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军政杂志》的出版宣传之道与当代启示
2022-03-31庞博
庞博
摘要:《八路军军政杂志》诞生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大背景下。作为党领导下的杂志,《八路军军政杂志》确立了正确的出版策略,通过扩大征稿范围、保障出版原料和突破外部限制的方式,致力于提升文章质量、减少印刷错误并最大限度地拓展杂志影响。在宣传策略上,《八路军军政杂志》既着重揭露日本帝国的侵略行径,坚定大众抗战必胜信念,也通过传播国内外军事知识,提升八路军各级指战员的战术素养。尽管《八路军军政杂志》诞生时政治环境颇为复杂,然其凭借独特的编辑、出版和宣传策略,取得了骄人的传播成绩,在抗战艰苦年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当下主流媒体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关键词:政治刊物 出版策略 党报党刊 舆论宣传
自1938年10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国民党当局着手施行政治诱降政策,国民党内部“反共”声音也日渐嚣张。在此复杂的局势下,为传播八路军的抗日经验,讲述八路军的抗战故事,激发全国人民抗日的决心和毅力,由八路军总政治部主办的《八路军军政杂志》于1939年1月15日正式创办。创刊后,该杂志迅速取得广泛影响,其受众包括根据地的主要党员干部以及抗日友军、民间团体等。该刊虽最终于1942年3月25日停办,但在总计4卷共39期的内容中,很好地宣传了党的政治理念,广泛报道了八路军的抗战事迹,使党的政策和主张深入人心。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八路军军政杂志》能取得突出的传播效果离不开科学的宣传策略,亦值得当下媒体学习、借鉴。
一、《八路军军政杂志》出版策略分析
为使《八路军军政杂志》成为一份高水准、高质量、高影响力的期刊,八路军总政治部及编辑部成员在稿件征集、印刷出版和对外发行等领域制定了极富针对性的出版策略,为提升办刊质量、拓展期刊影响奠定了坚实基础。
1.扩大征稿范围,提升文章质量。成立之初,“内容”从何而来是杂志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当时,社会大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许多八路军干部识字数量有限,更遑论撰写文章。《八路军军政杂志》为保证稿件数量和品质,积极扩大征稿范围。很多党的主要领导及高级指战员以身作则,将在战斗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以文章形式刊发在杂志上,杂志还选取文化水平较高的战士组成联络队,下派到各个部队中担当“战地记者”的角色,将亲身经历的战斗撰写成稿件。此外,杂志还定期向中央主要领导及高级指战员进行约稿。这些稿件不仅能有效提升刊物的思想性,实现内容品质的提升,更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治纲领以及杂志本身的影响。
2.保障出版原料,减少印刷错误。20世纪30年代物资极端匮乏,特别是在日本的全面封锁下,根据地的物资储备时常捉襟见肘,印刷原材料更成为稀缺资源,这也成为《八路军军政杂志》最终被迫停刊的重要原因。但在停刊前,杂志做了一系列努力来突破原材料匮乏的限制。中央领导非常重视原料问题,曾派专人携带根据地货物前往敌占区或国统区,以“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杂志印刷所需要的白纸和油墨。杂志主编萧向荣同志也时常深入印刷一线,同印刷工人探讨如何解决印刷问题。此外,他还同编辑们一起修正印刷中出现的错误,利用刊物的留白来刊登更正信息、正误表。在重重困难之中,老一辈工作者以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运用各种办法保障了《八路军军政杂志》的印刷数量和品质,为扩大杂志影响进行了不懈努力。
3.突破外部限制,拓展杂志影响。“反共”情绪的高涨,使国民党对于共产党刊物的管制也越加严格,这也给《八路军军政杂志》的发行工作带来极大困难。但是,老一辈革命家并未因此放弃对杂志的发行工作,而是利用多种方式来突破国民党的管制。如《八路军军政杂志》以赠阅方式派发至各地图书馆、政府机关、民間社团和学校中,其中还包括许多国民党管辖下的机关部门,这有效提升了杂志在国统区内的影响力。此外,《八路军军政杂志》还通过与苏联等国报刊开展了“文稿交换”活动,并以“投稿”方式向在国统区发行的《新华日报》投稿,基层军队指导员还以将刊物赠送给友军阅读的形式扩大刊物影响力。
二、《八路军军政杂志》的宣传策略分析
《八路军军政杂志》出版的数年间,正值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配合正面战场开展舆论宣传、提升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自然成为该杂志的重要目标。
1.全面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反对一切分裂主义。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开展政治诱降的力度也逐渐加大,以汪精卫为首的投降派集团公然叛国投日,发表了一系列颇具欺骗性的不抵抗主义、投降主义理论。为抵制这股声潮,《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一卷第六期刊登毛泽东所著文章《当前时局的最大危机》,指出:“全国一切爱国党派,一切爱国同胞,必须先把眼睛注视那班投降派的活动”,“而用一切努力去反对投降与分裂。”该文章指明了日本对中国的野心,驳斥了国内的投降主义、分裂主义倾向。
此外,党中央的其他主要领导人也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撰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例如,由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联合撰写的《八路军新四军讨汪救国通电》就明确指出:“德等率部深入敌后,为保卫祖国而战,已历三年,深知敌伪阴谋,在于分裂我内部团结,以求倾覆我国家,灭亡我民族,宰割我人民。……然一部分丧心病狂之人,随声附和,亦复所在多有。”该通电不仅指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部队在抗日战争中所做出的贡献,也明确指出了在和日军交战的三年中,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日本的主要目的就是“倾覆我国家,灭亡我民族,宰割我人民”。同时,文章也发出“不惜肝脑涂地,惟求全国继续团结”的呐喊,希望人民团结起来,摒弃投降主义、分裂主义,共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努力奋斗。
2.坚定抗战必胜信念,戳破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抗战初期,中国部队在正面战场上较难占据上风,一些鼓吹日军不可战胜的言论在社会中广为流传。对此,毛泽东在《当前时局的最大危机》中指出:“战与不战的问题,如今改成了战与和的问题,但性质还是一样”,深刻揭示了抗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明确指出“战则存,和则亡”的道理。为此,《八路军军政杂志》开展了积极宣传活动,使大众认识到: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将必然取胜。
首先,《八路军军政杂志》刊登了多篇文章指明日本的弱点所在,帮助中国人民建立起抗战必胜的信心。例如:《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一卷第五期刊发了王思华撰写的《敌军的现状》,全面阐述了日军全面侵华后暴露的四个弱点:一是由于日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灭导致其信心受挫;二是战争给日本国内也带来了不利影响,国内反战情绪高涨;三是日军部队数量有限并日趋减少,建设质量也逐渐降低;四是由于战线过长,武器装备供应渐趋紧张。文章还指出,日本之所以在全面侵华后出现这些弱点,这与中国共产党努力反抗侵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分不开的。此外,杂志还先后刊登了《战争第三年敌我经济力的消长》、《两年来的敌军侵华之伤亡》等文章,戳破日本“不可战胜”的神话。
其次,除了指出日军弱点所在之外,也要宣传日本国内的反战情绪,强调“战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不受欢迎的,也是必将失败的。《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一卷第十期刊登《论敌人“以战养战”的政策》,深入分析了日本自发动战争以来国内的经济形势,揭露了战争带给日本人民的困苦,认为日本侵华战争势必将是一场长期战争,这必将耗尽日本国内的财政,这场侵略必将走向失败。
3.传播国内外军事知识,提升指战员战术素养。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需要齐心协力,更要提升全军指战员的战术素养,以先进的战术理念来打击侵略者。对此,《八路军军政杂志》开辟了军事理论及建军问题、译丛等栏目,以提升八路军指战员的战术素养和全军的战斗力。
其一,杂志刊载了《卡内会战》、《军队论》、《列宁论军事纪律》、《斯大林与红军建设》等由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著的军事方面文章,还刊发了介绍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俄文版序》和《列宁与克劳塞维茨》。这些文章有利于八路军指战员更好地了解战争发展史和军队建设,为提升他们的战术素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二,杂志将我国优秀的军事文化推广给部队指战员。比如:杂志连续刊登《赤壁之战及其对民族抗战的启示》、《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等文章,在阐述我国古代优秀军事文化的同时,也将团结一致抵抗侵略的思想传递给大众。
其三,杂志刊载了涉及日军的各种军事知识,让八路军指战员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例如,杂志刊登的《日本军队研究》、《对敌战术之研究》、《日军之防御战》等研究日军战略战术的文章以及在战斗中缴获的日军往来军事文件,这些成为八路军了解敌人的珍贵材料,有利于提升八路军的战术素养,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三、《八路军军政杂志》给予当下主流媒体的启示
正确的编辑策略及宣传策略,为《八路军军政杂志》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发展提供了正确指导,使其在纷繁的政治局势下保持了较高的影响力。这段成功的历史经验,亦能为当下主流媒体提供重要借鉴。
1.以正确政治方向为主流媒体指航定向。开展政治宣传是《八路军军政杂志》的重要内在使命,这要求其必须确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并沿此开展具体工作。而从其刊载的一系列文章来看,无论是一些以团结救国图存力量,树立大众抗战信心为主题的文章或新闻报道,或是关于军事理论、战略战术的研究性文章,其最终目的均指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抵御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径。
当前,主流媒体作为引领社会主流舆论的“主力军”,在开展各类出版、宣传活动时,必须具有极强的政治意识,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严格遵守政治红线,牢守“党管、党办”原则不动摇,将主流价值观贯穿于主流媒体的日常工作中,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党的声音的排头兵重任,成为引导社会舆论走向、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力量。
2.以真实客观准则增强主流媒体公信力。“真实、客观”是媒体报道的基本准则,唯有如此方能建立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八路军军政杂志》始终坚持以真实的素材打动读者,从未因宣传需要而肆意捏造。如《八路军军政杂志》在报道日军对战争的投入及伪军厌战情绪时写道:“1937年日本议会通过军费为50万元,1942年则上升至1800万元;1938年伪军反正次数为69次,人数为8776人,1939年则是132次,人数为135479人。”在报道我军俘虏政策时也详细写明:“不杀俘虏,不取俘虏财物,在可能的条件下将俘虏放回,愿意留下者,给予适当的工作。”
公信力作为新闻媒体赢得公众信赖的重要品质与根本能力,是衡量一家媒体是否具有极高权威性和信誉度的重要标尺,“客观、真实”之于主流媒体而言,更无疑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在一些实际工作中,少数媒体甚至是主流媒体,为了宣传需要而制造新闻的现象仍偶有发生,这种行为会对主流媒体的整体公信力造成极强伤害。在实践中,主流媒体要严格执行审核、校对等环节相关制度,杜绝虚假新闻和“标题党”现象,以实际行动维护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3.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由于20世纪30和40年代我国社会大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八路军军政杂志》在宣传抗战思想、传播军事理论时,就必须要利用一般大众能理解的语言风格进行政治宣传工作,力图让受众能看懂、读懂。如在第一卷第四期刊载的刘伯承所著《论游击战与运动战》一文中,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游击战”的概念进行了简单阐述:“所谓游击战,是使用小的队伍,少至几人,多至几百人的队伍,在敌人的后方活动的……特别在广大民众拥护掩护之中,袭击或伏击敌军,破坏其交通与辎重。其动作方式是机敏灵动,出没无常。”而第一卷第六期刊载的彭雪枫所著《平原游击战的实际经验》一文,同样运用了极具贴近性的语言风格,如敌人要“剜肉补疮”,我军要“攻魏救赵”;游击战术原则要“硬的不打软的打”、“敌打我偏不打”等。
当今社会,广大群众的文化素养相较抗日战争时期已有大幅提升,然而在宣传工作中,为更好落实将党的主张,反映人民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问题,主流媒体仍必须“眼睛向下”、“身子下沉”,不断拉进同群众的距离,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开展工作。特别是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由主流媒体完成的新闻作品和解读文章,之于社会大众具有最为重要的影响力,也更需要用平实的语言进行解码阐述,力求达到“入耳、入心”的传播效果。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金鸿浩.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军政杂志》的政治宣传与当代启示[J].中国出版史研究,2020(04).
[2]郭莹莹.《八路军军政杂志》的抗战宣传[J].新闻爱好者,2011(19).
[3]路元.八路军军政杂志关于敌军工作的宣传[J].新闻研究资料,1983(04).
[4]时世平.《八路军军政杂志》:为抗日服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