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展中馆藏文物的保护
2022-03-30李劭轩
李劭轩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担着文物藏品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但文物管理保护制度滞后、文物保护基础设施缺陷、公众缺乏馆藏文物管理与保护自觉性等导致博物馆陈列展览中馆藏文物的管理与保护并不理想。因此陈列展览中馆藏文物的管理与保护策略具有现实必要性。
我国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物历史源远流长,其中具有重要文化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文化瑰宝往往保留在博物院中,并成为我国文明的重要继承载体。这就表明我国博物院在对藏品文物保护的监督管理和维护工作中也承受了很大的社会压力,并担负了主要职责。随着当前我国博物院对藏品文物保护的科学管理和维护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根据一定社会现实问题,制定了针对性的科学管理措施,已经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科学管理预期目标,也就为博物院对藏品出土文物的维护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馆藏文物的管理与保护
陈列展览中馆藏文物的管理和维护重点是通过科学有效的措施对文物加以保护,并引导文物科学规范地陈列,主要包括文物展示柜的合理选用、文物排放方法的合理选用、博物馆内各种服务设施的合理规范建立等。对陈列展览中馆藏文物的保存和管理工作也需要特别注意馆藏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光照的改变、气温的变动、温湿度的变化等,以保证环境没有对馆藏文物产生伤害。合理管理和维护馆藏文物,使之保留原有面目,实现文物保护价值。但在实际的馆藏文物管理工作和维护工作中又出现了若干问题,使得其总体管理工作效果比较低下。在该馆的建设管理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有的规章制度并不完善则成为了其主要问题。馆内的文物大多储藏于仓库中,一些博物馆仓库的环境不佳对文化古物收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在管理和维护展品时必须注意这一问题。博物馆近期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努力吸引了更多的人到博物馆和参观,这也意味着博物馆在管理和保存文物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突破现有的管理措施和安全措施,积极开展文物管理和保护技术,切实发挥文物价值。
陈列展览中馆藏文物存在的问题
当前,管理和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机制相对落后。缺乏适当的规则和条例是造成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不力的主要原因。而机制的落后又造成了在现实管理工作过程中文物保护的不规范或遗漏,严重危害了我国文物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性。但是,管理人员意识的缺失也使得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未能发挥文物的文化传播功能,或者未能把文物保护的社会教育服务良好地提供给参观群众,又或者未能意识到文物保护对群众的社会教育服务意义所在等,在这些管理意识缺失的前提下举办的纪念活动,也没有把社会民众利益和文物保护价值充分联系起来,也无法获得社会群众认同。
在我国,文化文物保护设备的开发相对落后,管理方法仅限于外围设备和仓库管理系统。如果管理人员继续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他们将无法跟上并更新目前的科学技术。管理和保护工作也将达不到预期效果,目前的创新管理方法往往只是围绕外围设备的使用,而电子信息和方案管理的使用没有得到更全面的改进,这也导致文物的文化传承功能的失败。因此,在目前的文物维护工作中,出现了非科学的管理方法,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维护技术水平需要改进与提升。
在对陈列展览中馆藏文物保护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过程中,对参观者的心理因素影响也不容忽视。以往的陈列展览中馆藏文物保护管理、维护、教学推广工作大多局限于博物院内部,大多只是张贴注意事项、宣扬文物保护的历史意义等,还没有引起公民对文物保护的总体重视,而且公民参加文物保护的兴趣也不高,在馆内文物参观的过程中或许会致使文物保护受到破坏,而此类破坏多是不可逆的。
博物馆馆藏文物管理与保护的措施
要提升文物管理与保护的整体效能,就离不开健全的管理制度保障。中国的文物管理与保护工作起步比较晚,在体制上还面临着较多问题,尽管近年来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但还远没有完全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为了满足新时期发展,管理制度应当要以创新思维为基础,结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建设管理与保障体系,同时也要定期修改,使不断发生的新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处理。管理制度的健全还应反映到博物馆部门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以及对内部管理责任的明确界定层面,明晰企业发展规划,细化内部管理责任才是最恰当的管理之道。文物管理工作还从全局考量,要求当地人民政府予以保障,尤其应从财政方面足额拨款,使得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和维护没有后顾之忧。
对博物馆的馆藏文物管理工作和保存工作而言,博物馆空间环境建设十分必要。由于文物大都比较贵重,而且是难以再生的,它对周围环境各要素影响都比较敏感,对光照、温湿度等的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应该注重于馆内文物存放空间的内部环境建设,当务之急就是先完善库房,以确保其能为文物保管工作创造最舒适的内部环境。再根据博物馆中各种藏品的保管特点,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使文物保护工作效果更加理想。
以山西省博物院为例,山西省博物院是中国省内规模较大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院,同时也是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纸质文物为省博物院的主要藏品门类,在对史料信息的记载和考证方面有着全面、直观、翔实的特征。
但是由于纸质文物保护具有易碎性和敏感度高的特点,复原速率远赶不上文物本身老化的速率,因此文物保护工作的困难程度与力度也将相应地加大。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对保护环境进行有效监控与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因素对文物保护的损伤影响,从根源上有效提高了文物保护的风险预控能力,从而真正推动纸质文物的目标由对文物保护本身的“抢救性维护”向文物保护本身与周围自然环境、文化生态的总体“预防性维护”过渡,是有效保存纸质文物的关键。
所谓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就是利用质量管控、监测、检查等工作流程,在根源上有效地控制文物存储环境中出现的各类风险因素,并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文物存储的微观环境进行合理的“稳定、洁净”控制,充分保证文物储存环境的各种技术指标均符合规定(如表1)。
文物保护工作单纯依托于博物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所有公民的共同积极参与。各级政府部门和博物院都应该举办各种活动宣扬出土文物,使广大公民对文物及文物保护工作有更清晰的了解。如央视播出的《国家宝藏》栏目,就是通过介绍全国各大博物院藏品中的重要出土文物向人们介绍了中国历史的文化魅力,不但介绍了出土文物的外部美,而且还采用表演的方法把出土文物的内涵之美也展示得淋漓尽致,使人们对器物的文化价值和保存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博物院还可定期举办座谈会,向群众科普文物保护知识;举办志愿者宣讲活动,挑选一些志愿者深入社会、校园,开展对文物保护的宣讲解释工作,除详尽地说明器物保护的重要性之外,还能够传播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知识,使人们积极地参与文物保护。
文化遗迹是传承和发扬我国历史文明价值的主要载体,传承历史文化和发展人文价值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博物馆管理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文物在促进世界优秀历史艺术和文化交流方面的巨大影响。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条件,要有改革与发展的意识,学习并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方法和概念来完善传统科学管理方式,以保证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不被损害。只有通过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博物馆陈列展览中馆藏文物的管理和保护工作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博物馆整体面貌才会焕然一新。
作者單位:山西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