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闽赣省际边界区的协同关系和尺度重组*

2022-03-30张文涛肖大威廖路思

南方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省际梅州边界

张文涛,肖大威 ,廖路思

引言

区域差距是空间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主要表征,是影响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因素,省际边界区的发展更是如此。国家部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都是在战略协同上下功夫,在优化边界耦合功能上求突破。近年来,广东省域边界地区与中心地区差距虽有所改观,但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且有上升趋势,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蓬勃发展态势与省内其它地区发展形成的鲜明对照短期内难以改观,处于粤闽赣省际边界区的梅州市的情况尤其突出。据广东省统计年鉴(2021),2020年各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梅州排在21个地级市的最后一位。国务院2021年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给梅州等地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也为梅州等地赋予了推进省际边界区发展的时代使命。跨出梅州,协同与梅州交界的江西省赣州市、福建省龙岩市,依托其重要的生态资源、特色的客家文化和远播的侨乡影响,通过强化协同性政策统筹措施,联合建设协同发展试验区,对于消除空间阻隔、加快改善集中连片老边区的落后面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边界区与协同体

边界区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在交界处构成的特定地理空间[1]。根据陈钊 (1996)[2],行政边界定义为所有独立行政地域之间的界线以及其管辖地区的周边界限,其中独立行政地域包括国家、省、县、乡等。国内边界区主要包含省际边界、市际边界、区际边界、县际边界、镇际以及村际边界。行政区域接壤处的地区与它相邻的地区在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有明显的同质性。然而,边界区一般距离行政中心较远,资源条件较差并受到行政边界的阻碍,使边界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受到不同所属的政治单元的影响,特别是省际边界区,由于各省发展战略的不同,很难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经济难以协调发展。我国省际边界面积广大,其特征为经济落后、沟通不畅等,与非边界区相比明显发展滞后[3,4]。在我国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背景下,边界区域作为行政区划分割较重的特别区域种类,其发展的不平等性、不可持续性与不协调性形成具有明显分割性和边缘性特征的“行政区边缘经济”[5,6]。由此,寻求“跨区域”式的协同,推进跨区域经济文化共同体的建立建设,形成老边区发展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协同是突破边界局限、提升主体功能的重要思维方法和有效实践路径。 Haken (1971)[7]提出协同工作原理,建立协同理论的基本框架。此后,经济学研究将协同概念引入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领域并对其影响因素做出分析。受到产业经济与产业创新领域的延伸,Boschma(2005)[8]建立了多维邻近概念框架,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其包括地理邻近、组织邻近、制度邻近、认知临近和社会邻近。前期研究发现影响区域协同发展的因素主要包含制度差异、治理结构改革、基础建设、文化差异等[9,10]。通过定性分析发现,影响省际边界区协同发展的因素有空间距离因素、边界因素以及地区间交易成本因素[11]。李琳(2016)[5]指出省际边界的经济协同发展不同于其他区域协同,其具有高度的地理邻近性、认知邻近性、体制僵硬性、动态演进性及潜力成长性特征。

共同体或协同体是多元主体发展,谋求交互利益最大化的创新形态。李后卿(2021)[3]总结了省际边界县发展的一般路径,强调省际边界要以区域城市为主要平台,通过进行跨区域的产业分工、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协调联动,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12],注重构建一体化城乡道路交通网络促进生产要素积聚,同时注重引导利用好共同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延伸区域合作范围,实现共同发展。

2 国内重大的省际边界协同实践

协同性空间政策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区域协同有利于促进临近区域发挥共同提升空间发展效率。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我国区域发展正从相对单一区域发展加速向跨区域协调发展提升,通过持续强化临近区域间的合作,激发区域内生动力和域间联动活力,跨区域发展成为当前区域协同发展的显著特征。概括起来,跨区域空间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理顺五个方面的关系特征。

2.1 总体战略协同

区域战略协同着重从顶层制度设计角度,主动规范区域间关系的总体功能、目标定位、发展责任和运行机制等。一是注重创新合作机制,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空间布局,建立共赢合作关系,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二是注重从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出发,强化或疏解某方面的区域功能,形成新的发展模式,高位构建产业与整体环境相适应的新发展格局。

2.2 设施条件协同

交通一体化是区域协同化的基础支撑。推进建设跨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捷径,从服务国家的战略布局出发,区域主体各方共同加快域间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推进域间综合交通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共同推动域间综合交通管理服务高效协同,进而支撑跨区域设施条件共享发展。

2.3 产业布局协同

产业协同发展是构建我国产业畅通循环新格局、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从全球价值链中以“低端嵌入”向“高端嵌入”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改善营商环境,利用区域各自优势完善产业配套、统筹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构建产业生态系统。明确域间“核心-外围”产业分工和梯次承接,对于区域整体竞争力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

2.4 生态发展协同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作出的重要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整体性、系统性与不可分割性的特征,江河流域内的生态问题就超出行政区划的界限,也不能仅凭单个地方政府治理。生态保护必然是一项整体统筹、多目标协同的系统工程。打破行政区划、部门、行业界限,综合思考治理方式,整合生态系统资源,才能推动区域整体发展。

2.5 治理机制协同

治理机制协同是政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多样区域合作机制的重要手段。通过完善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促进相关政府因地制宜推进区域法治优化与统筹,构建结合区域战略发展的治理协同机制。探索域间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决策、规划、指导,由域间多元主体协同落实、执行、反馈,实现区域政府间治理协同合作。

3 粤闽赣省际边界区现状

3.1 空间基本情况

赣州、龙岩、梅州地处粤闽赣三省边界区(图1),同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江南丘陵地区,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也是广东、福建的水源地。地形以丘陵为主,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为该区域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13]。三地森林覆盖率均在75%以上(表1)。从区域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耦合性看,粤闽赣省际边界处于区域协调发展初级阶段,区域内部各要素尚未建立良性互动关系,区域内部子系统的协调,包括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保护、行政关系等的发展有待改善,需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协同,互相促进。在此阶段,粤闽赣边界区域发展机制构建较为单一,协同发展行为主要调控者为政府,通过以行政手段为主由上而下,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加快一体化发展进程。

图1 梅州、龙岩、赣州地理位置示意图

表1 梅州、龙岩、赣州概况

区域资源禀赋结构相似,为协同发展提供条件。由于粤闽赣边际区域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相近,资源禀赋结构有较高相似性。三市相同的土地资源与气候为农产品生产提供相似的条件。边界区位于南岭成矿带,拥有相似的矿产资源。此外,粤闽赣边界区是我国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形成的联合区域被称为“客家大本营”,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协同发展区域内的文化旅游业,不仅能促进空间产业合作,还能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升民族凝聚力。

区域产业同质性明显,受限于行政空间壁垒。由于粤闽赣边界区资源禀赋结构的相似性与空间阻隔的影响,赣州、龙岩、梅州分工表现出同构现象。三市的产业自成体系,相互依赖度低,存在重复投资与开发,产业同质性将使各市竞争市场与生产资源,不利于区域经济长期发展。 三市均拥有丰富的离子型稀土资源,已形成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精深加工的完整稀土产业链,但产品主要集中在在矿山开采、冶炼分离等产品粗加工领域,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空间受限于行政空间壁垒,各地产业间未形成紧密的交互关系;空间产业结构相近,无法充分发挥空间集聚效应。

区域人口、经济差异显著,行政单元竞争势态显现。在人口上,与赣州、龙岩相比,梅州人口密度较大,大约为龙岩的两倍,呈逐年递增趋势(图2), 但社会从业人数占比相对较低(表1)。此外,尽管梅州人口密度相对较大,但受到产业分布也地形影响,人口分布不平衡。梅州常住人口具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仅占常住人口的5%,劳动力人口比全省平均低4.9个百分点,人口年龄结构进入“老龄型”时期。在经济上,梅州与赣闽原中央苏区相比,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龙岩的人均GDP是梅州的三倍以上;与赣州、龙岩相比,梅州的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高(表1)。近年来,赣州、龙岩都大力发展工业,如赣州打造出两个千亿产业集群,龙岩则集中精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系列重大项目建设。粤闽赣边界城市竞争发展势态显现[14],不利于区域整体优势发挥。

图2 赣州、梅州、龙岩人口密度,2009~2019

3.2 边界区的区位重要性

粤闽赣省际边界区南联粤港澳大湾区、北接长江三角洲、东联海西经济区,西连长株潭都市圈等,是国家重大空间战略发展的重要功能转承区(图3)。加之生态的涵养性、文化的独特性、经济的滞后性和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遗产的连片性,其区位优势突出、后发优势叠加。通过适当的空间干预措施,协同实施重大的空间策略,激活粤闽赣省际边界区有效资源,可贯通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海西经济区、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加快连片原中央苏区的全面振兴,有力助推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

图3 粤闽赣省际边界区区位示意图

图3中,①示意的是上述涉及的重大空间战略前期经济整体发育不充分的自然状态,②示意的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周期内粤闽赣省际边界区(C)对周边重大战略(A-B-D-E)的资源支撑效应,③示意的是区域经济调节下出现的各种非协同的交互性空间纠偏措施,④示意的是共同富裕背景下通过空间干预措施实现外围战略(A-B-D-E)对新时期核心(C)的制度支持效应。从①到④正向反映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对空间生产形态特征和尺度重组的重要影响。

4 模式分析

从空间阻隔的可达性概念出发,考虑区域产业协同、空间协同、基础设施协同等因素,以新发展理念为分析框架,通过构建“目标内容-实际操作”体系,建立地区合作与协同发展机制架构,对粤闽赣协边界协同发展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图4)。从区域主体间协同关系来看,创新通过创新资源要素整合与提升,以缩小空间创新差异,促进区域整体系统演进;协调通过区域一体化发展,通过提高内在性、整体性、综合性的地区聚合,强化空间协调功能,推动区域高效合作;绿色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通过健全整体绿色循环体系,加快区域绿色转型,有效发挥整体生态优势;开放通过处理发展内外联动,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整合区域特色优势,搭建空间开放体系,促进区域产业协同高质量发展;共享通过统筹区域功能,有效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以提升空间共享价值,促进区域内外各要素协同发展。

图4 协同发展的尺度重组分析模式图

5 粤闽赣省际边界协同发展的尺度重组

尺度是“空间、地方和环境的复杂混合体中的一个关键要素”[15]。在城市地理学中,尺度重组概念主要被应用于地域重构相关问题,其中包括地域化、去地域化和再地域化。随着我国改革传统地域尺度与经济社会发展,尺度重组成为我国调控空间发展的重要手段。《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赣州、龙岩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产业合作试验区”。国务院批复的《“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将梅州、龙岩、赣州等列入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范围,省际边界正迎来重大的政策叠加机遇。具体工作中,需持续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改革体制机制,统筹空间要素,充分释放边界区的主体协同效应和空间协同效益。

5.1 缩小空间创新差异:落实重大科研平台梯次布局

边界区经济发展滞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要素配置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市场发展不充分、市场竞争同质化、创新能力不强以及要素流通不畅。为激发空间创新要素配置潜能,可从其质量、模式、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优化[16]。一是建设边界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边界区新技术、新产业的抱团孕育与开放发展。二是建立资源和市场导向下的研究院所+产业园区+成长性企业+村镇经济联合体的发展模式,打破区域壁垒,实现高起点管理协同。三是改进创新要素空间配置,避免边界区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同质化,打通区域生产、分配、流通等环节,实现空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5.2 强化空间协调功能:改革区域合作的体制机制

省际边界区一体化发展是解决空间属地利益协同问题的重要手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于将发展落后的边界区域打造为“高质量跨界一体化发展的‘试验田’”,由此打破省际边界的行政壁垒,以制度一体化缩短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实现制度一体化,离不开政府的空间干预措施。要强化空间主体协商与政策衔接,做好项目规划对接、储备,针对具体项目有效提出实施方案,落实合作事项。联手共建产业空间载体,由政府主体给予一定财政支持、给予发达地区企业转移投资便利,构建高效空间合作模式。

5.3 加快空间绿色转型:建立低碳循环产业发展集群

紧扣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高起点规划粤闽赣省际边界合作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协同各方面措施使生态环境成为粤闽赣边界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蕉岭县积极探索建设粤闽赣苏区省界改革试验区,建设绿色建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培育打造绿色产业集群。在绿色协同发展思路下,需要把握好边界区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的综合保护措施。三省行政监管部门协同建立区域生态系统公开机制、监管措施与管理体系,解决好空间生产废料与生活垃圾处理,减少空间内源性污染。

5.4 搭建空间开放体系:放大区域产业经济的影响效应

利用好电子商务平台等数字贸易优势,推动边界区特色农产品和特色产业的输出。推进省际协同共建产业集群,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技术转移,深度参与国内国际合作。以强化世界客家商会组织为契机,提升区域世界客家品牌效应。例如,粤闽赣边界区拥有不可比拟的稀土资源。在开放协同共享稀土产业发展背景下,要协同利用好空间稀土资源优势,提升区域稀土产业整体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转型升级与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5.5 提升空间共享价值:先行探索省际边界共同富裕试验区

边界区是连接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及中部崛起的经济转承区,要针对空间要素配置,统筹空间主体功能,先行探索建设边界区协同发展试验区。一方面要强化外围空间战略对边界区战略的制度支持,另一方面要强化空间内自身不同主体间的战略协同。特别是在公共服务方面,需持续强化各空间主体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协同关系,完善空间保障体制,建立一体化供给体制机制,切实解决边界区人民群众共同富裕问题,实现尺度重组带来的空间价值。

结语

粤闽赣省际边界区对于贯通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及长株潭都市圈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空间多元协同与尺度重组,在于新发展理念支撑下的协同发展试验区建设。本文通过总体战略协同、设施条件协同、生态布局协同、产业发展协同,分析省际边界空间生产的联动效应,探索市场和资源主导+创新驱动+政府干预+多元主体协同的跨区域空间发展模式,以期强化政府的干预性协同政策和治理机制,强化差异化的空间支持手段,推进精准用力、协同施政,加快集中连片老区的尺度重组,实现省际边界区的特色发展、振兴发展。要持续解决空间发展长期阻隔问题,推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相协调,着力构建边界区与经济社会中心地区深度互动格局,充分释放联动重大战略区域对粤闽赣省际边界区的辐射引领和协同共富作用。

图、表来源

图1:来自百度地图;

图2、表1:数据来自《梅州市统计年鉴2021》、《龙岩市统计年鉴2021》、《赣州市统计年鉴2021》;

其余图、表均由作者自绘。

猜你喜欢

省际梅州边界
梅州咸菜“腌”出大产业
梅州咸菜 “腌”出大产业
梅州明眸
渤海湾省际滚装船舶零担货物运输现状及安全管理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湖北省推进沿边地区省际合作研究
中国省际绿色全要素影响因素探究
守住你的边界
拓展阅读的边界
探索太阳系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