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帝陵取名的学问

2022-03-31寒鲲

廉政瞭望 2022年4期
关键词:帝陵帝王王朝

寒鲲

秦时帝陵还未拥有专用名。

陵,左边为“阜”、右边为“夌”,本义为“攀登(夌)大土山(阜)”,陵字用在地名里,也就用来描述一些高岗型地貌,比如江边的高岗(江陵)、高大的高岗(高陵)、出产金属矿物的高岗(金陵)、出产铜矿的高岗(铜陵)等。陵在中国古代还有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用法,那就是帝王与诸侯之坟墓的专用名称。

在春秋战国之前,中国远古的天子与诸侯很少在其墓上夯筑封土,春秋战国以来方才逐渐流行墓上封土。自秦朝以来,中国古代的帝王、王后与宗室亲王无不在其墓上夯筑高大的封土,陵字也逐渐被帝王垄断为其墓葬的专用名称,其余臣民只能使用“坟、墓、冢、丘”等名词。只有像孔子、孟子那样的圣人,能用一个“林”字,与“陵”同音,却又不同字,又有“山林”之雅。

从地名到美好寓意

起初的帝陵,并没有专用名,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创立者秦始皇嬴政的帝陵便是如此,我们只知道“秦某王陵”或“秦始皇陵”等名称,似乎秦以及秦以前的夏商周三代,都没有专门为某个帝王的帝陵取个美称。

为帝陵专门取一个美称的习惯,源自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但与之后的历代王朝不同的是,西汉帝陵都是以所在地乡里、河流的名称命名的,只要这个“字”的寓意不是那么差,就能入选。

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取自所在地古称——“长平阪”,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取自所在地当时的乡名——“茂乡”,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取自所在地的地名——“始平原”,汉宣帝刘询的杜陵取自所在地曾经的古国——“杜国”。另外,汉文帝刘恒的霸陵、汉元帝刘奭的渭陵,则分别取自帝陵旁的河流灞水与渭水,汉景帝刘启的阳陵则因其在渭水之北、咸阳原东段南麓的阳坡之上而被称为“阳陵”。

自东汉以后,帝陵取名不再与帝陵所在地的地名有关,往往会根据帝王在其王朝之中的地位用能够概括其功业的美称取名。其中,开国帝王、盛世帝王、守成帝王、末代帝王各有各的取名规律。

开国帝王往往使用原、高等具有源头寓意、崇高寓意的单字或双字,比如东汉光武帝刘秀、前秦景明帝苻健、后秦武昭帝姚苌便启用了“原”字命名其陵寝。被追尊为魏武帝的魏武王曹操、被追尊为吴武烈帝的孙坚、后周太祖郭威则启用了“高”字、“嵩”字命名其陵寝。

泰、昌、睿、孝、福等字有安泰寓意、昌盛寓意、子孙绵长(孝、福)寓意,并非开国之君专用,却也分别有隋文帝杨坚用泰陵、宋太祖赵匡胤用永昌陵,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用睿陵、明太祖朱元璋用孝陵,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用福陵。开国之君里面,最为简单直接的,无疑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直接选用“祖陵”之名命名其帝陵,在命名上就明示其后代子孙遵从其祖源之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明孝陵、清福陵,似乎也有这一层含义,只不过表达得更加间接而已。

帝陵名称背后的骄傲

除了开国之君,对于一个王朝而言最为重要的君主,无疑是开创盛世的帝王了。不同朝代的盛世开创者,对于其帝陵的选用有着不太一致的喜好。

东汉如同西汉一般标榜孝道,即便开创了所谓明章之治的汉明帝、汉章帝,也选用了向世祖光武帝致敬的“显节”与“敬”字来命名其帝陵;曹魏的两代英主魏文帝曹丕与魏明帝曹睿,分别选用“首阳山”之首阳,万安山旁之“高平”来命名,疑似都是直接取自地名,似乎略有回归西汉传统的用意。

代表着北魏王朝汉化之后短暂治世的孝文帝元宏与宣武帝元恪,则分别选用了“长”“景”二字命名其帝陵。孝文帝的“长陵”既有致敬汉高祖刘邦的用意,也有“增长长久”之字义,“景”字则本来就是“太阳光”的含义,两个用字都非常符合王朝巅峰时期的状态。明清时期的明成祖朱棣(永乐帝)也以 “长”字为其陵名,明宣宗朱瞻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也以 “景”字为其陵名,用意与北魏文武二帝相同。

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基本上可以说代表了唐帝国最为荣光的时期,而且君主本人也是非常能干的帝王,所以李世民的帝陵就选用了有“如太阳般光明美好”寓意的“昭”,李治的帝陵就选用了象征着“像苍天一般阳刚自强”的“乾”,李隆基的帝陵就选用了“安稳坚固如泰山一般”的“泰”,都是对其开创盛世功业的肯定。

北宋王朝在宋真宗赵祯时期达到被文人士大夫称道的盛治,因此其帝陵也便被唤做了“永昭陵”,与唐太宗李世民一致,或许也寄托了宋朝人对于仁宗时代的骄傲。与北宋对峙的辽国,也有一位中兴之祖辽景宗耶律贤,他的陵寝也被命名为“乾”,与唐高宗李治一致。

明清二朝也有向唐代貞观、开元二帝的“昭”“泰”致敬的案例,比如明穆宗朱载坖(隆庆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帝陵就用了“昭”字,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帝)与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雍正帝)的帝陵就用了“泰”字。

直观的诉求

守成帝王甚至荒唐帝王因为其政绩一般、甚至恶劣,往往不会用太过于显耀的陵名,而是采用一些相对平和吉利的陵名,比如康、定、惠、庆、德、贞、简、庄、端、怀、静之类的。

亡国之君的帝陵往往是由取代他的王朝命名的,所以一般会在守成帝王常用陵名里面选择,或者直接选上类似“禅”“思”“温”之类毫无锐气,且有追思、禅让意味的陵名。比如东汉献帝刘协,谥号为“献出”的“献”字,陵名为“禅让”的“禅”字;明思宗朱由检,谥号和陵名都是一个追思的“思”字;唐哀帝李柷,谥号为“哀叹”的“哀”,陵名为“温顺”的“温”。不过,比起连帝陵规格都享受不了的蜀汉后主、东吴末帝、西晋怀愍二帝,好歹有个陵和陵名,也算是体面了。

中国古代帝陵陵名,大多数都是单字陵名,只有曹魏、两晋、南朝宋齐陈、北齐、两宋选用了双字陵名。其中,西晋唯二的陵名为晋武帝司马炎峻阳陵、晋惠帝司马衷太阳陵,都有一个“阳”字,东晋双字陵名则都有一个“平”字,南朝刘宋的双字陵名都有一个“宁”字,南朝萧齐的双字陵名则都有一个“安”字,南陈则陈武帝陈霸先用“万安”,陈文帝、陈宣帝都有一个“宁”字,或许是六朝帝王对于平安、安宁的诉求远超对于伟业一统之诉求所致吧!

北齐帝陵虽然都是“双字陵名”,但并不存在一个大家都用的字,义平(高欢)、峻成(高澄)、武宁(高洋)、文静(高殷)、永平(高湛),文与平都出现了两次,却也并不能看出有什么特别的规律。

赵匡胤与赵光义子孙所开创的北宋与南宋,都会用“永某陵”的固定格式称呼自家帝陵,无论是位于巩义的北宋帝陵,还是位于绍兴的南宋帝陵,均是如此。可能这里的“永”字,寄托着赵宋王朝在残唐五代乱局之后、塞北辽夏金虎视之下,期待国祚能够永久绵长的用意。

然而,再美好的陵名、谥号、庙号、尊号,也无法挽救一个由盛转衰的封建王朝,相对少数的盛世明君更是无法让家天下的封建王朝走出“王朝盛衰周期”的魔爪。历史终究是人民群众推动的,真正的天道在于民心的向背,站在道德高地上标榜着皇权的美名雅称,虽然能为一些英明君主锦上添花,却无法掩盖绝大多数平庸帝王与荒暴帝王的斑斑劣迹。

猜你喜欢

帝陵帝王王朝
走,去抓帝王蟹
电影中的帝陵
帝陵宝藏
她与帝王为邻
帝王蝶的疯狂迁徙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奇波利尼的王朝Saeco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秦始皇帝陵青铜水禽坑
西夏帝陵建筑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