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中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困境与对策
2022-04-03肖龙
【摘 要】职业素养因其对人性的彰显以及可在不同职业领域灵活迁移而广受人们关注,模块化教学因其灵活性以及与工作过程的紧密对接而备受职业院校的青睐。然而,在模块化教学中培育职业素养却在当前遭遇了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通用模块与基础模块的知识化导致职业素养的培育基础不稳,专业模块的游离化与行为化致使职业素养的培育支撑不够,模块之间的割裂化引致职业素养的培育合力不足。为此,需要对通用模块和基础模块进行实践性改造以筑牢培育基础力,对专业模块进行智慧性改造以拓展培育支撑力,对模块化教学方式进行整体性改造以生成培育聚合力,进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20-0006-06
【作者简介】肖龙,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教育科学学院教师,特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三教”改革是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职业教育领域的大部分宏观改革需要通过“教材”“教法”和“教师”才能在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上有效落地。在“三教”中,“教法”连接着“教材”和“教师”,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因而,近些年各大职业院校纷纷以教学改革为基点推动“三教”改革,“模块化教学”即为众多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本研究以培育职业素养为切入点,探讨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在现实中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以期为完善模块化教学以及在微观层面上推动“三教”改革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与职業素养的内涵阐释
(一)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
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源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课程”,即“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课程”。国际劳工组织以信息技术领域的模块化思维为指导,针对当时职业院校的课程和教学无法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及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雇主的需求等问题,开发了一套由就业技能模块组成的组织严密、结构系统的“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课程”。“这套课程体系既能够灵活地组合,又能够精确地控制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细节,并能够与工作体系完全相匹配,从而达到严格、规范地培训技术工人的目的。”[1]28一般而言,模块化组合课程的开发过程为“确定职业领域—分析工作范围—确定具体工作过程及其规范”,据此开发出组合模块与具体模块。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彻底打破了原有学校本位和学科本位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以对工作任务的分析作为教学起点,充分实现了课程教学与工作岗位的对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的问题。
但模块化教学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模块化教学过于重视对“成事”所需技能的训练,忽视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成人”所需的通识内容。为应对此问题,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改革,产生了诸如“宽基础、活模块”“大专业、宽专业基础、多专门化方向”“宽实活”等模块化教学模式。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延续了此种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完善,主要构成模块包括“通识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其中,“通识模块”主要包括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些德育课程和基础文化课程,“基础模块”主要包括专业所需的一些基本原理,“专业模块”主要包括各专业在相应工作岗位中所需的具体技术技能的组合模块。
(二)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因其对人性的充分彰显以及在不同职业领域中的灵活迁移,在智能化时代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从生成机制上看,职业素养是学生在职业情境下通过能动地实践性参与和结构性反思生成的特殊身心结构。[2]但在职业素养到底包括哪些要素、具有何种要素结构的问题上,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日常生活中,职业素养通常被视为职业精神,比如精益求精、勇于创新、耐心专注、敬业奉献等。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职业素养指人们在职业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关键能力,比如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上述这些认识虽然能够对职业素养进行细致和具体的描述,有利于丰富人们对职业素养的具体感知,但这些观点却容易将职业素养的内容置于其他指标之下,无法使人们对职业素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独立的认识,也不利于对职业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基于此,本研究将职业素养界定为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换言之,职业素养的要素或关键成分主要包括职业价值观、职业关键能力以及职业必备品格三个方面。其中,职业价值观主要指人们在职业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对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态度,比如认识到职业平等、尊重和热爱职业等。职业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在未来的工作世界中所需的批判性思维、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通用职业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职业素养中的职业关键能力并不包括某一职业或岗位所需的专门技术技能,二者存在“通”和“专”以及“软”和“硬”的区别。职业必备品格主要包括工匠精神在内的职业精神以及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审美等。
二、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中职业素养培育的困境
(一)通用模块与基础模块的知识化:职业素养的培育基础不稳
在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的发展历程中,通用模块与基础模块的诞生源于模块化教学过于重视与“成事”相关的专门技术技能培训,忽视与“成人”相关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关键能力以及职业必备品格的培育。因而,通用模块与基础模块从一开始就需要承担起培育职业素养的主要任务。具体而言,通用模块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必备品格,基础模块致力于培养学生可迁移的职业关键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模块化教学中,通用模块和基础模块遭遇了过度知识化,导致培育职业素养的基础明显不稳。
其一,通用模块的知识化。将在课堂中进行相应的知识传授直接等同于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必备品格是当前职业院校广为流行的做法。实际上,无论是职业价值观还是职业必备品格都是无法通过语言直接传授的。正如杜威所言,“我所要引出的教育上的教训是,思想、观念不可能以观念的形式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当一个人把观念告诉别人时,对听到的人来说,不再是观念,而是另一个已知的事实”。[3]174-175通过知识化的通用模块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必备品格,其结果是学生可能掌握了一些关于职业观念和职业品格的知识与事实,但他们并不具备相应的价值观念与品格。其二,基础模块的知识化。基础模块主要是改变模块化教学过于关注具体的岗位技能而无法使学生形成对整个工作过程的理解进而缺乏可迁移的通用职业能力的问题。但通过传授给学生相应的知识化工作原理就能解决上述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这确实也是当前大部分职业院校开发基础模块的主要思路。将大量脱离职业情境和职业实践的符号性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不仅不能帮助他们理解整个工作过程并形成可迁移的通用职业能力,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习惯于一知半解和生吞活剥教材,把这种教材装到脑子里去,养成了一种态度,削弱了思想的活力和效率”。[3]177很显然,通用模块和基础模块的知识化无益于职业素养的培育,对其进行实践性改造非常有必要且非常迫切。
(二)专业模块的游离化与行为化:职业素养的培育支撑不够
职业素养的情境依托性和活动依存性表明,无论是职业价值观、职业关键能力还是职业必备品格,都需要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生成。换句话说,职业素养的生成需要以专业模块中的职业实践为附着点和支撑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不仅要从通用模块和基础模块的“宽”入手,还需要通过专业模块的“专”来切入。应然情况下,专业模块中以培育专业技能为主的过程并不会如大部分人所担忧的那样,会因为其专门化特征而阻碍通用职业素养的生成。相反,专业模块中的职业实践是职业素养不可或缺的生成土壤。
实然的情况却存在两个方面的困境。其一,作为职业素养培育重要附着点和支撑点的专业模块教学始终游离于职业素养培育之外。职业素养的培育被认为是通用模块和基础模块教学的任务,专业模块只需负责培养学生专门的岗位技能。加之职业素养生成过程的潜隐性、长期性与追求高效率的就业导向相冲突,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开发和开展专业模块教学时只是瞄准岗位所需的显性专门技能,忽视甚至漠视了专业模块之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其二,专业模块的行为化和动作化导致模块中的职业实践活动丧失了支撑职业素养生成的智慧性。专业模块之所以能够支撑职业素养的培育,关键在于专业模块中的职业实践活动是一种智慧性活动。[1]92一般而言,职业实践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元素,既包括思维和身体活动的联系,又包括个人的有意识发展和共同生活的联系。[3]338但在当前的模块化教学中,由于其开发路径指向对职业实践和工作任务的不断分解,最终落到专业模块中的职业实践大多是行为化与动作化的操作步骤,而这些操作步骤大多缺乏智慧性,无法承载诸如沟通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通用职业能力的生成,更无法负载职业观念与职业精神的生成。为此,专业模块的智慧性改造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而言,同样有必要且很迫切。
(三)通用模塊、基础模块与专业模块的割裂化:职业素养的培育合力不足
如前文所述,职业素养的培育既需要通用模块和基础模块作为基础,又需要专业模块为其提供着力点和支撑点,二者缺一不可。但在实际情况下,只对通用模块、基础模块以及专业模块进行简单拼接不仅无法形成合力,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需要注意到,模块化教学本身存在割裂化的先天缺陷,此种缺陷不仅表现为对工作任务不断分解形成的各个小专业模块之间存在着“小缝隙”,更表现为通用模块、基础模块与专业模块等几大模块之间存在着“大裂缝”。此种缺陷源自开发模块化课程背后的“还原主义”倾向。“还原主义”认为,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是由更为简单的元素构成的集合体或组合物。通过不断分解可以认识一个事物最基本的元素,也就意味着可以通过基本元素的求和来还原此事物。建立在“还原主义”之上的模块化教学,其前提假设是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层层分解,能帮助学习者习得每个最基本的工作任务模块,进而掌握整个工作过程。然而,拼接式的模块化结构带来的只是零散的岗位技能以及非结构化的职业素养。
人的发展具有整体性,“整体的人绝不是其各个方面的简单相加,人的整体内部具有一定的秩序和结构。整体中每一部分的变化必然引起其他方面以至人的整体发生变化”。[4]职业素养的发展同样如此。倘若只是简单地将几大模块拼接在一起而不去探讨其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可能的融合路径,最终培养出来的可能是成色被大大稀释过的零散的素养单位而非结构化的职业素养。因此,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不仅需要解决通用模块与基础模块的知识化问题,改变专业模块的行为化和动作化倾向,更应该破解几大模块之间的割裂或简单拼接的问题。
三、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中职业素养培育的对策
(一)筑牢培育基础力:通用模块、基础模块教学的实践性改造
通用模块和基础模块担负着培育职业价值观、职业关键能力、职业必备品格等职业素养的基础性职责。但从职业素养的生成机制来看,当前“知识化”的通用模块和基础模块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造成了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中职业素养培育的基础不牢。因而,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亟须对通用模块和基础模块进行实践性和职业性改造。
改造的关键是从教材入手。将通用模块教材从“概念性”转为“叙事性”,将基础模块教材从“书本性”转为“活页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及其在职业素养培育上的有效性。一般而言,通用模块以职业道德、工匠精神、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主题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包含一些通用的文化基础课程。但这些主题的载体即教材多以一种剥离职业情境和生命体验的概念命题的形式呈现,虽然能够高效地为学生传授相关领域的知识,但此种知识多是一种符号性的,无法转化为职业观念、能力和品格。为了实现“转识为智”或“化知识为素养”,需要对教材进行“叙事性”改造,让教材在讲述他人的职业生命历程或职业体验过程中引发学生的移情性与想象性职业体验,在“体验”中习得能够转化为职业素养的“活性知识”。如果说通用模块的实践性改造是凸显教材的“叙事性”,那么基础性模块的实践性改造则重点在于增加教材的“活页性”。“活页性”并非仅仅指教材的外在形态从书本变成了可拆可换的活页,更重要的是指教材内容组织模式的变革。“活页性”与“模块性”有着天然的契合度,是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中教材改造的重要方向。需要注意的是,基础模块不同于专业模块,其更为关注普遍适用的工作原理,因而要避免基础模块教材的过度“活页性”以及“手册化”。合理的解决方式是以职业关键能力为基本开发单元,让技术知识与实践知识围绕能力点进行呈现,[5]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与双向滋养。教材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材料,同时也蕴含着对学生学习步骤以及学习方式的引导。因而,有了“叙事性”和“活页性”教材的支撑和引导,通用模块和基础模块的教学就有了走向实践性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筑牢了培育职业素养的基础。
(二)拓展培育支撑力:专业模块教学的智慧性改造
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专业模块教学对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支撑作用,将职业素养的培育融入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同时要对模块化教学中的专业模块教学进行一定的智慧性改造,改变专业模块被过分分解所形成的行为化、动作化等困境,拓展专业模块的智慧性及其对职业素养培育的负载和支撑能力。
第一,弱化专业模块中对教学模块的分解。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通过对工作任务的层层分解开发出与工作任务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块,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能训练的规范性与有效性,却丧失了承载职业素养生成的智慧性。职业院校在开发专业模块时,需要尽量保持教学模块与整个工作过程之间的动态联系,让每个分解而来的工作任务所构成的教学模块本身也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6]也就是说,让每个小的教学模块在微观层面也具有从起点到终点的相对完整的工作过程。
第二,强化专业模块中教学模块的组合。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之一在于模块化教学具有灵活组合教学模块的“活性”,具体表现为:一是每个小模块的数量可以随着产业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动,比如合理删除一些不适应产业经济发展的旧模块以及增添时代所需的新模块;二是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组合结构也可以不断调整,比如将内容相似的小模块有机地整合为大模块下的“模块组合”,使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反映完整的工作过程,具有更为明显的智慧性。因此,在专业模块中有机地组合小模块,可以有效增加专业模块教学的智慧性,进而拓展其培育职业素养的负载力与支撑力。
(三)生成培育聚合力:模块化教学方式的整体性改造
突破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的割裂化困境,让通用模块、基础模块以及专业模块教学之间形成培育职业素养的合力,需要将模块化教学背后的“还原主义”转变为“整体主义”,用整体的眼光审视人的发展、素养的生成以及教育教学的开展。20世纪80年代,在北美兴起了一种建立在“整体主义”哲学观念基础之上的“整体教育”思潮。“整体教育”思潮认为人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整体而存在的,所以教育也应适应人的这一特点走向整体与融合。整体主义教学是“整体教育”思潮在实践中的具体化。借鉴整体主义教学的相关思想,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从割裂走向整体进而为职业素养的培育生成聚合力,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改造。
第一,職业教育模块化教学需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基本模式。通过实践化改造后的通用模块与基础模块要帮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整个工作过程及其能力基础形成总体的感知,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入专业模块的学习。但通用模块与基础模块并非仅仅停留在教学活动的起始部分,还需要在专业模块教学中与之进行不断的交互。更需要注意的是,在专业模块教学阶段性完成之后,通用模块与基础模块还需推动学生从最开始对整个工作过程的模糊性认识转变为对工作过程形成清晰具体且联系紧密的整体性感知,进而为生成结构化的而非拼接式的职业素养奠定基础。
第二,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需要遵循“让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具体个人积极参与到真实的工作情境中”的基本过程。整体主义教学特别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人,同时强调体验式学习对学生整体式发展的重要性。为此,在对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的整体主义改造中,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具有整体性、主体性和具体性,并基于此设计各大模块之间以及各小模块之间的互动关系。其次要将体验式教学贯穿在模块化教学的始终,通用模块和基础模块可以采用想象式和移情式体验,专业模块则必须重视在真实情景中的真实体验。因为相比过度设计过的非真实化的职业情境更偏重于直接指向对学生某一能力的培养,真实的职业情境更能通过一些复杂和偶然的“意外”来推动学生各方面素养的整体式发展。
第三,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需要以教师团队协作作为重要支撑。模块化教学的优点之一在于不同的模块可以由精通这一模块的专兼职教师来任教,从而形成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良好格局。然而,如果教师缺乏协作精神,将会直接造成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的相互割裂,进而造成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缺乏合力。因此,模块化教学中的教师,包括通用模块的教师、基础模块的教师以及专业模块的专兼职教师,需要遵循团队协作的原则,合作开发与设计课程,合作开展教学实践以及进行教学评价等。教师之间形成的“教研共同体”与“教学共同体”,可以为弥合各模块之间的割裂提供支撑,共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整体式生长。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肖龙.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生成机制与培育路径[J].江苏教育,2019(60):36-40.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第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3.
[5]李政.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内涵、特征与编写策略[J].职教论坛,2020(4):21-26.
[6]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