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的三个基本走向
2022-04-02王俊
王俊
[摘 要]小学统编教材略读课文教学同样可以实现精彩的演绎、有意义的建构和深度学习。而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走向。统编五年级上册语文《珍珠鸟》一文正是演绎略读教学精彩的典范文本。依据此文确定三个基本走向,即:充分放权,促个性解读;巧设问题,促整体把握;螺旋上升,促拓展延伸。其必将更好地促学生迁移力、阅读力和创新力的提升,真正让略读课文在精读和课外阅读起到桥梁作用,为三者的共同发力而奠定基础,实现略读教学的高质有效。
[关键词]略读课文;个性解读;整体把握;拓展延伸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三者功能不同,但互为促进,互为因果。略读处于三位一体的中间,犹如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略读课文基本的价值定位是“粗知大意和迁移方法”。“粗知”是相对于“精读”而言的,即不能过分地讲深讲透;“迁移”同样是对于“精读”而言的,即把精读教学中学到的方法迁移到略读和课外阅读中,夯实理解、内化和应用过程,真正达到举一反三与学以致用的作用。尽管教科书编纂者强调略读课文之“粗知大意”的属性,但“略读”不应该是一个被限制住的概念,不应拘囿在一个狭小的实践场域中。相反,略读课文的教学,同样可以实现精彩的演绎、有意义的建构和深度学习。略读课文的桥梁作用应被重视,更多的拓展价值及正效应被重估。教学的基本走向决定了学生能够在略读课文的阅读中走得多远,下面仅以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珍珠鸟》一文的教学为例,从三个方面探析统编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的基本走向及实践策略。
一、充分放权,促个性解读
“精读”课文的“精”意味着语言的深入品味、思想的多元解读和写法的精细分析,而这离不开教师的“扶”。“略读”课文的学习注重一个“略”字,意味着阅读环节、阅读内容及阅读方式的简略,而这离不开教师的“放”。从“扶”到“放”,不仅意味着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教学的区别,也意味着阅读方法、策略和能力的迁移,意味着阅读结构层面上的开放式架构。“放”的主动权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对课堂选择权的态度。教师应大面积的放权,力争让学生“自主思考、自由交流、自信表达、自主评议、自觉运用”。一方面,教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如可以自主采用问题驱动型、圈点批注型、质疑解惑型、选点鉴赏型、自问自答型、成功分享型等等进行阅读,达到自读自悟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师要允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生发出一些“原汁原味”的问题。正是在放权中,学生产生了很多疑问,而这些疑问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主产生的,因而做到了以生为本,达到以学促教的目的。
如《珍珠鸟》的学习中,部分学生产生了个性问题:为什么要把鸟儿关在笼子里?鸟儿是自由的吗?生物与宠物是一样的吗?类似的问题已经偏离了文本的中心——“信赖”这个主题。面对这样的个性解读或意外之音,教师是不管不问,或者一棍子打死,直接屏蔽,还是允许学生发生自己的声音?允许学生从儿童视角出发创新理解呢?显然,只有后者才是值得称道的。正是在这样的放权中,在教师有意建构的支持性学习场域中,學生把自己和鸟儿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既产生了“把鸟儿关在笼子里意味着不自由”的想法,也产生了“觉得鸟儿不一定是不自由的”的想法。因为联想到自己“跟父母亲待在一起也是自由的”,所以可能想到鸟儿跟人待在一起也是自由的,并非如人们传统意识中所认为的没有自由。如此个性解读和多元解读,“彰显了学生视角在文本解读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彰显出课堂的民主,彰显出我们对略读课文教学的一种正确架构,自然,课堂的多姿多彩也就在情理之中。
充分放权,允许自主,但并不意味着过分的“任性、自由、散漫”,教师适宜地把控不可或缺。比如,学生不疑时给予开悟,在过分滔滔不绝时又按下“暂停键”;学生提不出问题时,通过“助产术”进行启发,问题太多时又毫不留情地舍弃,或把诸多零散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屏蔽一些无关紧要的杂音,只留下主旋律和主强音,真正促个性解读的高质量。比如,学生的个性解读中,出现了“我也要养一只鸟儿,创造人鸟和谐的境界”,此时此刻,教师就要猛喝一声:“这样,真的可以吗?你真的能够给与鸟儿自由?难道不应该通过别的方式给以鸟儿自由吗?”这样的猛喝犹如醍醐灌顶,能够“收住”学生过分的信马由缰,一定会让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与开悟。而这,正是略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的一个底线——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既充分自主,又合作统一,如此,在分寸感的适宜把握下,真正促略读课文教学的高效与精彩。
二、巧设问题,促整体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整体把握与熏陶感染。”整体把握重在全局,重在结构性把握,在于全面解读与整体合拢。而这正是对碎片化阅读、“我问你答”式阅读或“支离破碎”式阅读教学的一个有力回应。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中注重整体把握,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抓住关键之处挈领而抖,必能促使百纹皆顺的效果;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提纲一振,必能趋向纲举目张的一面。既然强调整体把握,那么,“积极做减法,精简内容,突出重点”,就应该成为教师执教略读课文的基本视点。一些可有可无的、与中心不搭边的问题,应该一减再减,只剩下精髓以及文本的训练重点。教师应该构建一个整体场域,出于对全文的考虑,通过“一点突破法”整体把握全文,进行结构性把握和全面性合拢,同时让如“联系上下文思考”“首尾呼应”等因子成为教师进行整体把握的关键行为。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珍珠鸟》的教学中,只设计一两个问题就足以把握全文:作者为什么要说:“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悉心研读全文,联系上下文,注重开头与结尾,不难发现,“信赖”这个主题似一条红线贯穿全文,从小鸟一开始的怕生人到后来的“胆大妄为”,人鸟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对文本内部的理解、对文本外部的拓展,都离不开信赖。可以说,“信赖”二字既是全文的结构线索,也是全文的情感线索。紧紧抓住“信赖”这个“牛鼻子”,让学生展开针对性强、指向明确的阅读实践活动,实现高质量的阅读体验,正是略读课文之“略”的应有之义。
整体把握下的问题设计宜精不宜多,尽可能直奔中心,“只须要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遺”,其关键在于“一课一练”,而不是“一课多练”。问题应该具有“聚焦性、发散性与人文性”。所谓“聚焦性”,就是设置聚焦全文主旨或中心问题;所谓“发散性”,就是设置能够拓展视野和拓宽思维维度的问题;所谓“人文性”,就是设置能够与学生成长对接的问题。“练”的内容应该或源于文本的中心问题,或源于学生真实的学情——迷惑不解时、前后矛盾时、思维停滞时等,通过意蕴十足的问题设计及引领,必将更好地助力于学生对略读课文的整体把握。问题可以指向语文要素,亦可以指向人文主题。无论哪种指向,均应该凸显最关键的问题,使之聚焦文本中的核心。《珍珠鸟》的学习中,针对“信赖”二字进行问题设置及深入分析,正是提纲挈领下的举措。
整体把握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要引领学生注重文章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每一段故事都连带着一定的背景,都有“当时当地”的独特性与时空性。结合学生从一个大背景去理解人事,会有豁然开朗的效果。当文字背后和故事深处更多意蕴被还原出来时,当文本深处暗含的多重意蕴被呈现出来时,学生的体悟和理解更深更广。《珍珠鸟》是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他的多篇文章中均有“信赖”这样的主题。此文写于20世纪80年代,这是一个需要真诚、需要信赖、需要人与自然和谐的年代。其实,就是今天这个时代也同样需要信赖。基于此,从一个更广泛的层面上体味信赖的意义和价值不可或缺。这一切,正是整体把握的另一重要意义。可见,基于作品意义的解读与象征意味着整体把握不可或缺。而这,离不开师生对文章相关背景的沿径探源。
三、螺旋上升,促拓展延伸
不同的课堂走向及课型,决定了学生的收获也是不尽相同的。是把略读课文当作“主题型”文本,力图挖掘其中蕴含的多重教育价值和思想价值,还是当作“写作型”文本,品析写法,以写法迁移为主呢?这一点不可强求,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不同负荷力、偏好、学习效能感、可塑性的不同学生,可以任选一个进行拓展延伸,走向有价值的深度学习。就《珍珠鸟》的文本价值而言,应该在教材蕴含的多重价值方面下功夫。基于此,教师不妨设计以下环节,让学生的思维溢出本课的边界,让学生步入深度学习的核心地带,让学生有沉甸甸的思考或收获。
(一)在生活中拓展
我们读文不由自主地会有一些联想和开悟:怎么生活中也有一些似曾相识的地方?或者生活中怎么会有相反的例子?这种现象普遍吗?有普遍的警醒意义吗?于是,书本认知和现实生活发生一定的勾连与共鸣,当书本与生活相互印证,犹如盐在汤中,其体验更加丰富而深刻。很多美文,本就是面对生活、体味生活、感怀生活的有感之作,所感所想皆基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反过来,学生阅读美文时,也不妨触动对生活的所感所想,用书中的理论阐释生活,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丰富对书本观点的理解,加深对书本主要对象的判断与定位。一旦“书本味”与“现实味”水乳交融,学生必将理解得更深,也收获得更多。就《珍珠鸟》的学习而言,不妨进行引领学生进行拓展: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如果付出了真心,却得到了别人的误解,你会怎样?引领学生尽心讨论,将生活中的信赖与文本中的信赖进行对比,提炼出如“真诚交流必将消除误会”等看法,不知不觉丰富了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
(二)在反思中拓展
略读课文的阅读中,除了认同作家的观点之外,不妨引领学生在反思之路上渐行渐深。反思,不是故意跟教科书“较劲”,不是有意跟作家原有的认知冲突,而是新的理解、新的补充和新的丰富。高质量的反思建立在文本资源的拓展中,由点到面,由单项到多维,逐步展开一个更大的理解场域,发现一个更辽阔的语言、情感和思想的乾坤。比如,《珍珠鸟》的学习,可以引领学生这样反思:假如有一天,鸟儿控制了这个世界,人被关在笼子中了,或者就是你被关在笼子中了,那么,你如何看待“信赖”二字?假如把作家冯骥才的这只鸟儿送给你,你会怎么对待?人鸟之间需要信赖,那么人与人之间需要信赖吗?重大公共安全背景下因为流行性病毒的蔓延,人们不能出门如同被关在笼子中时怎么办?久而久之是否因为对笼子或者“囚禁”的依赖反而不想出去到自由的天空?就像《珍珠鸟》中写到的“绝不飞出去”。诸多意蕴十足的话题值得师生展开富有新意的讨论与反思,让生成性体验和创新性理解不断衍生出来。
(三)在读写中拓展
略读课文强调应用,其中也包括高质量的拓展阅读和读写联动。教师应该依据原文而推荐类似主题的文章,逐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让拓展效应伴随学生阅读的全过程。由此文到他文、由阅读到写作,彰显着阅读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也彰显着一种由此及彼教学策略的推进。阅读中读写环节是否扎实,影响到阅读的后续力,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读写愈扎实,学生的阅读力、创新力和实践力愈能同步提升。《珍珠鸟》的学习结束之后,教师不妨推荐学生阅读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象棋的故事》,观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以上三个都与“囚禁”(与本文中的笼子有一样的作用)有关,然后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作品精彩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在此过程中,读写意识的激发、思辨观点的萌生、认知视野的拓展,才是读写联动中更为重要的目标。
上述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层层相扣,从人鸟信赖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从人鸟之间控制关系的反转到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动物、宠物、鸟笼与囚禁等富有哲学辩证关系的梳理,发现更多的人生况味。这一切,彰显着学生多重视域的洞开,彰显着深度学习的发生,彰显着一种渐进式的课堂推进和螺旋式的理解提高,而这,正是略读课文教学中应有的风景和应该达到的高度。
学生面对略读课文,同样可以“把书读厚”,这里的“厚”包括理解上的厚度,包括语文要素上扎实掌握,也包括人文滋养上的强力;可见,略读的“略”并非简单和粗略,而是“略而不简”“具有半独立性质”。这种“半独立”给课堂与教学无限的可能与拓展,意蕴十足,直指语言文字与写法的应用、思想的洞见和情感的深层滋养,就像叶圣陶所说的:“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从粗读到语言建构,从简单的浏览到免于肤浅的深度学习,从轻描淡写的阅读到“重锤敲击”的涵咏,从中起作用的是教师的教学走向以及教学理念的落地生根。语文教师,应该把握好教学的风向标,应该关注细处,同时从高处挈领而抖,引领学生在略读课文的大花园中“郁郁乎文哉”。
参考文献:
[1]王佳林.学生视角下的《珍珠鸟》文本解读——由课堂上三个问题所想到的[J].小学语文教学,2019(14):47-48.
[2]卢梅英.略读课文教学的“为”与“不为”[J].小学语文教学,2021(2):5-6.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