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TAPP术中残端疝囊处理方式对术后血清肿及炎性反应的影响
2022-04-02徐艳群
徐艳群
221011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江苏徐州
经腹腔镜腹膜前腹股沟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tic,TAPP)是腹股沟疝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技术较为成熟,伤口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复发率低是其优势[1-3]。血清肿的主要成分为电解质以及血浆蛋白等,血清肿的发生也伴随着炎性反应。本研究探讨了两种不同的TAPP 术中残端疝囊处理方式对术后血清肿发生及炎性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17年1月-2020年2月徐州市贾汪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136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 例。观察组男63 例,女5 例;年龄46~78 岁,平均(58.54±10.35)岁;体重51~76 kg,平均(61.52±6.98)kg;病程0~5年,平均(2.56±1.23)年;合并疾病21 例,右侧斜疝56 例,左侧斜疝12 例;对照组男64 例,女4 例;年龄44~76 岁,平均(59.37±10.94)岁;体重53~77 岁,平均(60.26±6.35)kg;病程0~5年,平均(2.38±1.18)年;合并疾病20 例,右侧斜疝58 例,左侧斜疝10 例。两组性别、年龄、体重、病程、合并疾病、疝囊位置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18~80 岁;符合中华医学会中腹股沟斜疝的诊断标准[4],经影像学确诊;术中证实为单侧斜疝;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为Ⅰ级或Ⅱ级;疝囊最大直径>5 cm。
排除标准:复发疝、直疝、绞窄疝;严重精神疾病;存在腹腔手术史;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及感染性疾病。
方法:患者均参照中华医学会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操作标准行TAPP 术[5],具体如下: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头低脚高仰卧位,双臂放松,水平放置在身体两侧,手术主刀医师位于患处对侧,助手位于头侧。脐孔穿刺,建立CO2气腹至12~15 mmHg(1 mmHg=0.133 kPa),脐部置入10~12 mm 套管,放置腹腔镜作为观察孔,患侧腹直肌外侧平脐水平置入5 mm 套管,放置抓持钳作为操作孔,患处对侧腹直肌外侧脐下水平置入5 mm 套管,放置超声刀作为操作孔。
观察组在腹腔镜下疝囊剥离横断后将残端缝合固定于耻骨梳韧带和腹直肌下缘及腹壁坚韧组织,对照组则行剥离及横断疝囊后将残端游离于腹腔。
血清肿诊断分型标准[6]:0 型为患者无临床症状,彩超查体患者无血清肿发生;Ⅰ型为患者无临床症状,彩超查体诊断患者发生血清肿,临床血清肿持续<1 个月,不需要治疗;Ⅱ型为患者能感受到一定的肿胀感,彩超查体诊断患者发生血清肿,临床血清肿持续≥1 个月,可能需要治疗;Ⅲ型为患者能感受到轻微疼痛感及明显肿胀感,彩超查体诊断患者发生血清肿,并伴有轻微血清肿的相关并发症,可能需要治疗;Ⅳ型为患者能感受到明显的肿胀感和疼痛感,彩超查体诊断患者发生血清肿,需要治疗。
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7](VAS)分别于术后1 d、7 d 评价患者疼痛感,量表分为0~10 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烈。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并计算二者比值(NLR 值)(NLR=中性粒细胞个数/淋巴细胞个数)。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数据以百分比(%)显示,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 d、7 d 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n手术时间(min)住院时间(d)疼痛VAS评分(分)术后1 d术后7 d观察组68102.71±30.975.21±1.594.73±0.982.38±0.77对照组6897.6±28.145.07±1.564.57±1.172.50±0.81 t 1.0070.5180.8640.885 P 0.3160.6050.3890.378
两组术后血清肿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的血清肿发生率为16.18%与对照组的30.88%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肿穿刺抽液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血清肿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中性粒细胞值、淋巴细胞值、NLR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中性粒细胞值、NLR 明显与手术前比较明显升高,淋巴细胞数与手术前比较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LR 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比较(±s)
注:与手术前比较,*P<0.05
组别n中性粒细胞(×109个/L)淋巴细胞(×109个/L)NLR手术前手术后手术前手术后手术前手术后观察组685.12±1.028.74±1.89*1.98±0.311.44±0.19*2.56±0.536.06±1.03*对照组685.18±1.046.48±1.29*1.93±0.281.82±0.26*2.65±0.513.58±0.64*t 0.3407.7030.9877.6541.00916.398 P 0.735<0.0010.3250.0340.315<0.001
讨论
腹股沟疝常见于成人,发病率逐渐增加,有斜疝、直疝、股疝等类型。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腹腔镜疝修补术是目前运用较广的手术,其手术难度低、费用低,易发生血清肿等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血清肿发生率比对照组的血清肿发生率显著降低,同时减少了Ⅲ型、Ⅳ型血清肿的发生,说明将剥离横断后的残端疝囊进行缝合固定能降低单侧腹股沟斜疝术后血清肿的发生,减轻血清肿症状[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较高,淋巴细胞绝对值明显较低,NLR 值明显较高,提示剥离横断后的残端疝囊进行缝合固定方式能够缓解单侧腹股沟斜疝患者术后的炎性反应。
综上所述,在TAPP 过程中将残端疝囊进行缝合固定能够有效降低腹股沟斜疝患者术后血清肿的发生、减轻血清肿症状,缓解术后机体炎性反应,对于预防血清肿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