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修辞题的答题规范(二)
2022-04-03于钟民
于钟民
2021年高考语文 “全国甲卷”语用题中出的一道修辞考题给人印象深刻。我们通常会认为高考不会考修辞,原因是大家对修辞太熟悉了,就算考也是“送分题”。可出人意料的是,面对这道考拟人的修辞题,很多考生“不知从何下手”,最后只能胡乱作答。这就如同身边熟悉的邻居,平时见面我们可以叫出 “某某爷爷”“某某阿姨”,可细究对方具体叫什么名字,又说不上来。修辞题就属于这种 “熟悉的陌生人”。要想在考试中将修辞题答好、在写作中将修辞运用好,考生要深入了解修辞的原则、常见修辞格的特点,以及熟悉答题规范才行。 上一期,高考修辞题的答题规范(一)已经学习了修辞的原则、部分常见修辞格的特点,这一期,我们再来学习另外的常见修辞格的特点和熟悉答题规范。
◆常见修辞格的特点◆
一、对偶
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1.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互关联的内容的修辞格。如周邦彦的《苏幕遮》: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词的开头,写夏日清晨,词人点燃沉香以驱散潮湿闷热的暑气。这组对偶,有化冗长为简洁之效。
2.对偶的表达效果
(1)形式上,整齐匀称,声音和谐,富有音韵之美。如王绩的《野望》: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运用对偶,在整齐、和谐的音韵美中,表达出诗人的彷徨、孤独与苦闷。
(2)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形成整齐之美。如张恨水的《金粉世家》:
那个时候,万寿山是重嶂叠翠,昆明湖是春水绿波,颐和园和邻近的西山,便都入了黄金时代。
这个对偶句描写了春到北京的景致,语言凝练,再与前后两个散句交错着用,形成整齐错综之美。
二、反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停、停、停,不要说了”之类的话,看似平常的句子里包含着反复这种辞格。
1.反复的定义
反复是为了强调语义的重点,加强语气和感情,加深对方的印象,形成一种特别的情调,有意使同一词语、句子重复出现的修辞格。如《论语·为政》: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连用“人焉廋哉”,凸显从这三个方面了解人,一个人就如同明镜中显现出来一样了。
2.反复的表达效果
(1)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如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通过句子的连续反复,强化了人民对总理深深的眷恋与怀念之情。
(2)可以增添韵律美,加强节奏感。如南北朝的《西洲曲》: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通过词语“愁”的反复咏叹,强化了被迫分隔两地的情人的哀愁,使诗歌形式回环起伏,充满音韵美。
三、设问
设问所提出的问题,并非说话人不知道,它是无疑故问。它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小说、诗歌、戏剧、散文中都比较常见。
1.设问的定义
设问是通过自问自答或自问不答的形式来引起读者积极思考的修辞格。如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设问“人生到处知何似”是自问自答,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
2.设问的表达效果
(1)无疑故问,引发思考。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设问用于文章的标题和开头,既引发读者的思考,又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敬仰之情。
(2)提示要旨,点明中心。
设问用于文章的标题或开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帮助读者领会文章的主旨;用于文章的段落之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用于文章的结尾,能点明主题,使读者回味无穷。
四、反问
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都是表示激奋心情的重要手段,而反问句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1.反问的定义
反问也叫反诘,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修辞格。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这是怎么回事?或者,也许我的眼睛骗了我?难道中学教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
最后一个问句是肯定句反问,强烈地表达否定的意思,将别里科夫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的形象凸显了出来。
2.反问的表达效果
(1)反问的语气要比平铺直叙的表达强烈,能增强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如丰子恺的散文《山中避雨》:
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
这句话要表达“世间没有几人能够享有这些制造精贵的乐器”,用肯定句反问,加强否定的语气,表明作者的思想,发人深省。
(2)反问有利于表达鲜明的爱憎态度,特别在表达激动的情感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所以反问是演讲稿和政论文中常用的手法。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
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这段话在双重否定句之后,又来一个反问句,充分地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敌我分明的坚定立场。
(3)反问能使行文富于变化,进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周恩来的《生离死别》:
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没播革命的种子,却盼共产花开!梦想那赤色的旗儿飞扬,却不用血来染他,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反问句和直接陈述句交替使用,使文意有起有伏,语势更加强劲。
◆掌握答题规范是做好修辞题的关键◆
了解修辞的原则和常用修辞格的特点,尤其是常见修辞格各自不同的表达效果,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时正确使用修辞,同时也有利于高考时作答修辞题。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2021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的这道修辞题。
试题是一篇介绍新疆棉花的短文,文中“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这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要求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该题的参考答案: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够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泼。
通过参考答案,我们可以看出,修辞的表达效果要分两部分作答。第一部分,介绍该修辞的具体内容,以及包含的情感。首先是“具体内容”,要求找出本体与拟体之间的共通之处。如本题的本体是棉花,拟体是人。棉花生长需要吸收足够的水分和肥料,而人是吃好饭喝好水,因此“吃好喝好长得好”就成了两者的共通之处。说清两者的共通之处,这个采分点就拿到了。其次是“情感”,即说出作者使用这个修辞体现了其对描写物有怎样的感情。在本题中,就表达了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第二部分是使用修辞后表达的效果,如本题回答“使表达活泼”“使表达生动形象”“使表达俏皮活泼”等都算对。
很多考生在回答修辞的表达效果时,不知道要写出作者“情感”这一点,另外还忽视了本体与拟体之间的共通之处,导致失分严重。只有将两部分内容都答出,才是规范的答題。掌握了基本的答题规范,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修辞考题,举一反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