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变革趋势研究
2022-04-03唐烨斌
【摘 要】 随着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其蕴藏的技术逻辑正在改变原有的媒介生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全球媒体融合进程明显加快,掌握信息网络的主动权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应对信息网络的变革,应将新媒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发挥其引导功能。信息网络变革要在现实世界落地,须增强网络信息的适应性和融合性,以更好地为现实世界服务。
【关 键 词】新媒体;信息网络;变革趋势;技术逻辑
【作者单位】唐烨斌,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2.04.019
随着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其影响力不断扩大。新媒体环境下,以网络媒体、数字媒体为代表的媒介生态迎来新的变革,加速了网络在生活、生产、娱乐等领域的渗透与融合。基于新媒体的信息网络领域变革研究成为当前学界关注的重点课题,也成为各国高度重视的研究领域。
一、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的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随着互联网、智能家居、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新业态和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与各领域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信息网络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并呈现泛在化发展趋势。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技术等在新媒体领域的应用,使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信息网络作为战略新型产业之一,在工业互联、商业转型、生活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随着未来信息网络发展空间的进一步拓展,社会各界将充分认识到网络领域的发展潜力和潜藏的商业价值。因而,推动信息网络的健康发展和应用,构建网络产业生态圈成为重要趋势。
1.技术逻辑引发媒介生态变革
虚拟现实、机器人写作、算法推荐、区块链……人们对这些技术名词已经不再陌生,技术的更新迭代加速了信息网络尤其是传播媒介的变革,逐渐形成技术逻辑指导下的信息传播空间新秩序,传统信息传播媒介受到极大冲击。与此同时,技术赋能为信息网络领域带来巨大的想象力和发展空间。换言之,新媒介的出现必然会引起新的变革,进而渗透社会、文化等领域。
新媒体的发展要求建构新的思维模式,如系统化思维、开放性思维、跨学科思维、整合化思维等。因此,首先,要厘清新旧媒体之间的差异,深刻理解新旧媒体之间的承继关系,注重媒介变革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其次,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整合学科资源,拓展认知边界,更好地把握新媒体未来发展与变化趋势。
当前,技术与人们生活的结合更为紧密,甚至重塑了信息领域的传播样态。在智能物联网浪潮的影响下,新媒体将有更多的可能性。以智能设备为代表的新媒体信息采集和发布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以及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可见,技术手段正成为新媒体和信息网络变革的加速器。
2.全球媒体融合的速度和进程加快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新传播技术的推广加速了全球媒体格局的变迁。各大媒体纷纷转向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之路,在网络空间掀起了文化交融、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新浪潮。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信息网络领域变革的主要趋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速度、力度显著加强。为打破传统媒体的局限,新媒体更加注重受众的体验和感受,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为受众带来了丰富的情感体验[2]。
与此同时,不同媒体之间的互联与合作也加速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步伐,全球范围内的社交媒体联动更为紧密。新媒体平台的商业用途更加明显,许多社交网络平台凭借受众基数大的优势打造垂直化产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自身的发展积蓄力量。目前来看,不仅媒体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在继续推进,新媒体平台也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为提升新媒体的影响力,树立品牌,一些传统主流媒体积极转型升级,依托政策、技术、资本等优势打造独立媒体平台,借助新媒体的垂直化运营与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新媒体发展空间依然很大,只有推陈出新,才能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3.信息网络不断向虚拟世界拓展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将人们推向一个虚拟的空间,数字虚拟感知将成为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数字人”“虚拟感”等存在于信息网络空间的新元素,会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不断发展。虚拟应用能够传达多种感官信息,达到一种全息感知状态,其应用领域和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如触觉互联网将作为一种新的信息网络模式,不仅能实时传输人们的触觉信息,还能做出预测和分析。触觉机器人能够结合人们的感知需求建构虚拟情境,形成跨越不同领域的人物集合[3]。这种新型的信息网络模式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多种感官体验的信息资源,增强信息的交互性。
信息网络向虚拟世界拓展,为人类感知世界搭建了桥梁,但其中也蕴藏多种风险因素,如安全风险、伦理风险等。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受到挑战,如一些涉及隐私的社交媒体数据泄露,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困扰,因此,信息网络的健康持续发展,首先要考虑信息数据安全问题,利用技术手段增强安全性,建设更加完善的制度规范和监督体系,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障信息网络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4.人工智能将推动社会主体结构重塑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并被广泛運用到工业生产、服务行业、生活娱乐等领域,如自动驾驶、自动生产、服务应答等都属于弱人工智能的范畴。未来,人工智能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即超越弱人工智能向更复杂的领域进军。有科学家预测,人类多年后将研发出与人类大脑神经元数量一样多的逻辑单元芯片,这也意味着人工智能将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但不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都将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创造新工具和使用新工具的过程,人工智能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当前人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为人类社会新文明的创建提供智力支持。但当智能机器深度嵌入人们的生活后,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将更加频繁,社会主体结构也将被重构。可以预见,未来信息网络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二、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变革的应对
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变革大有可为,但同时也潜藏一些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从媒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深化媒体理念与价值认同,有助于推动新媒体思维的树立,更好地应对信息网络变革,引领新媒体朝理性、科学的方向發展,更好地发挥媒体的社会引导功能。
1.深化新媒体理念与价值认同
未来,信息网络融合趋势将更加明显,因此也要求人们树立全新的媒体理念和思维,构建正向、积极的价值观。
首先,要积极拥抱新媒体和信息网络的一系列变革,增强对新媒体未来发展的战略认同。信息网络发展呈现势不可挡的态势,唯有积极拥抱变革,提高网络信息和新媒体治理能力,才能更好地抵御各类风险。当前,人们的社交互动、舆论传播等都已逐渐转移到新媒体平台,建设好新媒体空间,确保新媒体的规范运行,是当务之急。
其次,要注重发挥新媒体的社会引导功能。信息网络发展不能脱离现实社会,新媒体作为人们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工具,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引导功能。因此,媒体人必须时刻以新闻的专业理念和原则来要求自己,在应用智能化技术的同时注重信息传递的价值理念。新媒体融合发展及其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最终目的依然是真实、客观地向受众传递信息,通过传播信息形成正向的社会引导力。因而,不论媒体如何迭代,其责任仍然是传递核心价值,提高信息内容质量尤为关键。
最后,要建立媒体融合效果评估体系。新媒体的健康持续发展,要以客观、科学、全面的标准为评价导向,因此,要实现媒体融合效果,必须发挥好“把关人”的重要作用。传播媒介不仅要引导受众全面、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揭示事件的真相,还需细化媒体融合效果评估的内容指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评价媒介主体的责任履行情况。无论未来信息网络如何变革,保持媒介技术美德,强化技术责任是重要的基点。
2.寻求媒体价值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
伴随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信息传播的形式一次又一次被颠覆。信息传播的本质是价值文化信息的交流,而当前许多新媒体平台在满足用户体验需求的同时,忽略了所要传达的价值文化,一味地迎合用户需求只会阻滞信息网络变革的步伐[4]。因此,新媒体平台要改变当前这种价值文化不足或缺失的现状,须积极培育和发展网络文化,寻求商业变现、价值传播和用户体验之间的平衡。
由于很多新媒体平台同时也是商业平台,因而须在短期利益和中长期利益之间有所侧重。考虑到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平台要实现商业变现,不得不迎合用户的需求,通过创造富有新意的内容来吸引受众。但一味地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只会陷入生存与发展的危机。从长远来看,新媒体的发展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的建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尤其要对信息发布者、评论者进行积极的引导,开展线上交流与互动,加强虚拟空间与现实世界的关联。
当前,新媒体平台竞争十分激烈,为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格局,须增强用户与新媒体平台之间的黏性,通过建构核心网络文化,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避免网络空间的虚假繁荣,发挥网络空间对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助力。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为现实世界服务。
3.增强信息网络的适应性和可融合性
信息网络空间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和丰富的资源,但随着人们生活、娱乐和学习需求的增长,需打造新型信息网络空间,增强信息网络的适应性和可融合性。
首先,信息网络结构面临动态调整。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创新型技术层出不穷,网络空间的资源、信息十分丰富,为提高查找信息的效率,须进一步优化网络空间结构。同时,网络空间充斥着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帮助人们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放到关键信息上,也是未来信息网络发展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5]。
其次,网络数据中包含许多异质化信息,推动网络空间变革需要考虑各种数据之间的隐性关联。由于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且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交互性还会不断增强,由此产生了许多隐含的数据资源。借助技术手段搜集隐含的资源,分析其中的语义关系,有助于提高信息的利用价值。
最后,须增强网络信息空间架构的独立性,针对不同需求的受众群体,提高网络信息的精准性和便利性。现阶段,由于算法的应用导致了信息茧房效应,因此,需增强不同受众群体信息架构的独立性,突破现有算法的局限,更多地为受众群体考虑,而非将其局限在一定的空间内[6]。
当前,跨领域迁移和多个网络关联学习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信息网络的变革需从小领域出发,寻找不同网络领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找到突破现有困境和重构网络空间的方法。
三、结语
未来,信息网络的变革仍将继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7]。要实现这个发展目标,就要掌握关键性技术,在遵循技术伦理的前提下推动信息网络的深入发展。
随着新媒体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信息网络的应用场景也将越来越丰富,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信息网络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因此,一方面,新媒体需进一步提高智能化能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助力,实现网络的高效治理,构建更精准、更智能的网络管控体系;另一方面,信息网络的变革归根结底是为人类服务的,因而新媒体与信息网络的发展不能脱离现实世界。未来,信息网络的变革仍要考虑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搭建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桥梁,在开辟广阔应用空间的同时,强化信息网络对现实世界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佳. 拓展边界,轻装上阵:融媒体时代广电新媒体的创新融合探索[J]. 视听,2021(11):8-9.
[2]陈卓,李涵,杜军威. 基于异质图神经网络的推荐算法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10):137-144.
[3]赵莲莲,张蕊. 大数据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J]. 黑龙江科学,2021(20):96-97.
[4]吕红. 基于知识图谱的信息政策与法规研究主题可视化分析[J]. 科技情报研究,2021(4):45-57.
[5]昝爱民,王霞娟. 新媒体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8):88-90.
[6]程斌. 新媒体发展现状与行业媒体发展探讨[J]. 传媒论坛,2020(9):5-6.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J]. 宏观经济管理,20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