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面桃花,物是人非
2022-03-31沈喜阳
沈喜阳
三月桃花正盛开,非常艳丽。在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桃花就被诗人吟唱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其意思是说朵朵开放的桃花,如同鲜艳明亮的火花。有一副劝学的对联也说:“何物動人,二月桃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本期我们一起来学习崔护的《题都城南庄》,看看这位诗人是怎么写桃花和美人的。
诗词入场
唐代的崔护是一个孤傲的美男子,在一次进士考试失败后,他独自一人在长安城南散心,见到一个被桃花环绕的美丽村庄,不禁游兴大发。走着走着,崔护感到有些口渴,便敲响了一户人家的院门。一位美貌的姑娘开门并请他坐下喝水,自己却倚靠着一株开满鲜花的桃树看着他。第二年的春天,崔护再次来到城南寻找那位美丽的姑娘。庭院还在,但是院门已上锁,姑娘去了哪里呢?崔护心里非常失落,就在左边门扉上题写了下面这首诗。
题都城南庄
[唐]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读诗心得
这首诗在写作上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开头两句写去年的情景,后面两句写今年的情景;开头两句是回忆中的情景,后面两句是现实中的情景;开头两句饱含着欢快的情感,后面两句却充满悲伤的意味。回忆越甜蜜,现实就越伤感;回忆越美好,现实就越苦涩。去年的此时此地,人面如桃花,桃花像人面,犹如一幅美好的画卷;今年的此时此地,像桃花一样美丽的人不知去向,而桃花依然在春风中绽开笑颜。诗人面对着一树鲜艳的桃花,回忆起去年的情景,就越发想念那像桃花一样明媚鲜妍的“人面”。桃花人面,物是人非,真是令人无限惆怅与伤感。虽然作者没有一个字写到他内心情感的变化,但是读者却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从欢喜到伤感的情绪起落。不仅如此,当后人读到此诗,都感同身受,现实中物是人非的情景时有发生,人的一生有太多这样的遗憾。这是一首抒情诗,却包含着一首叙事诗的所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这是诗人以抒情的方式来感受生活的体现。
诗人来了
崔护(772—846),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县)人,公元796 年考中进士,最高做到岭南节度使的职位。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言清新。诗人留存下来的诗共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脍炙人口。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诗词中的文化
上面我们讲了有关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故事。据说,这个故事的结局是这样的——崔护写了这首诗之后,过了几天又去了城南的村庄,希望能再次见到那位姑娘。在那户人家门外,崔护远远地就听到阵阵哭声。他敲门后,一位老人出来看着他说:“我猜你就是崔护吧?”崔护点了点头。老人立即哭着说:“你害死了我的女儿。”崔护吃惊得不知如何回答。老人说:“我的女儿刚成年,知书能文,还没有许配人家。自从去年春天她与你相见后,常常失魂落魄。前几日我和她出门回来后,她读了门扉上的那首诗,进门就病倒了,水米不进,快已经不行了……”老人说着又大哭起来。崔护听完,非常哀痛,就请求老人让他进去看望。姑娘在床上奄奄一息,崔护托起她的头,边哭边说:“我在这里呀。我在这里呀。”过了片刻,姑娘竟然睁开了眼睛。老人大喜,就把女儿嫁给了崔护。
这个后半部的故事显然是个传说,但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于真挚爱情的赞美,圆满的结局也表达了中国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这个传说给了明代剧作家汤显祖以极大的启发,他在《牡丹亭》中塑造了一个美丽的杜丽娘,她在梦中与心上人柳梦梅相遇。她为了爱情而死,又为了爱情而生。这种穿越生死的力量,是中国文化对至情至美的赞颂。
读诗有问
这首诗的影响力有多大?
崔护流传下来的诗只有六首,但他凭借《题都城南庄》这首诗,在诗人云集的唐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首诗,一个“人面桃花”的故事,感动了历代无数的人。
除了明代汤显祖受到此诗的启发创作了《牡丹亭》,还有很多作家、诗人则直接借用崔护与桃花姑娘的故事,撰写诗词、戏文和杂剧。比如,宋代词人晏几道的《御街行》:“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袁去华的《瑞鹤仙》:“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宋末元初诗人郑思肖写过一首七绝《崔护觅水图》:“当时饮水今犹醉,别是桃花半点春。”宋元戏文中有《崔护觅水》,明代有杂剧《桃花人面》,清代作家创作了杂剧《桃花吟》……还有现代的京剧《人面桃花》,也是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此外,著名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中有一句歌词“桃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也暗用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甚至还有这首歌的姊妹篇《桃花依旧笑春风》,则直接引用了诗歌的最后一句作为歌曲名。
小链接
自从崔护写了《题都城南庄》,后人说起关于桃花的诗句,总会想到“人面桃花相映红”这一句。直到几百年之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女诗人柳如是写出“桃花得气美人中”的诗句,才得以与崔护的诗平分秋色。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是美人和桃花相互映衬;而柳如是的“桃花得气美人中”,是桃花反而要借助美人的英气。在清明时节,将要凋谢的桃花,从路过的美人身上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可见人的力量是非常伟大的!这既是诗人柳如是的自信,也是对人类精神的赞扬。
西湖绝句
[清]柳如是
垂杨小院绣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
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