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要点及实践应用探究

2022-03-30李向梅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2年2期
关键词:预制构件吊装装配式

李向梅

0 引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装配式混凝土施工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在现代社会建设中发挥较好的作用,有助于减少对项目周边环境的污染、加快施工效率、提高建筑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今后发展阶段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将成为相关项目的重点施工内容。为进一步提高建设质量,则应当结合工程实际,掌握施工技术要点、完善技术操作方案。以此切实提高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综合效益,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1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要点

1.1 节点防水

由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框架节点处的钢筋较为密集,为保证施工质量,需要优化配筋及其连接方式。施工人员可在节点区域通过钢筋弯折进行错位处理,以此简化钢筋排布、降低施工复杂程度。不过这一过程中需要关注节点防水效果,避免后续施工出现质量风险。如对预制装配式建筑外墙开展防水施工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合理管控。具体则是从导水工作方面入手明确各个节点的排水路径,规避裂缝等情况的发生。在进行外墙接缝防水处理中,应把墙板接缝设计作为施工的重点,运用密封防水、构造排水与材料防水技术等,将渗水倒吸进室内,增强建筑整体的防水效果,避免发生渗水问题。

1.2 灌浆技术

在装配式混凝土施工中,对灌浆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施工人员在实际建设中需从配比方面入手,按照设计标准加入水、粗骨料、细骨料、水泥、稳定剂等,做好静置排气处理,避免出现外溢的情况。开展灌浆技术时,应基于设计图纸的要求,仔细检查试件质量情况。如对拌和浆液的制备和使用遵循现取现用的原则,将时间控制在3~4min 内,温度不可过低,控制在30℃左右为宜,灌浆后初凝时间保持在15min。同时,在完成灌浆操作后需要进行全面检查,并适时进行养护处理,从而提高施工的整体质量。

1.3 墙体混凝土浇筑

墙体混凝土建筑需要合理控制间隔时间,尽量保证一次浇筑成型。通常情况下,浇筑时间应小于初凝时间,避免发生质量病害。开展振捣作业时,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尽量规避与预埋件、钢筋等直接接触。同时,做好钢筋、混凝土表面的科学处理工作。并将浇筑厚度控制在400mm 左右,分层施工中每层厚度在30cm 以下,确保墙体实际浇筑高度高于顶板。浇筑完毕后将标高线作为标准,将表面浮浆剔除干净,保证施工后各项参数符合工程的预期要求。

1.4 PC 板安装

在PC 板入场后开展检验和检查,如无明显缺陷和质量问题,才可进场储存和应用。运输到施工现场的指定地方后,预先做好支撑架的固定处理工作,安装人员开展规范化操作,结合当前施工建设准则,有序完成PC 板的吊装任务。注重检查PC 板是否与预制墙板密切贴合,如发现隐患立即采取整改和修正措施。同时施工人员应做好PC 板位置的校准工作,确保混凝土浇筑的高度、厚度均满足相关规定。浇筑混凝土时,以分层浇筑方式为主,将每层混凝土的浇筑高度控制在500mm 以内,全部内容完成后则要结合施工图纸要求进行校正,提高整体的施工质量。

2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实际应用分析

2.1 工程概况

丰台区南苑村A 区棚户区改造土地开发项目一标段,东临团河路,工程主入口与团河路相接。南临四标段,西临五标段。交通便利,距离住宅区比较远,施工较为便利。该工程由北京中恒瑞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由北京中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建工新型建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方利民(天镇)建筑工业化有限公司、大厂回族自治县益恒砼构工程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提供构件。总建筑面积为179 592.6m,包含2#、3#、4#、5#、6#、7#、8#住宅楼7 个单体及S1、S2、S3、S4 配套商业共有18栋周转房,预制剪力墙内外墙板为4 层开始至顶层;预制楼板及预制空调板均为自首层顶开始至顶层楼面;预制楼梯均为自首层开始至顶层。综合本次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成本控制目标以及工期要求等,决定采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施工条件,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重点把握预制构件处理、模架工程及混凝土工程等重点施工技术。

2.2 施工方案

2.2.1 预制构件施工

针对该建筑工程的设计要求以及装配式施工规范,为加快工程进度,应在土建作业期间,合理生产所需的预制构件。注重选择性价比较好的原材料,严格按照深化设计图纸进行定制,保证构件尺寸、规格等符合设计要求。在本次工程实践中,为提高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应严格把握预制构件施工方案。

(1)合理进行预制构件生产加工。即是利用高精度软件对水泥配合比进行计算,控制砂、石、水泥骨料的量比,加入适当的外掺剂,以此制备性能优良的混凝土建筑构件。同时应当强化对预制构件的检查,保障强度质量可控。对于部分需预留预埋的构件要在制作的过程中做好处理,比如对该工程中的预制墙板构件应在底部预埋钢筋连接套筒、针对预制叠合类构件需要预留吊环和吊钉等、对于预制楼梯应预埋吊装螺母等。最后在出厂前对构件进行实测实量,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予以改正后可运输到施工现场。

(2)科学进行预制构件运输。完成生产加工环节可按照工程进度要求,开展预制构件的运输和存放工作。运输时,根据构件的重量、尺寸选择合适的车辆,当层高超过3.0m 时宜采用低底盘重型汽车运输,构件运输前选定合适、平整坚实路线。同时根据构件类型设专用运输架(见图1),且要有可靠的稳定构件措施或采用帆布皮带加紧固器绑牢,以防构件在运输时受损。

图1 墙体构件专用运输架

(3)有序开展预制构件吊装施工。预制构件制作完成后运输至施工现场,随后对各预制件进行质量检查,确认无误后需要结合实际要求设置吊点,对具体方向进行合理调整和定位,在起吊过程中要对模数化吊装梁进行使用。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吊点位置进行确定,外页板的吊装孔严格按照此说明用孔使用,吊装梁下吊预制构件的孔必须与塔吊的孔上下对齐,可以用卸扣将钢丝绳与外墙板上端的预埋吊环相连接,板面不得与堆放架发生碰撞,待板的底边升至距地面50cm 时略作停顿,若确认无误继续提升使之慢慢靠近安装作业,板两侧挂线坠对准地面上的控制线,将外页板缓缓下降,使之平稳就位防止吊装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预制构件吊装梁材质为Q235B,吊装梁上的吊孔为直径40mm 的圆孔,在与作业层相距 300mm 的位置时,实施结构层施工要对双层支架进行精确设置,随后对所有吊点进行分析,将支承点间距控制在150cm 左右,完成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基于建筑工程项目吊点也要进行细致划分,从而保证项目整体的施工效率,避免因外在影响因素而耽误正常的工程项目施工进度,最终导致建设难以满足预期要求。

2.2.2 模架施工

该工程的地上部分为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形式、地下部分为现浇框架结构。因此模板施工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整体工程质量。由此施工人员应当先合理确定模板体系,结合本次工程实际,确定基础垫层模板。即是采用100mm×100mm 方木沿垫层边线设置。安装施工前,做好拉通线作业,确保模板位置以及顺直程度符合施工规范。在方木外侧利用300~400mm 长、直径12mm 的钢筋钉,将垫层模板钉入到基底约200mm 左右。针对地下室墙体模板的施工,主要采用厚度15mm 的覆膜多层板,将其加工成600mm、1 220mm、2 440mm、3 660mm 等规格的单元板,经组合后进行安装施工。选择墙体模板支撑时,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为主,沿着墙体模板高度方向设置至少3 道支撑,呈梅花型布置。并在浇筑工艺前预埋直径25mm 的地锚支撑墙体模板、外墙支撑设置在基坑护坡上,同时沿高度方向设置2~3道抛地斜撑,构成完整的墙体模板体系。完成模板安装后,注重检查扣件螺栓的紧固性。

2.2.3 混凝土施工

结合本次工程实际情况,其具有混凝土工程量大、地下室结构复杂的特点。因此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采用分段作业法。在实践环节,应重点开展以下施工技术。

(1)基础混凝土浇筑施工。按照设计要求,控制基础底板的厚度在800mm,注重应用分层浇筑法,在基础底板结构钢筋较为密集的区域使用直径为30mm 的插入式振捣棒实施振捣。浇筑时为避免出现堆料集中的情况,应先对出料点的混凝土进行振捣,进而形成自然坡度后,遵循从下到上的振捣顺序。当混凝土接近初凝状态前应进行二次振捣,抹压消除早期塑性变形,防范发生收缩离缝。

(2)墙体混凝土浇筑施工。针对本次建筑的地下结构外墙,采用连续混凝土浇筑工艺,保证一次成型,无需设置竖向施工缝。操作人员充分落实多点分层浇筑技术,将分层厚度控制在400mm 左右,保证坍落度最小为150mm、最大170mm,且保证浇筑的连续性,间隔时间不得超过1.5h。浇筑墙体混凝土的过程中,为加强混凝土的振捣质量,必须严格控制下灰速度、分层高度等参数,防止施工后发生胀模或者跑模等问题。开展振捣时应保持均匀性,防范出现漏振、欠振等现象。

(3)框架柱混凝土浇筑施工。对这一部分的浇筑施工主要是采用塔吊以及灰斗对混凝土进行吊运,便于开展浇筑施工操作。在分层浇筑中如柱高大于3m,应使用传统分层浇筑法,控制分层厚度在300mm。在浇筑柱混凝土前,施工人员需先填筑不超过30mm 且与混凝土配合比一致的水泥砂浆。分段施工时保障每段的自由下落高度应小于2m。分层振捣混凝土应用直径30mm 的振捣棒,按照分层尺杆均匀下混凝土。控制振捣时间在20s 内,当无气泡溢出可停止振捣。

(4)梁板混凝土施工。为避免钢筋发生变形,可用钢筋马凳上铺脚手板的方式建立浇筑马道。操作中采用振捣棒和平板振捣器结合的方式开展均匀振捣,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对于梁板混凝土的浇筑可将虚铺厚度略超过板厚,沿浇筑方向使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拖拉振捣,及时检查混凝土的厚度。完成振捣后进行初次找平和压实。在达到初凝标准之前,进行二次找平压实,目的是消除混凝土表面质量病害。

3 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化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装配式施工技术作为建筑行业内的新型技术工艺,在实践建设中不仅可满足现代建筑要求,还能够符合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推动行业进步。由此,建筑行业若想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实现创新、长远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合理应用现代化施工作业手段开展建设工作,确保最终建设成果满足项目的实际需求。所以相关施工单位及人员需要科学把握装配式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结合工程实践制定执行相应的技术方案,保证各项操作工艺落实到位,提高项目综合效益。

猜你喜欢

预制构件吊装装配式
混凝土预制构件外观质量提升探讨
轨顶风道预制构件力学性能加载试验研究
再谈液压吊装
关于装配式建筑的几点思考
立式设备吊装抬尾吊车的选择
BIM技术在PC预制构件工厂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
争分夺秒的吊装
长沙最大装配式保障房更加节能低碳
巨型总段吊装中的有限元方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