设计工作室设计、上海三联书店挂牌运营的一座乡村书店。该书店总建筑面积约140平方米,投资额约130万元,自2021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营业以来,不仅作为书店营业,而且作为当地读书会、影评会、摄影、画展等交流场所,成为桃源村特殊的文化打卡点。
桃源村南山客栈
桃源村内中还珍藏着一座由古宅改建而成的酒店—南书院,完美复刻了徽州人家的生活,是著名建筑设计师马岛的力作,还原了古徽州的一场江南烟雨梦。它似谦谦君子般静静伫立在村落的东北角,见证着数百年来此处的晴天和雨季。设计师采用修旧如旧的手法,保留了四合院的原生结构和天井,内设讲堂、书房,传承着徽州古书院的精神气质。典雅的四合院,质朴的白墙,精致的园林和飞檐黛瓦,古代耕读世家的韵味历久弥新。大气恢弘的马头墙之下,庭院四面环抱水上餐厅。餐厅独具设计感的浪型屋檐,将江南的山水元素和现代力量感融合共生,体现出刚柔并济的审美风格,以及贴合当地文化特质的建筑风格独具魅力。
桃源村两委引进投资公司,通过项目建设、租赁、购买等方式,收储村民闲置废弃的农房,在保留精华的同时推陈出新。
桃源村远景
上海三联书店·黄山桃源店
桃源村以贴合徽文化特质的建筑风格,修复改造了南山客栈、南亭叙、悠然居系列民宿,图为南山客栈
一侧是古朴正宗的徽派宅邸,斑驳的墙,青黑的瓦,述说着经年累月的故事;一侧是设计独特的现代厅堂,暖色的木门和落地的窗收纳着徽派的美景……南山客栈立于万亩竹海之畔,俯瞰全村,温暖的木色、清新的白色与周围的盎然绿植相得益彰,犹如一幅展开的画卷。南山客栈是桃源村打造的“安徽省内20个不得不去的民宿”之一,与桃源村南亭叙、南书院、悠然居系列民宿围绕“清隐观云,慢活桃源”主题,注重发掘古村落、古祠群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原生态田园自然风光,也是桃源村“安徽最大生态民宿群”的一部分。
桃源村“村两委”于2015年引进安徽皖农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生态休闲农业、茶旅文化、民宿客栈等三大区域为乡村旅游的切入点,运用“旅游公司+村集体+村民”整村运营模式,推动全村文旅融合发展。村委会引导投资公司流转土地400多亩,建设了自营民宿南山客栈、青年旅社、农家乐,带动村民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增收共赢。从修复村内各类古宅到建设配套设施,从打造村内文史馆到建设各类文化设施,从南山客栈进驻到上海三联书店·黄山桃源店建成并开放,乡村旅游的文化业态被进一步挖掘和提升,桃源村变美了,古色古香又不失现代风采,同时借助旅行社和互联网平台,吸引大量游客。在民宿带来人气的基础上,依托祁红产业、中药材等当地特色资源,精心打造红茶体验、字豆糖制作、休闲农业等产业,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真正做到了在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的同时,发展了乡村经济。如今,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变多了,收入也增加了,各项旅游业态逐步完善,已经达到年接待量8万人次,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1.25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2.2万元。未来,桃源村的目标是力争每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以上,同时产生经济效益500万元以上。
无论是桃源村,还是文堂村,在艺术与美的加持下,在古老与时尚的交融中,将徽州文化演绎出新境界、新韵味。黄山坚持守护传统村落连片保护的“绿水青山”,创造生态文旅的“金山银山”。有人一丝一缕、一挑一程成就天堂徽州,就有人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守护文化徽州。守文化之脉,开文创之境。新徽州人正不断砥砺,开创出新的美好。徽州故事,就像流淌了千年的新安江,就像年年飘香的祁门红茶,只有新起点,没有终章。
水墨歙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发展构筑诗意未来
新安江水流淌千年,两岸青山绿水相接,徽州古村隐约其间,俨然美成了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在这山光水色青于蓝的画景中,水墨南屏、繁华渔梁、原乡九砂、绝美漳潭、亮丽深渡……如珠罗玉盘,山水成诗。如今,新安江两岸百余个传统村落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的带动下,连线成片,发展势头强劲,正氤氲成一首绝美的水墨诗篇。
撰文向明 供图黄山市住建局 歙县住建局 向明
歙县一共有167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位列全国县级第一。在黄山市全面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程的过程中,歙县贡献了独具特色的歙县智慧:明确分区定位,以产权为纽带,以利用促保护,让充满生命韧性的古民居和传统村落重新生长,焕发出勃勃生机。未来,歙县将继续开展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利用工作,加快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的步伐,加快旅游业态开发,描绘新时代“新安山居图”。
水墨南屏如画
新安江百里画廊悄然成形传统村落集中连片
新安江奔流不息,几经辗转,一路到水墨南屏村。江水如璧,青山如屏,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古民居临江而立,行走其间,俨如走进了一幅新安山水画。
南屏村如今的美丽景色,正是全然得益于近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程的推进建设。2020年以来,在黄山市总体安排下,歙县全面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程三大项目:新安江山水画廊沿线村落整治及业态提升项目,古徽州文化旅游片区传统村落业态打造及基础设施提升项目,昌溪、石潭片区传统村落业态打造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投资估算合计约为7.7亿元。为提升新安江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和环境,歙县编制了《新安江山水画廊沿线村落风貌整治提升方案》,对新安江两岸传统村落进行综合环境整治,拆除不协调建筑、无功能危旧建筑,并对水系、山体、古树、古道、古关隘、古街巷、古建筑等历史要素进行重点挂牌保护,有效保护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徽派格局。该项目共涉及137个传统村落,南屏村正是其中之一。
江水如璧,青山如屏,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古民居临江而立,行走其间,俨如走进了一幅新安山水画。
立身四方亭下,透过古樟树下眺望江面,一只小船荡漾在水间,摇动着瑰丽民居的倒影,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南屏村内有300多幢古建筑、36眼井、72条巷,从村头到村尾200多米的中轴线上,保留着8个大小祠堂,被誉为“中国古祠堂建筑博物馆”。近年来,南屏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紧紧围绕“一路山水一路景”展开村落环境改造和提升建设。短短数年间,大量历史建筑得以原址原貌修缮,并引进翰林度假公司进行开发利用,将其改造成临江民宿、美术馆等,让古建筑重获新生。尤值一提的是,王家淇古码头得以保护与修缮,恢复了千年古码头的如画风韵,为南屏村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立身四方亭下,透过古樟树下眺望江面,一只小船停荡漾在水间,摇动着瑰丽民居的倒影,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现在的南屏村实在太美了,是3年前不敢想象的。”南屏村原住民高兴地说。
今年是歙县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程的第3个年头,也是打造新安江山水画廊的第3个年头。如今,200多千米长的新安江清澈如玉带萦绕,两岸100余个传统村落秀美整洁,充满人间烟火气息,吸引着游人的目光。
顺着新安江一路蜿蜒向东,两岸的许村、棠樾村、渔梁村、卖花渔村、南屏村、金龙潭村、漳潭村、绵潭村、瀹潭村、淮源村、九砂村、大茂村以及深渡社区(深渡老街、凤池村、河东村落)等众多传统村落如群星璀璨,秀丽山水与徽派民居交相辉映,一道“新安江百里画廊”正亮丽呈现,一道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新风景线正缓缓拉开序幕。
新安碧水映南屏
烟雨徽州繁华重现为古老民居注入生机
在徽州古城东南,坐落着一座千年传统古村落渔梁村。因村形如鲤鱼,东西向主街似为“鱼脊”,南北向巷弄似为“鱼鳍”,鹅卵石街面似为“鱼鳞”,故名“渔梁”。走进渔梁村,蜿蜒的青石街巷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徽派老宅,粉墙黛瓦,古色古香。许多古店、老商号的招牌如“元和堂药铺”等字迹依稀可辨,印证着这座古村的昔日之繁华。
歙县一共有167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位列全国县级第一。渔梁村是典型的代表之一。这些传统村落都在斗转星移中失去了昔日繁华,逐渐暗淡于岁月长河中。不过,近年来黄山市和歙县两级政府全面启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程,又为她们带来了发展新契机。
为盘活全县传统村落的古建筑和古民居资源,歙县制定了《歙县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建设工作行动计划》,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开展房屋收储、修缮、保护和利用工程,并通过出台服务业和旅游业资金利用、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政策,吸引了本地居民的支持参与,也吸引了外来社会资本的注入,推动形成了社会参与认养、认保、认租、认购、认转机制。值得一提的是,在古民居改造利用中,政府还巧妙地解决了历来令人棘手的宅基地权属问题:歙县在黄山市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的统一部署下,开展“村企合作”“村银合作”“村组自营”“项目开发”等4种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模式,既保留了集体所有制形式,又适度放活了宅基地使用权,既充分保障了农户财产权,又激活了投资者的经营权,从而使得众多闲置农房变身炙手可热的“黄金屋”。目前,歙县已流转闲置农房300幢以上,许多古民居被开发利用为博物馆、纪念馆、农家书屋、老年(少年)活动中心、农家客栈等,使一大批古民居焕发了生机。其中,渔梁村便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
渔梁村维修改造了清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巴慰祖故居,建成了巴慰祖故居博物馆,展出了巴慰毕生研修的诗、书、画、印“四绝”,是为渔梁村中的文化地标。后来,渔梁村引入徽投集团进行文旅开发,村内许多古民居被改造成“渔音绕梁”“渔梁小筑”“大鱼春华”“观澜山房”等精品民宿。其中,“渔音绕梁”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家。这是一对服装设计师夫妇开设的一家集咖啡、茶、原创服饰为一体的主题民宿。从空间设计到床品,从调味香氛到茶席,从毛毡灯具到纸巾盒……他们都进行了精心设计,使之成为一个融合服饰文化和度假休闲为一体的美学空间。如今,渔梁村以其深厚的徽商文化底蕴、秀美的渔梁古景以及别具特色的精品民宿吸引了八方来客。
渔梁村巴慰祖故居博物馆
渔梁村莲舫徽文化特色水吧
渔梁村一瞥
3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歙县传统村落和古建筑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庐山村张逢铿故居、许村大会堂等典型历史建筑都得到了修缮保护,尤其是许村大会堂修缮后满足了汉服表演、剧本杀活动开展等新业态要求,为发展文化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走进这些崭新的传统村落,目光所及皆靓丽如初,一切繁华如昨。
未来,歙县将继续对传统村落古民居进行修缮和改造,并做好沿江设施升级改造和夜景亮化工程,同时加大传统非遗的保护利用力度,鼓励当地居民从事和发展歙砚、徽墨、徽州土特产及特色美食产业等相关产业,优化完善文旅业态结构,建设精品民宿集群,勾画古徽州的新时代“清明上河图”。
如今,渔梁村以其深厚的徽商文化底蕴、秀美的渔梁古景以及别具特色的精品民宿吸引着八方来客。
传统村落连片保护显歙县智慧以利用促保护
脚步一踏入位于歙县与杭州市淳安县交界处的深渡社区,就感知到这片土地的文化之厚重。斑驳的街墙上透出岁月的沧桑,虽然年代久远,许多铺号上的字迹仍然依稀可辨。百货商铺、供销社门市部、食杂店、理发店、裁缝铺……许多老店的窗棂都保持着新中国成立初期时常见的苏式风格,怀旧感满满,让人恍如穿越到50年前。老街幽深而娴静,行走在青石板街上,恍然觉得兴许会“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
深渡社区是一个大社区,是河西深渡老街区、河东南凤池村以及河东村落三地交汇口。这里曾是古徽州的重要水陆门户、埠头集镇,繁荣如画。只是,早在1958年新安江水电站大坝建成蓄水后,深渡老街大部处在淹没区以下,外街、中街、横街被拆迁,唯有里街因地势高而幸存。几十年来,老街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经历了繁华与落寞,并逐渐走向衰落。直到数年前,黄山市和歙县两级政府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程,才给她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才有了重焕生机的深渡老街,繁华亮丽的凤池村及河东村落……
近年来,歙县积极推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按照“以利用促保护”的活化思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康养度假、非遗文创等特色产业,实现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加快走出了一条充满歙县智慧的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新路。
比如,原本破败不堪的阳产村早已被政府列入整体搬迁计划,但在此次推进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利用工作中,政府重新调整计划,改弃为保,先后投入资金300万元,挂牌保护土楼历史建筑162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土楼原始风貌。随后,阳产村吸引了黄山市文投集团入驻,积极组织举办晒秋节、摄影节、打土墙非遗技艺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驻足前往。如今的阳产村,已经从一个昔日将被废弃的小山村蝶变为“网红村”,高峰期游客日接待量超5000人次。
又如,享有“中国牌坊第一村”美誉的棠樾村立足牌坊文化的禀赋优势,依托棠樾牌坊群景区优势,引进中国旅游第一股—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启动徽州民宿群打造计划,通过发展精品民宿、特色农家乐,建成了棠樾村田园综合体。目前,棠樾村共发展民宿客栈450家。棠樾村依靠传统村落保护来带动发展旅游,又靠发展旅游来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形成了良性循环。
凤池村一角
深渡社区老街
徽州丝绸文化园
无论是涅槃重生的深度社区、破茧成蝶的阳产村还是以游促保的棠樾村,都是在歙县“以利用促保护”新思路指引下实现的传统村落发展蜕变。在黄山市全面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程的过程中,歙县贡献了自己独特的歙县智慧。未来,歙县将继续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加强传统村落环境保护,加快旅游业态开发,将歙县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程的推进,为深渡社区带来了发展新契机。
绝美绵潭村
打造细分市场转化业态明确分区定位
“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作为典型的山区小县,在田园牧歌和现代化发展之间,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之间,如何取得一个巧妙的平衡?歙县摸索出了一条分类发展之路。
歙县在大力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同时,统筹推进三个片区连片保护利用和发展,并明确各个片区定位,进行差别化打造:在新安江沿线打造沿江风情古村落建设项目,重点打造以南屏村、漳潭村、九砂村等为代表的“新安江百里画廊”沿线村落,以渔梁村、鲍家庄村、卖花渔村为代表的新安江三江口片区村落。在昌溪、石潭片区,积极开展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古民居收储利用和特色民宿集群开发,重点打造以昌溪村、石潭村为代表的徽州民宿集群村落。在古徽州文化旅游片区,逐年推进传统村落业态打造及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重点打造以渔梁村、棠樾村、许村、五渡村、富堦村、岔口村等为代表的徽州传统村落群。
根据《黄山市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歙县又结合每个传统村落发展现状,深挖村庄文化基因,提炼个性化标志,构建“一村一韵”,打造田园徽州。阡陌纵横间,漳潭村、卖花渔村、九砂村等灿若星辰的传统村落,连缀铺展出新气象。
漳潭村地处新安江南岸,江北有漳岭为屏,新安江从村南向北再折向东南形成一个大湾潭,村庄坐落在湾内。徐步而入,目光所及皆溢满生机,满村的枇杷园静静地展现着一种繁荣与浩瀚之美。漳潭村自古有着“枇杷之乡”的美誉,它与附近的同样盛产枇杷的绵潭村、瀹潭村并称“三潭”,故而这里出产的枇杷也有一个特别的名号—“三潭枇杷”。当然,令漳潭村骄傲的还不止“三潭枇杷”,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2013年8月,漳潭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此时正值黄山市实施“百村千幢”工程。漳潭村趁此际遇进行农民危房改造,恢复了历史建筑、古祠堂,修复了张良庙、红妆馆等古建筑,让传统村落重现古朴风貌。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升“三潭枇杷”的美誉度,当地围绕“三潭枇杷”特色产业,改建枇杷基地,同时依托新安江山水画廊,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村里逐渐开发了民宿、茶馆等,吸引众多游客前往,人气旺盛。
九砂村
卖花渔村是徽派盆景的发源地,全村230多户村民,户户以盆景花卉制作为业。近年来,卖花渔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实施了卖花渔村水口打造、道路拓宽改造、生产便道修建等多个项目建设,为村民发展徽派盆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营商环境。2021年,卖花渔村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外来游客超10万人次,盆景年销售额2500余万元,户均收入超1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7万元。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卖花渔村积极推进生态绿色产业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徽派盆景为主导产业的特色产业体系发展之路。漫步卖花渔村,漫山遍野、庭前屋后的绿色盆景成了最美的风景。
有着“新安江畔小布达拉宫”之称的九砂村因地制宜,大力鼓励村民发展生态农业,并积极打造生态旅游。为此,村内收储闲置农房10余幢,希望引入文旅开发公司,以期打造农家乐、民宿等。目前,村内唯一的公众建筑—大祠堂已被改造成咖啡图书馆,成了村民活动中心、集散中心。今年9月,第三届九砂村秋禧节暨安徽省首届江上流动艺术展启动仪式在九砂村举办,又使九砂村人气大增。
可见,定位精准,差别化发展,让歙县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获得了快速发展的内驱动力,也长出了乘风飞翔的双翼。未来,歙县还将继续孵化出休闲养生体验村落、特色农业展示体验村落、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村落以及等非遗特色小镇等,持续推动歙县全域传统村落旅游业态开发和产业提升发展。
九砂村晒秋图
漳潭村“五福门”
九砂村因地制宜,大力鼓励村民发展生态农业,并积极打造生态旅游。
大美卖花渔村
集中连片打造守初心赓续徽州文化根脉
流光悠然,衣袂翻飞。在徽州古城里,清幽的古街巷连着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古香古色的老建筑如同时光之樽,潋滟着一段段旧时光,浮沉着一段段历史。这里是徽州古城,也是今天的歙县老城。近年来,歙县始终以徽州文化为源头,开掘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旅游事业。尤其是近3年来,歙县借助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程的契机,着力发掘和发扬徽州文化,推动了徽州传统村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为做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歙县结合传统村落的保护,持续开展“古建+”和“民俗+”保护利用工作,推动传统村落活态利用。
“古建+”保护利用,就是对徽派古建进行原汁原味的保护。歙县是中国徽派建筑之乡、中国牌坊之乡,拥有地面不可移动文物3785处,历史建筑2976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9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近年来,歙县全面实施了“百村千幢”、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和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投入资金约13亿元,对1座古城、1个古镇、2条古街、24个古村落和1000余单体古建筑进行综合整治和保护利用。歙县趁此际遇,积极发扬徽派古建技艺,做强做优徽派古建筑产业。目前,歙县全县从事古建产业相关企业49家,其中具有古建筑工程专业承包资质企业22家,具有设计资质企业1家,徽州木雕、石雕、砖雕、竹雕及青砖青瓦等构配件生产企业23家,仿古门窗制造企业3家。2021年,歙县古建产业总产值约2.2亿元。在此基础上,歙县积极打造“徽州研学”“徽建工艺”“徽遗传承”等项目,推出10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线路,社会影响广泛。
阳产村土楼景观
“民俗+”保护利用,就是对徽派非遗文化进行挖掘、复活、传承。歙县是中国歙砚之乡、中国徽墨之都,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展示地,徽州四雕(木雕、石雕、砖雕和竹雕)、徽派盆景等名扬天下。近年来,歙县结合传统村落的保护,持续开展本土非遗的挖掘、保护、传承、利用,目前歙县拥有非遗普查项目452项,拥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约900名,拥有非遗传承(传习)基地48家。歙县借助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充分依托非遗传承人和传承(传习)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文化旅游活动平台,组织非遗项目进景区展演。比如,每周六晚徽州古城府衙广场都要举办非遗夜市,每逢各种传统节日各地都要举行嬉鱼灯、舞龙、叠罗汉等各种民俗文化展演。另一方面是立足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的传统手工技艺,大力发展徽墨、歙砚、徽雕、徽派盆景等生产性保护项目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歙县依托全国首家非遗教育集团—安徽省非遗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成立歙县徽雕艺术学校,开设歙砚、徽雕等相关课程,聘请非遗传承人实地传授技艺,培养非遗特色人才,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了徽派非遗文化,并推动了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的优势资源。无论是自然环境资源,古建筑资源还是非遗文化资源,都是传统村落最宝贵的财富。目前,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程项目已完成投资约7.67亿元,并撬动社会资本3.66亿元,完美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方式,全面实现全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
当然,有投入,必有产出。歙县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作推动了全县传统村落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旅宿和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歙县传统村落村集体平均年收入3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万元。
可见,歙县传统村落的内在文化资源正在向“文化红利”转化。未来,更多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将参与到了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中来,继续增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下一步,歙县将继续发挥好山水人文优势,做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系统提升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发展,描绘一幅新时代的“新安山居图”。
瀹潭村一角
阳产村晒秋图
每周六晚徽州古城府衙广场都要举办非遗夜市,每逢各种传统节日各地都要举行嬉鱼灯、舞龙、叠罗汉等各种民俗文化展演。
传承与超越——黄山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十年记
黄山市史称『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皖浙赣』三省交界区域,北宋宣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设徽州,此前为新安郡,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建制历史,奇美的黄山即发脉于此。境内山高水陡,众山环峙,山峦叠嶂,美丽的新安江一泻千里,奔腾咆哮至大海。至西晋之后,多次历史变故和战乱迫使中原士族南迁至长江中上游地区,给位于这一区域的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空间带来了社会结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巨大嬗变。中原文化与本土山越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叠加,创造出了独特的徽派传统村落。这些村落绵延了几千年的徽州文明史,叙述着徽商灿烂辉煌的历史荣耀,见证了徽州先民的痛苦与欢乐、创造与奋斗、情感与梦想,创造出了博大精深、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典型标本意义的徽州文化,彰显了地域文化价值和力量,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的血脉,沉淀为中华文化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撰文江乐 陈继腾
江乐
就职于安徽省黄山市住建局村镇科。
陈继腾
中国传统村落专家、传统建筑专家,住建部村镇建设智库古建产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传统建筑徽派地域建筑文化工作部主任。
安徽歙县许国牌坊
黄山市史称“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皖浙赣”三省交界区域,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设徽州,之前为新安郡,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制历史,奇美的黄山即发脉于此。境内山高水陡,众山环峙,山峦叠嶂,美丽的新安江一泻千里,奔腾咆哮至大海。至西晋之后,多次历史变故和战乱迫使中原士族南迁至长江中上游地区,给位于这一区域的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空间带来了社会结构、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巨大嬗变。中原文化与本土山越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叠加,创造出了独特的徽派传统村落。这些村落绵延了几千年的徽州文明史,叙述着徽商灿烂辉煌的历史荣耀,见证了徽州先民的痛苦与欢乐、创造与奋斗、情感与梦想,创造出了博大精深、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典型标本意义的徽州文化,彰显了地域文化价值和力量,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的血脉,沉淀为中华文化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十年来,我们坚定文化自信
黄山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战略部署,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促进传统村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发展文创产业,让传统村落活起来,打响“烟雨徽州”艺术文创品牌;通过发掘传统村落的人文资源、非遗活化利用,打响“村落徽州”文旅融合品牌;通过整合传统村落特色农产品资源,完善产业链,推动农旅深度融合,打响“田园徽州”农产品地域品牌。
在住建部的支持和安徽省住建厅的指导下,全力组织市域共6批中国传统村落的调查挖掘、推荐申报工作,黄山市共有310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占全国总量3.79%,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其中,歙县167个村落上榜,位居全国县级第一);共有450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位列全省地市第一。与此同时,黄山市成功获得“2020年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称号。为保护传统村落,黄山市陆续投入资金21.22亿元。其中,示范市补助资金1.5亿元,政府配套资金5.65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4.07亿元。黄山市大批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名录,体现了黄山人民对传统村落的执着守护,对历史文化的坚定守望,对自然生态的心怀敬畏,也体现了黄山人民对中华文化复兴和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做出的“黄山贡献”。
十年来,我们秉持保护初心
保护、传承、利用、发展传统村落是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和必然要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面对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新问题、新任务、新要求,我们秉持顶层思维,将传统村落置于新时代、大文化、全视野区域和一体化框架中进行全新定位,着重健全三个体系:一是健全徽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黄山市徽派传统村落承载了徽州文化全息性历史文化内涵,是徽州历史文化D NA,全面凸显了徽派建筑群的风貌特色,彰显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比如,徽州家风家训、徽州楹联文化及“作退一步想”传统思想都根植于深厚的徽州传统文化。二是健全一批保护规划体系。构建“蓝图式”布局,以最真情怀规划长远发展,先后编制了《黄山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黄山市2020年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黟县传统村落分级分类分区保护利用规划》《黟县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规划》等一系列制度,尤其是《黄山市村庄规划导则》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提出了关于强化传统村落村庄规划特色的要求。三是健全分级分类保护体系。有序开展全面普查行动,组建一支由住建部专家领衔的高层次市级传统村落技术指导专业团队,开展全面普查、登记造册、建档立案工作,做到“全力抢救、全面保护、全保则保”,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参照国家标准,建立分级、分类、分区保护利用体系,建立传统村落信息管理平台。截至目前,黄山市已公布历史建筑40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
黄山市传统村落建筑群
新安江
十年来,我们增强发展动力
在深入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此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创新性系统工作,要持续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发展工作,着重以五个方面为抓手:一是加强基础设施改善。推行“针灸式”改造,以最小干预维护村庄肌理,将传统村落作为“微改造”重点,实施古村落生态修复、古建筑单体保护等项目,推动123个中国传统村落建成美丽乡村,占310个中国传统村落的39%。推进绿化美化、古建保护、农房改造、资源盘活等“微改造”项目1500余个,改造提升传统村落271个,覆盖全市40%的乡村。通过推进示范工程,完善住宅基础设施,实现集中供水覆盖59145户,家用燃气覆盖37293户,生活污水处理覆盖44691户,水冲式厕所覆盖58476户;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截至目前,村落内公共卫生厕所总量达到186个,符合消防设施设防要求的传统村落达到61个,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传统村落达到310个。二是促进古建产业发展。黄山市2021年徽派古建产业产值约12.8亿元;2022年1月—10月徽派古建产业总产值15.04亿元,同比增长44.3%,高于年度目标序时进度24.3个百分点。2022年以来,黄山市古建企业已签约项目278个,总合同金额18.5亿元。全市现有各类徽派古建产业链企业,从2020年底的10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224家;从事古建工程专业承包资质企业,从2020年底的39家增加到目前的79家;古建筑工程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企业,从2020年底的2家发展到目前的19家。黄山市还通过不定期举办徽派古建产业大会,探寻古建产业发展新路径。三是加强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结合全域旅游、农业休闲、乡居康养、寻根体验、乡村故事、非遗展示、影视基地、地方美食、户外运动等新兴生活趋势发展新业态,构建传统村落智慧旅游“一张网”,构筑与养生养老、文化创意、运动健康、乡村旅游等业态发展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打造皖浙1号、世界遗产等旅游风景道10条,形成卖花渔村、童趣虹光、梦里祖源、文化莘墟、绿野仙踪西溪南等特色“微景区”150个。大力发展民宿产业。全市民宿共计2455家,占安徽省70%以上,传统村落塔川民宿成为全国31个甲级民宿之一。四是加强与农业产业契合发展。引入国有资本创办农业综合体,成立强村公司,拓宽“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业”的特色产业格局,全市导入特色种养等11个大类200余个产业项目,打响“田园徽州”“黟品五黑”等区域公用品牌,持续举办“云话筒”“DOU世界—乡村推介官特训营”等活动,五是加强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行“公司+集体+农户”发展模式,由企业作为先锋、面向市场,村集体积极配合、做好服务,农户自由参与、跟随收益。黄山市中国传统村落年收入平均达36.6万元,其中,黟县宏村镇宏村年收入达1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连续多年位于全省第一方阵,推出8个线上“秒批秒贷”刚性产品和“茶叶贷”“菊花贷”“民宿贷”等72款特色产品,为传统村落村民致富提供更多融资渠道。
歙县美景图
十年来,我们始终融合共享
提高区域占位,着力突出“五个结合”:一是与城市发展目标相结合,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旅游度假休闲目的地相结合。二是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创造性转化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体系价值,统筹新型城乡关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发展供给侧改革,促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村民变股民、村落变乡居、村业变产业,增强村落内生发展动力。三是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相结合。徽派传统村落以其系统性、丰富性、独特性、典型性、开放性等特点独领风骚,堪称“中国传统村落标本”,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具有独特文化特色体系优势,是长三角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四是与大黄山旅游相结合。大黄山旅游呈现“三星拱月”之势,大黄山区域内传统村落价值属性趋同一致,形成共生、共长、共享的发展格局,有利于培育新旅游增长集群,促进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五是与全域旅游相结合。黄山市对外交通日趋便利,“十纵十横”国内区域枢纽重大基础设施加速形成,为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带来发展新机遇,产业转移带来创业新载体,社会民间资本转型带来新活力,传统村落展现出巨大的吸引力……显然,“传统村落+”乡村旅游时代已经来临。
一切历史都可以谱写为长诗,中国传统村落是一首彰显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瑰丽史诗。过去十年,因传统村落保护,我们仿佛穿越历史的星空,感受到人民坚忍不拔,以非凡的智慧创造辉煌;过去十年,因传统村落利用,我们感受到千年岁月重新焕发出时代光彩;过去十年,因传统村落发展,我们在传统与未来之间架起了美丽的乡村彩虹桥……
当前,正处于“十四五”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将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地保护、利用、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村落,促进传统村落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成新时代赋予传统村落实现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