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这门课,所有人都要补
2022-04-02
近日,广西百色学院一名学生在打球后倒地发生心脏骤停,最终因抢救无效而离世。据家人的哥哥称,弟弟晕倒的11分钟内,同学联系了学校及校内医务室,但是没有一个人实施抢救,“等120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医院的结论称,该生为心源性猝死,黄金抢救时间只有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须及时对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如果待患者心脏骤停10分钟以后再实施急救,基本已无生还可能。这样的结局令人痛心,也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明明第一时间就发现了病患,为什么还是没抓住黄金抢救时间?
近日媒体还报道了一件事。5月9日,在北京开往汉口的G507次列车上,一名乘客突发心脏骤停。幸运的是,刚好车上有一名医生,在与乘警、乘务人员和热心乘客共十余人的接力抢救下,为120急救赢得了宝贵时间,最终抢救成功。这样鲜明的对比下,公民急救能力缺乏的问题昭然若揭。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近55万人,80%都发生在院外,抢救存活的患者不到1%,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15%。解决我国心肺复苏面临的公众普及率低、院外设备配备率低、复苏成功率低“三低”窘境已是迫在眉睫。其中,公民敢不敢救、能不能救、会不会救这“三不”,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一是“敢不敢救”,应着重解决“怕”的问题。发病不敢救、摔倒不敢扶的现实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已作出“免责”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另一方面,媒体、行业协会应积极宣传急救他人的意识,只有勇于担当,挺身相助,急救技能才不会白学。
二是“能不能救”,着重解决公民在院外施救时“器”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国红十字系统在公共场所已设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1.1万余台,但使用AED施救的只有67例,其中成功施救35例。这其中不仅涉及社会公众使用AED意识或技能不足的问题,还与公共场所配置AED、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等一系列问题相关,都亟待解决。
三是“会不会救”,着重解决公民“技”的问题。正如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孙硕鹏所说,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AED的使用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但若要提升公共场所现场应急救护能力,还需要大力加强应急救护培训。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已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的内容。另外,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工作人员都应该率先学会应急救护技能。
急救这门课,所有人都要补!要想让生命更有保障,必须全面提升公民应急救护能力。当意外发生时,医护人员不可能永远在身边,只有人人有救人能力,人人才有获救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