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护那被遗忘的存在

2022-03-30范钦慧

检察风云 2022年2期
关键词:台湾地区录音鸟类

范钦慧

通过声音来进行环境生态监测,可以提供更完整的信息内容及面貌

博物學(natural history)是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种古老的适应环境的学问,也是自然科学的四大传统学科之一。它发展缓慢,却稳步积累着人类的智慧。希望它能吸引更多的人“博物”起来。

当我们愿意开放自己的感官向环境对焦,去聆听那些被遗忘的存在,这种觉察的开启,无疑是生命的提升与进化。

每次走在植物园中,我都能感受到这片森林的转变,其中一个明确的感觉是,这里越来越吵。我注意到园中许多灌木都被整理清除,并开辟出许多新步道。就声景的观点来看,以前树林远比今日来得茂密,层次比较丰富,当然防噪的遮蔽性较好,生物也有多样的躲藏空间,过去可以听到的自然旋律更多元、丰富。如今植物园已不再清幽,周遭充斥着施工的敲打声、空调声,掩盖了那细碎的鸟鸣声。我突然感到懊恼。虽然我知道它在转变,却没有足够的证据来彰显这一切。如果十年前我就开始定点录音,相信许多感受与事实都能不言而喻。

记得数年前参加了一场“生物声学”的研讨会,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有许多不同领域的学者,都从声学的角度来进行各种各样非常有趣的研究。他们关注的范围很广,包括动物如何利用声音来彼此沟通、噪声如何对生物造成影响,以及昆虫、青蛙、海底鲸豚等不同物种的声学研究,声学与环境变迁……多样性的主题,令我非常惊喜。

通过那次研讨会,我有机会认识台湾地区研究生物声学的学者,后来他们都成了我广播节目《自然笔记》邀访的对象,其中一位就是姜博仁。之前我从来没见过他,研讨会当天,我也上台简短分享了我的工作经验。会后一位看来斯文白净的男孩主动前来攀谈,送我一张他所制作的“森声不息──台湾地区中大型哺乳动物声音图鉴”,并向我介绍他的身份。

我忽然一惊,因为我早已听过姜博仁这号人物,也知道他一直在中国台湾地区山林中寻找消失的云豹,只是他的文青外表实在很难与剽悍的登山高手联想在一块,更出乎意料的是,他对野地录音工作也非常在行。

在台湾地区录鸟音的专家不少,但是要能完整掌握哺乳动物的声音,则是困难重重。在博仁收录的名单里,除了常听到的台湾地区猕猴、山羌的声音外,还有赤腹、长吻、条纹三种松鼠,以及食蟹獴跟黄喉貂的声音,而且他录到的居然是食蟹獴妈妈和孩子的对话,这样的记录让我赞佩不已。

其实,博仁硕士以前是念资讯工程的,一直到了博士班才开始转向野生动物的研究。这样的转变已经够奇特了,关于他登山或研究的传奇故事我也多有所闻。不仅于此,他是我录音工程中最常咨询的朋友。我知道他花了很多钱购置各种录音器材,其中几个高档的麦克风让我非常心动,没想到博仁慷慨地愿意借我试用,而我就像是开着借来的百万元名车般,过足了干瘾。

过去在寻找云豹的过程中,博仁会利用400台自动照相机,不辞辛劳地在山林野地到处布局,然后将上万张监测拍摄的照片,作为研究判读的证据。这种方式虽不是创举,但让人看到研究者的毅力与决心,因为这样的过程极为艰辛,并且充满挑战。他的冒险精神也充分展现在研究方法的突破上。

姜博仁接受《自然笔记》的专访

“市民科学家”可以协助完成许多任务

2009年,台湾地区林务部门委托裴家祺老师的团队,执行第四次所谓的“全岛森林调查工作”。

当时姜博仁是博士后研究员,开始应用录音的方式来进行环境监测与研究,他以“野生动物自动录音调查技术的应用与评估”作为四年研究计划的主题。前两年,他针对录音地点的空间设定,以及录音的频度、流程、后续数据的分析模式,做了全面的规划。

首先,要靠人工聆听好几千小时的声音数据,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用计算机分析的准确性不如人耳辨识。于是他建构出一个模式:每天聆听日出前后的15分钟,加上每小时两分钟的取样聆听。夜间录音则是以计算机声谱进行全盘扫描,这样就可以掌握80%以上的正确率。头两年调查的目标主要是鸟类,而且单纯针对“物种”来记录。

从第三年起,他开始延伸到“数量”的调查,其中的关键在于更精进的录音技术,以四轨环绕的声音来还原立体空间。不但提供物种本身的信息,也建立了数量统计的参考架构。到了计划第四年,姜博仁进一步探讨时间的因素,依据季节(繁殖季、冬候过境期)对应调查的物种,让研究主题更为精准。

以声音作为环境的监测与研究,在境外行之已久,成立于1915年的康乃尔鸟类研究室即为个中翘楚。它是结合研究、保护、观赏等多目标的机构,能针对不同年龄层的民众,提供深入完整认识鸟类的信息。研究室的组成分子,不仅有科学家,还有喜爱野生动物的民众,共同为学术研究、科学教育、环境保护而努力。

其中最特别的莫过于一群“市民科学家”,也就是让市民凭借基本的科学训练,自愿协助各种科学研究调查,并将资料提供给研究室整合与判读。像“繁殖鸟类调查”(简称BBS),这群公民科学家就肩负着非常重要的职责。BBS的研究方式,是在固定的样区内设立调查样点,并在鸟类繁殖季节,由一群调查者前往观察与记录鸟的种类与数量。这样的观察,除了视觉之外,更重要的是仰赖听觉。调查者必须通过鸟音的辨识,进行记录。这套研究方式后来于2009年,由台大生态学与演化生物学研究所李培芬教授引入台湾地区,并建立了“鸟音数据库”作为辨识的基础。到了 2011 年,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加入“中国台湾繁殖鸟类大调查”的计划,开始广招“市民科学家”来协助调查工作。

截至目前,已经有335位“市民科学家”,这群人有些是鸟会的志愿者,有些是对这份工作有兴趣的社会大众,他们要在台湾地区360多个样区,总共3000多个据点进行调查。就时间轴来看,主要调查的月份是3月到6月的鸟类繁殖期。调查者采取定位调查法,也就是全方位的听音辨识。这样的方式考验着调查员的“听功”,因为每种鸟都有几种不同的“歌声”。

特生中心栖地生态组组长林瑞兴,是鸟类学家,也是培训这群“市民科学家”最重要的灵魂人物。他说,通过“市民科学家”的力量,能涵盖更广的科学调查范围,也能持续累积研究资料,长期来说,这些研究内涵弥足珍贵。

过去我在野地录到不明“歌手”时,都是向林老师求教。这位鸟音达人,协助解答过不少民众在鸟音辨识上的疑难杂症。但是当他也遇到瓶颈时,就会要求把这些“怪声音”传到网络上的一个神秘基地——“鸟音补习班”。其中“声音讨论”的论坛上,可是卧虎藏龙。

有一回,我把在内洞录到的一段声音传上去,那背后的“歌手”考倒许多专家,结果居然在这里被破解,答案是:“小弯嘴的母鸟。”这段歌声在网络上引起一番讨论。尽管这些幕后高手我都不认识,但是终于明白,原来有一群对动物声音痴迷,并持续研究记录的同好,他们不仅会分享自己的专业,还会相互支持切磋,增进彼此的功力。

这样的力量,正慢慢培育出一批新的声景保护员,他们拥有绝佳的听功,不仅可以协助科学调查,建立更完善的数据库,同时在环境教育上,也可获得更多发挥创意的有趣素材。

投稿邮箱:haichenwowo@163.com

猜你喜欢

台湾地区录音鸟类
善于学习的鸟类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参与家事审判机制及其启示
鸟类
鸟类的叫声
Colorful Seasons多彩四季
A New Term