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斯特劳斯交响诗《梯尔的恶作剧》结构初探
2022-04-02尹乐
尹乐
(虹口区文化馆,上海 200434)
理查·斯特劳斯(Richard Georg Strauss,1864—1949)是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音乐风格带有明显的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共性特征: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内心情感或深刻哲理的个性化表达。在形式上,结构处理更加自由,音高组织更加大胆——调性扩展几乎达到大小调功能体系的极致,更加注重音色音响的对比。他的作品体裁广泛,从歌曲到歌剧,从小提琴奏鸣曲到协奏曲,从电影配乐到交响诗均有涉猎。其中,尤其以交响诗和歌剧作品最为著名。他的交响诗主要以表达深刻哲理或叙述生动故事为内容,通常带有明确的标题。
交响诗《梯尔的恶作剧》(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Op.28)创作于1895年,是理查·斯特劳斯根据十六世纪的德国民间故事《梯尔·沃伦斯皮盖尔的愉快的恶作剧》为题材创作的交响诗。梯尔是14 世纪德国有名的捣蛋鬼,虽然他在各地流浪,到处恶作剧,但他不惧权势的形象也为大众所爱戴。作曲家想要假借梯尔讽刺权贵的意向,讽刺那些冷落和排斥自己的音乐家。通过对这首交响诗的分析可以看出,作曲家生动形象地把故事中梯尔到处恶作剧以及流浪历险的情节用音乐的语言表述了出来。
作品的情感基调诙谐欢快,情绪对比强烈。音乐主题节省而富于变化,材料的布局新颖;为了表达梯尔诙谐的形象,调性布局颇具新意,运用了大量外音和灵活的调性变化;速度以快速为主,在开始与中间穿插慢板抒情段落;音色处理丰富而大胆,个性鲜明,极具张力。
一、主题材料
一般情况下,“基本主题 (称为‘主部’或‘迭句’) 出现三次以上,中间插入互不相同的段落 (称为‘插部’),这样的曲式称为‘回旋曲式’。”[1]首先,这首作品的基本主题重复出现三次以上;其次,中间插入了互不相同的多个段落(详见表1)。因此,这首作品符合回旋曲式的基本特征。
但是,这首作品区别于传统回旋曲式的是,具有两个性格迥异的主题材料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主部”(而不是通常情况下的一个基本主题作为“主部”),在乐曲中循环出现。有学者将这两个主题称之为“梯尔形象主题”和“恶作剧主题”,在本文称之为主题 A 和主题 B(见谱例1)。不仅如此,主部每次出现时或长或短,材料也不会墨守成规地完整出现主题A 和主题B,且时而伴随一个篇幅颇长的展开段落R(详见表1)。
表1 结构与各要素关系详表
谱例1 主题A 和主题B
主题 A
主题 B
除了作为“主部”的两个主要主题之外,全曲还有引子主题、多个插部主题。虽然看似结构庞大,音响繁杂,但作曲家在音乐材料上相当节省。其中最为精妙的例子是引子和尾声的音乐材料:引子作为全曲开篇,短短的5 小节暗含了后面主部的主题A 和主题B 两个主题动机。不仅如此,作曲家在每次插部出现时并不都是直接采用全新主题,有时也会以主部材料的变化形式引入插部。由此可见,这些主题之间亦不是简单的回旋关系,而是由作曲家相对自由地将它们拆分、变化、整合在一起,最终,在整体上呈现出回旋曲式的原则。
谱例2 引子中的两个重要动机
第1—2 小节预示主题B
第4 小节预示主题A
在回旋结构的基础上,主题 A 和 B 作为主部自然会多次出现。但每次出现时,又均做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尤以主题B 最为明显——在各部分中作了10 余次不同程度的变化重复(详见表1) 。这种同一主题通过变化重复的方式多次出现,体现出了鲜明的变奏原则。例如,在第81 小节和第113—115 小节处,对于主题 B 的两次不同变型(见谱例3):第81 小节处保留主题B 的骨干音,加入和弦外音;第113—115小节处,保留主题B 的骨干音,改换节奏和重音。这些音乐发展手法充分体现了变奏原则。
谱例3 主题 B 在第81 小节、113—115 小节处的变型
第 81 小节
第 113—115 小节
综上,作曲家并未严格按照回旋曲式的一般规则结构作品,而是在基于回旋曲式大原则的基础之上,灵活处理各个部分的主题材料。同时,在贯穿材料的处理上体现了变奏原则。因此,该作品的结构可以定义为自由回旋曲式单乐章交响诗。结合晚期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共性特征,以及作品标题中所表现的故事背景来看,便不难理解作曲家在这首作品中灵活自由的结构组织方式了。
二、调性布局
在调性布局上,作曲家依旧有意安排主部的原调再现,开始和结束时也都以主调F 大调结束。但中间各插部及展开部分的调性安排,作曲家并没有受传统回旋曲式中“主—属调”、“主—近关系调”的束缚,大胆采用了二、三度关系调、调性模进等转调手段,使段落间的对比更加强烈,音乐性格的差异更加鲜明(详见表1)。
在段落之中,作曲家在稳定调性的基础上,大量采用了加入和弦外音、半音化处理、变音和弦与高叠和弦等手法,以及旋律与和声背景不同步等各种调性扩张的方式,使得整首作品的调性在稳定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色彩化表达,为塑造梯尔的音乐形象和表现多种不同的戏剧场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速度
全曲的整体速度以快速为主,大量的快速段落不仅奠定了整首作品谐谑的情感基调,也将梯尔的滑稽形象和一连串戏谑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此基础上,间插的慢速段落作为对比,很好地表现了不同场景和情感的转换,使音乐富有戏剧色彩。(详见表1)
在开始的引子部分,作曲家用极为慢速抒情的段落作为开始,仿佛在将思绪倒退,以回忆的方式开始接下来故事的讲述。主部开始之后,音乐变得逐步快速而谐谑,梯尔的形象逐步确立。随着主部的多次出现,虽然音乐材料和变化丰富,但速度基本都是较快的。因此,插部承担起对比的作用,以慢速段落为主。最后的尾声则在浓缩全曲主要材料的同时,也浓缩了全曲的速度,剧烈的速度变化让结尾的戏剧性增强。
四、配器特征
在整体的配器布局上,作曲家合理地控制着乐队织体的疏密对比,乐队声部的进入方式丰富多样,既有渐进式的逐层叠加,也有不同音色间突然的转接,并且多次运用了乐队全奏的浑厚音响与几件乐器的单薄之间制造强烈对比的手法。在乐队全奏的运用上也颇为考究,在乐曲的前半部分,有过几次乐队的半全奏和全奏,构成了前面各段落的小高点,但除了在接近黄金分割点位置处的全曲高潮外,都是点到为止,为后面的高潮留足了余地。可见在配器上,作曲家同样有着缜密的结构思维(详见表2)。
表2 结构与配器布局详表
作曲家在对音色细节的把控上也颇为出色。乐曲中主部的两个代表梯尔的重要材料,以及大部分的主题,都以木管或圆号作为开始,管乐略带跳跃的旋律使得梯尔的形象非常鲜明。中间低音乐器 (例如第 113 小节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声部、第 179 小节的大管声部等处) 的运用恰到好处,勾勒出了滑稽的形象,或是营造了紧张的气氛 (例如第 576 小节大号、大管、低音大管、大提琴、低音提琴等声部) 。作曲家用细腻的音色处理,巧妙地描写着每一幕不同的场景。
五、结语
综合以上各个维度的分析,可以得出,这首作品是以结合变奏原则的自由回旋曲式创作的单乐章交响诗。作品材料的布局按照回旋曲式的原则,结合了变奏原则,作了大量的创新。作品情感基调诙谐欢快,情绪对比强烈。整体速度以快速为主,乐曲的开始以慢板渐入,中间穿插慢板段落作为对比。调性上自由灵活,运用了大量外音和二、三度调性变化和多种调性扩张方式。
结合作品的创作主题和深层内涵,这种结构的灵活多样、材料的贯穿变化、调性的自由多变以及配器的夸张对比,都贴合了梯尔的人物形象及所要表现的故事情节。作曲家用这种极具戏剧性张力的表达方式,将梯尔的形象和历险情节刻画得惟妙惟肖。
纵观全曲,无论从结构到创作技法,从调性布局到配器特征,一方面体现出晚期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共性创作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音乐内涵和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足以看出理查·斯特劳斯为这部作品所做的精巧设计,以及倾注的心血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