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家+校+企”新时代劳动教育基地网络体系的实践探索
2022-04-03林文昌
林文昌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应与德、智体、美“四育”融合,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我校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启了“家+校+企”三位一体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基地网络体系建设的探索,努力为新时代的城镇小学劳动教育开辟新路子。
一、城鎮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困境
1.家庭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意识淡薄。学生在家里,有长辈的关爱。多数长辈都认为孩子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不敢放手给孩子去劳动。就算孩子要参与劳动,也是一次两次,难以持续。家庭劳动随意性极强,没课程、没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凸显“劳动+教育”的新内涵。劳动与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人类实践活动,劳动教育需对劳动进行有意识地教育性设计。当下,一些人将“劳动教育”等同“劳动”,导致家庭有“劳动”无“教育”,或有“教育”无“劳动”。
2.城镇学生校内劳动教育基地稀缺。在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中,最缺少的是实践,最弱化的是体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城镇学校生源爆满,校园里甚少有富余的空间作为劳动教育基地。
3.企业劳动教育基地有待学校开发。当企业和社会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学校与社会、与企业之间的各种教育资源还没形成共建、共创、共享的意识与机制,诸如企业的体验馆、新技术实验室等众多面向未来人才培养的新劳动实践基地未能与小学生充分链接,到企业、工厂进行综合实践的机会远远不够,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也成为一种稀缺资源。
二、 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保障课程落地
我校充分发掘土地资源,在校内建设了3000平方米的劳动教育基地——“习得苑”,让劳动教育课程真正在学校内落地生根。
(一) 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设计原则
1.以生为本原则。校内劳动教育基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这个基地的主人。我校“习得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在设计时就充分收集学生的意见,并考虑了小学生的身体特点,以“1米阳光菜园”的理念而设计(如图1),分时蔬区、瓜果区、无土栽培区三大区域,36个方块,实行“分区到班”的管理模式。力求让每一位学生在六年的小学时光里能在不同的区域得到不同的劳动体验。
2.教育性原则。校内劳动教育基地的功能比较单纯,就是为育人而建。学校内的劳动教育基地不单是农耕园、菜园子,更是文化宣传阵地,让每一个地方都会说话。融合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如劳动二十四节气歌、田园诗词、学生诗作、劳动格言、大国工匠等。孩子们在劳动基地中,感悟“劳动创造美好人生”的快乐。
3.实践性原则。校内劳动教育基地是学生出力流汗的地方。通过在基地的实践,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即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4.现代化原则。校内劳动教育基地要体现现代化教育。劳动基地不能只停留农耕时代,要让学生明白劳动技能要与时俱进。我校“习得苑”劳动教育基地以农耕与现代科技结合,无土栽培、温棚、自动喷淋、太阳能灯光,为每一种植物设计一个专属的二维码,介绍植物的生长习性、营养价值或观赏价值等知识。
(二) 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管理方法
1.成立劳动小组。每个班级分成翻土组、种植组、拔草组、浇水组、卫生组、销售组、讲解组等,做到人人参与,各司其职。
2.设置劳动岗位。围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我校设立了“习得苑“职业体验岗位(如图2),设立了护园小卫士、小导游、金牌销售员、小小设计师、除虫小能手、种植小达人等劳动岗位,让每一位学生从劳动实践中进行职业体验,理解实现梦想是需要坚持、需要努力、需要探索的。
3.检查劳动情况。以“自愿与班主任推荐”相结合的原则,习得苑劳动基地招募了一批护园小卫士。
每天早上、放学时间对园子的情况进行巡查、记录,实时公布改进措施。为明确责任,我们还为护园小卫士们颁发聘书,小伙伴们在劳动岗位中更有责任担当。
4.家校协同育人。以“自主推荐”为原则,班级推选出“种植家委”至少2名,共同负责协助、跟进以及指导孩子活动的全过程,及时评价、记录、反馈各个“劳动体验岗位”的表现情况。“大手拉小手”,让活动由学校延伸至家庭、社会,共同营造充满生机的社会大课堂。
5.聘请技术导师。学校还为学生特意聘请了专业的农科技术员到习得苑进行种植指导。每周四下午,技术导师讲解种植知识,班主任、家委、学生参与进来,了解区域种植存在问题,进行及时改进,保障基地生机勃勃。劳动体验的每个阶段,孩子们都会遇到困惑,共同交流、及时改进。(如下表)
(三)校内劳动教育基地与学科相融合
充分利用好学校里的劳动教育基地,不限于劳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有其他学科都参与进来,不断丰富教育基地的内容,提升它的内涵与功能。
1.语文科的探讨。桥头小学以“热爱诗·喜欢文”为主题,融合劳动教育,开展“习作与诗歌”户外教学研讨课,丰富习作教学的方式,深化劳动教育的内涵,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习作课《劳动实践后的习作教学》、诗歌创作指导课《儿童诗的乐园》等在教育基地开展。基地里还有二十四节气歌、田园的诗词、学生创作的儿童诗等,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劳动价值观的渗透,进入基地,语文的气息扑面而来。
2.数学科的探讨。数学科组结合市级课题《融劳动教育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开展了“学中做,做中学”数学实践活动周(每学期一次)。孩子们在习得苑开展数学活动,通过测量、观察、数数、记录、探究、体验,开展大数据收集,并进行数感技能培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 美术科的探讨。让学生画画劳动场景,用关于劳动的格言、诗句做手抄报,通过手工制作、标本制作,让劳动教育物化于形,内化于心。
4.音乐科的探讨。全校学生会唱歌曲《劳动最光荣》《大家来劳动》《劳动者之歌》《劳动最美》《爱劳动本领大》《劳动狂想曲》《爱劳动》,在歌唱中感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美丽、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
5.科学课的探究。引导学生在基地里进行蚕桑种植土壤及病虫害防治小课题研究、太阳能照明与智能浇灌技术等,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带给我们更美好的生活。
通过全学科渗透的方式,丰富了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让劳动教育实现重构课程评价,寻找多主体参与的积极动能。
三、 家庭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保证持续发展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规划劳动教育时,要两者兼顾,坚持以实践锻炼为主,切实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必要的劳动实践经历,不能只是口头上喊劳动、课堂上讲劳动。
我校从学生的基础生活需要、品质生活需要与智慧生活需要出发,按照生活技能项目、文化传承项目两大类别,设计一到六年级递进式的家庭劳动教育主题活动(项目)。教师以劳动课为主阵地,同时设计与劳动课项目实施相结合的家庭实践活动,与家长、学生共同制订的家庭劳动教育课程表。
教师通过与家长签订“放手让学生在家参与劳动实践承诺书”,让家长理解劳动教育不单是在学校上劳动课,还要依靠家长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空间与时间,并加以监督,学生才能形成劳动的好习惯。
四、企业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丰富学生体验
劳动教育课程与未来链接不够,是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短板。家庭与校内的劳动教育基地不能满足学生对劳动的全面体验与需求,所以,城镇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基地还要拓展到企业去。
我校以学校为中心,与方圆5公里内合适的企业实行校企合作,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创建了多个校外企业劳动教育基地,分别是“鑫源食品文化体验馆”“太粮米业米饭探知馆”“大湾区农业研学教育实践营地”“慕思睡眠文化博物馆”。实现了校内与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网络,给学生全方位的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有力保障了劳动教育的开展、实施、落地,让学生在一年四季的劳动教育中真正地遇见美好生活。
1.春秋,到太粮米业有限公司 “米饭探知馆”研学。 让学生明白“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了解水稻的生长规律、了解大米的历史;参观大米分装的车间,体会科技发展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懂得正确对待粮食,节约粮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精神。
2.夏季,到“大湾区横岗湖研学教育实践营地”研学。 参与“稻田秋收体验”“丰收喜悦——百人战鼓”“南水北调”等劳动研学课程,体会农民种植水稻的艰辛;让學生了解农耕工具、传统灌溉方法;掌握水稻生长过程以及种植、收割的方法;锻炼协作与沟通能力,锻炼意志。学生在一蔬一食、一伸手一弯腰中提升了劳动技能,也体会到了“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半丝半缕,物力维艰。”
3.秋季,到“ 鑫源食品文化体验馆”研学。了解厚街特产——腊肠的历史、制作方法;体会传统美食传承的艰辛;懂得正确对待本土物产,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
4.冬季,到“慕思睡眠文化博物馆”研学。了解床上用品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了解现代化技术与设计理念,认识到睡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了解AI技术与人工制造的异同,让学生正确理解劳动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认识劳动创造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学校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主体,只有在“家、校、企”三方中主动作为、统筹规划,建设好有利于课程落地的劳动教育基地,让劳动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网络体系,就能有效地突破当前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不足的瓶颈,实现全方位育人,为有效推动劳动教育在城镇小学深入实施课程,寻找到崭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