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语文:基于儿童完整性生长的语文学习深化研究

2022-04-03张明霞

江苏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摘 要】沉浸语文是沉浸理论观照下的完整性学习,其指向儿童的完整性生长:儿童知识结构与核心素养完整融通,儿童经验要素与潜能发展完整链接,儿童自然身份与社会角色完整唤醒,儿童学习生态与认知方式完整交互。沉浸语文的价值实现离不开双线组元型教材、潜能唤醒型教师、效能自觉型儿童和认知驱动型环境。

【关键词】小学语文;沉浸语文;完整性生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17-0036-04

【作者简介】张明霞,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江苏无锡,214000)党委书记、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完整性生长,以个体身与心的协调发展为手段,以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为目的,是儿童语文学习的应然追求和理想境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绩,教育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海面已经刮起风暴,但大海深处依然很平静。这一隐喻形象地揭示了目前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儿童被动、课堂传统、教育管制……基于儿童语文学习经历不完整、状态不投入等语文学习现状,沉浸语文这一理性命题应运而生。

一、意蕴解构:沉浸语文是沉浸理论观照下的完整性学习

1975年,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大量、全面的访谈研究后,首次提出沉浸理论:当从事一项技能和挑战性呈现平衡状态的任务时,人们会嵌入一种共同的经验模式——全身心投入、全知觉过滤、全注意集中,从而达到活动与意识融合、时间感消失、完全忘我的心流状态。

1.沉浸语文的概念。

沉浸语文是指在儿童、教师、教材、环境四位一体的语文世界中,儿童在母语学习的天然动机和亲切情感的浸染下,沉浸于“知之、好之、乐之”的语文学习体验中,获得身与心的协调发展、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不断完整着生命生长。

2.沉浸语文的学习特征。

当儿童沉浸于语文学习时,其认知过程不再是对外界信息的简单加工,而是包裹着情感和动机的主动建构,儿童的语文学习开始彰显全感官参与、全身心投入、全生活学习的特征。

全感官参与指当外界新刺激进入儿童的意识阈时,儿童通过耳听、目观、口念、心思等具身方式参与学习;全身心投入指儿童全然进入心流状态,充分打开全身经络,学习时产生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高峰体验;全生活学习指儿童回到生活的现场学语文,是语文学习走向实践,走向情境,走向活动的体现。此时,儿童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从局外人变为局中人,不断完整着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全方位生长。

3.沉浸语文的学科原理。

沉浸语文蕴含的学科原理可追溯至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多个研究范畴。概括来说,可凝练为三个关键性词语:情境相依、语思相济、仿创相合。

情境相依,即由客观外物创生的环境和从主观内心滋养的情感圆融贯通,儿童在主客一体的情境中发现情境,用情境学,再造情境;语思相济,即作为思维外壳的语言和作为语言内核的思维相互作用,儿童的言语行为背后隐含着复杂的思维运作过程,而思维的运作又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和完善着儿童的言语行为;仿创相合,即儿童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迁移,最终实现创新的飞跃。

二、价值新构:沉浸语文指向儿童的完整性生长

1.教材革新:儿童知识结构与核心素养完整融通。

在知识中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背景之下,语文教材蕴含的育人理念不断发展,渐趋完整——从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论,到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论,再到强调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论,理念的扬弃与超越不断带来教材的革新和进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表现出完整性的特点。其中,人文主题是一条显性线索,它帮助儿童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不断获得精神成长的力量源泉;语文要素隐含螺旋上升的训练要求,它在不同学段及单元中序列编排,分阶段培育儿童的关键能力。在这样的整体编排中,知识学习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它與智力、情感等元素组成无数个触点,点与点之间纵横交错、彼此连接,共同交织成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背景。部分与整体共生,知识与素养并行,统编教材的革新帮助儿童完整融通知识结构与核心素养,助力其生命的完整性生长。

2.教师催化:儿童经验要素与潜能发展完整链接。

在四位一体的语文世界中,儿童是学习主体,教材是学习客体,教师是教学环境中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倘若教师在实现领悟的课程向运作的课程转化的过程中,充分预设儿童的原有经验域,便会使儿童在习得新知过程中勾连原有认知经验,在实现原有认知结构重组与改造的基础上促进儿童最佳潜能的发展。与此同时,儿童的能力会实现从低阶到高阶的渐趋进阶,情感也会经历由单极向多维的渐进演变。

3.同伴协商:儿童自然身份与社会角色完整唤醒。

作为自然人的儿童,其身份首先是儿童;作为社会人的儿童,其身份又是整体的组成部分。自然儿童的个性迥异带来了天然的独特性,社会儿童的成员属性造就了成长的丰富性。在围绕共同话题意义协商的过程中,自然儿童多元化的理解和多方位的表达形象描绘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图景。社会儿童则在策划、协调、实施中完成责任分工,提升责任担当,在百家争鸣中合作、对话、互惠,在自我认可和社会认证中完整唤醒自然身份与社会角色,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份统一。

4.环境重构:儿童学习生态与认知方式完整交互。

显性的物型环境和隐性的人际关系共同构成教室环境的生态系统。重构教室环境,有助于儿童学习实现从被动的主动性向主动的主动性的基质转变。被动的主动性,指儿童在知识中心的环境中接受规范、强制、灌输的教育,语文学习看似主动,实则被动;主动的主动性,指在儿童中心的理念呼唤中,教育走向保护、唤醒、滋养,语文学习源于儿童的主动需要。从被动走向主动,是教室的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显性的物型环境改变为儿童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提供可能性,有助于儿童从“主动学”走向“善于学”;隐性的人际关系革新造就先生同学、笑语盈盈的课堂氛围,使儿童从“善于学”走向“乐于学”。经由学习生态与认知方式的完整交互,儿童实现完整性生长。

三、实践建构:沉浸语文实现儿童完整性生长的策略

1.双线组元型教材:全课型聚焦单元整体学习。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采取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形式编排单元内容。教师在面对不同的单元、课型时,可以用贯穿始终的大任务学习统领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以完整性的方式、学完整性的内容、促进儿童完整性生长的愿景。

聚焦单元目标为核心的任务分析,构建单元学习为中心的整体设计,回归单元要素为线索的言语实践,是沉浸语文在全课型语文学习中观照儿童完整性生长的三条有效路径。聚焦单元目标为核心的任务分析,即教师对单元导语页、儿童经验和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思考,确立单元学习目标。教师在构建单元学习为中心的整体设计时,应重点把握三个要点:一是将教学目标拆解为课时目标;二是遵循“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格式塔主张,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重组学习资源;三是找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知识理解的学习支架。回归单元要素为线索的言语实践,即教师应带领儿童回到生活的情境,回到真实的现场,沉浸有意义的整体环境,以实现儿童的完整性生长。

具体而言,基于单元整体视域的全课型学习应达成如下目标:识字课,优化组合识字秘诀,前后贯通;阅读课,精读略读各司其职,分层推进;习作课,课文手法迁移练笔,读写结合;实践课,课内学习延伸課外,内外链接。

2.潜能唤醒型教师:全过程建构言语实践活动。

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教师作为儿童学习的催化师,其价值体现为将静态的学习内容转为动态的言语实践,引领儿童在动态行走中沟通课堂内外,贯通听说读写,实现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完整性生长。例如,教师创建实践情境,启发儿童在游戏、辩论等活动中链接生活经验、唤醒情感体验、进行知识验证;教师带领儿童回到知识发生的现场,使儿童在调查、研究、采访等项目中开放关系角色、拓展认知交往、丰富精神世界。儿童沉浸在教师建构的“广实践”活动中能获取学习的最大增量。

3.效能自觉型儿童:全对话映照合作互惠学习。

真正的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深对话”实践。儿童正是通过合作对话来实现学习互惠、提升效能自觉的。儿童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成立合作共同体是建立合作对话的前提。具体实践时,教师应引导儿童在兴趣点和悬念处萌生合作对话期待;在关键点和思辨处推进合作对话深入;在生发点和拓展处拓宽合作对话外延。儿童与他人对话的过程也是与文本、自我对话的过程,在有高度、有深度的对话中,他们发展思维,创造智识;在有温度、有效度的合作中,他们圆融关系,完整生长。

4.认知驱动型环境:全场域建设乐学教室文化。

一个教室,就是一个多彩的儿童世界。全力打造乐学教室文化,是在培养完整儿童的目标引领下,重构儿童学习生态,让教室成为儿童快乐成长的乐园。乐学教室文化的建设以打造以下三类教室为实施路径:普通教室、学科专用教室和主题教室。

普通教室是儿童的学习室。它的建设基于“四化”场域的打造:一是班级生命化,教师通过营造殷殷师生爱、融融伙伴情的班级氛围,让儿童在集体的温暖中自由舒展、主动生长,让班级成为哺育儿童、温暖儿童的生命场。二是集体身份化,儿童在与教师沟通、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独特秉性被尊重,个性思想被接纳,进而建构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和身份。三是课程空间化,教师通过撤销讲台,打破桌椅矩阵,改变物化环境,以空间为载体来展示课程框架、课程内容和课程意蕴,其表现为“潜课程”,隐含在各处空间;呈现为“微课程”,直指重难点、突破关键点;进阶为“活课程”,随学生发展而迭代。四是场所资源化,教师通过建立专属区域,丰富场域资源,在每一个区域都能为儿童提供学习、探索、提升的学习资源与支架;学科专用教室是儿童的生长区。作为学科学习的深水区,教师应着力建设弥漫浓浓语文味的物型环境,让儿童通过沉浸阅读、表演、辩论等综合性活动触摸学科肌理,实现完整性生长;主题教室是儿童的工作坊。杜威认为,“所有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在主题教室中,教师引导儿童在商品店、裁缝铺、小剧场等情境化的现场“过语文生活”,这既是对“做中学”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语文学习唤醒学习者内部动机的沉浸体验。

当儿童真正经历完整性的语文学习时,才能真正实现完整性的生长。这是沉浸语文的学习归宿,也是语文教育的使命追求。

【参考文献】

[1]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钟启泉.读懂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4]齐瓦·孔达.社会认知——洞悉人心的科学[M].周治金,朱新秤,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5]张明霞.基于完整性生长的语文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7(35):21-24.

[6]梁昌辉.言语实践:儿童母语学习的应然形态与路径[J].江苏教育研究,2017(32):4-10,2.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