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路人耿宝昌
2022-03-31任一昊
任一昊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就像下着大雨,忽然雨骤停了,云开处,又泛青又泛白又泛蓝,在提到为“韩琴汝瓷”题词时,耿宝昌说:“遥想当年宋徽宗把一腔情怀寄托到天青色上,挥笔写下千古绝句,时空穿越近千年,直至遇见韩琴汝瓷,这愿景和情怀终于真正得以实现,而后被赋予了艺术的灵魂与生命,变得精致而又细腻。”
汝瓷曾以“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绝世之美居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烧造时期从宋徽宗时期开始到北宋灭亡,仅有20余年,如昙花一现般为后世留下了永恒的传奇。此后历代仿烧,难得神韵,直至周总理号召恢复汝瓷。 韩琴自1986年开始从事汝瓷研究和恢复……
为了心中梦,北上求教遇知音
最开始,年仅18岁的韩琴为了生计进入了临汝县工艺美术汝瓷厂的成型车间开始接触汝瓷,没想到这次结缘使自己的人生有如此大的改变。1988—2000年,韩琴在国营厂的工作经验和在万兴集团从事硅酸盐研究的工作积累,为她后来走上复活宋代汝瓷工艺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韩琴认为,既然要复活它、研制它,总得先认识它,而认识它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故宫博物院亲眼看一看珍藏的宋代宫廷汝瓷。2000年,韩琴毅然作出了惊人的决定,从万兴企业集团公司辞职,放弃安逸的工作,创办汝州市荣华汝瓷研究所,开始汝官瓷仿制研究工作。2002年春,韩琴来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见到了梦寐以求的宋代汝官瓷绝世珍品——弦纹尊,那一抹天青让她难以忘记。
为了尽快研究复活汝瓷天青釉,韩琴多次去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请教耿宝昌、李辉炳王莉英、陈华莎、吕成龙、王光耀等专家。功夫不负有心人,辛苦催开成功花。当配方调整到2218号时,梦里寻她千百度的天青色终于出现,这是最开始纯天然釉料天青色的雏形。韩琴立即带着第一次烧制出来的天青色汝瓷直奔北京,内心深知耿老是“中国古陶瓷鉴定界泰斗”,想到马上就能让耿老看看自己烧制出的作品,韩琴内心无比的激动。
耿宝昌先生投身文物行业70余年,经手过目的历代陶瓷精品数百万件,他接过韩琴带来的瓷器,仔细端详,说:“颜色基本接近,开片也可以,但声音不对,现在的汝瓷恢复都不是太容易,如果能找到汝官瓷的碎片,研磨分析的话,能少走很多弯路,再研究研究看看,用心做……”
耿老一语,给了韩琴很大的触动,想想能遇到像耿老这样的知音,内心十分感恩,耿老对待瓷器一丝不苟、潜心钻研的精神对后来韩琴研究汝瓷有着很大的影响。
唯有千锤百炼,方能成大器
墨守成规也许最为稳妥,却并非韩琴所求,求新求变需经千锤百炼,她却始终孜孜不倦。汝官瓷片只有少数收藏家手里有几块,韩琴找到了一位认识的收藏家,老人家听说她要做研究,便把数十年来研究汝官窑的资料无偿提供给她。回到家后,韩琴呕心沥血,用一双不知疲倦的手触摸历史的年轮,不断地进行泥土与釉料的融合,没日没夜地研究配方,调整配方,反复实验。前后一共调整了8个泥料配方。
多少个日日夜夜在熊熊烈火中度过,又经历过多少次失败的苦恼,对各种釉色的配比进行调整,反复进行试烧,韩琴告诫自己滴水穿石,失败是成功之母,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经历了上千次的配方调整与反复实验,终于在2003年,当韩琴的配方调到第2222号时,研制出了九元配方,從实验室出窑后,第一次把断代800多年的天青釉色兼养生功效的汝瓷重新带回人间,完成了汝瓷养生生活器皿的创新。
直到2008年,韩琴再一次北上登门拜访耿老,故宫博物院门卫早已认识这位“烧汝瓷的女人”,老远就打招呼:“耿老在办公室呢……”
这一次到来,韩琴言语间再也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向耿老娓娓道来。让耿老大为震惊的是,时隔多年,眼前这位“烧汝瓷的女人”已经把汝瓷成功地做到了外形釉色上非常接近宋代汝瓷水平,且内在达到了宋代汝瓷“三日不馊”的功效。捧着瓷器的耿老,手微微有些颤抖,由衷发出赞叹:“质如玉,声如磬,明如镜,天地浑然青一色,从事瓷器研究70多年,从没有人可以把汝瓷做到与宋代汝瓷媲美的地步。”并给予了高度赞赏,称韩琴为“中国健康瓷器第一人”。
当谈及当下的仿古陶瓷热潮时,耿宝昌说:“文物变活过来,需要创新。有些器物,今天我们也可以来做,承古创新是好的,但是不要一味地仿古。在历史的发展中,要从艺术性上去创新陶瓷,不能只是仿造,要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回家的路上,韩琴回忆耿老说过的话,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传承,什么才是艺术延续的动力,似乎心中已经找到了答案。
唯有不辜负,方能归初心
吴晓波曾说:“哪怕只做一个瓷片,也应该把新技艺注入自己的产品中,比前代的人做得更好。”心中已有答案的韩琴,开始在烧制工艺上摸索起来。
宋代汝瓷以满釉支钉烧制为美,在韩琴看来,敢于创新,打破自我,结合当下,才能“物以致用,方为宝也”。于是在研究和磨炼中越来越多地加入自己的思考,为作品注入更多新的灵魂。历经千锤百炼,终在2010年,改写了“汝瓷无大件”的历史,颠覆了北宋汝瓷“小器型”的说法,也终在2015年因《龙凤杯》的出现,烧制技艺从此走上全新的道路。
时隔两年后的寒冬,韩琴第三次北上,心情既忐忑又兴奋,带着那份迫切想要与挚友分享自己喜悦的心境,踏进了北京故宫,坐在办公室的耿老,老远就望见那熟悉的身影,“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看我”。进屋后,他们就像多年的挚友,无话不谈,“这一次,这位‘烧汝瓷的女人’又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耿老心想。这时,韩琴缓慢地从箱子里拿出最新烧制的作品,耿老接过后,仔细端详,爱不释手,严谨治学的态度让他不放过每一件瓷器,时而戴上眼镜观看,时而放在桌上欣赏……
从设计、烧制工艺、釉色等对这件作品逐一点评,耿老惊讶地问道:“这件作品很有创新,北宋汝瓷底部都有支钉,你这件作品妙在竟然没有支钉,这是怎么把它支撑起来的呢,难道这就是传说中失传已久的‘悬烧’吗?”两人一阵愣然,又再面面相觑,然后笑了起来……耿老握着韩琴的手说:“你是咱们中国汝瓷行业的骄傲啊!”随后,耿老挥毫泼墨,写下“韩琴汝瓷”四字墨宝。
2015年,韩琴实现了汝瓷底部满釉无支钉痕迹烧制工艺的创举,成功地打破了北宋满釉支钉烧的局限性。同年,复仿宋代柴烧技艺,成功烧制出的汝瓷作品《玉壶春》使她成为柴烧开拓者。
他们是大国工匠,也是一生的挚友
他们是瓷器研究者,与瓷器交流对望,探寻其背后的故事,把瓷器的身世转述给世人,让世人知道其背后的历史风华、岁月沧桑。
耿老沉浸于瓷器,就连周围的人都会被他专注的精神所感染。当问及耿老最喜欢的瓷器是哪个时,耿老说道:“瓷器对我来讲,就像母亲对孩子们一样,个个都喜欢,都值得终身相伴!”
韩琴也曾在《大国工匠》中说道:“对待汝瓷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要用心对待它,灌溉它,呵护它,把更多自己的思考融入作品的创作中,让它跟随着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如今已96岁高龄的耿老却谦虚得像个小学生,还要时常去北京故宫博物院上班,说要向年轻人多学学新知识。他说:“人要温故而知新,中国的瓷器博大精深,尤其是做这一行,需要知识,更需要实践。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
韩琴也正是如此,在研究瓷器的道路上,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也仍在给世人制造惊喜,从做仿古器到养生生活器皿的打造,到攻坚克难改写“汝瓷无大件”传说,再到制作工艺上的层层突破,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敏锐的艺术眼光与思考力,捕捉时代文化、求新求异,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永不停顿,以破解宋代汝瓷的奥妙为一生使命,写下一个又一个新的传奇。
他们是大国工匠,也是一生的挚友,他们是为中国瓷器事业奋斗一生的勇者,以纯粹的匠心,在坚守中传承,用双手书写中国瓷器的辉煌,活成了一种最高贵、最纯洁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