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回纹宫灯》的创作解析
2022-03-30曹巧芳
曹巧芳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灯笼文化是其中极具中国文化特征与民族属性的传统文化之一。宫灯,可以说是灯笼文化中的典型与代表。宫灯,即宫廷的灯笼,作为帝王权贵的专属日用品,雍容、华贵、精致,自是其显著的美学特征与精神特质。在这份美与尊贵的背后,照亮的不仅是帝王的宫廷,火光闪烁中交织着的是中国悠久渊博的社会文化与深厚丰富的灯笼文化。东汉光武帝刘秀建都洛阳,在宫里张灯结彩以示庆贺;东汉明帝信奉佛教,下令正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在皇宫点灯敬佛,以观佛舍利。自这宫灯缘起以来,从宫廷到民间,从仪式到民俗,这灯里,有敬佛,有祈福,有喜庆,有祥瑞,这种工艺代代传承,这份福禄世世绵延。
宫灯,作为中国灯笼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星星,作为中国灯笼造型中最为丰富的一种款式,不仅铸就了中国宫灯这一手工制作的特种工艺品类,比如藁城宫灯,并且因为自身浓厚又独特的艺术底蕴成就了其他艺术的创作,比如山东潍坊宫灯风筝,再比如宜兴宫灯紫砂壶。紫砂与宫灯的结合,早在清代就已经出现。各个朝代都有着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美学风尚,而清朝尤以雍容华贵为主。这个朝代的工艺艺术极为繁荣,宫灯是这样,紫砂壶艺亦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发展迅猛的紫砂壶艺与彰显富贵奢华的宫灯,这二者的结合就如同注定般的顺理成章了。宫灯款式多样,方、圆、高、矮不一,灵感源自宫灯的紫砂宫灯壶款式自是多样,比如,荆溪古式宫灯壶、荆溪焕章款朱砂笠帽宫灯壶、澹然斋款宫灯壶、邵春元制的《紫砂泥绘宫灯壶》、荆溪华亦宗制的《四方侧角加彩宫灯壶》、紫泥瓜棱形宫灯壶等,圆器、方器、筋纹器,样式繁多,各有千秋;陶刻、雕饰、泥绘,技法多样,各有风采。中国宫灯在紫砂匠人的参与与创作下融入了新鲜的血液,有了不同的造型设计思维与艺术体现形式,《回纹宫灯壶》亦是如此。
在《回纹宫灯壶》这件作品的创作上,一方面注重再现宫灯本身精美、雅致、奢华的美学特征,并延续宫灯祥瑞喜庆的文化内蕴;一方面在适度的范围内最大化地呈现紫砂壶艺的工艺技法,并彰显紫砂宫灯壶这两种文化融合下的意义。纵观这件作品,如果去掉嘴、把,这就是一盏古色古香的灯,有灯座,有灯钮,它立在那里,精致而优雅。这款泥料温润如玉的光泽散发着幽幽的光,有历史的沉淀,有岁月的痕迹,娓娓道来它的故事。玲珑有致的壶把、小巧上翘的壶嘴,低调内敛,突出壶身主体灯的造型,更衬得这盏灯秀丽雅致。细观这件作品,壶身延续了中国传统灯笼的圆润饱满风尚,这是契合古往今来的人们对圆满的心理诉求的;壶底与壶口雕刻了回字纹,回字纹是我国经典的传统纹饰之一,因形如“回”字,有富贵绵延不断的吉祥寓意;壶盖与壶钮的连接处采用了镂雕的工艺技法,这种技法最早出现于清初期,流行于康乾盛世。这样不但可以提升作品的工艺价值,展现紫砂壶艺的多种技法,同时形制如同可以透光的灯罩,且利用这种玲珑剔透的视觉艺术效果中和紫砂的厚重,突出宫灯的尊贵与精巧;壶钮则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宫灯壶壶钮,采用了圈钮的设计,似是灯笼的灯钮,不仅力求形象,且增加了作品的灵动之感。壶身、壶盖、壶钮处处结合了灯盏的结构特征,回纹、镂雕、圈钮彰显了紫砂壶艺的多种技艺。
《回纹宫灯壶》虽以素器示人,却融入多种技法,虽无繁杂装点,却雕刻了回纹以饰,在造型上追求简约而不简单,以契合当代审美主流风尚,提升作品的欣赏价值;在工艺上力求多样却不冗杂,以此在适度的空间中最大程度地展现紫砂壶艺的工艺,提升作品的工艺价值;在文化上延续宫灯、回纹等中国吉祥文化的历史,社会,文化意义,并将其融入紫砂文化中,提升作品的社会价值。
总结:《回纹宫灯壶》,作为现当代的紫砂宫灯壶的原创作品,它的创作,不仅要精细于这件作品本身的泥、形、工,它还肩负着历史的传承与时代的使命。它不但要符合宫灯的民族性、社会性、文化性,还要延续宫灯壶的传承轨迹,且要契合当代人的审美倾向,拓宽宫灯壶系列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不但是这一件作品创作的意义,还是紫砂壶艺这门手工艺术存在的价值与时代赋予紫砂匠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