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龄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案例分析
2022-04-01安徽省安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王庆芳
安徽省安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 王庆芳
听力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双耳永久性听力丧失,无法与人沟通交流,从而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世界卫生组织把听力障碍分为五级:91 分贝以上为极重度听力损失;71—90 分贝为重度听力损失;56—70 分贝为中重度听力损失;41—55 分贝为中度听力损失;26—40分贝为轻度听力损失。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现有听力残疾患者2780 万人,其中0—6 岁13.7万人,每年新增约2.3 万名听力障碍儿童。2006 年联合国颁布的《残疾人权利公约》和我国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规定,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享有平等接受康复教育的权利。随着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康复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听障儿童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原则也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接受。本文以6 名3 岁以内,年龄相近且在同一个时段内进入康复中心训练的听障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跟踪一年的智力和听觉、言语能力评估结果,总结出早期干预的有效方法和影响康复效果的可能性因素。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从表1 中可以看出,6 名听障儿童都是在1 岁以内发现听损,均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耳聋。致聋原因:4 人为先天性听神经受损,1 人原因不明,1 人遗传且父母均为听力障碍人士。佩戴助听器和植入人工耳蜗后平均年龄为1 岁10 个月。助听设备:双侧耳蜗植入1 人,单侧耳蜗植入3 人,一侧耳蜗植入一侧配戴助听器1 人,双侧配戴助听器1 人。主要陪护人:4 人为妈妈,2 人为奶奶。陪护人文化程度:本科1 人,高中1 人,初中1 人,小学2人,文盲1 人。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二)早期干预课程设置
1.常规听障儿童康复教学。康复中心采取集体课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的康复教学模式,在集体课中参照正常幼儿园的活动课程,结合听障儿童特点安排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课程,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孩子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个别化教学,安排了专业的个训教师结合每个孩子听能、言语、语言和认知、沟通的情况,为每个孩子制定阶段性训练计划,并做好一人一档的评估和训练记录。
2.亲子同训集体教学。每周安排1 次,每次45 分钟的亲子同训集体课程,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通过开展情境实践和亲子游戏等方式实施生活化亲子教育,教师和家长之间有效沟通、共同合作,家长和家长之间互帮互助、全力配合,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谦让、友爱、合作和分享,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动作认知发展和情感社会体验。
3.亲子一对一生活课程。每周安排1 次,每次45分钟亲子一对一生活课程。家庭是孩子最熟悉的生活场所,家庭情境教室模拟家庭生活场景,在家庭生活情境教室里教师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活化个别训练,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积累语言。
4.亲子阅读。康复机构可以设立专门针对听障儿童和家长开放的“小耳朵”康复阅读馆。由于听力受损,听障儿童即使佩戴了合适的助听设备,听觉、言语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较普通孩子仍然较晚,因此“小耳朵”康复阅读馆的书籍应浅显易懂,以适合小龄孩子阅读的绘本为主。家长既可以借阅书籍带回家阅读,也可以带孩子在阅读馆一起读书,通过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增进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在提高孩子的倾听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的同时,孩子的注意力也会得到提高。指导家长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及环境,选择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鼓励家长大声为孩子朗读,特别是对于听障儿童,家长的大声朗读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在听故事中提高听觉和语言能力。家长在亲子阅读时还可以将绘本内容延伸至美术绘画、手工、实验、角色扮演、故事延展等。
5.听能管理。中心配备专业的听力师,通过和教师、家长的协同合作,对在训儿童的助听效果、听觉状况进行动态观察和定期评估,指导教师和家长创设良好的聆听环境,及时了解和改善孩子的听觉功能,使孩子听觉处于最佳状态。
6.送教上门。中心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到孩子家里上门走访,在孩子熟悉的家庭环境中配合家长组织教学活动,做家庭康复指导的同时让家庭其他成员了解康复知识,掌握康复技巧,积极参与孩子的康复训练。
7.社会融合活动。中心每月开展一次社会融合活动,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带孩子进超市购物、到签约农场种植、采摘农作物、请周边结对幼儿园孩子到中心开展融合教育等形式,让孩子在一系列活动中不断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8.家长培训。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在孩子的康复训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龄儿童的看护和康复主要在家长。中心成立家委会,家委会成员由家长选举产生,家委会协助做好家长管理和培训工作。每个月开展1 次家长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康复理论、康复技巧、情绪管理、安全教育等各个领域,让家长在集体培训中学习康复理论,在个别培训中学习康复技巧,在其他家长的经验介绍中增强康复信心,积极做好康复教学配合工作。
9.定期开展各项评估。通过阶段性评估才能更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康复效果,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听障儿童康复评估包括听觉能力评估、CAP 听觉行为分级记录、言语能力评估、SIR 言语可懂度分级记录、认知与学习能力评估。定期开展各项评估能让教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康复进度,适时制定和调整康复计划,让康复训练更加科学有序。
二、结果
(一)效果评估
根据听障儿童康复训练要求,在训听障儿童每阶段要进行康复效果评估。评估内容有认知和学习能力评估、听觉能力评估、言语能力评估、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评估。评估目的是了解康复效果,并为下阶段康复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评估结果
表2 评估记录
(三)结果分析
通过跟踪一年的训练情况,从每个阶段的评估结果可以看出,所有孩子在经过系统康复训练后,在聆听、言语、语言、认知、社交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但个体间的康复效果也存在明显差异。影响康复效果的可能性因素综合分析如下。
1.助听设备
助听设备主要指佩戴助听器和植入人工耳蜗,助听效果直接影响孩子的听能和言语发展水平,听觉干预越早,助听效果越好。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前佩戴过助听器且接受过系统听觉言语康复训练的孩子,无论是听觉能力还是语言能力方面进步明显。训练过程中听力师还需要随时检测助听设备,定期进行助听效果评估,实时监控孩子听力状态,让孩子的助听效果达到最优。
2.家庭配合度
6 个孩子中有4 个孩子是由母亲专职全程陪护,这4个孩子无论是认知能力、交往能力还是社会适应性都明显优于由祖母陪护的孩子。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家庭育养方式、家庭其他成员的参与程度、家长对孩子的正确期望值、家长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亲子互动过程中的言语刺激方式、与教师的配合程度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康复效果。机构专业人员需要开展家长培训和家庭康复指导,让家长充分认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教师做好家庭康复。
3.教师专业性
由于听障孩子的特殊性,康复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康复效果。中心选取有多年康复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承担亲子教学任务,由于受助对象年龄较小,康复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妈妈,既需要培训孩子又需要培训家长。针对每个孩子的生理、心理和个性特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贴合小龄儿童的特点。
4.孩子个体差异性
孩子自身心智发育水平、个体心理、生理因素、性格特征也是影响孩子康复效果的重要因素。认知和学习能力强的孩子进步快,康复效果明显。发育迟缓、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在短期内康复效果不明显。康复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也需要因人制宜,考虑孩子的智力发育水平。
(四)讨论与建议
1.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0—3 岁是儿童智力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及时发现听力障碍,及早采取听力补偿措施,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听觉、言语康复训练至关重要。训练年龄越小,孩子语言清晰度和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发展越快。小龄儿童越早获得听力支持和系统的康复训练,他们就越早获得拥有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语言和言语发展的可能,与同龄正常孩子差异越小。如果错过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孩子无法通过听力渠道获取语言信息,会造成环境诱导和可预防的继发性残疾,对儿童的语言、认知等各项功能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永久失去习得语言的能力。
2.早期干预的有效方法
(1)尽早实施听觉干预。对听障儿童来说,首先要解决听的问题。随着康复医疗技术的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听障儿童被早发现、早诊断,听障儿童通过正确佩戴合适的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实施听力重建。优化孩子聆听条件能让孩子尽早地建立听觉系统,培养聆听习惯,从而获得对声音察知、搜寻、分析、辨别、储存的能力,为习得语言提供先决条件。(2)尽早到专业的康复机构进行系统康复训练。康复机构以专业的康复技术为支撑,以学前教育为基础,重视听障儿童的特殊性,系统整合运用各种康复手段,让孩子在发展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同时,沟通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提高。(3)重视家长在康复教育中的作用。一是让家长树立信心,帮助家长了解听力语言康复对听障儿童发展的作用,用身边的典型案例让家长看到希望并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信心;二是教给家长康复专业知识和康复技巧,引导家长通过亲身实践配合教师实现教学互动;三是帮助家长选择科学的育养方式,不过度溺爱,做到包容有度;四是引导家长规范自己的行为,克制不良情绪,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0—3 岁儿童处于大脑发育、身体发育和语言发育关键期,也是智力发展和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于听障儿童尽早进行早期干预可以发挥孩子最大潜能,缩小与普通孩子认知和语言上的差距,让孩子身心全面发展的同时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尽早全面地融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