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杂系统视角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逻辑体系

2022-04-03蔡光兴

决策与信息 2022年4期
关键词:四史唯物史观思政教育

蔡光兴

[摘    要] 高校立德树人是开放、动态的复杂育人系统。作为高校育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准确把握“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理论和实践三重逻辑。在价值层面,“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目标是应对新媒体时代风险挑战的紧迫需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现实需要;在理论层面,“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目标兼具整体性、协同性、适应性,在目标上高度契合、内容上同频共振、成效上相得益彰;在实践层面,通过抓好思想引领的高度、制度创新的深度、主题实践的热度、实施保障的力度等“四度”,有效提升“四史”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目标中的功能效用。

[关键词] 复杂系统理论;立德树人;“四史”教育;唯物史观;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2)04-0081-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宣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对在建党百年之际开展“四史”宣传教育作出部署和安排。2021年11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明确提出“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1]。至此,“四史”学习教育全面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体系,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

复杂系统理论源自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20世纪90年代后运用到语言学、社会学等研究,被誉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典型的未来方法”。复杂系统理论认为,世界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多层次复杂系统,“系统和系统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只是互相的因果关系,而是由广义目的性、随机概然性和因果决定性三种作用机制共同构成的”[2]。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复杂系统,“分析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调整系统结构,优化要素关系,使系统整体达到最优”[3]。从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来考察,高校立德树人具有要素多、层次多和环境复杂等特点,是一个在多种要素相互影響和协同推动下形成的复杂育人系统。本文结合复杂系统理论分析“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对于系统把握“四史”教育的规律特点,深入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价值逻辑

作为高度组织化的重要教育机构,高校承担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使命。以复杂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理解,高校立德树人是开放、动态的有机育人系统,其系统演进和发展是由环境、功能和要素三者共同决定的,“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价值逻辑也在于此。

(一)环境:应对互联网时代国内外风险挑战的紧迫需要

一般认为,复杂系统的演化高度依赖于外部环境,“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并发挥作用便是以环境为基本条件的。高校所处的环境既构成了立德树人系统内相互作用的应用场景,也很大程度上规定了育人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从外部环境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日益尖锐复杂,各种思想观念交流交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各种思潮及价值观念通过新媒体的渗透,方式更加隐蔽、形式更加多样,高校处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虚拟性、隐匿性、开放性特点,使得青年学生在享受新媒体带来的“言论自由”和信息知情权的同时,更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的侵袭。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掘“四史”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让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革命先辈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血与火的磨难,从新旧对比中深刻体会当前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将显著增强广大青年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从而帮助大学生进一步站稳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有效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袭。

(二)功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客观需要

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立德树人的系统功能即在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处于开放教育系统中的“立德”“树人”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使得高校育人系统结构虽然不断发生变化,但依然能够在与外界的能量、信息交换中保持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下,新媒体与生俱来的海量信息承载、碎片化信息传播、虚拟化信息传播环境等特点,给青年学生打开了一个各种信息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的多彩世界,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和行为模式。“四史”的历史文化属性正好契合青年学生喜欢寻根溯源、了解社会真实面貌,以及满足好奇心、求胜心等方面的显性与隐性需求,具有区别于其他历史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面对多元文化迅速渗透的传播环境,“四史”借助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桌面视窗等传播载体,通过交互式、即时性的信息传播渠道,可以极大增强宣传教育效果,帮助高校更好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与作风,使党史、国情知识自然内化为青年学生的思想基因,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文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要素: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现实需要

复杂系统具有要素复杂、层次复杂、关系复杂等特点,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系统存在的内在依据,也是构成系统演化的根本动力。对于高校立德树人系统而言,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等核心要素,在动态协同中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综合育人系统。在这些系统要素中,作为教育方式呈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教材〔2020〕6号),要求各高校结合本校实际,统筹校内通识类课程,开设“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选择性必修课程。“四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积淀的精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融合了以革命精神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崇高品质、思想观念和道德诉求,是深化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认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的“教科书”和“营养剂”,具有精神引领、文化传承和思想教育的重要价值。在高校立德树人系统中,将“四史”资源充分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通过“四史”教育与其他要素的相互作用,可以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组形成一个更大、更高等级的综合系统,从而推动高校立德树人整体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因此,将“四史”教育融入立德树人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理论逻辑

结合复杂系统理论,高校立德树人是由育人主体、育人制度、育人内容、育人方式和育人环境等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多个要素组成,整体性、协同性、适应性等是该系统的基本特征。“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也是一个开放、动态的复杂系统,上位政策、制度建设、教学资源、人力资源、模式创新和技术更新等不断输入系统,通过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密切互动,有效释放高校立德树人潜能,持续输出育人成果并不断反馈,从而促进育人系统的自我调整、适应与完善,以期达到“1+1>2”的体系化效果。

(一)整体性:“四史”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高度契合

西方系统行政组织学说代表人物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认为,“组织是一个由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交流这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组织和组织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寻求取得平衡即达到稳定状态的系统”[4]。只有当目标成为组织成员矢志坚守,并朝之不懈奋斗的共同目的时,这个目标才能成为协作系统的基础。高校立德树人始终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条主线展开,该系统的主要目标在于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素质过硬主要是指青年学生能够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理想信念坚定主要是指青年學生能够保持激昂的斗志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则主要强调青年学生必须具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备的综合素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5]。“四史”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是革命先烈光荣历史和精神信仰的见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财富和思想内涵。通过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有利于将共产党人的政治情怀、革命精神、道德诉求等优秀品质传导给青年学生,帮助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进一步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

(二)协同性:“四史”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容同频共振

协同是指系统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各元素之间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其共同前进,最终使个个获益、整体加强,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属性。高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前途命运和未来发展,故高校立德树人系统中各要素必须紧密协同、互相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6]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的提供者,“四史”资源极为丰富:从时间上看,包括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科学社会主义170多年、中国共产党探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10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从地域上看,包括了中国、西欧、东欧和苏俄等多个国家及地区;从内容来看,包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从形式来看,包括了文献、图册、照片、实物、音像制品、影视作品、革命遗迹、历史陈列等。这些资源既融汇了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理想、集体主义观念、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展现了优秀共产党人的良好道德情操与崇高品格。高校将这些资源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内容和载体形式,而且变革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创新模式,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适应性:“四史”教育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相得益彰

适应性原本是一个生态学术语,指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这里的适应性是指系统在外部环境等压力下,对无序与有序、平衡与非平衡相互转化的动态变化表现出一种相适应的性能。进入新时代,高校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及难点就是如何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7]。“四史”作为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既是共产党人在历经千辛万苦、排除艰难险阻的过程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生动写照,又全面融入了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先进的革命思想,呈现出与时俱进、生动形象、贴近现实、直观厚重等特点,具有极强的实践性、指导性。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开拓思想政治教育视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品味,激发青年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且能集爱国教育、红色教育、品德教育、发展教育于一体,切实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进一步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践逻辑

透过复杂系统的理论镜像,在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多层次结构的驱动下,我们看到的“四史”教育不再是一个简单、线性的教育与被教育的过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也成为一个非线性的、自适应的、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育人系统。在这一复杂系统中,“四史”教育的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等要素又各自構成了次一层级的主体系统,这些主体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动态呈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而且各主体各要素的每一个变量又会反馈到整体学习效果上。具体到“四史”教育的实践层面,当前“四史”教育各系统处在动态平衡的构建过程之中,“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既有正变量也有负变量,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梳理。

(一)推动“四史”教育走深走实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是教育方式上单向传授占主导。以目前高校普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为例,无论是专题学习还是讲座培训,大多数高校的党史学习教育都是以专家讲、老师说、学生听为主,这种以单向传授为主的被动式教育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开放、互动的教育环境和格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8]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尤其是思政理论课教师要遵循新时代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充分激发青年学子积极学习包括党史在内的“四史”的热情,及时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引导其真正理解、感悟“四史”的丰富内涵。当然,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明理”“增信”“崇德”“力行”。

二是教育组织上集中教学相对偏多。在高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从党委读书班到主题宣讲,从专题培训到现场教学,党史学习教育均是以集中教学为主,再辅以一定范围的自主分散学习。这种集中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在活动初期起到快速动员的作用,在较短时间内就能掀起学习宣传的高潮,但如何持续推进还需要进一步努力。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制定印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大学阶段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要求“确保学生至少从‘四史’中选修1门课程”[9]。从高校教学安排来看,大学阶段组织“四史”集中教学的学时相对有限,要想切实加强青年学生的“四史”学习教育,必须利用好“第一课堂”之外的零散时间,尤其是要借助校园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扩大“四史”的传播力、影响力,使大学生能够持久地浸润在“四史”的学习环境当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熏陶和革命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三是教育渠道上多方协同不够。在复杂系统理论看来,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内同时存在着主体、客体、内容、方式等诸多要素,它们各司其责、相互协同、共同维护着系统的演进发展。当系统处于震荡或不平衡状态时,要想在系统内实现新的有序结构,必须发挥有序变量在系统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有序变量对其他变量进行系统集成,从而使系统整体上趋于持久稳定。“四史”教育涉及教师、学习者、家庭、社会、教学设计、教学技术和教学环境等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多种变量,这种结构决定着“四史”教育必须超脱以学校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选择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育渠道。首先,高校内部要加强力量整合,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思政工作队伍、团学骨干等关键群体的重要作用,通过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开辟“四史”教育专栏、选树身边典型人物、举办学习交流活动等,在学校内部形成协同机制;其次,高校与高校之间要合理调配教育资源,积极共享“四史”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搭建“四史”教育线上平台,打造“四史”教育网络金课;再次,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加强联系沟通,统一思想认识,开展家校共育,共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最后,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开展“四史”主题的实地调研、教学实践等活动,尤其是加强与社会媒体的合作,借助校外媒体平台的影响力,传播正确的“四史”知识和思想观念。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实现路径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四史”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借助“四史”教育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从思想引领、制度创新、主题实践、实施保障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升“四史”教育的高度、深度、热度、力度“四度”,通过“四度”联动全面提升“四史”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功能效用,切实发挥“四史”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价值。

一要坚持理论武装,以思想引领提升“四史”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高度。“四史”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坚持运用历史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唯物辩证的观点,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以中国共产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重要决议和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为依据,引导广大师生尤其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格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线上的舆论引导和线下的育人工作有机结合,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抵制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各种错误倾向,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建设良好网络生态。作为开展“四史”教育的主体,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队伍、思政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要深化理论思考,深入研学阐释“四史”精神,探索研究“四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既能满足大学生的知识文化需求和内心情感追求,又要做到以理服人,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唯物史观。

二要完善工作体系,以制度创新拓展“四史”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深度。深入推进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加快构建、持续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拓展“五个思政”建设成果,针对性地制订“四史”教育项目化台账清单,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合力。高校教务部门要针对新时代信息传播特点,构建全面系统的“四史”学习教育内容体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选择性必修课程,开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等线上线下混合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及思政理论课教研室要以“思政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课程,做好“四史”主题的教学教研和课程设计,持续推进“四史”学习教育进课堂进讲坛进头脑;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做好“四史”学习教育各项工作,结合思政课教学、学生党校、主题党日、文明创建、教育培训等,面向青年学生开展“四史”专题宣讲,讲授“四史”思政通识课,延伸“四史”学习教育触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坚定正确方向。

三要优化教育路径,以主题实践增强“四史”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热度。以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等为契机,推动“四史”教育“理论+实践”的融合创新,在传统的授课、讲座、征文、知识竞赛等形式的基础上,线上搭建网络教学、情景表演、虚拟体验等平台,制作发布“四史”主题快闪MV、短视频、微视频等,增强“四史”教育的立体感、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将“四史”教育与“高雅艺术进校园”相结合,积极创造条件邀请国家、省市歌剧舞剧团队来校展演红色经典歌舞剧、音乐剧等,多形式举办“四史”艺术作品展、文艺展演和大学生红歌赛、舞蹈大赛、音乐会。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四史”主题的现场教学、社会实践、影视展播活动,邀请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讲党史党课,多形式组织就近就便到革命遗址、建设旧址、纪念场馆、烈士陵园开展现场教学,增强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知党史、听党话、跟党走。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组织“四史”专家参加马克思主义学者下基层宣讲行动,面向基层干部群众开展宣讲,切实推动“四史”教育进机关、进基层、进头脑,不断扩大“四史”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四要加强组织领导,以实施保障强化“四史”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力度。高校党委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加强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的系统设计,将“四史”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和思政工作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定期分析四史”教育开展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结合复杂育人系统的特点,建立多元多层、科学有效的“四史”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完善教学评价、教学研究和支持资助相结合的实施机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力量,分层分类开展“四史”学习专题教育培训,主动邀请党史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辅导报告和辅导讲座,建立健全“四史”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强化“四史”教育工作督导考核,采取现场观摩、随机走访、调研访谈、查阅资料、听取汇报、列席旁听等方式,督促检查二级党组织“四史”教育开展情况,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四史”教育各项任务,强化使命担当,凝聚发展共识,形成发展合力。

在复杂系统视角下,高校立德树人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强,系统内层级多、要素多、变量多,需要把育人系统真正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深入研究并把握它的结构、功能以及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促进各系统各要素与外部的能量、信息交换,增强正向协同,管控负向牵引,推动系统结构向有序平衡的方向转化,最终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政理论课教师要紧跟时代、把握大势,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真正练就驾驭现代理论的过硬本领,不断提高应对复杂系統形态的适应能力,持续推进“四史”教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让更多青年学生从“四史”学习教育中汲取营养、凝聚力量,努力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的通知(教社科〔2021〕2号)[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21-12-1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12/18/content_5661767.htm.

[2]  熊亦波.复杂系统理论:一种外语教师信念的可能研究视角[J].教学研究,2019,(2).

[3]  魏宏森,曾国屏.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4]  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第三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5]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3-06-26.http://www.gov.cn/ldhd/2013-06/26/content_2434706.htm.

[6]  习近平: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0-06-30.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630/c64094-31764768.html.

[7]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9-03-18.http://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8]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9]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材〔2020〕6号)[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tent_5576046.htm.

[责任编辑:李利林]

猜你喜欢

四史唯物史观思政教育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