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意义探究下的英语语篇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2-03-31浦晓红
浦晓红
摘要:主题意义探究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是提升初中生英语阅读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主题意义下的语篇教学设计,可以通过文本解读,探究主题意义;导入主题,激活背景知识和思维能力;整合主题,串联学习和意义探究;深化主题,用续写促进能力迁移和情感提升等途径,改进英语语篇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较好地实现初中生英语阅读素养的正向迁移和情感提升。
关键词:主题意义;语篇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2A-0105-04
综观当下的初中英语语篇教学,存在着若干共性问题:偏重语言教学之“形”,忽视领略语言之“神”;重视学生的读写,忽视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强调教学内容的碎片化解读,忽视对主题和语篇意义的深层解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1]“主题语境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等内容,为学科育人提供话题和语境。”[2]在初中英语语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探究水平直接影响着对语篇的理解和语篇教学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把主题意义的探究作为教学的核心任务,整合学习内容,拓展主题内容,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主题意义探究下的英语语篇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探究主题意义
语篇教学前,进行文本解读是主题意义探究的重要前提。教师要通过研读文本,把握主题意义,发现文本特征、语言特点与主题意义之间的关联,理清学生在认知和思维层面需要解决的问题,洞察文本的价值负载,确定教学重点,设计基于主题拓展的阅读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彰显英语阅读教学的生成性、多元性和开放性,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提升。
以译林版七年级上册Unit 4 Reading为例,笔者在分析了本单元的主题后,发现该语篇的阅读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热爱学校生活。文本阅读共有五段组成:第1段是Millie所在学校的介绍,点明她热爱自己的学校;第2~4段说明她热爱学校生活的原因;第5段是Millie对学校生活的感想总结。笔者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刚刚踏入初中,全新的学习生活让他们有些迷茫和不适应。通过对他们已有知识和语言水平的分析,笔者认为此语篇材料难度适中,于是牢牢抓住语篇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本主题意义的教学活动,如让学生针对校园生活进行英文对话,采访和复述校园生活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语篇的深层理解和思维能力。
(二)导入主题,激活背景知识和思维能力
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很多学生对语篇主题的文化感知和理解不是很明确,而很多教师在引入主题时,觉得这个环节并不是教学重点,往往直接新授单词。这导致学生的单词语用能力匮乏,不会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词语,更不会把相关词汇迁移到同主题的阅读语篇中。因此,笔者在设计Unit 4 Reading的语篇教学时,明确了导入主题的意义,用图片情境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并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其阅读文本的兴趣,使其能够快速进入主题情境,与文本进行互动,并在思维碰撞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前,教师把平时给学生拍的学校生活照片制作成小视频。视频记录了学生入学两个月来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视频内容不仅与本课主题相关,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看到视频上的同学老师,会小声细语地和同桌交流。引出主题后,又呈现了两张Millie的学习生活照片,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大胆预测。教师设置了两个情境问题:1.What does Millie usually do ...? 2.Why does Millie love her school? 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自由交流。紧接着,又呈现了3张照片和一个小语篇,让学生补全语段中的空格,通过补全空格让学生掌握chat with each other和practise doing sth.这两个重点词组,解决了新授单词chat和practise的用法。
这样设计的导入活动虽然简单,课堂气氛却异常活跃,教師给出的视频和照片内容激活了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学生利用所学过的语言知识,温故知新,在情境语篇中扫除了生词障碍,为深入理解语篇做好了铺垫。
(三)整合主题,串联学习和意义探究
建构主义相关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理解和认识发展通过活动来实现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带来的直接经验是有效学习、意义探究的基础。学生没有经历基于主题意义的深度理解、重构主题认识的过程,无法建构起关于语篇主题内容的整体理解,输出时无法运用获取的语言和信息进行结构化的整体表达,交流主题的意义,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无法得到综合发展。传统的语篇教学过多重视语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把知识点作为核心教学内容,让阅读能力在练习中强化,学生学习的阅读策略没有在应用中得到正迁移。
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的特点,在于其教学设计时以主题为中心,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教学活动,教学环节在主题语境中展开,教学目标在主题活动中达成。教师设计活动时,要注意让活动过程主线化、活动任务层级化、活动内容关联化。
1.活动过程主线化
语篇教学活动设计要始终围绕主题意义,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抓住主要脉络,整合学习内容,不主张将文章拆分成若干句子,逐句分析。在整体阅读环节,笔者始终把“主线意识”和“主题意识”作为语篇教学的核心,对零散的教学内容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和创新。
本课教学中,在主题明确后,教师紧扣两条主线:明线以Millie的学校生活展开,首先对语篇进行整体阅读。设置了两个问题:(1) What kind of article is? (2) What’s the email about? 问题抛出后,给出两个Tips,便于同学们快速阅读后找出答案。问题一的设置是突现这篇文章的体裁,不同的体裁呈现主线的方式不同。通过阅读,学生发现这是一篇以时间线来串联的说明文,尽管以一封邮件形式出现。问题二的设置是让学生找出一些表达Millie对学校看法的句子,以帮助他们找到主题问题。
2.活动任务层级化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让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多元化发展[3]。教师在设计阅读任务时,应当设置不同层级的任务,引导学生层层推进意义探究。
如本语篇的第二段,针对语篇中学校开展的课程、时间,笔者设计了“What”和“When”两个问题,实现学生初阶思维的培养。在解读完语篇后,基于单元主题设置了高阶思维的问题:“If you are Millie, 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do after class? Why? ”即让学生换位思考,思考如果自己是Millie,课后会做些什么活动?这样不仅渗透了学校生活的主题意义,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这种任务设计,层层推进,由浅入深,加深了学生对语篇的理解,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了理解、应用和迁移创新三个层级的进阶。
3.活动内容关联化
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境,充分挖掘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同主题的任务性阅读能够弥补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开拓学生的视野,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在教學本课第四段和第五段的时候,由于涉及的内容是学校的课外活动,教师问学生知道哪些课外活动,以此为契机,引出一篇同主题的关于学校生活的语篇。在拓展文本阅读中,设计了“Further reading—To be a skilled reader”这一环节,指导学生感悟出play, study ,enjoy and in our school四个方面,由此关联课本中的语篇,找到教与学的结合点,引发情绪与心灵的共鸣,让学校生活这个主题更显生动,更鲜活。拓展阅读不仅可以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模仿、多体验,更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向能力转化。
基于主题拓展教材文本,能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大大增加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张力。教师可以把课内阅读作为基础,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帮助学生把阅读兴趣逐渐发展为持久的阅读习惯,为终身阅读打下基础。
(四)深化主题,用续写促进能力迁移和情感提升
续写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一种常用的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对语篇中主题意义的认识,加强学生们运用语言的能力。续写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在阅读语篇过程中,帮助学生对语篇的结构、逻辑和主题意义有很好的理解;第二步是在读后活动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理解的内容对文章进行续写,目的是让学生利用在文本中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利用别人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此促进能力迁移和情感升华。
这节课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续写活动:完成一篇关于What is your ideal school life like? 的语篇。考虑到初一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将题型设置成了首字母语篇填空,挖掘了重点词汇,指导学生完成文本理解,填写相关词汇,然后在此基础上模仿相关语言,续写自己理想中的学校生活。在续写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不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续写尽量贴合文章的思路和风格,同时紧扣主题,大大提升了学生英语的综合应用水平。
二、主题意义探究下的语篇教学反思
(一)要在课前分配小组学习任务
对于同主题的相关话题的讨论,教师要在课前适当分配好小组任务,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尽快熟知该主题的内容,而且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完成相关的课堂任务。本课教学中情境导入环节,虽然视频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所以他们讨论热烈,但由于没有分配好小组任务,所以学生的交流时间不够。如果事前就分工,让第一组讨论学校的课程,第二组讨论课外活动,第三组讨论学校中的朋友,学生的讨论会更高效。
(二)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
整合主题设计教学活动时,只有不断创新主题阅读教学手段,才能使得主题阅读教学更具有趣味性,也会使学生对于主题阅读更感兴趣。教师要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层研读,加深对主题意义的认识,积极拓展同主题语篇,不断丰富阅读材料的内容和来源,满足学生的主题阅读教学需求,提升其英语阅读能力。
例如,Unit 4 Reading最后两段引出的语篇,是介绍国内某所学校的学校生活,加上学生储备知识丰富,所以他们很快就读完了课外阅读材料,而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比较浅,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如果引入西方学校生活的语篇材料,或许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因此,只有教师不断更新主题阅读教学的观念,改进教学的方法,才能丰富和深化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整体理解,提升学生的主题认知和应用实践能力,促进他们学术思维、语言及文化意识的融合发展。
(三)阅读能力与创造能力要进行合理过渡
教师在基于主题意义的语篇教学中,要围绕主题抓住核心词汇,梳理情节,通过感性的认知对文本进行提炼。教师要以问题为驱动,通过同主题语篇的合理关联与整合,力求同中见异,异中显同,促使学生阅读创造能力的迁移和转化。笔者对于本语篇的续写活动,虽然符合学生基于主题意义展开合理续写的原则,但由于ideal这个词汇过于宽泛,导致学生泛泛而谈。即使有学生写出了理想的生活,但是脱离现实生活,不符合主题意义。阅读能力是再创造能力的基础,明确主题意义引领的方向,结合文本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对主题有新的认知,并整理建构、表达主题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14.
[2]薛军,谢先成.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三大维度[J].教学与管理,2021(7):52.
[3]陈世克.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课程,2019(7):50-51.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