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潜台词浮出水面
2022-04-02郭晓燕
郭晓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阐述到,“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中,我们可以再一次确定了语言的重要性。然而,语言是丰富的,审美的解读也是多义的,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呢?那就是阅读了。
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高考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本,推进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的关键之一就是审视阅读教学的原点,探寻阅读教学提升能力的策略。特别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当中的潜台词,这是实施“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一项重要的内容。因为许多台词的背后有着丰富内涵,学生只有读深读透,才能有效提高鉴赏能力。
一.重视问题设计,引导启发
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往往是艺术的语言。在优秀的戏剧作品中,人物的语言都有其潜在的深刻内容,即在台词的背后還有潜台词。所谓的潜台词,就是深藏在台词之中饱含深意,却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台词流露、表达出来。这个潜台词,没有直接的说出,读者根据思维的发散却能领悟出来。如何引导学生领会作品中的潜台词,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重视问题设计,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在学生忽略处设问
学生的阅读有时仅仅立于浅层,他们的阅读仅是浏览,容易忽略一些关键的细微之处。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领会忽略之处的言外之意。
例1:鲁侍萍(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雷雨》)
这一句台词中,问学生“这句妙在哪里?”学生只会回答谐音的使用,却不能知道鲁侍萍在这一句背后的百感交集,所以这么一问就显得空泛了,学生并不能马上体会到人物的情感。而学生忽略的恰恰是句中的两个标点符号,一个省略号一个破折号。如果老师能以标点符号作为突破口,台词中人物复杂的感情将迎刃而解。比如,教师此时可以提问学生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在这一个句子中起着什么作用?第一个问题关于省略号、破折号的常规作用,学生可以说出一些;而第二个问题就让学生发散思维明白这两个符号在特定语境中对人物情感深层次的作用。原来这两个符号在这里,是调整,掩饰情感的一个停顿过程。鲁侍萍一直想见她的大儿子,特别是她提出要见周萍遭到了周朴园的拒绝,这个时候见到三十年未见的骨肉,她是欣喜的,是激动的,但是又目睹了自己的大儿子暴打自己的小儿子,她想马上说出真相,但是立刻意识到这样的现实是不可能让他们母子相认的,只能通过话题的停顿来进行掩饰。学生如果能够抓到这个被忽略的标点符号,对鲁侍萍的百感交集就可以有所体会,也就越能对人物的遭遇有所思考。
所以老师要善于在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设问。
(二)在学生无疑处设疑
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在看似无疑的地方思考问题,以达到对文本的深度阅读,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涵义。
例2:周朴园 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这台词通俗易懂,学生很难有疑问。学生仅仅体会到此时周朴园意识到自己还有个儿子。但若问学生:“周朴园的话语有怎样的潜台词呢?”这个问题又太大了,怕学生一时难以直接回答。此时,如果老师对问题进行变式,问:“请将周朴园的这句台词与下面一句‘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比较一下,这两句表达的意思一样吗?句式有什么特点?表达的感情一样吗?”这样的提问将开启学生的思维。学生这个时候,就会跳脱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的思考,会产生疑问,为什么独字成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交替使用有什么特殊用意?这么一来,可以体会的感情就多了!“什么?”表达了周朴园的内心的震惊。“鲁大海?是那个带头惹事,跟我作对的那个人?”周朴园对此表示怀疑。“他!”这个感叹显示了内心的不敢相信。“我的儿子?”,内心则是不屑的,是惊恐的。短短一瞬间,周朴园的内心可算是掀起了惊涛骇浪。此时的学生就会稍微体会到,周朴园作为资本家的本质,亲情在他心里是次要的,他的第一身份是资本家,前面那一些温情的回忆只是自欺歁人。
因此,老师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变式,在学生无疑处设疑。
(三)在不断追问中深度阅读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追问,把宽泛的问题具体化,从不同的角度设问,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深度阅读。
例3:鲁侍萍 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比较下列两组提问:
(1)这句能看出鲁侍萍的感情么?表现她怎样复杂的感情呢?
(2)请给“你的”后面补上一个词语(学生自然补上“妈”),破折号后面写的是谁的妈?(你打的这个人)那这破折号的作用是?(将转换话题)破折号前还是后,是鲁侍萍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前)那鲁侍萍为什么没说“我是你的妈”?
首先,两个问题的比较提出,会让学生明白,这回答背后的多重复杂的感情。但是仅仅第一个问题的提出,只会让学生漫无目标的去找复杂的情感,而忽略了对这个句子的分析。这样第二个问题的追问,就会给学生一个明晰的方向,一个接一个的追问下去,学生既然明白了这一句话被忽略的地方,也逐步地体会了鲁侍萍复杂的情感。面对这个大儿子,鲁侍萍想与他相认,那是控制不住的情感,但是现实让她无法说出口,于是话题一转,成了“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背后鲁侍萍悲痛的情感,如此追问,学生才可明了。
因此,老师要善于不断追问,不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依托前后语境挖掘文本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有些感情因为某种原因不能说出口,但又控制不住,于是在不经意中会露了馅。而这“露了馅”的内容,就表现为话语前后的语境,这恰是作者要展现给我们的内容。所以依托前后语境分析潜台词,可以丰富学生对文本的认知。
(一)于潜台词中把握人物
例4:鲁侍萍:(叹一口气)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教学中要抓住“这些话”这个潜台词,请看周朴园在上文中说了哪些话以及有哪些行动。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情节,就自然明白两人相认之后,周朴园对鲁侍萍态度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先是厉声呵斥她,接着想要稳住她,然后又要施哄骗手段,说:“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又说:“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观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但此时的鲁侍萍,不再是年轻的鲁侍萍,早已通过周朴园的言行认清了他的真面目,不会再上当受骗了。所以才说:“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后文中周朴园还有一句“那更好了。那么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了”。为什么说“那更好了”?什么是“明明白白”呢?也就是说“我们之前的恩怨不用再说了,是再好不过的。你要什么,直接明明白白说吧!”这一句话直接暴露出他的真面目。由此可知,联系语境,潜台词有助于展现人物的真实面貌。
(二)于潜台词中把握事件
课文节选的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的一段戏。这一部分可以分为相认前和相认后。相认前的一部分主要是回忆往事的对话。这个时候,侍萍已经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没有。这一场戏中,周朴园对侍萍的三次追问很有意思。“你——你贵姓?”(抬起头来)“你姓什么?”(忽然立起)“你是谁?”这三句话都是为了确定侍萍的身份,但语气一次比一次要重。周朴园突然发现眼前的这个人对自己前妻的事情是了如指掌,便开始怀疑眼前这个人的身份。而正是通过周朴园的话语,他的反映让读者知道了之前周朴园所说的话是假的。再看看鲁侍萍的话:“可她不是小姐,也不贤惠,听说也是不大规矩的。”她是已经清楚对方的身份的,为什么还要这样子说自己呢?这样的潜台词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发现这个时候,周朴园已经慢慢去回想三十年的事了。潜台词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在周朴园的回忆中再加上侍萍不时的这样的话语“老爷,您想见一见她吗?”“老爷想帮一帮她吗?”,这个时候的读者已经差不多对三十年的事件有所了解,也知道孰真孰假了。在潜台词的推动下,读者把握了事件的全貌。
由此可见,联系上下语境,通过潜台词,有助于把握人物的真实面貌以及事件的全貌。
三.开展真实情境下的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經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新课标要求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加强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孙绍振教授在《关于文本分析的层次》一文中说:“对于作品分析来说,最为精致的分析就是在经典文本中,把潜在的、隐秘的、个人的创造性风格分析出来。”理解潜台词,我们就应设计好各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挖掘其“潜在的”内容。简而言之,更换学习背景,增加交际对象,凸显交际目的,提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一)观看视频
许多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已经改编成影视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观看这些与课本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人物台词在视频的表达,这包括朗读的重音、停顿、节奏等,以及人物说话的神态语气,这样更易于学生理解台词的深刻内涵。
比如学到《边城》时,祖孙二人的对话容易被忽略——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组织学生观看视频时,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认真观察翠翠说这句话时的神态语气。通过视频的展示,我们看到了那种青春少女的羞涩。这时就可以顺势问学生“翠翠说这话时为什么是羞涩的?”接着提醒学生注意翠翠的反问,反问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哦,一家人都好,那爷爷你刚才就说了顺顺是个好人,大老很好,那么二老怎么样呢?他怎么好呢?”怀春的少女是想知道二老是个怎样的人呢?通过视频的观看,人物的神情语气更为直观,此时学生自然也明白翠翠反问之下的言外之意,也就明白了翠翠内心的选择。
(二)课本剧表演
看一遍,不如演一遍。青春期学生,表演欲很强。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就会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合作探究中,为了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要设计道具、服装等,要去揣摩人物语言。在表演中就会体会到人物丰富复杂的情感,这样子就更容易理解潜台词了。这样的教学就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比如学习《祝福》时,学生很难理解鲁四老爷的这几句话的内涵:“可恶,然而……”“可恶!”“然而……”。简单的两个词,反复使用,或是独字成句,或是省略使用。我们知道第一次的“可恶”不是对婆婆抢人行动表示不满,也不是对祥林嫂的同情,而仅仅是认为祥林嫂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一句,进行转折,祥林嫂私自出逃,不合礼法,婆婆作主,理所应当;第二次的“然而”,是对卫老婆子而言的,她的行为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很不容易的,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通过简单却意蕴丰富的四个词展现了出来。这时可让多位学生自主创设情境,表演一遍,通过观察几位同学表演的共性与个性,再去分析鲁四老爷这几句话的意蕴,此时鲁四老爷道貌岸然形象就可以浮出水面了。
(三)开展各种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主要落实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课本中有丰富的例子来让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关键是老师要善于挖掘,善于调动。
比如在教《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出场之后对林黛玉说的一番话语,相信每个老师都会把它当作重点来教,但怎么教才是关键,不同的教法效果肯定不一样。
看王熙凤的一番话语: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王熙凤的这三句话,可以说是,说到在座众人的心坎里去了,上至贾母,下至“三春”与林黛玉,每个人的心中都是舒服熨帖的。她的话既表达了自己对林妹妹的热情与恭维,又巴结了“三春”姐妹,一碗水端的平平的,完全没有厚此薄彼。当然不管是外孙女儿还是嫡亲的孙女,最终都是在巴结奉承贾母。同时还不忘对贾敏进行哀思,完全是滴水不漏的。实实在在的展示了王熙凤八面玲珑的性格,也让学生知道这样的人物在府中有这样的地位是情有可原人。但是学生可能就只知道,王熙凤在表扬林黛玉,在奉承贾母。如何让学生体味这“熨帖”的话语呢?
先让学生思考:1、读第一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时,哪些词语应该读重音?让学生多次就着重音朗读咀嚼。2、为什么说林黛玉“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外孙女儿”与“嫡亲的孙女”有什么不同呢?3、王熙凤说第三句“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其目的何在?为什么要在这样的场合说着伤心的事呢?
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表演的情境,进行角色定位,在言语实践中揣摩人物说话口气、重音等,同时还可以让多组学生表演,通过比较,看谁演得更到位更形象更生动。最后再将学生的表演与影视比较,这样学生就会进一步体会到王熙凤的一箭三雕、八面玲珑的特点。
在看一遍,演一遍,比较一番中,学生对台词内涵理解更加深入。可谓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出真知。
文学作品中的台词,是精妙的语言艺术,老师怎么教,也是一项艺术。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各类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从活动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行动中学习,变抽象的学习活动为带有任务的具体情境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将阅读走向深处。深度学习,阅读教学的真谛。语文课,应该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中轻松快乐。
参考文献
[1]邹春盛.反讽四型:兼论新批评与中学语文文本细读[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4]孫绍振.关于文本分析的层次[J].文学教育,2015.07.
注:本文是《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FQ2020GH001相关的论文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