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园启示(二)
2022-04-02彭敦运
彭敦运
树起一个理念,仅仅依靠单方面的灌输是很难的,然而,爱国主义教育又必须让师生们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面对这些“必须”,我们能不能在课程开发中不显山不露水地进行渗透,让师生们自己去感悟?
● 别样备采
在第二次“备采”会上,彭老师对七(1)班的讨论会进行了两次点赞,随后简介了(2)班所做的初步探索,其中,他特别提到了那位来自气象台的家长,他用评书一样的语言,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小冰河”。
“小冰河”?在座的一下子全抬起了头,眼睛也一起完成了指向的统一,但随即又有好几位立即拿起手机,悄悄开始了“百度”……
“啊,真的,小冰河!”
为了各位都有所了解,彭老师把家长录的短视频上传到白板。电子白板上一位颇有气质的家长笑眯眯地正在讲述:
“……
“所谓‘小冰河期’,指的就是气候较冷的时期。历史上的小冰河期都曾导致地球上的气温断崖式下降,动植物大量死亡,粮食大幅度减产,由此引发各地社会的剧烈动荡,人口锐减,有些国家甚至直接滅亡。
“是天皇发怒了?不知道,但至少楚地有许多先民就是这么想的,不然怎么庄稼绝收,村寨暴发人瘟?
“史书记载,小冰河期从13世纪开始,在17世纪达到巅峰,直到大约距今200年前才慢慢缓解。其实,庄稼绝收,暴发瘟疫最厉害的地方还不在荆楚,而是北欧。那里饥荒肆虐,死人如麻,尤其是挪威和瑞典,有近一半的人口丢了性命,那可真是‘万户萧疏鬼唱歌’啊。我们荆楚,只不过是被小冰河的‘尾巴’扫了一下,但就这一‘扫’改写了历史,改绘了自然,使江夏从生产嘉果金橘的中心一下子沦落为橘树极难生长的‘北缘’,若是没有‘回天之力’,金橘重回江夏,就再无可能了。”
小视频就是小视频,电子白板上的画面停止了。
“各位,我想在进橘园采摘之前,请哪位懂历史的家长,结合我区实际,做一次‘小冰河’的讲座,大家觉得么样?”
“支持。”孩子般的金老师大声喊道。
● 线上讲座
没想到,第二天学校旁边的五个小区全部被封闭了。彭老师犯难了,老师们上网课容易,学生们听网课也不难,可是,请家长上网课,效果能行吗?
转机出现在四天之后,电视台的刘主任伸出了援手,他们请科协的曾工程师在没有封闭的文化馆做了一次题为《追寻橘梦》的空场报告,经过剪接后传给了学校,彭老师再上传到网课平台,这样一处理,结果比上网课的效果还好。
“……我们中国也遇到过小冰河期。从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梳理的中国气象史中,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几次社会动乱都发生在小冰河期,其中四次导致了政权颠覆,当然也与那时的黑暗吏治有一定关系。第一次小冰河期,发生在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第二次小冰河期在东汉末年、三国、西晋这几个朝代;唐末、五代、北宋初年遇到的是第三次小冰河期,第四次小冰河期被朱元璋开辟的大明王朝碰上了。
“这第四次小冰河期太狠了,巨大的影响亘古未有。当时气温剧降,造成我国北方普遍干旱,粮食大量减产,瘟疫流行,引发了一千多年的战乱和剧烈的社会动荡。史料中还反映,在前三次‘小冰河期’中,华夏人口锐减超过五分之四,发生于明末的那一次,本来人口还会减少得更多,只是因为当时由美洲传来了几种抗旱高产的作物,如土豆、玉米和红薯,才救了大量穷人的命。
“人被艰难地救活了,可橘树却死光了,那是大片大片地死啊,包括江夏在内的古楚国腹地,早先被几乎神化了的‘社树’林几年时间就全部化为乌有,以至于几十年后出生的儿童,都不知道橘子为何物,更不用说几百年之后出生的人。
“中国本是柑橘的原产地,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柑橘资源非常丰富,优良品种繁多,可是小冰河期过后,柑橘就只分布在北纬35°以南的区域,有大水体(如大海大湖)增温的地方,才可向北推进到北纬45°左右。我们江夏,地处北纬29°58′到30°35′之间,在封建社会,那些小农经济如何抵御得了铺天盖地而来的巨大天灾?
“所以,先前的橘农一家不剩,全部破产。因此,自明朝灭亡后,江夏就再不产金橘。
“夹进书页的乡愁,也是乡愁。”文化修养颇高的曾工,说出的话,还真够人品味!
“飘远了的橘香,一直都留在江夏人的记忆里。没有忘记橘香橘味的江夏人,始终都在追寻橘香远去的原因,不少人还曾为此一而再、财而三地复种,却终因科技力量不足而告失败。
“惨痛的失败,一直绵延了千年。尽管如此,江夏的橘复种梦从来就没有断过。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来了一位新知县,这位年轻的书生有感于果农不易,特地在梁子湖边买了一块地,又从他的老家四川购来一些橘树苗雇工试种,希望成功后即行推广。可是直到他卸任,也没成功。
“1947年,国民党的七十四师在武汉的留守部队,在宁港官家畈创建过一个小型军用农场,其中就有两亩橘园种植着从宜昌引来的几百棵橘树。可是刚一挂果,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就败退湖南。这些橘树也没苟活几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年后,湖北省进行了第一次森林资源普查。江夏人发现,在全县近几千平方千米的地面上,只有40多个自然村中还残存有101棵“橘树”,且树容疏简,枝叶不繁,果酸实小。
“今天大家看到的宁港万亩橘园,以及星罗棋布的嘉果农庄,那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奇迹……”
曾工的录像课引起了一阵小小的轰动,连续几天在校园网上热播,以至于校长都说“比我们有些老师的课还受欢迎”!
彭老师知道,这首先是因为《追寻橘梦》属于稀有,其次曾工的课的确讲得很不错。
课后的第二天,在(3)班的微信群里,出现了好几个小视频,接着,连这次不参加采橘的(6)(7)两个班,也将曾工的课转化成了“抖音”,在社区里普及“小冰河”。
彭老师改变主意了,为什么只调动四个班,全年级都可以去橘园呀,解封后立即就去!
七(4)班的班主任张老师说:“彭主任,你这个圈兜得好大,不过,校本课程《江夏橘》的开发,眼看就要水到渠成了。”
(3)班的班主任说,“你以采橘为契机,在精细的布局中,既说了封建社会,也说了民国,最终落脚到了眼下,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理念,不呼也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