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冬奥会特别报道《冬奥夜话》背后的故事
2022-03-31邵荃
邵荃
作为河北媒体,遇到“家门口”举办的国际盛会,长城新媒体举全集团之力,派出近50人的前方报道团队进驻北京新闻中心、张家口媒体接待站,后方“一线记者讲故事”融媒专栏开辟特别报道《冬奥夜话》,实现前后方投送、内外联动的远程协同,共同讲好冬奥故事、河北故事、中国故事,为北京冬奥会的宣传做出“长城贡献”。
用品牌栏目讲好冬奥故事
2022年的新春佳节,因为邂逅北京冬奥会,也就具有了别样的味道和特殊的意义。从春节前开始,其实准确地讲从冬奥会申办成功的那一刻起,作为媒体人就平添了一份压力和责任。
长城新媒体集团编委会在策划北京冬奥会总体报道时,也为集团品牌专栏“一线记者讲故事”拟定了一档特别报道《冬奥夜话》。这档特别报道延续河北抗击疫情时推出的《2021战疫夜话》的风格,仍然是由集团后方值班副总编对话前方报道记者,讲述新闻背后的故事。接到这个任务,恍惚间又回到了2021年这个时候,同样是春节前夕,同样是要紧张地准备每期各种拍摄制作物料,同样是要与每日辛苦奔波的一线记者在采访间隙挤时间进行对话沟通,同样是紧张忙碌的后期制作宣推。不同的是,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后方创作团队可以面对面协同工作,不似当时各自封闭,各项工作都是靠线上完成;选题也可以提早准备、提前沟通,不似当时每天根据采访情况临时定题、定人;制作上也可以更精良一些,与记者的连线方式可以更清晰、时间上更从容,包括出镜时的衣着也可以多样些,不似当时许多天无法回家,没衣服可换。如果说《2021战疫夜话》时是场遭遇战,那么这次的《冬奥夜话》可以比喻为是场伏击战。
但越是如此对节目的要求也就越高了。面对冬奥会这样的国际体育盛会,虽然具体报道内容上有大方向,但实际采访结果还要记者们抵达现场后随机确定。在“家门口”举办的盛会,作为本土作战的地方媒体,每期夜话说什么、怎么呈现、素材怎么把握、话题落点在哪里,仍然是个未知数。
1月27日,长城新媒体集团北京冬奥会前方报道团队出征仪式在冀云·融媒体中心举行。近50人的前方报道团队带上红围巾,拍上一张全家福后即刻启程,奔赴北京、张家口。随着前方报道团队的信息不断传回,《冬奥夜话》的框架也逐渐清晰下来了,并明确了这样几条基本思路:一是呈现形式上有新媒体特色,符合新媒体集团的气质;二是运用好虚拟演播室的特点,制作出更灵活、便捷、模块化的背景样式;三是选题高站位、小切口、大落点,贴合冬奥大主题,从新闻中找新闻背后的故事,讲出河北好故事、冬奥好声音、中国好形象;四是每期节目时长控制在8分钟左右,既照顾网友对短视频的观看习惯,也要浓缩内容呈现精华,不拖沓;五是初步拟定八期节目,两天一期(这一项后来没按计划执行)。由此,《冬奥夜话》开讲了!
从“长城第一门”大境门讲起
在历史上,张家口大境门是我国北方最早对外贸易的“开放之门”,与长城沿线其他关隘以防御为主的功能不同,从明朝起这里就形成了非常繁荣的“贡市”和“茶马互市”边贸市场,大境门下成群的骆驼载着内地的茶叶、瓷器、丝绸等货物沿着有“第二丝绸之路”之称的张库大道远销海外,驼铃声绵延不绝,因此也被誉为“长城第一门”。大境门作为千百年长城文化积淀中独具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长城沿线民族友好交融的见证,从冬奥火炬传递到冬奥期间组织的一些重要活动都在这里举行,曾经茶马互市的古道上,如今传递着奥运圣火,这既充分展现了冬奥城市开放包容的文化底蕴,也与多元开放的奥林匹克精神融合交汇。站在大境门上望冬奥,抚今追昔,也就更增添了历史深意。
得益于前期对新闻线索的搜集,团队从河北省档案馆提供的一份特殊的请示里找到了灵感。这是一份1984年10月22日崇礼县人民政府给河北省体委的请示,请示中的一个事项在今天看来蕴含着非常大的深意,那就是崇礼要求建滑冰场!
崇礼地方政府在38年前关于建设冰雪运动场馆的请示报告,也是河北张家口与冰雪运动的一次特殊“约定”。2003年,崇礼万龙滑雪场建成;2008年,崇礼兴建云顶滑雪场;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如今以“雪如意”为代表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冰雪场地拔地而起,再到长城脚下、张家口大境门广场前欢乐的海洋,这既是一个约定,也是一次如期如约的兑现承诺。共赴长城之约,向世界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向冬奥志愿者致敬
他們是最早进入比赛场馆和投入赛事工作的群体之一,他们的足迹涵盖赛场内外和街头巷尾,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冬奥志愿者。本届冬奥会期间,正是数万名志愿者的热情服务、默默付出和无处不在,才让北京冬奥会的所有环节都趋近完美。河北作为冬奥会的主要举办地之一,志愿服务工作早已展开,因此集团记者对冬奥志愿者的接触和报道较早,对他们的了解也最深。在这期节目中,对话记者用三个词凝练地概括了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青春、激情、有爱。
在这期节目开始,特意穿插进了志愿者们自己制作的视频小片段,他们用颇有创意的小“自黑”方式讲述了自己在冰雪寒冬下的坚守,诙谐之余又让人看得心疼和暖心。正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志愿者之歌《燃烧的雪花》所唱,“热情的雪,为大地融化;簇拥着冬梦,暖了春芽……”,无数志愿者以满腔热情投身冬奥服务,在冰雪世界里传递着阵阵暖流,为祖国赢得世界的赞誉。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创了“向志愿者致敬”这一环节,并从此成为奥运会闭幕式上的传统。冬奥会闭幕式上,6名志愿者代表走上颁奖台,得到了所有人的敬意。他们用自己的爱温暖了冬奥,也理应在我们的节目中被记录。gzslib202204011827鮮活故事蕴含时代大主题
《冬奥夜话》两期节目推出后,得到了许多网友和同行的关注、支持,但团队自己总觉得讲得还不够到位。第三期《三千万人的冰雪梦想》文案已经放在了案头,让三亿人上冰雪是中国对世界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承诺,让三千万人上冰雪是河北人民对冬奥盛会的承诺,这样一个大主题怎么讲深讲透?
与前方记者频繁沟通中,记者提供的一组鲜活报道让节目编导豁然开朗。记者到张家口流平寺冰雪乐园采访,亲身体验了当地的冰雪热情,看到了五岁的孩子在家长陪护下沉浸在欢乐的冰雪世界里,也感受到了大众冰雪走进普通家庭的快乐生活。而这个冰雪乐园是张家口流平寺村自建起来的,2016年3月流平寺村搞土地流转,10月,村里和企业合作打造冰雪乐园,从此之后,这片土地夏季种地,冬季搞雪上乐园,土地一年四季不会闲置。这个冰雪乐园让村民富了,村子热闹起来了,也成了乡村振兴的好帮手。记者还到滑雪场的雪具店体验了售货员的工作,和店长有了更深入的交流。店长李响从事冰雪行业已经有7年了,她最能感受到大众冰雪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亲历着滑雪装备的产业化对当地生产制造业的拉动。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不仅给冰雪运动的普及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也给冰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记者采访到的崇礼雪场滑雪教练尤青追逐冰雪梦想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作为土生土长的崇礼人,她15岁时第一次在家门口看到滑雪,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当起滑雪教练,又去韩国参加国家滑雪技术大赛,如今决定参加NTO国内技术官员选拔,希望成为一名国际级别的滑雪运动裁判。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到国际滑雪运动裁判,滑雪不仅给她带来了生命的跨越,也给她带来美满幸福的新生活。
深入一线,才是新闻取之不竭的源泉;鲜活的新闻故事里,才蕴含着时代的大主题。从学习滑雪的5岁小女孩到村民建起来的滑雪乐园,从捧起“雪饭碗”的李响再到追逐冰雪梦想的尤青,从三千万人到三亿人上冰雪,不仅仅是指参加某项运动,而是让更多的老百姓去感受冰雪的魅力,让更多的人去传递冰雪的快乐。这些普通人身上的故事,正是我们推动三亿人上冰雪的真谛所在。
订立三条“基本原则”
有了前三期的试水,特别是第三期的启示,节目团队及时调整,在延续前期框架思路的基础上,寻求内容上的新突破。得益于本次报道的有准备之战,虚拟背景模块化呈现为素材运用提供了成熟的模板,记者的连线对话也可以借助前方搭建起的小演播室在视觉效果上更清晰、通透,那么在话题展开上就围绕三点来打磨:第一,不“弱智”,唱“对手戏”。值班老总和记者在把握各自“人设”的基础上,提高对话平等度,不是简单地问感想说采访,而是共议话题,有感想有深度。第二,不话痨,没废话。直入主题,提高对话含金量,在有限时间内给网友传递更有价值的信息。第三,“剥洋葱”,有看点。内容层层递进,提高对话的层次感,精准把握全篇的落点。
在之后的各期节目中,制作团队忠实地贯彻了这些想法,每期节目在搜集整理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做减法说干货,每个话题从点入手、面上展开,最后聚合一个主题。《拉风的冬奥“科技范儿”》从京张高铁清河站候车室机器人大白制作的咖啡说起,讲京张高铁体验之旅、北京新闻中心的科技含量、河北科技在本届冬奥会上的贡献,延展到科技赋能冬奥会。落点,正如本届冬奥会的主题口号那样:一起向未来。北京冬奥会上体现出的科技、智慧、绿色、节俭特色,为世界探寻更好的未来生活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冬奥“双城记”》话题下,以记者体验张家口沽源县的冬捕节捞鱼为引,谈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加速崛起,讲医疗、能源、科技的项目合作故事。“张北的风点亮了北京的灯,北京的灯也照亮了张家口高质量发展的路”,两地经济社会发展从“相加”到“相融”,让两地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进而引申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北京冬奥会带来的崭新发展机遇必将推动协同发展再向广度、深度实现新拓展。《从“独苗”到“组团”的超越》从河北运动员的训练故事讲起,重在宣扬运动员身上体现的拼搏进取、勇于突破自我和超越精神,落点是向所有运动员、教练员以及所有为冰雪运动发展做出贡献的那些幕后英雄们致敬。《当冬奥遇上元宵节》从珍藏于河北博物院的西汉“长信宫灯”、河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藁城宫灯”两盏灯说起,讲冬奥的“国风”之美,延展开的大落点是传统文化需要时代的表达,时代的进步也需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底衬。北京冬奥会注入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和特色,也融汇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内涵,奏响了不同文明美美与共的大和弦。
让世界听到中国小康的声音
《山娃放歌 世界听到了什么》这期是原计划之外临时新增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来自河北太行山深处阜平县山村44名山里娃的一曲希腊语《奥林匹克颂》,成为开幕式上众多难忘瞬间中触动大众心灵的一幕。尤其是河北的媒体人,对阜平山区脱贫攻坚的难度最感同身受,也最能体会到孩子们的歌声里表达出的是什么样的意味。
在得知闭幕式上山里娃放歌这个信息后,集团从后方又派出一支报道队伍与驻保定记者站的同事们在春节期间赶赴阜平,他们往返近百公里山路,走访了三个村子、三所学校,采访了40多个人,尽可能多地掌握第一手素材,并编发了一大批报道和多场直播。这期节目中与采访归来的一线记者讲述了许多新闻背后的故事,但唯有一句话是在对话现场压抑着内心的激动、控制着声音说出来的:“阜平山区是革命老区,也是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动员令的地方。有人说,开幕式当晚,这些孩子的歌声,是让世界听见了中国小康的声音!”gzslib202204011827精心浇灌,静待花开。这群中国土地上最朴实无华的孩子,从太行山的深处走来,登上奥林匹克宏大而神圣的舞台,用质朴歌声唱出了山里娃的春天!
冬奥会上的“朋友圈”
赛场上,冬奥记者记录着各国运动员的拼搏时刻、暖心场景;赛场下,前方报道团队推出“媒体接待站的故事”系列报道,每天一篇,讲述冬奥记者们结成的团结互助友爱的“朋友圈”。《冬奥记者的朋友圈》这期节目连线了来自祖国最南端海南三沙卫视的记者,还有离赛场最近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记者。其实,冬奥筹办过程中,我们的朋友圈每天都在扩大着。冬奥场馆的中英双语专题片《长城新媒体记者带你看国家越野滑雪中心》就是由集团张家口记者站组织拍摄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巡视崇礼赛区时,全程观看了这个专题片并当场竖起了大拇指。集团两位“海归”记者做的Vlog《冬奥有YOUNG》,每天采访在张家口工作的外国记者,盘点国外媒体对北京冬奥会的积极评价,采用中英双语同步。他们的Vlog在YouTube、Facebook等境外平台播出后,海外影响力不断提升。
而在这期节目制作期间,我们也关注到了个别境外媒体的不和谐声音,因此,节目的落点既表达了对冬奥记者朋友圈的敬意,也与大家一起重温奥林匹克的核心价值——卓越、友谊、尊重。以体育运动为纽带,凝聚团结力量,为人类和谐发展助力,为世界注入更多团结、信心和力量。点燃希望的火炬,唱响友谊的欢歌,春山可望,未来可期。
最难总结的奥运遗产
《冬奥会留给了我们什么》是原定的最后一期,是早有计划但又迟迟无法定稿的一期。随着冬奥盛会的圆满落幕,北京冬奥会不仅留给了我们一段美好的冬奥记忆,同时也留给我们无数宝贵的冬奥遗产。讲这样的一个话题,需要高度、深度和有意思的故事。这期节目从浑身都是宝的“雪如意”说起,因为作为最具标志性意义的冬奥场馆,无论建筑本身还是围绕它展开的许多冬奥故事,都体现出科技、绿色以及对大众开展冰雪运动的带动,以及“后冬奥”的前瞻规划利用,而两个飞来之笔的补充,让节目内容一下子丰满和灵动了起来。
一个是在北京的前方记者发回的有关河北曹妃甸首钢京唐公司生产滑雪跳台钢的报道,一下子把视角从冬奥会延伸到2008北京奥运会时首钢搬迁,再到园区改建呈现让人惊艳的城市规划和更新的范例,体现出中国兑现绿色奥运庄严承诺的大主题,还反映出河北承接重大产业项目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展现出的澎湃力量。首钢“雪飞天”滑雪大跳台的华丽转身正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河北记者站主动给节目提供的记者现场报道,又是另一个飞来之喜。央媒记者一直在雪如意赛场参与报道,通过记者讲述国外选手站在雪如意上看长城的采访故事,一下子把融入中国元素、与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的雪如意以及它所代表着的文化遗产讲活了。
努力做好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我们向世界交出了全面兑现每一项承诺、“言必信、行必果”的中国答卷。伴随着冬奥盛会的圆满落幕,我们传递下去的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留下的是一大笔在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等领域的丰厚冬奥遗产,同步开启的是后冬奥时代的美妙篇章。
我和我的冬奥会
最后一期又是一个扩版。冬奥闭幕当天团队发出了计划中的最后一期,但有意犹未尽之感,于是又做一期总收尾,题目就是《我和我的冬奥会》。
这期的开篇设计了一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由节目组的小会议室沿著工作区步入演播厅,其间回顾这十期的海报,最后在冬奥火炬前转身落座。在拍摄过程中,笔者的头脑里却实实在在地回荡着《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这期节目的标题就是借鉴了这首歌的歌名,而当伫立在火炬前凝视的那一刻,心中在感念的仍是这句唱出所有国人心声的歌词:我和我的祖国。
《冬奥夜话》在冬奥会期间共制作播出了11期,微博总阅读量超20万,微博话题总阅读量突破1300万,微信视频号观看量破10万,冀云客户端浏览量达1500万。这11期节目也在学习强国河北学习平台发布,并被总平台转载8篇。《冬奥夜话》实现了前后方投送、内外联动的远程协同,努力做到用心用情用力讲好冬奥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