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地址数据省市联动更新方法探究
2022-03-30石娜
石娜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 济南 250102)
0 引言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保证平台稳定持续工作的生命力就是鲜活、准确的数据资源。因此,如何保证平台完成快速、稳定、可持续的更新是平台发展的根本,也是研究的重点[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平台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对各类地理信息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地名地址数据是政务信息与地理信息联系的载体,在政务信息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建立省、市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之间的关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联动更新模式,并用于实际生产,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应用需求对地名地址数据现势性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基础测绘更新速度较慢、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实现多级地名地址数据之间的快速联动更新,避免重复工作[2]。山东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山东省统一的、权威的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也是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山东省节点[3-7]。为整合利用全省地理信息资源,提高开发利用水平,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山东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联合下属市级平台,探索了省、市地名地址数据联动更新模式,通过协同更新、融合更新、侧重更新、快速更新等模式完成其地名地址数据的更新工作。本文结合滨州市区地名地址数据更新工作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
1 更新路线
地名地址数据省、市联动更新不同于传统的省、市独立测绘、分级管理的模式,而是通过统一标准体系,建立共享的地名地址本底数据库,以“同一行政区域的同一地理实体对象基础地理信息只高精度采集获取一次,满足不同比例尺成图和各层级用途需求”为原则[3],省、市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和地理信息的变化情况及需求,划分任务区,各级作业人员有所侧重的完成地名地址数据的核查更新,实现数据的共同维护、共享利用,避免重复建设[4]。地名地址数据省、市联动更新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联动更新流程
2 关键技术
2.1 基于共享数据库的协同更新模式
按照我国基础测绘分级管理规定,省及下属地市分管不同比例尺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建设和更新。这些数据的空间参考、属性、精度等都不一致,且分别存放在各权属单位中,各自生产、各自更新。要实现地名地址数据的联动更新必须将不同尺度、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整合,统一标准体系,形成一个共享的地名地址数据库,并通过地理实体编码对数据进行时空管理,以实现省、市自动化要素联动更新[5]。
山东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将现有的地名地址基础数据库作为更新本底库,其由基础测绘、导航、及时更新、市县大比例尺数据及其他合作部门(卫生、民政、发改等)的多源数据融合而成[6-9]。本底数据的几何表示、属性结构等均符合DB37/T 4364—2021《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名地址数据规范》的要求[10-13]。
为了快速实现省、市的协同更新,提高数据采集更新的效率和准确度,将本底数据库通过“山东省地名地址采集系统”实现省、市共享,省级节点和市级节点的作业人员均可以在限定权限的情况下对本底库数据进行直接更新[6]。
2.2 合理的省、市任务区划分
在任务区划分上,城市主城区及开发区等由各市级节点负责更新;其他外围区域及农村区域由省级节点负责更新。
在组织方式上,改变传统的由省、市独立测绘的模式,变为省、市纵向分工作业,省、市根据各自任务区情况,由专人负责区内地名地址数据的核查更新,形成数据的纵向立体式管理,让资源利用高度集约化,降低了数据采集更新成本,避免重复工作[4]。
2.3 有所侧重的核查更新策略
2.3.1 更新区域侧重
地名地址数据的更新周期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确定,地物要素的变化情况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所以,主建成区、规划区、工业园区、高新区、保税区等城市发展热点区域应作为地名地址核查的重点区域,进行较高频率的更新[14]。
2.3.2 地物要素侧重
作为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名地址建设的重心放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医疗、教育)、交通运输、民生保障等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对此范围内的数据应进行重点管理和更新,保证数据质量,使其更好的服务于政务平台和公益事业[14]。其他一些购物餐饮、文体休闲等内容,现有的商业地图数据已能满足公众的需求,所以并不是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重点关注对象。为适应上述需求,将全部地名地址类型划分为“重点类”和“一般类”。省级节点与各市级节点对本任务区内的“重点类”数据进行重点更新,对“一般类”数据进行按需更新。“重点类”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地名重点类
2.4 适应快速更新节奏的几何表达规则
地名地址数据以地理位置标识点表达。为节省人力、物力,并缩短数据的更新周期,从而进一步提高数据的现势性,在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基础上,尽量简化几何表达规则[13-16],以便于作业员作业,具体的地理位置标识点的定义规则如下:
(1)悬挂门楼址牌的,标示在其门楼址的标牌位置处。
(2)未悬挂门楼址牌的,标示在其大门内侧位置处。
2.5 符合省市联动需求的属性结构
由于省节点和各市级节点在联动更新时对同一本底库进行操作,所以地名地址数据的属性结构除了包含地名、分类、街巷名、门牌号、电话号码等常规内容外,还应包含地名地址编码、所属行政区划、更新时间、失效时间等内容[6]。
地名地址编码是唯一性标识一条地名地址记录的编码[17-18],用于对数据进行实体化管理,以便于数据的版本更新和维护;所属行政区划记录数据的区划信息,以便于数据在省、市之间分区域共享;更新时间与采集时间记录了数据从采集、更新到失效的全过程,为数据增加了时间维度,便于历史数据的追溯,为打造地名地址时空数据库奠定基础[13-14]。
地名地址属性结构如表2所示,对数据进行更新时,几何位置更新和属性内容的填写规则如表3所示。
表2 地名地址属性表
表3 几何位置及属性更新规则
3 更新效果
以滨州市区的地名地址更新任务为例,滨城区行政区划面积约1041km2,根据任务区划分原则,建成区及开发区共计210km2的区域为市级任务区,其他区域为省级任务区(图2)。
图2 任务区划分情况示意图
基于同一共享本底数据库,滨州市级节点按年度或季度实现全覆盖式核查更新;省级节点则采取及时更新、众包更新、导航融合等方式全年滚动更新。滨州各任务区2021年度数据更新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数据年度更新覆盖率
基于山东省、滨州市的两级联动更新模式,滨州市区范围内的地名地址数据达到了较高的现势性和准确性,应用于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效果如图3、图4所示。
图3 市级任务区更新效果图
图4 省级任务区更新效果图
4 结论
本文结合山东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与滨州市区的地名地址数据更新工作,探索了省、市地名地址数据联动更新模式。即以同一个地名地址对象只高精度采集一次为原则,在构建地名地址共享本底库的基础上,省级节点与市级节点根据划定的任务区分工协作,按照统一的几何、属性更新要求,通过对更新区域、地物要素种类等方面有所侧重的核查更新策略,实现地名地址数据的协同共享。
该工作模式节约了数据生产成本,加快了山东省的地名地址更新效率,显著提高了省、市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的准确性和专业性,加强了用户体验,为平台更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