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西亚高山区域的水源涵养功能变化趋势

2022-04-02邓丽梅刘刚才陆传豪董先勇朱万泽

水土保持通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杂谷径流水源

汪 璇, 邓丽梅, 刘刚才, 陆传豪, 董先勇, 朱万泽

(1.中国科学院 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四川 成都610041; 2.中国三峡集团公司, 四川 成都610041; 3.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的研究是近年来在国内外备受重视,受到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水源涵养功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服务功能之一,水源涵养能力与植被类型和盖度、枯落物组成和现存量、土层厚度及土壤物理性质等密切相关,是植被和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不同区域水源涵养的时空特征不同。

虽然关于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水源涵养功能作为生态与水文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由于其特有的复杂性,目前尚未形成一个完全公认的定义[1]:早期指森林对河川径流的调节能力;目前有学者认为是某区域在一定时段内收入与支出水量之差;核心意义是指生态系统对降水的截留和储存能力。水源涵养评估方法也较多[1-3],包括蓄水法、降雨贮存量法、水量平衡法、综合指标评价法、模型计算等方法,其中,InVEST模型相对而言有较广泛的应用[4-9];同时,目前也没有形成标准的方法,而且不同方法,包括同一方法采用不同的参数等,其评价结果差异较大[10-11]。因此,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的评估还任重道远。

西南高山亚高山主要分布于川西、滇西北和藏东南,面积超过100 km2,是中国第二大林区。川西亚高山是中国第二大林区的主体部分,该区域森林集中分布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 、雅砻江、岷江、大渡河等流域及其支流,是长江上游的天然生态屏障,也是中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屏障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的重要区域,生态屏障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对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促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四川省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方面的意义。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整个川西亚高山森林遭受大规模的采伐利用,加之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过度放牧等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影响,绝大多数天然林退化为次生林地、疏林灌丛地、荒草地、迹地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受严重的破坏,其蓄水、保水等功能低。在2000年以来,该区不仅全面停止了森林砍伐,而且进行了生态修复和保护等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之前的61.8%升至2017年的65.6%[12];近年来植被覆盖率递增0.24%/a[13],植被情况逐年持续好转[14-15]。但是,川西亚高山区的水源涵养有何变化趋势,还不得而知。为此,本研究以该区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为例,通过对杂谷脑河流域出口的降水、气温和水、沙变化的分析,以揭示川西亚高山区水源涵养的变化趋势,为明确该区的水源涵养动态特征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杂谷脑河流域位于北纬31°12′—31°55′,东经102°36′—103°39′,流域呈扇形,南、西、北三面为群山环抱,西北高、东南低,其西部、西北部以鹧鸪山、邛崃山与大渡河流域相邻,北部以鹧鸪山支脉与岷江支流黑水河接壤,南部以邛崃山支脉与草坡河、渔子溪为界。杂谷脑河为岷江上游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鹧鸪山南麓,从源头到古城,两岸山势陡峻,水流湍急,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型河流,古城以下山势渐缓,河谷逐步开阔。杂谷脑河流域面积4 632 km2,干流河道总长168 km,平均坡降18.4 ‰。流域内最高海拔为5 615 m,最低海拔为1 812 m。根据DEM(90 m分辨率)分析表明,2 000 m以下和5 000 m以上的区域面积仅占全流域的3.2%,3 000~4 500 m高程区间的面积最大,占据流域面积的79.9%,3 800 m(林线)以上的区域占流域面积的53.3%[16]。

由于流域内地形复杂,相对高差大,气区内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差异性:气温有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而降雨有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的趋势。从流域内已有的降水资料来看,米亚罗等海拔高度2 400 m以上区域,是本流域最湿润的地区。随着高程降低,降水量逐渐减少。河流的下游理县及其以下河谷,有明显的干旱河谷气候特征,降雨稀少,至河口汶川县城,降水量达到流域的最低值。

流域内森林资源丰富,主要植被类型有:草甸、灌丛、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人工林等;主要物种有:蒿草、苔草、羊茅、高山栎、高山柳、岷江冷杉、云杉、桦木等等。主要土壤类型有:山地灰褐土、褐色土、棕壤、暗棕壤、灰化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和高山寒漠土。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水源涵养量估算

流域(杂谷脑河上游)出口的水、沙数据,来源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负责的杂谷脑水文站,该站位于理县县城,1958年8月设立,控制集水面积2 404 km2。水沙数据监测获取过程中,水位、流量和输沙量以及水文站负荷的测定,均遵循中国水利电力部颁布的国家标准进行,其中,中国水文站水文测量、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程序和方法,与国际上使用的程序基本相同,数据处理过程中,遵循标准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和错误分析,以确保准确性[17]。该站气象信息(气温和降水量等)由四川省气象局提供。

区域水量平衡方程[18]:

P=R+E+W-M

(1)

式中:P为降水量;R为径流量;E为蒸散发量;W为流域内储存的降水量(即水源涵养量);M为流域内冰川消融量,由于流域内冰川很少[19],故M在研究期间无显著变化可忽略不计。因此,流域的年均径流量为:

R=P-E-W

(2)

公式(2)表明,根据流域径流量的变化,可以推测流域内储水量W的变化情况;当P和E不变时,即有径流R增加则流域内的储水量W即水涵养量减少,反之则反,即有:

ΔR=-ΔW

(3)

公式(3)表示径流变化量的绝对值就是区域内储水量变化量的绝对值,即径流减少多少,区内水源涵养量就增加多少。

2.2 数据统计分析与制图

本研究所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均使用ExcelL软件,制图和回归分析都采用Windows系统下的Sigmaplot 12.0软件。

相关变量如降雨、径流等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即Mann-Kendall( M-K)秩相关检验法[20]来检测长期变化趋势,其中,Z值是标准正态分布,是按照时间序列顺序计算出来的统计量序列,Z>0时表示上升趋势,Z<0时表示下降趋势,若|Z|≥1.96,表示通过置信度95%的显著性检验,即表明序列存在显著的表现趋势变化。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谷脑河水文站年均径流量

图1表明,杂谷脑河水文站的年均径流量呈显著的连续递减趋势(p=0.005 5)。20世纪60年代初,该区年均径流量达约1 000 mm,当前约为830 mm,减少17.3%,平均每年减少0.29%(2.83 mm),即平均每年水源涵养量增加28.3 t/hm2。不同时间段看,20世纪60年代初至9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0.26%(2.54 mm),即平均每年水源涵养量增加25.4 t/hm2;但20世纪90年代末至2020年,平均每年减少约0.32%(3.12 mm),即平均每年水源涵养量增加31.2 t/hm2。因此,21世纪以来,杂谷脑河上游亚高山区域径流量减少趋势更明显,即水源涵养量增加趋势较明显。

图1 杂谷脑河水文站年均径流量的动态

从M-K趋势分析结果看,Z值除了少数年份外都小于0,即绝大多数年份,区域内的径流是呈减少趋势的;特别是从2000年左右起,Z值小于0(图2),即表明近20 a开始,杂谷脑河上游亚高山区域内的年均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也就是说,2000年后该区域的水源涵养量增加趋势显著。

图2 杂谷脑河水文站年均径流量的趋势分析

3.2 杂谷脑河上游出口降水与气温

从杂谷脑河上游出口即理县县城气象动态看,年均气温有显著(p<0.001)的递增趋势,从1960年的年均气温7.2 ℃,增加到2019年的11.9 ℃,增加了4.7 ℃;但是,年均降水量没有明显增加的趋势,而是呈上下波动式的动态,回归分析表明,也没有显著(p=0.522 9)的波动式变化趋势(图3)。

图3 杂谷脑河上游出口理县县城的降水气温动态

从M-K趋势分析(图4)看,杂谷脑河上游出口即理县县城的年均降水量也没有明显变化趋势,Z值在0上下波动,并呈减少—增加—再减少—再增加趋势;而气温的Z值大致呈“V”型趋势,大致从1995年开始呈上升趋势,至2010年开始,Z值大于1.96,即表明近10 a来,气温开始显著上升。

图4 杂谷脑河上游出口理县县城的降水气温趋势分析

3.3 杂谷脑河上游出口含沙量

杂谷脑河上游亚高山区域,每10 a径流减少28.3 mm,因此,这个区域的径流减少是较明显的。以岷江上游的紫坪铺水文站观测资料为基础,获得的研究结果也是径流呈较明显的减少趋势[21-22]。我们也可以从这个区域出口的含沙量动态(图5)及其趋势分析结果(图6)也可以进一步表明,这个区域的径流呈减少趋势。这个区域出口的含沙量呈显著(p=0.002 6)的递减趋势,趋势分析也表明:除个别年份外,Z值都小于0,即含沙量一直呈减少趋势,这从侧面表明了,这个区域的径流是减少的趋势,因为:径流中含沙量与径流量呈一定正相关关系[23-25];同时,这也表明:这个区域保持土壤的能力在增加而土壤流失在减少,从而提高生态系统土壤部分的水源涵养能力。

图5 杂谷脑河上游出口含沙量的动态

图6 杂谷脑河上游出口含沙量的趋势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 论

杂谷脑河上游出口处的气象资料表明,降水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即变化可以忽略不计,与我们事先的假设一致。多数研究认为:降水量增或减的变化因区域不同而不同[26-27];气候变化在高海拔地区较明显[28]。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整个青藏高原区域的气候变化呈暖湿化趋势,气温平均以0.19~0.25 ℃/10 a的速度增长,年降水量则以23.5~28.6 mm/10 a的速度增加[29],西藏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变化为正趋势,降水倾向率为 1.4~66.6 mm/10 a[30-31]。三江源各源区的年均降雨量和气温呈上升趋势[32-33]。在川西的贡嘎山东坡>3 600 m的区域降水有增加趋势[34];本研究表明,研究区域降水呈不显著的波动式变化,无明显增减趋势。因此,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可以推测区内的径流减少不是降水减少引起的。

当然,从另一个方面看,岷江流域在近60 a来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特别是上游地区更明显[35];本研究流域出口站的气温也是呈增加趋势,特别是近10 a来,气温有显著增加趋势。气温升高可能会增大区域内的蒸散发而使得径流减少。但是,有研究认为:川西高原2000年以来,实际蒸散发量呈没有显著的波动式变化趋势[36],因为,蒸散发除了气温外,还有风速、植被等诸多其他影响因素。因此,该区径流减少主要是由于区内水源涵养能力增加导致的,也不是蒸散发的增加而引起的。

2000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严禁森林砍伐和生态修复等工程,该区域的水源涵养量增加趋势显著,表明实施生态工程,包括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对水源涵养有较明显的正作用[37-39]。从该区的植被覆盖情况看,2000年之前有逐年变差趋势[40-41],而2000年之后,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呈缓慢上升的趋势[14-15,42]。因此,该区2000年以来的水源涵养量增加较明显。

4.2 结 论

杂谷脑河上游亚高山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呈较明显的增加趋势,特别是2000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工程,该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增加显著,平均每年水源涵养量增加31.2 t/hm2。因此,实施生态工程对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紫坪铺水文站的径流也有较明显的减少趋势。

猜你喜欢

杂谷径流水源
格陵兰岛积雪区地表径流增加研究
焉耆垦区谷子引种筛选试验*
基于SWAT模型的布尔哈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张杂谷发挥旱作优势 打造富民产业
“张杂谷”系列谷子品种营养成分的测定与评价
“良种+基地”打造“张杂谷”脱贫新模式
雅鲁藏布江河川径流变化的季节性规律探索
水源探测器
南水源头清如许
近40年来蒲河流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