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刊首语

2022-04-03

中华民居 2022年6期
关键词:徽派古村徽州

有梦到徽州

山市歙县宏村

关于徽州,未到之前,有太多美好的期待。那些关于徽州古老的、文雅的、风流的、浪漫的印象,都在深浅浓淡中重叠皴染,最终氤氲成一湾文人的旧梦,温软了眼角眉梢,雕刻了寒来暑往。

如果说,婉约精致的江南文化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召唤人再三探访;那么,璀璨浩瀚的徽州文化则让人有皈依感,想要择佳期郑重前往朝拜。地理意义上的徽州虽然已经消失了100多年,但文化意义上的徽州始终如明月高悬在每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心头。也许,这正是文化所具有的巨大穿透力和顽强生命力,可以突破时间和生命的限度,从有限到无限。

对徽州的倾慕,既源自多元化视角的欣赏,又因独钟传统村落与徽派建筑。徽州“一府六县”的历史令人神往,徽州戏曲蜚声四海,徽州工艺精致细腻,而最令人魂牵梦绕的,还是徽派建筑独步天下,徽州村落佳作天成……这些代表着各种美好的点滴丝缕,不断给人以美学滋养,不啻一处古典文化的桃花源。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是传统村落蕴含的自然与人文互融、山水与建筑契合的自然生态观,以及徽派建筑蕴含的独特物境、情境和意境。

有梦到徽州,斯见如何。徽州地区,青峰环翠,烟岚氤氲,时而如泼墨重彩,时而如淡抹轻皴。这样的山秀盈惠与流泉澄心,这样的峻岭沃土与茂林修竹,便是徽派建筑群落生长的天然外空间。生长于崇山峻岭,膏泽于云蒸霞蔚,而后钟灵毓秀。无山不秀,无水不灵,“碧瓦千家新雨过,青松万壑正生烟”的意境更是俯仰即拾。徽州先民并未辜负这份山环水绕的得天独厚优势,徽派民居在细部处处力求和谐精美,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自我空间、人文空间和自然空间浑然一体。地秀多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

走近细细打量,更是为徽州古村的美所震撼。这些栖息在溪山远树中、高山云顶上、新安江畔的古村,安适如闲云野鹤,清雅如山水图,衔山伴水,与现代都市保持着若即若离的一线距离。那经历时光打磨的残垣碎石,那浸润时代记忆的飞檐石刻,一如点点星光,为好古的灵魂照亮了时间洪荒中古村的旧模样。不同时期的遗存物,就如一条历史的丝线,让我们可以籍之探寻浓缩在这片土地上时空叠加的痕迹。立于村畔的古道旁,犹如立于古今时空交界处。河道如织,古巷纵横;青瓦上沉积着千年文化,白墙间凝聚了百年沧桑。新风有秩,古息尚存。

步履起落间,已置身徽风皖韵的徽派建筑群中。意境清逸淡雅的徽派建筑“神足而意简”,别具灵秀韵味,传达着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持续流淌寂静欢乐和空灵繁美。粉墙青瓦的色调素雅且富有空灵美,正是道家追求的素朴之美;层楼叠院内敛含蓄,街巷蜿蜒曲折,一字马头墙层层跌落,秉承着徽州文人儒风道格的文化趣旨;建筑造型弯弓栉比,错落有致,是徽州人不落俗套的出尘慧心;天井庭院空间通融,含蓄内敛,雅朴合一,是徽州先民艰苦创业和朴素持家的象征。这些让人不由自主想起了海德格尔那句名言:“住宅就是我们生活的本身,是我们存在的形式。”一代代徽州匠人既是建筑师,又是艺术家,有着品位极高的审美。他们因陋就简,就地取材,一砖一瓦地在云水之间建起了清雅简淡又坚固耐用的家园,也一点一滴地构筑起徽州文化繁复华丽的玲珑楼阁。徽州人的诗意不在空泛的远方,而是藏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中。千百年来,他们凭借着世人难及的灵性与坚执,镌刻出一个个充满诗风雅韵的烟雨村落,描摹着对理想与美好生生不息的企盼。侧耳倾听,那首南宋诗人赵师秀对徽州的诗意刻画轻易就叩动了世人心弦:“山绕清溪水绕城,白云碧嶂画难成。处处楼台藏野色,家家灯火读书声。”

在黄山山脉延绵起伏的皱褶之间,在秀丽的齐云山脚下,在碧水深流的新安江两畔,一个个古村如星子般散落四野,既有古典韵味,又充满人间烟火气息,更具有时代感和生长感。我们看到,在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程的推动下,在新徽州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下,时光与人力堆积起来的外驱力,情感与文脉交互形成的内驱力,让充满生命韧性的古民居和传统村落重新生长,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

美哉,徽州传统村落!美哉,徽派民居!

猜你喜欢

徽派古村徽州
《古村小巷》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徽州绿荫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古村——大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