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022-04-03宗余余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内皮栓塞动脉

茹 睿 崔 萍 宗余余 王 玉

南阳市中心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40~60岁人群,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普遍认为与动脉硬化、高血压、血管炎等有关,且80%的患者发生在脑底动脉环前半部[1-2]。90%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破裂出血前无明显症状、体征,部分患者可伴颅内压增高、血压升高、体温异常等,影响患者健康[3]。颅内动脉瘤传统方法是开颅夹闭术,虽能够一定程度缓解患者症状,但手术过程中的风险是不可预定的,再加上机体功能退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远期预后较差[4]。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近年来其已用于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5-6]。目前临床上关于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7]。本研究以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为对象,探讨介入栓塞术治疗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03—2020-02 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并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手术患者156 例为本研究对象。对照组78 例,男42 例,女36例;年龄58~82(66.73±15.43)岁;病程1~9(4.43±0.69)个月;32 例病灶位于前交通动脉,20 例位于后交通动脉,15 例位于后循环动脉,其他11 例。观察组78 例,男40 例,女36 例;年龄58~83(69.11±5.65)岁;病程1~9(4.38±0.72)个月;30例病灶位于前交通动脉,21 例后位于交通动脉,17 例位于后循环动脉,其他10 例。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8],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2)有手术治疗适应证,且可耐受;(3)能完成炎症因子、血管内皮功能测定。排除标准:(1)合并认知功能异常、脑血栓或伴其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者;(2)合伴其他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或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3)烟雾病和凝血功能存在异常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2组患者于入院后均进行脱水降颅压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休克、预防感染等,出血患者给予止血干预[9]。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治疗,术前完善有关检查,常规给予尼莫地平降低血管痉挛;术前加强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定病灶的准确部位、大小及数量,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待上述操作完毕后,以Yasargil 翼点作手术切口,作长为7~8 cm手术切口;采用骨孔钻常规完成颅骨钻孔,利用铣刀处理骨窗,切开硬膜,并分裂脑裂,到达病灶部位。采用血管夹阻断动脉瘤血供,分离动脉瘤及黏连组织,选择合适的动脉瘤进行夹闭,在一处血管夹闭后观察病灶部位是否发生出血、血管是否发生痉挛,对于未见异常患者常规放置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完成手术。

观察组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全身麻醉,进行全身肝素化处理,将收缩压控制在100 mmHg,术前常规静脉泵注尼莫地平,降低血管痉挛。对股动脉进行常规穿刺、造影,进一步确定脑动脉瘤的部位、形态与大小,并选择合适的弹簧圈。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穿刺,并在椎动脉置入动脉鞘6F,借助微导丝引导插入微导管,并将其移动到动脉瘤腔中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完成动脉瘤栓塞(保证动脉瘤处于弹簧圈内),选择小一号的弹簧圈再次填塞,保证动脉瘤闭塞,术后2 周评估效果,随访3个月。见图1、2。

图1 患者,男,63岁,行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Figure 1 A male patient,63 years old,underwent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neurysm clipping operation

1.4 观察指标(1)观察炎性因子变化,确定血管内皮功能: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周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情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情况则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测定和检验[15-16];(2)对患者神经缺损情况进行评分,分析其日常活动能力:术前2周、术后2 周时2 组患者神经缺损情况利用NIHSS 评分进行评估。总分34 分,根据最后所得分值的高低评估患者神经缺损的具体情况,得分越少,表明缺损程度越轻[17];对研究对象日常活动情况进行评估主要是通过Barthel 指数来实现的,最后通过BI 评分将结果展示出来,满分为100 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日常活动能力越好,二者成正比例关系[18-19];(3)总结患者并发症及预后情况:记录2 组患者术后脑积水、肺部感染、再出血等问题的发生几率;术后3 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详细记录患者在这一期间的生存状况、残疾率等。

图2 患者,女,68 岁,行前交通动脉瘤栓塞术Figure 2 A female patient,68 years old,underwent an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embolization

1.5 统计学分析本文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率(%)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水平比较2组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 周CGRP 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其他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CGRP水平治疗2周后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水平比较 (±s)Table 1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vascular endothelium in two groups (±s)

表1 2组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水平比较 (±s)Table 1 The levels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vascular endothelium in two groups (±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治疗前比较,b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NF-α(ng/mL)0.58±0.11 0.23±0.08ab 0.59±0.12 0.37±0.09b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前治疗后2周CGRP(pg/mL)38.68±5.45 56.73±6.81ab 38.71±5.49 47.09±6.15b ET-1(pg/mL)132.29±23.59 72.53±8.45ab 133.11±23.41 102.69±13.26b VEGF(ng/mL)215.98±16.88 122.13±10.53ab 215.55±16.73 185.67±12.36b IL-8(ng/mL)3.87±0.63 1.43±0.25ab 3.88±0.64 2.41±0.49b

2.2 2 组治疗前后NIHSS、BI 评分比较手术前2组患者NIHSS、B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2 组患者术后2 周NIHSS 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BI 评分显著升高(P<0.05)。术后2 周,观察组NIHSS 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显著升高(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比较 (分,±s)Table 2 Comparison of NIHSS and BI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scores,±s)

表2 2组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比较 (分,±s)Table 2 Comparison of NIHSS and BI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scores,±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n NIHSS评分BI评分78 78治疗前12.59±1.21 12.63±1.25 1.296 0.124治疗后2周7.46±0.85 19.23±1.13 8.435 0.000治疗前73.98±5.45 74.11±5.49 0.932 0.295治疗后2周84.14±7.31 79.58±6.32 6.538 0.000

2.3 2 组并发症及预后比较2 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比较 [例(%)]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and prognosis between two groups [n(%)]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分叉及主要分支部位,发病早期临床症状缺乏典型性,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可表现为局部、弥漫性血管损伤,导致颅底血管动脉壁平滑肌收缩[10-14]。颅内动脉瘤患者常表现出大脑血管痉挛、动眼神经麻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临床现象,且该病具有较强的隐匿性,病情早期不易察觉,随时会有破裂倾向且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既往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病因复杂,可发生严重的迟发性脑缺血,引起神经功能、认知功能障碍,严重者会出现瘫痪、残疾,影响患者生活[15]。开颅夹闭术是颅内动脉瘤的经典治疗方法,能快速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发展,但手术创伤较大,患者耐受性较差[16]。

近年来,介入栓塞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中得到应用,临床疗效满意[17-18]。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介入术栓塞术能有效避开常规开颅夹闭术对患者的损伤,能有效保护脑组织,不仅能降低术后脑血管出血和破裂的风险,也能降低手术操作过程中引起的神经损伤,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及预后的目的[19-21]。介入栓塞术用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能进行有效的栓塞、处理,孤立动脉瘤血液循环,降低再出血风险,患者残疾率、病死率较高[22]。动脉瘤破裂24~48 h 给予介入栓塞术治疗,患者病死率为5.3%,而治疗后1 周病死率为10.0%[23]。本研究显示,2 组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 个月死亡、植物生存及残疾率低于术前(P<0.05),表明介入栓塞术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意识恢复有良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由于介入栓塞术的手术时间相对较短,且主要针对血管实施介入栓塞术操作,对患者脑组织的损伤较小,从而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各项指标的恢复以及意识障碍的恢复,从而说明介入栓塞术的使用安全性较高,患者能获得良好的预后[24]。

血管内皮功能在人体较为重要,且经物理、化学刺激后,能促进各种血管活性物质的分泌、合成,从而调节血管张力、抑制血栓形成,且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时,能引起血管异常收缩、痉挛,促进血栓的形成,从而引起白细胞募集、浸润、活化,使机体发生炎症反应[25]。本研究中,治疗2 周后观察组CGRP 水平呈现显著上升趋势(P<0.05),ET-1、VEGF、IL-8 及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主要原因是介入栓塞术能有效减少颅内动脉瘤造成的炎症因子释放过多情况,同时也通过抑制TNF-α炎性因子的表达,减轻颅内动脉瘤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的凋亡速度,对白细胞及其他多种炎性因子的表达起抑制作用,从而改善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研究[26-30]表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适用范围较广。

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能有效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水平,从而减轻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的凋亡速度,起到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31-36]。由于介入栓塞术属于微创手术,减轻了对脑组织的损伤,从而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且由于手术时间较短,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从而使患者获得良好的预后。

猜你喜欢

内皮栓塞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12例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治疗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头颈部富血供肿瘤的术前栓塞治疗
新鲜生鸡蛋壳内皮贴敷治疗小面积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