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视角下经济与环境耦合研究
——以辽宁省为例
2022-04-03李思竹
李思竹
(辽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为实现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3],应从更微观角度建立子系统间协调程度评价体系。分析了辽宁省14个地级市的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耦合情况,以期为辽宁省城市优化提供一定依据。
1 研究区概况、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1.1 指标体系
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4-5]的基础上,秉持全面性、层次性、可操作性、指标的可比性原则,选取16个单项指标,建立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体系(表1)。
表1 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体系Tab.1 Evaluation system of coordinated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development
1.2 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源于2009-2018年的《辽宁省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等。由于早期数据不规范,致使部分数据缺失,缺失数据采用数据替代和统计学方法进行调整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无量纲标准化处理
由于选取指标数据的标准不同,数据间的量纲、量级存在差异,导致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偏差,因此使用极差标准化法进行数据处理,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处理公式:
(1)
负向指标处理公式:
(2)
其中,xi和xj为初始数据;Xi和Xj为标准化之后的数据;Xmax和Xmin分别为其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2 综合评价指数的计算
计算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分别表示为:
(3)
式中,P(x)表示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S(x)表示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
2.3 计算耦合度
借助物理中的耦合度[6-7]模型,计算经济与环境系统的耦合度C:
C=2{[P(x)×S(x)]}/[P(x)++S(x)]2}1/2
(4)
C为耦合度,范围为[0,1]。C=1时,表示经济与环境的相关程度较高,呈现出良性耦合态势,当C=0,则说明两者处于无关状态,发展不协调。
参考已有研究成果[8-9]对耦合度等级进行划分,见表2。
3 结果分析
3.1 时间尺度上的耦合度变化
3.1.1 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均呈增长态势,且环境系统增长速度较快
2009-2018年,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表现出同向性,均呈现出增长态势(图1)。其中,环境系统在2012年快速增长,后经过小幅下降后,在2016年又快速增长,总体上从2009年的0.341增长到2018年的0.777;经济系统也是在2012年快速增长,2015年开始出现下滑趋势,但2016年又恢复增长,总体从2009年的0.198增长至0.396。
图1 辽宁省2009-2018年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Fig.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system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2009 to 2018
就环境系统而言,波谷分别出现在2012年和2016年,其中2009-2012年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持续下降,但减速较慢,基本稳定在0.3左右,2012年出现迅速增长,可能是2012年首次出现“美丽中国”概念,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度持续走高,环境保护观念的贯彻和相关政策的实施导致的。在2013年达到波峰后又出现下降趋势,到2015年“美丽中国”正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战略后,环境系统又持续增长,截至2018年已经达到0.777,相比于2009年涨幅较大。
经济系统同环境系统一样,从2009年开始下降,到2012年开始增长,但增速较环境系统慢,波峰出现在2015年,2016年有小幅度下降,但依然保持在0.3以上,2016-2018年一直保持增长,截至2018年已经增长至0.396,涨幅较小。
综合来看,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在2009-2018年呈增长态势,环境系统增长态势好于经济系统,增长速度较快,但两者之间一直表现出同向性增长。
3.1.2 耦合度呈现“V”和“M”形
辽宁省2009-2018年耦合度最小值出现在2013年,在2009-2014年呈现出“V”形,2014-2018年呈现出“M”形(图2)。
图2 辽宁省2009-2018年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度Fig.2 Coupling degree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ystem in Liaoning Province from 2009 to 2018
整体上看,辽宁省耦合度从2009年的0.944降低至0.908,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基本维持在0.9以上,说明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这表示尽管辽宁省出现了人口老龄化、城市拥挤、环境污染、资源枯竭问题,但经济-环境系统耦合程度一直较好,说明其发展情况较为稳定。
具体的将耦合度分为“V”形时期和“M”形时期。“V”形时期(2009-2014):此时期耦合度先减少后增大,在2009-2012年一直慢速减小,到2012年迅速下降,由0.935跌至2013年的0.853,但仍大于0.8,属于高耦合阶段,2013年后又快速增长至0.937,故呈现出“V”形,最低值出现在2013年。“M”形时期(2014-2018):此时期又可以称为波动期,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耦合度先呈现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M”形,亦属于高耦合阶段,说明经济-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
3.2 空间尺度上的耦合度变化
辽宁省14个地级市耦合度差距逐渐增加,沈阳、大连基本保持省内领先地位,盘锦耦合度增加较快,到2018年增至0.994,处于辽宁省前列。
2009年,沈阳、大连、鞍山处于领先地位,但各城市之间差距不大,极差为0.128,截至2018年,城市间耦合度极差为0.261,经过十年的演变,城市间耦合度差异已经变大。其中,盘锦市、营口市、抚顺市增长明显,依据地区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取得了不错成果,具有城市发展潜力,但朝阳市、阜新市、铁岭市耦合度呈下降或略上升,综合来说处于滞后区域,由于资源斌禀赋不佳,社会设施不够完善,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导致城市经济水平落后,人口流失,故城市的经济-环境耦合度不高,仍需进一步提高。
4 结语
构建了辽宁省2009-2018年经济-环境耦合度系统,引用物理中的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间尺度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及波动情况,得到以下结论:
“美丽中国”不仅是经济问题,更要考虑其与环境、人口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存在着耦合关系。要真正实现“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是必然途径。
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表现出同向性,均呈现出增长态势,且环境系统增长速度与涨幅均大于经济系统。环境系统在2012年快速增长,后经过小幅下降后,在2016年又快速增长,总体上从2009年的0.341增长到2018年的0.777;经济系统从2009年的0.198增长至0.396。
辽宁省2009-2018年耦合度在2009-2014年呈现出“V”形,2014-2018年呈现出“M”形,最小值出现在2013年。整体上看,辽宁省耦合度从2009年的0.944降低至0.908,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基本维持在0.9以上,仍然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
从空间尺度来看,辽宁省14个地级市经济-环境的耦合度差距逐渐增大,沈阳、大连基本保持省内领先地位,盘锦、营口具有城市发展潜力也位于省内前列,阜新、朝阳则相对滞后。
从“美丽中国”角度入手,分析辽宁省经济-环境系统的耦合关系,为辽宁省发展提供一定依据,但仅考虑了环境与经济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对其协调关系缺乏深入研究。未来,需要对经济-人口-生态-环境-社会五位一体考虑得更为全面。数据选取了2008-2019年10年的统计年鉴数据,还需对更长时间及微小地理尺度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