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儿童打造一座花园

2022-04-03郑艳

江苏教育 2022年6期

【摘 要】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对学校物型环境进行意象化设计,并比喻为“一座小径分岔的花园”,着力打造美学场景、营建诗学空间、构建学校课程,让环境、场域、情景与儿童的学习、生活、生长产生具体联结,凸显儿童主体地位,赋予儿童学习与发现的可能。

【关键词】物型课程;校园空间;校园物型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8-0068-02

【作者简介】郑艳,江苏省张家港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张家港,215600)研训员。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实验小学”)有一个意象化的设计和比喻,即“一座小径分岔的花园”。通读、赏析了实验小学的研究成果专著《物型课程:教育的空间诗学》之后,我感到他们打造的这座花园,赋予了儿童学习和发现的可能。

一、打造童年始终在场的美学场景

实验小学被赞誉为“美的存在”。这座小径分岔的花园,是一群教育者立足在环境育人的新维度下,在美学视野的纵览中,以“美学经纬”再织而现的教育作品。这是一个兼具了“雕刻家的眼力和工匠技术”的美学作品。“万物生长”“情景生长”“故事生长”是其作品的意态追求,自然美学、情感美学、艺术美学、人格美学是其作品审美的重要内容。通过“精心设置审美对象,激励审美活动发生”的美学创作路径,一座花园中的童话空间、童话人生和童话逻辑便得以营造。而感官化的设计、心灵化的运营,更使美学概念不再空泛,具象为打通五感的存在空间、美学场景。

当环境、场域、情景与儿童的学习、生活、生长产生具体联结,发生直接作用时,整个校园的物态之型、情态之韵就自然扩展、丰富为一个理想的花园、一个教育的基地、一个童年的精神之所。物型之象转化为物型之语,物型之语升华为物型之意,诱发了儿童“心”与“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同时也为他们完整地经历小学阶段的生活,源源不断地提供了物质与精神动能的支撑。

二、营建坚守儿童立场的诗学空间

1.审美性诗学空间,凸显儿童主体地位。

儿童本身即花朵,童年是诗性凝聚的珍貴周期。在刘慧校长的理解中,小学作为整个童年生活的载体,其教育的核心始终应该基于童年、围绕童年。为了让每一个儿童正常地生活,积极地生长,学校一直致力于“寻找和童年相适应的、匹配度更高的教育内容,搭建舒适度、自由感、成长性更高的生态环境和童年秩序”。儿童是其展开物型课程研究的逻辑起点,建造一座花园,以回应儿童之美、童年之美,亦成为课程研建过程中,一所学校日益清晰的审美诉求、精神谱系。

2.生态性诗学空间,让每位儿童“成为这一个”。

实验小学是一个丰富的生态体系,草木气息、露天精神使人与万物和谐共存。书里收录了几个关于树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提供了一个区别于常态常规的解构视角。书页开合、章节转承,读者可以看到,除了树的故事,还有空鸟笼的故事、小圆点的故事、花儿与少年的故事、百花深处的故事……在一个遵循“万物共生”的生态系统中,这些物型课程群像中独立的小景致、小单元、小故事,彼此交互、互相黏合,共同作用于一所校园和儿童的心灵,形成了一致的教育合力、整体的连接效应。这个物型空间成为常翻常新的童年日历,每处景致都是典型,每个故事、每页发现都是典型。这些典型促使园中的儿童开始积极关注自身成长的典型性,从而努力去成为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物型的外生态也就自然发展升格为了教育的内生态,更好地满足了儿童在物理空间与精神维度的双重需求。

3.培育性诗学空间,赋予儿童学习与发现的可能。

物型课程的核心追求与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专注于“人”的培育,致力于“人”的发展。本书具体呈现了在物型课程的深度推进中,教师们创新性的课改思考与行为。学校文化理念与学科特色项目之间的关联,帮助读者看到一个学校在语言环境建构之初,如何以物为载、以型为力,激活与带动了学科语言、校园文化语系的建立;空间形态、学习方式的深度革新,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资源支持,构造了一个有教育内生活力的情境学习系统,充分开掘、升格了物之教育意蕴。教育的空间诗学其实是精神发育的诗学、成长进阶的诗学、生命丰盈的诗学。

三、构建具有丰富内涵的学校课程

园中引路人始终对教育事业秉持理想、信念、情怀,继而踏上教育朝圣之路,逐渐形成愈发明晰与丰富的教育价值观。“教育的空间诗学”是其理想、信念、情怀辉照下的具象表达、实证研究,也是其价值观真实推演下研建的一个物型课程载体、一个教育写实作品。它既基于物型课程本体的现实意义,“关联起学校全部的生活意义、价值所在……由此构建起课程”,在实践中完成了建模构型;又突破了时间限制、空间限制,实现了教育教学范式的逐渐转型,拥有了超越物型课程本体的理想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它“拓展了优质教育的内涵,拓展了发展素质教育的空间,拓展了深化课程改革的路径”,在推动张家港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之路上,贡献了新方案、新经验。

教育,总是需要用最好的形式去传播真理。我们看到了一群教育人正凭借对教育的热爱,凭借对教育规律、常识、逻辑的准确把握,在充分借鉴美学、儿童哲学、伦理学等多种跨界文化的思维基础上,积极借助团队的研究力、作战力、创新力、合作力,致力于把教育做对、做好、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